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 格式:docx
- 大小:36.38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一种中药往往含有许多的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根据医药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和现在的科学认识水平,通常将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
所谓有效成分一般是指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溶解度、旋光度等)的单体化合物,也称有效单体,如麻黄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黄芩苷、槲皮素等。
如尚未提纯成单体而只是某一种结构类型的混合物者,一般称为有效部位,如麻黄生物碱、人参皂苷、芸香油等。
对中药化学成分所作的这种划分是相对性的。
例如鞣质,在多数中药中对于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被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地榆、五倍子等中药中因其具有收敛、止血和抗菌作用,故为有效成分。
确定中药某些化学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例如早年认为黄酮类为无用的色素,现在知道是一类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成分。
对糖类、氨基酸、鞣质以前不甚了解其药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水平的提高,对其活性的认识愈加丰富。
凡临床用之有效而尚未发现其有效成分的中药,应以疗效为基础,进一步寻找其有效成分,不可盲目的否定其药用价值。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不能被目前的研究水平所局限,随着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不断进展,将会发现更多的有效成分。
无论有效成分还是无效成分,都应进行研究。
某些无效成分亦可有药用意义。
如一些有机酸生物活性尚不明了,但因其能与本来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生物碱结合,生成可溶于水的生物碱盐,就可使生物碱在液体制剂如汤剂、口服液中充分溶解从而使药效得以发挥。
另外,为了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
也需对药物的各种化学成分有全面的了解。
某一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即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甘草含有的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含有的黄酮苷可产生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罂粟壳含有的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可分别产生镇痛、镇咳、扩张血管作用。
这正说明了中药功效和应用的多样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味中药也就是一个小复方。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油脂、色素、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挥发油、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是中药发挥医疗作用的基础,每一种成分都可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
具体来说,一些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和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氨基酸和维生素则具有促进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糖类和油脂则能提供能量;而色素则有助于改善中药的口感和外观。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因此针对不同的疾病,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极性最弱的是:乙酸乙酯。
2.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3.两相溶剂卒取法的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不同(分配系数K)。
4.樟木中樟脑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升华法。
5.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是:分馏法。
6.不宜用煎煮法提取的中药化学成分是:挥发油。
7.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结晶的熔点和熔距。
8.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滤纸中所含的水。
9.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葡聚糖凝胶。
10.采用透析法分离成分时,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成分是:无机盐。
11.用TCL检验化合物的纯度时,多采用:三种展开系统。
12.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生物碱。
13.可用PH梯度卒取法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蒽醌类。
14.提取非挥发性,对热稳定的成分以水为溶剂时常用:煎煮法。
15.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一般采用:回流法。
16.一种省溶剂,效率高的连续提取装置但有提取物受热时间长的缺点的是:沙氏或索氏提取法。
17.不加热,提取比较完全,但费时,消耗容量大的方法是:渗漉法。
18.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极性溶剂是:乙醇。
19.欲纯化总皂苷通常采用:醇醚法。
20. 提取生物碱常用方法是:酸碱法。
21.用于除去亲脂性色素是:活性炭。
22.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聚酰胺色谱法。
23.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24.主要根据沸点高低分离物质的是:分馏法。
25.主要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分离物质的方法是:硅胶柱色谱法。
26.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活性炭27.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氧化铝。
28.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硅胶。
29.提取含有大量淀粉等多糖中药成分采用的方法是:浸渍法。
30.除去多糖的常用方法是:水醇法。
31.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聚酰胺色谱法中洗脱能力强的是:二甲基甲酰。
适合采用聚酰胺分离纯化的是:黄酮。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4、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4)其他方法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溶剂分配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2)凝胶过滤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3.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乙酰解反应易难顺序:1→6﹥ 1→4﹥ 1→3 ﹥ 1→2糖和苷类的检识(1)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2)菲林反应Fehling: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银镜→还原糖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一、分类与结构: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结构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本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三萜皂苷等。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
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以及升华法等。
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间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性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以及根据物质的沸进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
中药主要是复方用药,从化学成分上看,可能存在同一种药共存成分之间和异种中药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
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指纹图谱重各种色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DNA分子诊断技术、X射线衍射法等现代分析技术的运用。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1.含生物碱的中药有三尖杉、麻黄(麻黄碱)、黄连(小檗碱)、黄柏(小檗碱)、乌头(乌头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粉防已(粉防已碱)、颠茄(莨菪碱、东莨菪碱)、洋金花(莨菪碱、东莨菪碱)、贝母(贝母素甲、乙,贝母碱)、百部等。
2.生物碱定性鉴别:取分离提取得到的生物碱(麻黄碱)供试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供试品溶液2ul,对照品溶液1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剂(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生物碱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盐酸麻黄碱计算应不低于300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麻黄碱供试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第二节黄酮类成分分析1.含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芦丁,槲皮素)、黄芩(黄芩苷)、葛根(葛根素)、陈皮(橙皮苷)、银杏叶(芦丁、槲皮素)、淫羊霍(淫羊苷霍)等。
2.黄酮的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法:硅胶色谱分离弱极性化合物较好,聚酰胺色谱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较为理想,而纤维素薄层适用于分离多糖苷混合物。
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黄酮葛根素液1ml,加75%乙醇溶液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葛根素对照品,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1. 生物碱:如麻黄碱、阿托品、咖啡因等。
2. 鞣质:如丹宁酸、栲胶等。
3. 挥发油:如薄荷脑、樟脑、柠檬烯等。
4. 多糖类:如葡萄糖、果胶、麦芽糖等。
5. 苷类:如皂苷、甾苷等。
6. 酚类:如黄酮类、酚酸类、酚氨等。
7. 生物鹼类:如槲皮素、咖啡鹼、豆辨醌、藥巷醌、野豬草堿、纈帶菖蒲堿等。
8. 醣苷类:如农术次氏糖等。
9. 胺类:如肌氨酸、赭石胺等。
10. 胆硷类:如胆硷胆行、胆硷苦杏等。
在不同的中草药中,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
中药五味与化学成分及作用关系探讨【摘要】中药五味与化学成分及作用关系探讨。
中药里面有五味,分别为苦、甘、酸、辛、咸,而这些五味有着不同的特性,主要是由异构体芳烃、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多糖、蛋白质等组成,每一种芳烃、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多糖、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作用,这些特性也将会决定中药五味的性质、功效和作用。
本文结合植物药物中的芳烃、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多糖、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对五味中药的性质、功效、作用做出系统的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具体分析,使每一种中药的性质、功效、作用一目了然。
【引言】中药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在不同的历代是不同的称呼,如“野草”、“神药”、“神方”等,然而中药的特性和功效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到。
中药主要有五味,分别为苦、甘、酸、辛、咸,这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性质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效和作用。
每种中药中都含有芳烃、不饱和脂肪酸、糖类、多糖、蛋白质等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的不同组合和数量,有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中药五味与化学成分及作用关系的角度,对中药五味性质、功效、作用做出探讨。
【芳烃】芳烃是中药中各种植物药物都含有的一种化学成分,它们大多以烃类、烯烃、萜烃为主,以芳林醇、苯并芘、芳林酮、柳烯、芳林烃、苯并芩等为代表。
芳烃是中药中重要的药效成分,它们能抵制和抑制菌体生长,多数芳香烃有一定的解热、镇痛作用,某些芳烃还具有消炎、利尿、健胃、去腐蚀等功效,同时,芳烃也可以通过经皮吸收作用抵制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化学成分,通常以花生四烯酸和油酸为主,它们具有补脑益肾、健脾润肠的作用,可以抗菌和抑制病毒,还可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对肾、脏、肠胃乃至神经系统的健康都有促进作用。
【糖类】糖类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半乳糖为主要成分,而其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等,它们都有某种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机体内蛋白质、酶类、维生素的吸收,促进体内氨基酸的利用,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局部知识点整理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及性质〔1〕构造类型〔2〕理化性质〔1〕提取别离方法〔2〕构造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药效物质根底〔1〕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根底〔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构造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构造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黄酮类***萜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根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构造特征的不同饱与程度的衍生物。
挥发油可随水蒸气蒸馏、及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液体,大多具有芳香嗅味。
皂苷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
甾体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有机酸含-COOH的一类酸性化合物。
鞣质复杂的多元酚类。
根本构造单元:〔补充知识点〕C O S N H碳氧硫氮氢〔常见化学元素〕注意:不饱与构造、共轭构造、芳香构造注意:含羰基化合物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响、沉淀反响、水解反响、酶解反响、氧化复原反响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不分层〕〔分层〕〔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正确答案』C能及水分层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甲醇D.乙醇E.丙酮一甲醇〔1:1〕『正确答案』A引申知识点〔1〕——“相似相溶〞溶剂被提取成分水苷、生物碱盐、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糖甲除蛋白质、多糖以外的各类成分『正确答案』A『正确答案』E引申知识点〔2〕——极性相关概念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CD〔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指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的中草药内所含的单体、多酚、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可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反映中药的纯度、含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质量。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根据中药的基本特征、功效和临床应用的需求而确定的,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易于分离、检测、鉴定和测定的特点。
中药质量标志物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它们是反映中药内部复杂成分结构的关键指标,可以揭示中药的真实成分和含量;其次,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对中药的功效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中药质量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作为中药质量稳定性的指标,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第四,通过对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检测和测定,可以对中药进行快速、准确的质量评价,为中药的市场监管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已经确定了一些中药质量标志物,包括黄芩素、柴胡素、丹参酮B、三七总皂苷、水飞蓟素等。
这些中药质量标志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质量评价和产品监管中,成为中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总之,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中药产业的发展和标准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中药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不断完善和扩展。
浅议中药羌活的化学成分中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中药羌活(Radix et Rhizoma et Caulis Stephaniae)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其根、茎、叶在中药现代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羌活的根部主要被用于加工中药味、薄荷油等产品,其茎叶部分则被用于制备中药羌活总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益气、止痛、健胃消食等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羌活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羌活的化学成分羌活主要含有生物碱、酚类化合物、挥发油等活性成分。
在羌活中,主要的生物碱成分包括:罗汉归、羌活李、羌活碱等。
其中,羌活李和羌活碱是羌活独有的生物碱,具有较高的药理活性,尤其对心肺功能有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酚类化合物也是羌活的重要化学成分,如:儿茶酚、叶绿素、类叶绿素、黄酮类等,这些成分在中药羌活中起到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减轻痛感等生物活性作用。
此外,挥发油也是中药羌活的重要成分之一。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包括或多或少地含有芳烃类、杂环类、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等,挥发油的主要作用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具有镇痛、散凉等效果。
羌活的生物活性中药羌活的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主要表现为它对人体的多个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包括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
首先,中药羌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纳差和腹痛等症状。
其次,羌活的生物碱成分对人体心肺功能的调节作用也是该中药在临床中的主要运用领域之一。
羌活中的生物碱成分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血量,并且可降低血液黏滞度,使得血液流动更加顺畅,从而起到调节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第三,羌活的生物活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加速胸腔内液体和痰液的排出,从而缓解呼吸系统疾患的症状。
最后,羌活的化学成分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起到抗菌、消炎等效果。
小结羌活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节作用。
由于羌活的活性成分主要源于其根、茎、叶部分,在中药配方调制时需要考虑不同部分的特点,从而达到最佳的药效。
(本文所有内容来自医学教学网)综述篇中药的有效成分、辅成分和无效成分生药虽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但95%以上来自植物,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指植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
大多为维持本身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合物,这些成分含量较高,而生理活性一般较小,临床应用不多。
而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特殊成分,含量较低,但生理活性较强,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通常把生药的化学成分分为三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 有效成分(active substances)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这类成分仅存在于某些植物中,包括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类等等,如:利血平(reserpine)是萝芙木降压的有效成分,苦杏仁甙(amygdalin)是苦杏仁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薄荷醇(emnthol)和薄荷酮(menthone)是薄荷辛凉解表的有效成分。
2. 辅成分(adjuvant substances)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有时候,它们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有些辅成分能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强疗效,如:洋地黄皂甙能促进洋地黄强心甙的吸收,从而增强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有些辅成分能使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槟榔中的鞣质,可保护槟榔碱(arecoline)在胃液中不溶解,而到肠中才被游离出来,木栓、角质、粘液、色素、树脂等。
在生药鉴定、有效成分测定或在制备药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存在与性质。
3. 无效成分(inactive substances)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它们包括纤维素、木栓、角质、粘液、色素、树脂等。
在生药鉴定、有效成分测定或在制备药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存在与性质。
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和固定不变的,应根据具体的生药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某成分是否是有效成分、辅成分或无效成分。
如:鞣质在地榆与五倍子中为有效成分,在大黄中为辅成分,而在肉桂中为无效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联分析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其中,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联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以及中药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研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中药的药效往往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和分离,然后通过药理学研究来确定其具体的药效。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的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来发挥药效。
而丹参中的丹参酮则具有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环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来发挥药效。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中药的化学成分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环和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皂苷类化合物则是一类含有糖基的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等作用。
多糖类化合物则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三、中药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研发的关系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不仅对中药疗效的解释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现代药物的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许多现代药物的研发都源于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开发。
例如,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炎镇痛药,其结构与中药白芷中的一种化合物相似。
通过对白芷中化合物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并最终将其应用于临床。
类似的例子还有青蒿素和中药青蒿中的化合物,通过对青蒿中化合物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并成功开发了抗疟疾药物。
总之,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疗效,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对现代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成分化学知识概述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有毒成分传统的中药及剂型特点:1.显效慢2.疗效低3.服用量大4.疗效不稳定5.疗效多样性6.携带不方便7.有些药物毒副性较大原因:1.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没有别离主要原因: 2.有效成分之间没有别离3.有效成分含量低4.毒性成分没除去5.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植物含无效成分〔95%以上〕:1.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油酯、酶、叶绿素、微量元素等。
2.协助生长成分有机酸、鞣质、蜡、橡胶、树脂、无机盐类等。
有效成分占0.01—10% 以上。
有效成分为1.生物碱2.黄酮类3.蒽醌4.香豆素、木脂素5.强心苷6.皂苷7.萜类8.挥发油------------------------ 挥发性含生物碱的中药麻黄、黄连、黄柏、苦参、紫杉、益母草、莲子心、喜树、防己、元胡、乌头、贝母、浙贝母、川芎、洋金花、萝芙木、石蒜、吴茱萸、青风藤、附子、细辛、天仙子、曼陀罗、莨菪、颠茄、华山参、山豆根、黄芪、半夏、钩藤、厚朴、百部、魔芋、辣椒、马钱子、大蓟、罂粟、十大功绩等常用含醌类的中药:紫草、丹参、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番泻叶、茜草、芦荟等。
常用含黄酮类中药槐花米、黄芩、陈皮、葛根、野菊花、水飞蓟、银杏叶、王不留行、满山红叶、连翘、高良姜、芫花、广豆根、金银花、桔皮、高良姜、紫苑、小茴香、桑白皮、穿心莲、佛手、鱼腥草、桑寄生、荷叶、车前草、水飞蓟、红花、补骨脂、甘草、枳实、贯众、射干、大蓟等。
含香豆素、木脂素的中药秦皮、补骨脂、菌陈、前胡、白芷、红景天、蛇床子、仙鹤草、刺五加、牛蒡子、蛇床子、独活、五味子、厚朴、连翘、五加皮等。
含皂甙的中药桔梗、南沙参、党参、三七、瞿麦、甘草、远志、紫菀、地榆、人参、商陆。
含强心甙的中药洋地黄、羊角拗、铃兰、冰凉花、万年青、见血封喉、夹竹桃、北五加皮、杠柳、蟾酥、玉竹、白屈菜、葶苈子等。
白术主要化学成分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中。
它具有健脾益胃、祛湿化痰、固表止汗、止血等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泄泻、水肿等症状的治疗。
白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单萜类化合物、多糖类、黄酮类以及其他物质。
首先,白术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这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挥发油主要是由萜烯类化合物组成,如三萜酮、萜烯醇、萜烯酸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白术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挥发油的具体成分和含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长条件下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白术中挥发油的含量较高,达到了0.5~1.5%左右。
其次,白术中还含有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即单萜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功效,如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
白术中的单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β-谷甾醇、蓝精素以及其衍生物。
β-谷甾醇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甾醇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蓝精素是白术中含量较高的一种单萜类化合物,具有改善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此外,白术中还富含多糖类化合物,也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
多糖类化合物是由多个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
白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由葡萄糖、果糖、鼠李糖等单糖基单位组成。
这些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
此外,白术中还含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素、山柰酚、秋水仙碱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除了上述主要化学成分外,白术中还含有其他一些物质,如多种氨基酸、有机酸、核苷、生物碱等。
这些物质在白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白术是一种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材,包括挥发油、单萜类化合物、多糖类、黄酮类以及其他物质。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多糖、挥发油、酚酸、皂苷、甾醇、多肽等。
具体的化学成分以不同中药材为准,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1.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2. 阿胶:主要成分是由驴皮经水解制得的胶蛋白。
3. 人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g2、
Rg3、Rf、Re、Rb1、Rb2、Rb3等。
4.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甜素二酸等。
5. 三七: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三七甙、三七皂苷酸等。
6.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成分。
因此,中药的药效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