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脂肪沉积症误诊的临床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7.07 KB
- 文档页数:2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CT误诊纵隔型肺癌6例分析【关键词】淋巴结结核CT 误诊纵隔型肺癌作者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收集两家医院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证实的6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4例、淳安二院2例),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酷似纵隔型肺癌,导致误诊,现结合有关文献作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56岁,平均48岁。
均否认有肺结核病史及接触史。
咳嗽、咳痰5例,咳嗽、痰中带血丝2例,不规则发热,体温37.6~37.8℃ 2例,消瘦、乏力6例,吞咽困难1例,颈部触及肿块及结节3例。
1.2 实验室检查血沉>25~40mm/h 3例、正常3例。
PPD试验弱阳性2例、正常4例,全部病例痰涂片找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检查均阴性,4例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有腔内占位及阻塞。
1.3 X线胸片征象右上纵隔增宽,右上肺内带见半圆形、长条形突出影,边缘清楚,范围3~5cm 2例(图1)、右上纵隔增宽,显示部分外缘轮廓,呈分叶状且毛糙及右上肺尖肿块紧贴纵隔,边缘欠清楚各2例。
1.4 CT检查平扫:右上肺紧贴纵隔软组织肿块2例,外缘呈锯齿状及节段性肺不张改变(图2),CT值38~47HU,其中1例病灶中心密度较低CT值25~28HU。
右上肺尖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缘毛刺状2例(图3),CT值44~52HU,其中1例病灶内见0.4cm钙化灶一枚,右侧胸膜增厚2例,其中两侧胸膜增厚1例。
肺内纤维索条状灶2例。
增强扫描:右上肺纵隔肿块略见强化,与纵隔分界不清,CT值48~58HU,其中1例见0.8cm×1.2cm密度减低影,CT值24~30HU(图4)。
右上肿块内不均匀强化2例,头臂静脉、无名动脉被大片病灶包绕,且有向左侧受压移位,主气管受压(图5),CT值49~62HU,其内见有条状半环状强化影。
1.5 确诊方法颈部结节穿刺活检及提示淋巴结结核,右上肿块手术切除各3例,术中见纵隔内淋巴结位于奇静脉、邻近上腔静脉及无名动脉,向后邻近食管,淋巴结多个融合,肉芽组织增生、坏死,干酪化,形成寒性脓肿,且向肺内浸润。
1、单灶脂肪沉积单灶脂肪沉积影像提示脂肪假性病变而不是肿物的征象包括脂肪含量、典型沉积部位、形态、缺少实质结构、增强扫描与肝实质类似或低于肝实质等。
CT:肝脏局部脂肪沉积轴位可见门脉期镰状韧带旁、肝门旁低密度区,无明显占位效应。
超声和CT:局部脂肪沉积;左见弥漫强回声背景下的低回声灶,可见弥漫低密度下的左叶稍高密度灶,均提示局部脂肪沉积。
2、多灶脂肪沉积多灶脂肪沉积可见表现为肝内多发异质结节,结节可呈圆形或卵圆形,当合并恶性疾病时,镜下能确诊。
CT/MR:多发结节最初被CT诊断为可疑转移,但MR诊断为多发脂肪沉积。
3、血管旁脂质沉积脂肪可见沉积在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病因不明,CT可呈轨道样或者环状、圆形血管旁低密度灶,T1反相位呈低信号。
静脉周围脂肪沉积 CT/MR a、b图平扫/增强CT可见静脉周围晕状低密度灶,CT值小于40HU。
其余肝实质CT值正常(63HU)。
c、d 图 T1 GRE MR,c图(反相位)可见肝静脉周围不等低信号区(箭头),这些低信号区在d图(正相位)为稍高信号(箭头),正常肝实质(*)。
门脉周围脂肪沉积,慢性乙肝患者。
左图CT平扫可见多发低密度融合灶。
鉴别诊断1、富血供占位肝细胞癌、局灶结节增生,富血供肝转移一般呈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或强化不均,一般容易鉴别。
浸润性肝癌的鉴别需要重视,浸润性肝癌CT上可无明显占位效应,坏死野不明显,与肝实质强化类似。
2、异常灌注异常灌注出现脂肪沉积形态,只有增强扫描对比剂进入后出现。
心源性肝硬化与脂肪肝鉴别,又称淤血性肝硬化、槟榔肝,多为心脏严重衰竭所致肝淤血。
CT动脉期可见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疑似脂肪肝,但征象只出现在增强扫描,平扫无异常。
3、门脉周围异常门脉周围可因水肿、出血、淋巴管扩张而产生异常,改变不涉及脂肪沉积,行MR化学位移成像,反相位信号丢失可诊断为脂肪肝。
误诊1、原发肿瘤。
因原发肿瘤、FNH也可含脂质成分,病灶内脂肪沉积不能排除恶性,病灶形态、占位效应、强化方式可资鉴别。
纵隔内肿瘤误诊2例病历资料例1:男,11岁,因反复右侧胸腔积液9年。
外院胸片示“胸腔积液,性质待查”。
多次行胸腔穿刺、抗结核治疗后胸腔积液反复出现来我院求治。
查体:左颌下、左腋下及右腋下各可及2~3个黄豆及花生粒大小淋巴结。
左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
右肺腋中线第Ⅲ肋间隙以下,后间胛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弱,两肺未闻及干性啰音。
心脏、肝、脾检查正常,腹水征(-)。
查:PPD试验阴性,肺吸虫皮试阴性,肺吸虫抗体IgG、IgM均阴性。
胸水常规示:黄褐色微浑液体;蛋白:阳性(+),红细胞216×106/L;白细胞:1250×106/L;分类:淋巴0.15,中性0.82,间皮0.03。
胸水LDH 192IU/L;白蛋白31.4/L;抗结核抗体阴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未查见瘤细胞。
ESR、肝、肾功,心肌酶谱未见异常。
胸、腹部CT报告:纵隔右侧软组织肿块,考虑淋巴管瘤病,病变累及膈下(右侧);纵隔及双侧腋窝内淋巴结多个,0.5cm左右。
在B超引导下经皮行囊肿内穿刺活检,囊肿内液体常规提示:黄褐色浑浊;红细胞:37 500×106/L;白细胞:1 250×106/L;分類:淋巴0.17,中性0.83。
蛋白:阳性43g/L;葡萄糖4.9mmol/L。
细胞学诊断示:血性背景中查见少量淋巴细胞,未见明显瘤细胞。
病理诊断报告提示:纤维组织及增生的脂肪组织可见少许增生、扩张的淋巴管,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周围局部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结合临床表观,考虑淋巴管可能性大。
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
例2:患者,男,4岁8个月,主因反复咳嗽3周,加重伴乏力2周。
院外诊断“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并治疗2周无效入住我院。
查体:脉搏132次/分,精神差,稍哭闹,查体欠合作。
双侧颈静脉怒张,右胸廓稍膨隆。
双侧呼吸动度不对称,右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
左胸肋间饱满,左肺腋中线第Ⅵ肋间隙以下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
纵隔脂肪增多症误诊肺包虫病5例分析发表时间:2011-08-31T09:18:48.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齐海良1 王晖2 [导读] 肺包虫病在我地区较为多见,平片影像与心影重叠的病例与纵隔占位病变有时不易区分。
齐海良1 王晖2(1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841000;2新疆巴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841000)【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46-01 【关键词】肺包虫诊断误诊纵隔脂肪增多症指纵隔内脂肪数量丰富,但组织学正常,也无包膜的脂肪堆集,多见于上纵隔,导致上纵隔影增宽,但突出的征象是其密度均匀,并不压迫纵隔内如气管、血管等结构。
肺包虫病是一种地方病,在我国西北等地多见,其X线表现为单发较多,病灶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而光滑,其直径大小可为1~10cm,在下肺野后方和右侧较多见的囊性阴影。
1 临床资料1999年至今,我院发现5例纵隔脂肪增多症误诊为肺包虫病。
右肺中叶与心影相重叠,可见一卵圆形约为7cm×9cm阴影,此影后上界边缘清晰,呈光整之圆隆状。
X线诊断:①右肺包虫;②建议进一步检查。
CT示:纵隔影扩大,充填脂肪密度影且密度均匀,其CT值为-78HU,未见明显边界影,纵隔未见推挤征象。
CT诊断:纵隔脂肪增多症。
后在本地区防疫站做实验室检查:卡氏试验阴性。
故排除肺包虫病。
2 讨论2.1纵隔脂肪增多症多发生于上纵隔,中下纵隔较少见。
2.2肺包虫病在我地区较为多见,平片影像与心影重叠的病例与纵隔占位病变有时不易区分。
2.3因平片影像中,包虫密度与脂肪密度极为相似,但CT值CT影像不同,故平片上不能确诊之占位病变,应借助分辨率较高的CT等检查进一步确诊。
2.4肺包虫为囊性病变,在胸部透视下可见随呼吸而有大小和形态改变,故在平片上怀疑包虫病时,应首先结合胸部透视,动态观察。
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
程小奇;彭仁罗
【期刊名称】《临床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1994(13)1
【摘要】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程小奇,彭仁罗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均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纵隔肿瘤、心包或心脏疾病。
本文报告纵隔脂肪瘤和脂肪沉积症各一例,均以心脏增大而来检查,经CT扫描确定诊断,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例1男,53岁。
主诉胸闷半年余,偶咳、痰少,...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脂肪瘤;纵隔;脂肪沉积症;CT
【作者】程小奇;彭仁罗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2
【相关文献】
1.大网膜疝入纵隔CT误诊为纵隔脂肪瘤 [J], 杨建平;路军良;田秋真;焦瑞华
2.CT诊断纵隔脂肪沉积症一例 [J], 陈学军
3.纵隔脂肪沉积症误诊1例报告 [J], 王奎民;李京佳
4.CT诊断纵隔脂肪沉积症 [J], 张旭
5.纵隔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J], 周睿;王鲁平;李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肿物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2例分析
王鑫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下旬刊)》
【年(卷),期】2011(024)007
【摘要】@@ 2010年1月-6月有2例在外院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来我院就诊,分析如下.rn1 临床资料rn病例1:女,56岁,呼吸困难、心悸1年,加重一周入院.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彩超检查诊断为右侧胸腔包裹性积液.rn病例2:男,30岁,无明显临床症状.于当地医院胸部X线体检,怀疑左侧胸腔包裹性积液.
【总页数】1页(P365-365)
【作者】王鑫
【作者单位】111000,辽宁辽阳市中心医院功能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
【相关文献】
1.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CT误诊纵隔型肺癌6例分析 [J], 林上奇;潘国和;任宏宇;邱小伟
2.纵隔肿物误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2例分析 [J], 王鑫
3.后纵隔肿瘤超声心动图误诊左房肿物1例 [J], 查爽英;唐红
4.椎管内肿物突入胸腔误诊为纵隔肿瘤1例 [J], 武玉江;宋景仑
5.CT误诊为淋巴瘤的纵隔肿物分析 [J], 张世科;唐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血肿误诊肿瘤1例
龙德云;陈和平;陈明安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2)005
【摘要】男,32岁,左上胸部不适1月余,胸中X线平片示左中纵隔明显呈半圆形增宽,助膈角浅钝(图1),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中前纵隔占位病变,约
3.6cm×3.5cm内部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左侧胸腔积液(图2),考虑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性大。
20天后CT复查示原纵隔占位病变明显缩小,同时左胸腔积液也消失(图3),追问病史,3个月前有胸部外伤
【总页数】1页(P396)
【作者】龙德云;陈和平;陈明安
【作者单位】314000,嘉兴,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CT室;314000,嘉兴,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CT室;314000,嘉兴,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CT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4
【相关文献】
1.纵隔胸膜包裹性积液X-CT误诊为纵隔良性肿瘤1例报告 [J], 孙保亮
2.鼠药中毒致纵隔血肿误诊纵隔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 [J], 胡文平;王强;陈应凯;谢贤峰;彭超;蒋迎九
3.小儿纵隔支气管囊肿误诊为纵隔肿瘤并文献复习 [J], 张毅;潘铁成
4.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为纵隔肿瘤:附7例报告 [J], 奚日泉;顾泗荣
5.纵隔外伤性血肿误诊为纵隔肿瘤1例报告 [J], 赵玉屏;孙仁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发性纵隔气肿漏误诊二例报告
王露;王德树;蔡永杰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04(017)003
【摘要】1病例资料【例1】男,24岁。
因突发呼吸困难2小时入院。
有支气管哮喘病史8年。
来院前2小时,突然胸闷、憋气,且进行性加重,按支气管哮喘
予氨茶碱、沙丁胺醇口服无效。
查体:体温36%,血压120/75mmHg。
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端坐位,口唇发绀,大汗,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双肺有哮呜音,心界不大,心率120/min,律齐,
【总页数】2页(P173-174)
【作者】王露;王德树;蔡永杰
【作者单位】龙口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山东,龙口,265701;龙口市人民医院,山东,龙口,265700;龙口市人民医院,山东,龙口,265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4+3
【相关文献】
1.自发性气胸并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二例报告 [J], 李光明;何知
2.自发性纵隔气肿合并心包积气1例报告 [J], 徐贤华;李付良
3.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J], 罗经文;古琳;陈开林;刘志新;张
野
4.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诊断与治疗(附7例报告) [J], 罗经文;古琳;陈开林;刘志新;
张野
5.自发性纵隔气肿12例报告 [J], 胡友石;徐刚;杨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肿瘤误诊为肺动脉瓣狭窄一例袁方;刘旭;刘罡【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01(012)008【摘要】@@ 患者女性,16岁.持续发热一月余入院.外院心超检查提示先心、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跨瓣压差约18mmHg.入院诊断:先心、肺动脉瓣狭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体检:眼睑下垂,甲状腺无肿大,无紫绀,HR80次/分,律齐,L2 SMⅡ°,P2↑,二肺呼吸音清晰,腹软,肝脾不大,下肢不肿,无淤点淤斑及杵状指趾 ,Bp105/75mmHg.常规生化检查示CRP 10.5mg/L ↑ ,ESR68mm/h ↑ ,血常规正常.心电图检查示正常.正位胸片示二肺血管纹理细小,肺动脉段明显突出,心影未见扩大,CTR<50%;左侧位胸片示前上纵隔块影,边界欠清晰,密度较均一.复查心超示右房、室内径不增大,肺动脉瓣不增厚,肺动脉总干受外来占位性肿块5.1×4.1cm 压迫,管腔变细直径约10mm ,CF1于肺动脉总干内侧及高速湍流,CW估测压差41mmHg,肿块内回声强弱不等.心超诊断:纵隔内占位性病变,肺动脉假性狭窄.胸部CT检查示胸骨后大血管前不规则囊实性占位病变,大小约5.4×5.0cm左右,呈多房分隔,CT值17.9~93.2HB,与大血管及心包分界模糊,大血管受压向后推移.心包内无积液,二肺纹理清晰,气管、支气管畅,二肺门、纵隔无肿大淋巴结,二侧无胸水.CT 诊断:前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性大.据此诊断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转入胸外科手术治疗.【总页数】1页(P96)【作者】袁方;刘旭;刘罡【作者单位】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相关文献】1.异位脾一例误诊为后纵隔肿瘤 [J], 朱中权;唐开维;潘禹辰2.肺隔离症一例误诊为纵隔肿瘤 [J], 刘孟军;赵铁英3.纵隔异位胸腺恶性肿瘤并左心房转移误诊为左房粘液瘤一例 [J], 姜进军;石磊4.包裹性纵隔脓肿误诊为肿瘤一例报告 [J], 刘翠兰;赵月霞;尹风荣5.肋骨巨细胞瘤误诊为后纵隔肿瘤一例 [J], 刘海;马千红;赵兴吉;张安娣;金春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隔脂肪瘤2例报告
韩武师;蔡志春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1 临床資料例1男,21岁。
因头晕、发热胸透时发现右肺肿块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X线检查:于胸部正位片右肺下野心膈角处见一类圆形块影,内下缘分别与右心缘及膈肌重叠,外缘较光滑,密度低而均匀,其内见【总页数】3页(P98+115-116)
【作者】韩武师;蔡志春
【作者单位】[1]山东省交通医院;[2]山东省交通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
【相关文献】
1.肺畸胎瘤伴纵隔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陈鸿远
2.前纵隔巨大脂肪瘤1例报告 [J], 刘胜中;冯刚;丛伟
3.前纵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 [J], 陈远翔;刘道明;陈龙
4.纵隔髓性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侯朋远;吴庆琛
5.纵隔胸腺脂肪瘤影像学特点分析(附3例报告) [J], 梁洪斌;李杰;栾钦花;尚延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膈脂肪沉积症误诊的临床分析报告
脂肪沉积症主要指神经鞘磷脂沉积症,系由于先天性缺失细胞内溶酶体的酶,而在患者内脏
中蓄积神经鞘磷脂的疾病群。
属于脂肪沉积症的疾病有:异染性白质变性症、神经节苷脂沉
积症等糖脂代谢异常症以及属于中性脂质沉积症的、胆固醇酯沉积症等。
脂肪沉积症多在脑、肝和肾组织中沉积脂类,所以出现智能障碍、痉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
对疾病可通过测
定白血球、血清和尿等的各种溶酶体酶的活性,进行酶学的诊断。
纵膈脂肪沉积症为临床少见病例,国内报道较少,笔者所在的医院遇1例且误诊为纵膈胸膜
腔积液、纵隔囊肿、肺不张,后经CT扫描确诊为纵膈脂肪沉积症。
现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例患者,女性,年龄49岁,3个月前来医院就诊,主诉:胸痛,右
胸不适。
临床X线诊断:肺不张,纵膈胸膜腔积液待除,建议CT检查。
临床检查:发育正常,一般情况良好,血压,心律正常,无杂音,右肺近脊柱旁呼吸音减弱,腹平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略高,血常规、血沉、肝功能正常。
B超及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
X线检查:右侧中、下纵膈明显增宽,心影增大似三角形;侧位示下纵膈区界限不清。
CT检查:右升主动脉旁及右心缘均见脂肪密度影,边缘整齐,密
度均匀,CT值:-82~125HU右心缘脂肪层厚度为6cm。
最后诊断:纵膈脂肪沉积症。
2 讨论
脂肪沉积症多在脑、肝和肾组织中沉积脂类,所以出现智能障碍、痉挛、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
对疾病可通过测定白血球、血清和尿等的各种溶酶体酶的活性,进行酶学的诊断。
纵隔病变的鉴别诊断通常基于几种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肿块起源结构的识别,是单发、多灶,还是弥漫性的,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如是脂肪、软组织或两者混合,有无钙化,
其特征与数量),注射对比剂后的强化表现。
纵隔可分为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在常规X线上,将一个纵隔肿块定位于纵隔
的某一区域,有利于各种肿块之间的鉴别诊断。
但是,在CT上,基于肿块起源的结构和部
位如胸腺、甲状腺、淋巴结、静脉和动脉以及脊柱等的直接观察来进行鉴别诊断更为合适。
如果无法辨认肿块起源的解剖结构,则可将肿块定位至纵隔的某一特别区域,如血管前间隙、气管前间隙、隆突下间隙、主肺动脉窗、前心隔角、椎旁区域等,这对于鉴别诊断是很有价
值的。
然而,尽管许多病变有其典型部位,多数病变可见于纵隔内任何一个部位,理解这一
点亦相当重要。
纵隔肿块的密度在鉴别诊断中很重要。
纵隔肿块密度可分为几种类型:①脂肪密度;②低
密度:密度高于脂肪,低于肌肉;③高密度:高于肌肉密度;④注射对比剂后有显著强化。
(1)脂肪密度肿块
主要由脂肪组成,或部分包含脂肪或富含脂肪,这类肿块包括脂肪堆积和脂肪垫,胸腺脂肪瘤,淋巴管瘤和血管瘤,脂肪瘤和脂肪肉瘤,脂肪疝.。
(2)低密度肿块
通常是囊性或含液或含脂质的肿块,这些包括几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囊肿。
(3)高密度肿块
通常包含钙质或高碘成分,或与新鲜血液存在有关。
这些病变包括继发于肉芽肿感染,结节病,吸入性疾病如矽肺、卡氏囊虫感染的钙化淋巴结等。
综上所述,对纵隔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时,首先要明确病变起源的部位;如不能确定,则观察病变在纵隔中的部位;然后对病变的密度进行分析;再结合病变的形态大小、数量,必要时作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强化特点。
将这几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则可达到对纵隔病变作出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目的。
纵隔脂肪沉积症临床少见,多无症状,易误为纵隔肿瘤或心脏疾患,CT检查可确诊此症。
纵膈脂肪沉积症为临床少见,生理性脂肪堆积常见于胖人,无明显临床表现,本病可能与遗
传、肾上腺增生。
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及脂肪类代代谢紊乱有关,优于普通X线对软组织分辨率低,对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疑似肺不张纵隔囊肿。
CT诊断的要点:心缘旁密度均匀,边界清,CT值低于100HU,范围广。
本病还需与囊性畸胎瘤、脂肪瘤、胸腺囊肿等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