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4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之父。
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极具历史和时代价值,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强调对个体、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对此他提出了“理解性社会科学”的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化、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关系进行理解,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现象。
他还提出了“价值自由”的观念,即研究者在探究社会现象时需尽可能抛开个人观点和价值判断,以保持客观性,这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思想之一。
此外,韦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中还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如“社会行动”、“社会现象”、“社会类型”和“社会变迁”,这些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时代价值。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他关注文化多元性的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韦伯的理解性社会科学理念对跨文化研究具有启发作用,让研究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社会现象。
此外,韦伯的价值自由观念也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有着直接关联。
在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价值判断和偏见,这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启蒙,他对文化、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价值自由观念的强调,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依然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摘要: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用毕生的努力,集智慧于对社会学的研究之中,致力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之上。
关键字:韦伯理想类型韦伯把自己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
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韦伯的这个定义,我们认为,韦伯把“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韦伯从研究中认为个人赋予社会行动的那种意义,主要是指个人的主观意义和主观价值及目的,而不是所谓“最高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他所讲的社会行动是一种意向性行动。
主要包括行动者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就是,行动是以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期望的那个人的行动为目标。
因此,行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向外。
这样,个体的行动就体现了社会交往的性质。
一,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在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韦伯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贡献在学术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社会科学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社会观察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实践中,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值取向的选择与研究目标的确定;二是研究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与实施。
他强调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和价值中立的分析、把握社会现象内在的规律和结构。
同时,他认为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可能会影响研究的选择和结果,因此,研究者需要清晰地表达其价值重点,同时也应当避免让这些价值观念干扰对客观情况的判断。
韦伯主张研究者需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暴露出来,并且通过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同时还强调了研究的制度性,认为研究者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在分析中关注制度因素的影响,并遵循其规律。
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历史上,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贡献,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和进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在当代,其对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变革、新形势下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贡献,对社会科学的应用和实践是有深远意义的。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今天,社会科学研究仍然需要在韦伯的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对后世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时代价值的角度,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
1. 理性化与现代化的分析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对理性化和现代化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他提出了“理性化”的概念,并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理性化的过程。
在工业革命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理性化的重塑,这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为后世社会科学研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个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韦伯在其社会科学研究中强调了个人信仰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现实结构和制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韦伯通过对宗教对社会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宗教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后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价值观问题以及个人信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 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
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对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代社会,理性化的问题、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等问题依然是重要的议题。
韦伯的研究理论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迈向一种法律的社会理论——马克斯·韦伯法律思想研究·第三章-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秩序,而秩序又需要有规则的保障。
因此,秩序和规则是社会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马克斯·韦伯的整个社会理论都是围绕着不同社会的秩序形成方式以及相应的规则体系这一重要问题而展开的。
与传统的规范性(normative)法学研究不同,韦伯并不局限于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探讨秩序问题,而是从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社会行动出发,探讨分散的、具有特定意图的无数社会行动如何会趋向于某些常规范式。
通过这种研究,他发现:法律只是人类社会规则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取得了凌驾于其它规则之上的特殊地位,但它却永远无法完全取代其它规则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秩序和规则的形成方式人是社会的动物,他/她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在想象性的精神世界中,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其行动具有无数种可能性。
但在现实世界里,由于每个人的行动都关系到他人,这种关系本身便对行动的可选范围构成了一种限制。
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所以“限度感”最弱,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以后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他们没有十分清楚的意识。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参与社会生活并逐步获得“限度感”的过程。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家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
通过对人们的社会行动进行实证观察和理性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行动的具体表现虽然极为纷繁复杂,但却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藉由其“理想型”的分析方法,韦伯总结出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工具合理性取向的行动,即:行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为此,行动者根据自己对环境中的客体和其他人的行为所作的预期来选择和调整行动的方式和手段;价值合理性取向的行动,即:行动者之所以进行某种特定的行动,是因为相信该行动具有某些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它方面的价值,而不是为了这些价值之外的其它目的;情感取向的行动,即:行动由行动者的特定情感或感触状态决定;传统取向的行动,即:行动由根深蒂固的习惯决定。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术研究重视理性分析、历史研究和价值取向,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自认为是一名价值自由的社会科学家,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纳或者应用客观科学法则进行分析,而是需要作出主观的价值判断,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他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主观的价值取向,这种研究方式被称为“理解型研究”或“解释型研究”。
韦伯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分析和归纳演绎,认为历史是理解社会现象的关键。
他在研究历史时并不追求客观性,而是更注重知识的价值取向。
韦伯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行动”(action),指的是社会主体的行为,另一类是“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指的是社会组织和结构。
他认为,理解社会现象需要同时考虑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
韦伯的理论和方法在当时受到了德意志历史学派的影响,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承接了历史学家莱奥·冯·兰克、社会学家恩格斯、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发展出了具有新的时代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他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科学界有重大的影响,也对西方社会科学以至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仍然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高度发展,但人们面临的问题、矛盾和挑战却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作为研究社会现象和提供科学解决方案的学科,社会科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强调全面理解、价值取向和历史分析的重要性,可以帮助社会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要义,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迈向一种法律的社会理论——马克斯·韦伯法律思想研究·第五章第五章法律与宗教作为一套理性化的规则体系,法律只能规范人的外部行为。
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有着独特意志和思想的存在,其行为必定有着精神上的根源。
因此,法律必定与规范人类内心的伦理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马克斯·韦伯研究社会规则的理论体系中,对宗教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与他的“法律社会学”之间更有着某种“有择亲和性”(elective affinity),[1]两者对于阐释西方社会的独特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1905年4月2日,在写给李凯尔特(Rickert)的一封信中,韦伯提到他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设想:在六月或七月间,你将会收到一篇关于文化史研究的论文,其论述主旨将会吸引你:基督新教的禁欲主义作为现代职业文明的基础,这是对现代经济的某种“精神决定论的”(spiritualistic)理论建构。
[2] 这里所指的论文就是于1904年和1905年分两次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篇著名的论文拉开了韦伯规模庞大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序幕。
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1919年,占据了韦伯学术生涯顶峰时代的大部分时间。
在韦伯去世之后,他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被辑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出版,[3]这些论著至今仍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
韦伯整个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东西方各大宗教的对比研究,来突出展示基督教文明的特性及其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联。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集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论题。
韦伯在这里力图论证:人类的精神世界并非总是物质环境的反映,它可以成为引发社会经济变迁的真正独立而又自发的动力。
具体地说,西方民族在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不仅和资本主义精神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力,而且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一个活跃的、决定的力量。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第六章2007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逝世80周年纪念日●德国国内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纪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当韦伯的遗体在1920年6月17日被安葬在慕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
这当中没有人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韦伯会享有如此高的世界性的声誉。
●韦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并称为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重新发现和重视”韦伯的过程●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
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如哈佛的帕森斯(TalcottParsons),巴黎的阿隆(RaymondAron)、伯克利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等人一致认为,韦伯的地位应仅次于马克思、迪尔凯姆之后,是社会学理所当然的“经典作家”。
在海德堡大会之后,一个“经典作家”韦伯的形象已经形成。
●帕森斯的介绍,使得韦伯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泛了解,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韦伯研究热。
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也许是韦伯的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
也许帕森斯的翻译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也许通过他的所谓“结构功能”学说,把韦伯“帕森斯化”了。
但没有帕森斯的工作,韦伯就不可能被德国学者们“重新发现”。
正是韦伯的“出口转内销”,使得他在德国学术界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韦伯(1864-1920)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1882年,18岁,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4年,20岁,转入柏林大学.1889年,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证. 1892年,28岁,获得柏林大学教师职位.开始学术研究.1894年,30岁,到弗莱堡大学任教.开始展示其才华.1897年,33岁,回到海德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897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898年,34岁,韦伯脱离教职.以私人学者的身份做研究.通过学者沙龙进行交流.●1902年后,(38岁后),韦伯开始潜心研究社会学.●1904-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9年,韦伯和滕尼斯齐美尔等创建了德国社会学学会1912年,离开学会.1918年,韦伯到维也纳大学,重上讲台讲课.1919年,韦伯到慕尼黑大学讲课.1920年,56岁,韦伯患肺炎逝世代表作:<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经济与社会>(1921-1922)<社会科学方法论>(1903-19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理解地解释”●(一)通则与具体的划分,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划分不是对应关系●(二)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1,进行解释,发现通则;2,科学语言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1)价值中立性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及评价:马克斯·韦伯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学理论,同时也在法律社会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关于法律的论述以其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为出发点,同时立足于对合理性的创造性阐发,从目的合理性这一社会行为出发,构建了其形式主义的法律观。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法学;社会学。
一、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的背景。
马克斯·韦伯生活的时代,正是德国从封建的、分裂的、相对落后的社会状态向统一的且强大的资本主义状态迅速发展的时代,因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
同时,也是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海外的市场争夺日益激烈,最终引发了爆发了世界大战。
传统的一些东西和现代发生了冲突,在价值观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社会处于严重的渴望和焦虑的矛盾之中,韦伯的思想中心在于探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术语“理性化”,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社会各阶层的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变迁,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和军事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等等。
因此韦伯的研究和表述及其宽泛,影响较大。
二、韦伯社会学法学的基本内容。
(一)韦伯关于法律的概念。
韦伯认为,“如果一种秩序的效力由一种可能从外部保障,这种可能性是指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可能对行为者施以强制,以使各种社会行为合乎这个秩序的要求或对反对者给予处罚这种秩序就是法。
”①从韦伯关于法律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法律包含五个因素,即社会行为、强制性、强制性机构和执行人员、强制手段和强制对象以及秩序。
同时,韦伯淡化了法律的范畴,强调国家的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绝对作用,把一般社会规则纳入超国家法的范畴,他重视法的强制性,也指出了强制性的有限作用,强调人们遵守法律的多重动机。
(二)价值无涉与理想型。
在价值无涉方面,他认为社会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那么在其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就不得再使用自己的或是来自他人的价值观念,要根据资料的引导,把结论从事实中概括出来。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1)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官僚制”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揭示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官僚制的定义、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随后,本文将分析官僚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探讨如何克服其固有的问题,以实现更为高效、公正的社会治理。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韦伯官僚制理论在不同国家、地区及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官僚制理论。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概述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官僚制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韦伯在他的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官僚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权力运作方式。
在韦伯看来,官僚制是一种高度理性化、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组织形式。
其核心特征包括:等级制原则,即组织内部按照权力和职责的层级关系进行划分,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法制化原则,即组织的运作和决策都基于明确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而非个人的主观意愿;非人格化原则,即组织中的成员在处理事务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好的影响。
韦伯认为,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诸多优点。
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大规模社会组织和复杂社会管理中的协调问题,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官僚制通过明确的权力和职责划分,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僚制通过法制化和非人格化的运作方式,能够减少个人情感和偏好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然而,韦伯也指出了官僚制的局限性和潜在问题。
马克斯·韦伯: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性质一、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性质官僚制与家长制在许多方面都是对立的,但是,它们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同样具有连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都是日常生活的结构。
特别是家长制,它的根基就在于必须满足不间断的日常需求,因此,它的首要立足点就是经济领域,确切地说,是那些与满足日常需求有关的部门。
家长在日常生活事务中是天然的领袖。
在这方面,官僚制仅仅是家长制的理性对应物。
官僚制也是一种恒定结构,它有自己的理性规则体系,它的取向是以普通的寻常手段满足可以计算的需求。
一切超常的需求,即超越了日常经济轨道的需求,始终都要以一种完全异质的方式—在超凡魅力基础上—加以满足。
我们越是回溯历史,这一点就越是突出,其中的含义如下:只要出现危难局面,不论那是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伦理的、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危难局面,此时的“天然”领袖就既不是被任命的官员,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人”(即在训练有素的特殊专长基础上从事一种“职业”以获取报酬的人),而是肉体与灵魂都具有特殊天赋,被认为是“超自然”的人(意思是这些天赋并非人人可以企及)。
这个背景下的“超凡魅力”一词应当具有完全价值中立的用意。
北欧的狂暴武士(berserker),传奇般的爱尔兰平民英雄库秋兰,或者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他们的英雄迷醉就是一种疯狂大发作。
比如狂暴武士,他会像条疯狗一样咬进自己的盾牌,咬向他周围的一切,直至进入嗜血狂的状态。
长期以来,据说这种状态都是借助药物人为所致。
拜占庭就曾豢养了许多这种“blondbeast”,一如古代的战象。
萨满教僧的迷醉则是与体质性癫痫联系在一起的,得了癫痫并通过考验即可证明超凡魅力资格。
在我们看来,以上两种迷醉形式都没有什么教化作用,见于摩门教圣经中的神启也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不得不对这种神启进行评价的话,也许只能把它叫作十足的骗术。
但社会学并不关心价值判断。
重要的是,摩门教教主和那些“英雄”与“巫师”,在他们的信徒眼中已经证明了自身的超凡魅力,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天赋(“超凡魅力”)—在神的观念已经明确成型的地方还会利用他们自身能力中的内在神性使命—作法并行使权威。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创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一位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是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社会学家,其一生之中先后在洪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中任教,写出了大量的个人著作。
下面做一下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是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了柏林市议会议员,母亲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非常的大。
18岁的时候马克斯·韦伯考入了海德堡大学,22岁的时候通过了法学考试,曾经一度成为了一名律师,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从此之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也开始了自己的著书立说的生涯。
一生之中写出了大量的学术作品,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主要的成就是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一位在宏观社会学领域内具有非常高的成就的人。
马克斯·韦伯的学术成就的宏大精深,影响的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的思想体系说明了他是一位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马克斯·韦伯全称为马克西米利安·卡尔·艾米尔·韦伯,小名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曾经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下面做一下马克斯·韦伯生平。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父亲是一位法学家,后来成为了柏林议会议员,马克斯·韦伯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经济与社会》韦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经济与社会》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学的发展,而且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学的理解方法韦伯认为,社会学应该采用“理解”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其进行描述或解释。
韦伯认为,社会现象是人们的行为和互动的结果,因此,要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人们基于某种价值观念而采取的行动;情感行动是指人们基于情感而采取的行动;传统行动是指人们基于传统习惯而采取的行动。
三、权威的类型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和法理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习惯和惯例的权威;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权威;法理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章的权威。
四、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韦伯认为,经济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经济的发展会影响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而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韦伯通过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五、资本主义的精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一种以计算和理性为基础的精神。
这种精神强调效率和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
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经济与社会》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学著作。
它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而且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韦伯《经济与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一部重要著作,首次出版于1922年。
这部作品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宗教研究领域。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权威的三种类型●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
他对社会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
韦伯的父亲是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
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
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
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
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
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横父亲越来越憎恨。
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这期间,他拼命工作,著述颇丰。
1893年韦伯和他的一个堂外甥女玛丽·安妮(她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曾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结了婚,翌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搬了家,终于从生活上摆脱了对心理上越来越厌恶的父亲的依赖。
1896年韦伯又转到海德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勤奋地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发表各种有关时事问题的论文和文件并赢得很大的声誉。
1897年韦伯和父亲大吵一场,激烈地谴责父亲专横、野蛮地对待母亲。
一个月后,父亲去世。
不久.怀有负疚感的韦伯终于被精神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击垮了,精神完全衰退,身体虚弱,精疲力竭,阵歇性焦虑和持续的失眠,……韦伯夫人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做。
不能看书,不能写东西,不能谈话,不能散步,也不能好好地没有痛苦地睡觉”。
以后这种病症多次复发,以致韦伯不得不停止大学教学工作近20年。
直到去世前两年,韦伯才又正式接受教职,先是于1918年到维也纳出任政治经济学的讲座教授,第二年又接替著名哲学家布伦塔诺在慕尼黑大学的讲座教席。
韦伯虽然有近20年的时间因病不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几乎每年外出旅游、疗养.许多时候他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
但他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创造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作品,正如科瑟所言,他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1910年他和腾尼斯、齐美尔一起共同创建德国社会学学会,并担任学会秘书数年.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韦伯在海德堡的家成为当时德国名气很大的思想沙龙,许多思想名流和青年才俊都曾参加过这里的聚会。
如特勒尔奇、齐美尔、米歇尔斯、桑巴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雅斯贝斯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韦伯出于民族主义信仰自愿去服兵役。
他以预备役军官的身份到海德堡预备役战地医院委员会做纪律训练官工作。
1920年他因患急性肺炎不幸去世,终年56岁。
韦伯的著作数量宏大,内容庞杂。
涉及社会学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及社会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第二节社会学方法论(methodology)P122-124一、对实证主义批判的背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受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反实证主义的。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J.G.Droysen)就指出历史学的任务是应用理解范畴去把握历史事件内部或背后的“意义”与“本质”,而不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试图根据较早的事件去推导较晚的事件。
其后,对社会学方法论影响很大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 Dilthey),他继承并发扬了其先辈施耐依马赫(F.schleiermacher)有关解释学的主要观点,坚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称之为精神科学,包括社会学)存在本质的不同,并指出理解才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狄尔泰的名言是: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
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学问,它必须回答有关生活的意义问题。
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并不适合社会科学,而理解艺术的运用才是社会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基础。
按照德国学术界的习惯,科学向来被分作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或文证科学或人类科学),而后者与前者在性质上被认为是根本不同的。
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凯尔特(V.H_R1ckert)就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类,并认为两者无论在“质料”上(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形式”上(方法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从质料上看,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生自长”的,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而一切文化产物都必然依附着价值,都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
从形式上看,自然科学的兴趣在于发现对于“无价值”事物和现象都有效的普遍联系相规律,并因此必须用“普遍化的方法”;而文化科学则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并因此必须使用个别化的“历史方法”。
狄尔泰曾是韦伯父亲家的常客,韦伯从小就认识,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更是和韦伯过从甚密,频繁光顾韦伯自己的家。
韦伯的思想显然受到他们的影响,反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机械地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但他也不赞成将说明和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
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性质,必须运用理解的方法去把握行动者的主观动机,但同时也要对行动者的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可以检验的因果解释。
二、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 understanding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韦值提出了他的理解社会学的著名主张。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说明是社会学的两大任务,其中前者是基础。
1.理解的含义(definition of the verstehen)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很大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即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理解有两种类型。
(1)直观理解:通过对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
如观察到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我们知道他发怒了;看到人们写出2×2=4以及类似的简单数学命题时,我们也能立即明白它的基本含义。
(2)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的行动意义。
这是一种对行动者的动机的理性理解,也是更进一步的理解。
因为直观的理解往往只能知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而解释性的理解却能弄清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如直观的理解告诉我们某人发怒了,而解释性理解告诉我们他发怒的原因:有人偷走了他心爱的东西;再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写出算式:2×2=4时,直观理解让我们立即明白它的数学含义。
而解释性理解则让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写出这个算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为了算账等。
2.因果说明(causality)与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解行动的主观意义之上,也没有拒斥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而是将对社会行动的理解看作是社会学的第一项任务,主张在此基础上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决定其行动的,即社会学在用解释性理解洞悉了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说明这些现象,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
不过,韦伯所说的因果关系与实证主义者倡导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不变的普遍规律。
相反,韦伯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多元的、具体的因果关系。
这里有两点需辨明:其一,不存在某物A决定另物B这样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只存在某物A多少有助于另物B的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其二,影响社会或历史的因素极其繁复,我们无法找到全部确定的因果关系。
复杂的历史事件常常是许多情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仅能洞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基本倾向,但无法把握全部的细节,此外,社会学研究还要关注人们有意识行动的非预期结果。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将个人及其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分析层次,这和涂尔干的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韦伯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具有目标的社会行动的承担者,才能将主观意义赋予行动并成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现象都应视为个人社会行动的集合或结果,人们只能在个人及其社会行动这一层次上谈论理解。
在他看来,群体、整体、社会有机体等都不能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他们仅仅是个人行动的某种组织方式或集合方式,而不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不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三、价值中立观(value_free)韦伯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因而必须坚持价值中立(vale —free)的原则。
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科学界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用基于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代替严肃的逻辑分析,韦伯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划分了界限他指出,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即存知识”,即关于实然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事实判断;另一种是规范的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回答“该怎么做”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任何人应该做什么——但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他想做什么”,人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辑地推出价值判断。
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当然,社会学研究难免会涉及有关价值方面的内容,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价值观。
对此韦伯强调,研究者的价值观可以影响研究的选题和目的,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和作出结论时不应掺入自己的价值观,而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程序,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