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高中必修4《6. 前赤壁赋》赵丽娜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58 KB
- 文档页数:7
《前赤壁赋》《赤壁赋》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必修四第二单元六篇课文,亦称《前赤壁赋》,因苏轼在黄州时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故以前后区分。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苏轼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有一段精彩台词: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编号:使用时间:2019年4月16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271|导学|案】前赤壁赋编制人:钱翠华||审核人:蒋爱民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望、凭等字的意思和壑、嫠等等字的写法,能熟背课文并准确书写。
2、合作探究,认识和赏析触景生情、即景说理的方法和内容。
2、激情投入,学习苏轼自我调节的理性思维和旷达情怀。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案一、背景导学阅读开门注。
知道一词二赋均是作者在逆境中所做。
二、基础导学1、梳理课文1——3段,注音、写字或解释梳理第一段梳理第二段梳理第三段 |2、就1——3段,拈出三两个特殊句式3、默写1——2段【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探究点1】根据1——3段,并联系所学,归纳、整理一词多义 |1、然:|2、于:3、之:4、焉【探究点2】首段写月有何特色和作用?【探究点3】客人的回答实则是触景生情,试梳理其思路,评析其感情。
课后练习:默写第三段|编号:使用时间:2019年4月16日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271|导学|案】第二课时课前预习案1、梳理课文4——5段 |重要词语::2、翻译:客亦知夫水与乎?……而又何羡乎!【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探究点1】比较3、4段,水与月的不同属性及其与人的不同关系【探究点2】评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修养|【链接】1、“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无尽”好理解,“我无尽”是什么意思呢?“无尽”就是不朽的意思。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苏轼追求的正是这个不朽”。
其次,“轮回思想是解读《赤壁赋》的一把钥匙”。
“生命完成了一次生死就如同月亮完成了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
“生命又怎么会是短暂的呢?今生功业未成,还有来生呢”,“没必要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悲伤”。
再次,以“泛爱”的观点看,无数的“我”构成了“我”的“长江”,一个“我”消失了,还有其他的“我”在;年长的“我”死去了,还有年轻的“我”在。
2024年前赤壁赋优秀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赤壁赋》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赋的背景、作者简介、全文阅读理解、重点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壁赋》的背景知识,理解赋的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培养翻译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全文阅读理解、重点句子解析、主题思想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赋的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
3. 全文阅读: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4.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文中一段描述战斗场景的文字,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战争氛围。
5.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讲解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六、板书设计1. 《赤壁赋》2. 赋的背景、作者简介3. 重点句子解析4. 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章中的五个句子。
(2)谈谈你对《赤壁赋》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略(2)示例:《赤壁赋》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同时,文章以豪放激昂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豪迈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2)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对比《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探讨历史与文学的差异。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苏轼生平、本文的创作背景及“赋”的相关知识。
2、识记一、二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学|会辨析其中的基本的文言句式。
|
3、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互文译法。
|
4、背诵一、二段,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
|
教学重点:1、识记一、二段中实虚词等重点文言知识,学会辨析其中的基本的文言句式。
2、学会一些文言文翻译方法
3、背诵一、二段
教学难点:1、辨析文言句式
2、背诵
教学方法:串讲+小组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A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韩、柳、欧阳、三苏、曾巩、王安石)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
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B、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一指名朗读课文
1. 正音正句
2、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冯.(píng)虚御风扣舷.(xián)而歌桂棹.(zhào)兮兰桨溯.(sù)流光幽壑.(hè)
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寄蜉蝣..(f
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造物者之无尽藏(z àng)也洗盏更.(gèng)酌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二学习第一段,并思考:
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提示: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总结: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颂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④整理背诵线索,背诵三学习第二段并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示: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提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提示: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
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
真切。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
过渡
5、整理背诵线索,背诵
作业
翻译第三四五段
板书
赤壁赋
作者:苏轼
写作背景:被贬黄州
朗读正音
分析
背诵
第一段
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