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是哪个朝代的
- 格式:docx
- 大小:9.22 KB
- 文档页数:3
刘微小传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刘徽是公元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他在公元263年撰写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以及后来的《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数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刘徽的数学著作,留传后世的很少,所留均为久经辗转传抄之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九章算术注》10卷;《重差》1卷,至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l卷。
可惜后两种都在宋代失传。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
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
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
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众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
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数学十大名人
中国古代数学名人众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数学家:
1.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2.刘徽:魏晋期间的伟大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创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朱世杰: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有“中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誉。
他毕生从事数学教育,所著的《四元玉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4.李冶:金元时期的数学家,他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代表作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
5.赵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注释了《周髀算经》,并给出了“勾股圆方图”的证明。
6.秦九韶: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代表作《数书九章》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7.杨辉:南宋时期的数学家,他的代表作《详解九章算法》和《杨辉算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珍贵文献。
8.王文素:明代数学家,他系统地整理和补充了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十多个计算问题。
9.王孝通:唐代数学家,他写成了《缉古算经》,解决了当时最难的三次方程问题。
10.郭守敬: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编订了《授时历》,
制作了简仪等天文仪器。
以上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部分名人,他们为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徽九章算术故事摘要:一、刘徽简介二、九章算术概述三、刘徽与九章算术的关系四、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五、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六、刘徽的数学成就七、刘徽思想在现代数学中的应用正文:刘徽,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他是魏晋时期的杰出人物。
他的数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九章算术》的注释和发扬光大大上。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数学著作,成书于公元1世纪。
该书共有九章,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丰富内涵和高度成就。
刘徽与《九章算术》的关系密切。
他对《九章算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使该书的内容更加清晰易懂,便于后人学习和传承。
在他的注释中,刘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解题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计算、整数计算、方程求解、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
这些内容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我国古代数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九章算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后世数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在现代数学中仍有广泛的应用,他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徽的数学成就举世瞩目。
他提出了“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他还研究了勾股定理和立体几何,为我国古代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徽的思想在现代数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的割圆术被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设计,他的数学原理为现代数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可以说,刘徽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总之,刘徽是我国古代数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研究成果和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事迹和思想不仅是我国数学史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数学史的瑰宝。
古代数学家刘徽简介
刘徽(224年-282年),字元晦,又名闵,晋代南阳郡新野县
(今安徽省当涂县)人,是一位杰出的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
学家和工程师。
他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对中国数
学历史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徽在年轻时聪明好学,勤奋钻研天文学和数学。
因其勤奋努力,很早就显露出独特的天资,在此之后,他专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并
广泛涉猎历史、地理、气象、水利等方面的知识。
他的学识十分渊博,并且极富创新性。
其最为重要的成就是在进行天文测量、地理测量和
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贡献。
刘徽的代表性著作有《九章算术》、《数书九章》、《海岛算经》等。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系统地
阐述了数学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包含算术、代数、几何、方程、分数、数列等内容。
《数书九章》是《九章算术》的续集,总结了汉代
以来的数学成果,被后人称为中国数学五经之一。
《海岛算经》是一
本介绍海岛距离测量、勾股定理的著作,是一本备受推崇的测量学著作。
在工程方面,刘徽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他设计了众多水利工程,
包括排灌一体、引水济渔、节流减损、节制洪水等,对水利工程的设
计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徽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和工程师,他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
数学和科技的进步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
都阔别了时代的局限,体现了他坚定的探索精神和推动历史进步的责
任感。
刘徽圆周率关于刘徽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他的故事。
刘徽(约179— 250)字孔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魏晋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他在科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刘徽出生于公元233年的三国时期的魏国,他是刘徽圆周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
刘徽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研究终于得到了成功。
并且为后世的科学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刘徽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刘徽出身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原地区连年混战,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特别是他们吃的粮食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
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农业机械,所以每个人都要下地种田,可是那些庄稼汉每次都要挑着百十斤重的担子,累得气喘吁吁。
虽然很辛苦,但是庄稼产量低。
这时刘徽也才十几岁。
于是刘徽就自己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呢?刘徽就利用业余时间,把剩下的米放在笼子里蒸,蒸完之后倒在另一个笼子里放凉。
接着再把米放在石臼里,用木槌捶打,把米碾碎。
一直打到烂,变成粉末状为止。
之后刘徽又找了一块布铺在桌上,上面撒上水,再把米粉末倒在布上面。
然后拿出铜镜来,把铜镜磨擦透亮。
再用丝线来回穿起米粉。
但是他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非常喜欢读书,十几岁就能写文章。
他酷爱数学,平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他总觉得历史上还有许多计算方法不够完善,如果能够继续完善的话,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他又听说祖冲之在《缀术》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密率”,就是圆周率,但是祖冲之的算法并不准确。
于是刘徽又推导出一种新的更加精确的数值。
后来人们称之为刘徽圆周率。
刘徽还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与这个多边形的边长之比,作为分母去掉小数点后取近似值,这个新的近似值就是圆周率。
因此在刘徽以前,圆周率在当时被称为“密率”,圆周率的真正名称应该叫“圆率”,这是刘徽首先使用的。
因为圆周率这个概念的引入,后人将此视为“刘徽率”。
这位数学家的不朽功绩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敬仰,他这种探索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刘徽的数学故事刘徽(224年-363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数学家和数论学家。
他以其对数学的贡献和创新而闻名于世。
刘徽的数学故事讲述了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能。
刘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早年对数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并用数学的方式解释和理解。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各种数学问题,并试图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这些问题包括几何学、代数学、数论等方面。
在刘徽的数学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他的《九章算术》。
这本著作是他对古代算术的总结和创新,对后来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九章算术》包含了许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物体的测量、土地的分配、商业交易等。
刘徽提出的解决方法简单而直观,为后来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徽在数论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研究了勾股数和完全数等数学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这些问题的猜想和定理。
他的研究使数论的发展进一步前进,并为后来伟大数学家的工作提供了启示。
刘徽的数学故事还包括他与其他数学家的交流和合作。
他与同为数学家的祖冲之结识,并互相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
两人的合作使他们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刘徽还与一些学者进行数学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经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和传播。
除了数学研究外,刘徽还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浓厚的兴趣。
他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为后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追求激励了许多学生热爱数学,并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刘徽的数学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也向我们传达了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数学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探索和发展数学,推动人类的科学进步。
总结起来,刘徽的数学故事是一段关于热爱和才华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古代数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
通过他的数学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美妙和力量,也体会到追求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
简述刘徽的主要数学贡献刘徽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制图学家,他是中国数学史上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
他活动的时间大约是3世纪末到4世纪初,是《九章算术》以后,中国数学高度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徽在各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九章算术》中的“方程”,也就是横轴定位法。
横轴定位法是代数方程解法中的一种古老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创举。
这种方法可以将方程转化为一条直线和一个曲线的交点问题,从而求出未知量。
在《九章算术》中,横轴定位法主要用于解决代数方程的根问题。
刘徽在《九章算术》中还发展了类似“勾股定理”的几何定理,通过几何形象的证明,使得许多在古代算法中不易理解的问题更加清晰易懂。
此外,刘徽还借鉴了古代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中国数学中来,丰富了中国数学的内涵。
除了代数方程,刘徽在天文学、地理学和制图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他在《太和历》中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日、月、岁的等差数列和中气定位方法。
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天文学的准确性,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在地理和制图方面,刘徽曾编纂了《水经注》和《世经》等著作,对中国地理和制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刘徽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提倡数学教育,将数学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技能培养。
在他的《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师必自深”,即“教师必须自己掌握深刻的知识和技能,才有资格向学生灌输知识”。
总之,刘徽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巨匠,其贡献不仅体现在数学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制图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成就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徽的数学贡献刘徽(公元220年-280年),字叔度,中国东晋时期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被誉为“东晋数学之祖”。
刘徽一生致力于数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数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探索,还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巅峰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首先,刘徽在数学理论的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九章算术注》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并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注解。
这部著作包括了算术方面的九个章节,如加减乘除、九章算术注等,凝结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技巧。
他对于数学的各种运算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了详细解析。
这些理论成果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并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刘徽的数学成就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他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还涉及到了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了很多实际生活和工程上的难题,如土木工程的测量、水利工程的设计等。
他提出了测量天体距离的方法,被称为“刘徽天文定位法”,成为古代航海和导航的重要工具之一。
他的实用性研究使得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刘徽注重数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数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在教学中强调实践和交互,提倡学以致用。
据记载,他曾亲自执教并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世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刘徽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数学贡献不仅体现在理论的探索上,更体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教育的推广上。
他的数学著作和研究成果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我们今天的数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刘徽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数学家,对中国的古典数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在中国与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
刘徽是魏晋时期人,他出身寒门,刘辉的出生日期,大约是在公元225年前后,他卒于29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他还是一位寿星哦。
刘辉,在数学上有着许多的成就,其主要成就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古代中国的数学理论。
他整理出了一套数学体系,而他这方面的这就从他的数学著作中就可以看出来。
他那一套比较完整的数学理论又包括了通分、约分以及各运算法则,同时又从理论方面证明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刘辉还给了率一个明确地定义,再通过“率”来定义“方程”;同时他对勾股理论也做出了一定的发展。
二是面积与体积理论。
他提出了刘徽原理,并将多种面积或体积的问题加以解决。
另外,他还在自己的著作中,给出了对幽州率的计算方法,使圆周率又成为“徽率”。
刘辉一直都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不断地专研和学习,并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徽与割圆术什么是割圆术?提到割圆术,怎么能不提圆周率,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时,就是借鉴了刘微的割圆术的理论精华,然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将圆周率的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
那么,是时候让故事的主角出场了,刘徽与割圆术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刘徽这样形容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即,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
刘徽发现割圆术的过程,在民间有一个流传至广的小故事。
有一天,刘徽在偶然中看到了石匠在切割石头,看着看着竟觉得十分有趣,就站在一边,细细地观察起来。
刘徽看到,一块方形的石头,先由石匠切去了四个角,四角的石头瞬间就有了八个角,然后再把这八个角切去,以此类推,石匠一直在把这些角一个一个地切去,直到无角可切为止。
到最后,刘徽就发现,本来呈现方形的石块,早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圆滑的柱子。
数学家刘徽的简介刘徽(约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字景叔,又字少康,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是《九章算术》的主要编纂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巨擘”。
刘徽出生于一个著名的学者家庭,自幼聪明好学。
他精通数学、天文、地理和机械等领域的知识,被誉为“四通之才”。
他所创立的“刘徽算法”被后人称为“华严算法”,是古代中国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算法。
刘徽的学问不仅限于数学,还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力学和机械制造等领域。
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除了数学研究外,刘徽还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他参与了多项重大的工程建设,如灌溉工程和房屋建筑等。
他还设计了一种可以用水力驱动的自动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机械制造史上的一大成就。
刘徽的贡献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名声也因此流传至今。
刘徽的成就和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和工程领域,他还在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在天文学方面,刘徽发表了多篇天文学论文,其中最著名的是《九章算术》中的“天元术”一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和预测方法,被后人称为“刘徽日月行度法”。
刘徽还研究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和天文测量方法,他的一些成果被《宋史》称为“精奇之论”。
在地理学方面,刘徽撰写了一本名为《水经注》的地理著作,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河流、湖泊和水利工程的详细记录,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刘徽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和散文也被后人称道。
他的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工程学、文学和哲学等。
刘徽的学问和成就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也影响到了世界各地。
他的数学研究成果被传到了阿拉伯和欧洲,对后来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和影响使得他成为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天下奇才”。
中国古代伟大数学家之一—刘徽刘徽-我国古代伟大数学家之一,在数学史给世人留下了经典的数学成果,并对推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使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对世界数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刘徽个人主要简介刘徽,魏晋时期山东人,出生在公元3世纪20年代后期,具体生卒不详。
据史书记载,刘徽于魏陈留至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9卷。
并撰有《重差》(《重差》单行,改称《海岛算经》)、《九章重差图》。
对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数学的成就,作了系统的阐发和理论总结,并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把我国古代数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他的割圆术、圆周率近似值、四棱锥体积公式证明、出入相补原理等,都为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处理球体积问题的方法,为祖冲之父子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途径。
《海岛算经》发展了传统的重差术和勾股测量法。
刘徽主要生活在三国时代,可能死于晋初。
刘徽为《九章》作注时年事已较长。
后来,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礼部太常寺追封古代数学家爵位,封其为“淄乡男”。
经他注释的《九章算术》影响、支配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1000余年,是东方数学的典范之一,并与希腊欧几里得(约前330-275)的《原本》所代表的古代西方数学交相辉映。
经史书记载,刘徽一生致力学术上的研究和创作,并没有踏入仕途之中!刘徽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整理前人创作成果,使之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
刘徽创作的结晶主要体现在清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九章算术注》中。
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①在数系理论方面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刘徽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徽。
刘徽是中国南宋末期的思想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他也是一位崇高的精神楷模,受到了无数人的尊敬和崇拜。
刘徽出生于南宋时期,出身平凡而家庭贫穷。
他小时候就表现出聪明伶俐和古文经典的精通,中学时期就学习颇多,兼顾经、史、子、雅四大类经典,高超的读书能力让老师们相当钦佩。
尽管初中时期他仍是个好学生,但他也早早地在思想上表现出跟传统文化不尽相同的见解。
除了学习之外,刘徽也非常关注政治。
在南宋末期,宋朝的政治形势日趋恶化,人民生活困苦,这让刘徽充满激愤,他开始利用儒家的理论对政治题材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非传统的想法,被誉为“理性之父”。
在他看来,人民的福祉比权力更加重要,而社会应该营造一种公平而幸福的氛围。
刘徽也提出了理论性的见解:宋代孝、礼、廉、慎、仁、义等传统概念,可以被视为习惯法,而不是道德法;实行民主制度,建立社会正义体系;法律从权利出发,应该是自由及公正的,而不是无节制的;他还认为人的权利应当完全保护,不应受政府的限制,且政府的行为要以满足人民利益为本,从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尊严。
在宋朝政治上,刘徽更是崇尚真实统治,他指出,统治者应该尊重人民、听取贫富阶层的意见,而不是必须遵从传统的价值观,维护人民的利益才是统治的真正目的。
他的观点引起了宋朝当权者的强烈反对,最终,刘徽被迫宣誓投降,他的学说也遭到扼杀。
尽管宋朝当权者不断非议刘徽的思想,刘徽的思想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是中国古典思想的革新和发展,其中包括解放思想、奉行真实自由、开创民主理性等等。
他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韬略家,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刘徽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英雄式的战士,他曾努力拯救被围困的官军,给中国史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一页。
他一生坚持正义,勇敢捍卫人民利益,抗击无理的专制暴政,他的作为令我们无比钦佩,也让我们承认,真正的英雄并不在统治者的墓碑上,而是他们的英雄榜样里。
刘徽的数学成果刘徽生于公元c.220年,他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人物。
刘徽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中,这是一本集大成的数学著作,包含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内容。
《九章算术》是刘徽集合了当时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
这本著作共分为九章,分别是《术数》、《方程》、《几何》、《焉程》、《方田》、《精卫》、《雉尾》、《盈不足》和《杂》。
每章都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数学问题,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
在《九章算术》中,刘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例如,在《术数》章中,他介绍了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他还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在《几何》章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从而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种方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除了这些数学理论和方法,刘徽还在《九章算术》中介绍了许多实际应用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焉程》章中,他提出了一种测量高度的方法,通过测量阴影长度和光线角度的变化来计算物体的高度。
这种方法在古代的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刘徽的数学成果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刘徽是中国古代数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数学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中。
他在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贡献,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徽的数学成果为后世的数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刘徽(约225年-约295年),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市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中国数学史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
他是中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
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
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
地貌的命名,刘徽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一。
中国历史数学名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的贡献不仅改变了数学的进程,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中,刘徽就是其中一位。
刘徽,生于公元225年左右,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
他被誉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刘徽在数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贡献包括提出“极限理论”、“割圆术”、“无穷小分割”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数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数学家是祖冲之。
他生于公元429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最著名的成就是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个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近千年。
祖冲之的数学研究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的最高水平,也影响了后世的数学家和科学家。
除了刘徽和祖冲之,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数学家,如秦九韶、李冶、杨辉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也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数学的无穷奥秘。
刘徽是哪个朝代的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县人,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
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
刘徽在曹魏景初四年注《九章算术注》。
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
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众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
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
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
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
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
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个人成就
刘徽的数学成就大致为两方面:
一是整理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并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九章算术注》中。
它实已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数系理论
①用数的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以及繁分数化简等的运算法则;在开方术的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
刘徽评传
刘徽评传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③在勾股理论方面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
面积与体积理论
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题。
这些方面的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几项有代表性的创见:
①割圆术与圆周率,他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
②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的方法解决锥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的刘徽原理。
“牟合方盖”说
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V=9D3/16(D为球直径)的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的几何模型。
“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的两个轴互相垂直的内切圆柱体的贯交部分。
方程新术
在《九章算术·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方法,运用了比率算法的思想。
重差术
在自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
他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
而印度在7世纪,欧洲在15~16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的问题。
刘徽的工作,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鉴于刘徽的巨大贡献,所以不少书上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