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流分析计算大纲范本
- 格式:doc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20
径流系数计算范文径流系数是指降雨过程中雨水在地表径流中所占比例的系数。
径流系数的计算是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径流系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一、径流系数的定义径流系数是指降雨事件中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与降雨总量之间的比值,用符号C表示,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径流系数的计算可以揭示降雨过程中雨水的产流特征,对于预测洪水、估计径流量以及水文模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径流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径流系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有经验公式法、统计法和水文模型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计算步骤。
1.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是基于历史观测资料得出的经验关系,适用于缺少水文资料和水文测站的区域。
根据实测降雨与实测径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经验公式,再将该公式用于其他降雨事件的径流系数计算。
常用的经验公式有Hawkins公式和SCS公式等。
2.统计法统计法是基于大量的历史降雨和径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一般规律。
根据降雨频率分析的结果,结合径流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计算出不同频率下的径流系数。
统计方法适用于对径流过程的概率特征进行研究和水文预测。
3.水文模型法水文模型法是利用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计算出相应的径流系数。
常见的水文模型有单水平模型、单线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等。
通过对流域的物理特征、土壤信息以及降雨等输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建立合适的水文模型,从而计算出径流系数。
三、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径流系数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地表类型:不同地表类型的径流系数具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林地和草地的径流系数一般较小,而城市地区的径流系数较大。
2.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径流系数的变化。
例如,农田被城市化后,径流系数通常会增加。
3.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的水持有能力和透水性不同,对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影响较大。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书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定义年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是指一年内降雨产生的总径流量,通常以立方米为单位。
2. 确定控制范围: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径流总量控制范围,包括具体区域、面积等。
3. 计算控制范围内的年平均降雨量:收集相关气象资料,计算控制范围内的年平均降雨量,单位通常为毫米。
4. 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控制范围内年径流总量与年平均降雨量的比值乘以100%。
计算公式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发量)/年平均降雨量*100%
其中,年平均蒸发量是指控制范围内一年内蒸发消耗的总水量,通常根据气象资料和实地观测数据进行计算。
5.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项目区相关数据,如水利设施的年径流总量、水利设施覆盖面积等,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6. 计算控制率实际值: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出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 对比分析:将实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目标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实施效果。
一般来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降雨量、蒸发量、水利设施覆盖面积、管理水平等。
通过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评估项目区的水资源管理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雨量径流系数计算书1 计算依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年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5《重庆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版)《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2 径流控制2.1 年径流控制目标根据2014年住建部试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年径流控制率分区图及《该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该地块的控制率要求,确定适宜的控制率值,然后通过建筑所在区域的降雨资料统计数据,得出一定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本项目执行绿建范围内用地面积为10245.11 m2 则:(1)重庆55%径流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控制雨量为10.1mm,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时需要调蓄的雨水量为:10.1mm×10245.11㎡=103.48m3;(2)重庆85%径流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控制雨量为31.9mm,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时需要调蓄的雨水量为:31.9mm×10245.1㎡=326.82m3;2.2 径流控制措施各类用地中综合利用雨水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表1 各类用地中雨水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2 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 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
注:●——宜选用◎——可选用○——不宜选用。
根据实际条件,本项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主要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如下:1)下凹式绿地本项目绿地化面积1441.43㎡。
通过大面积下凹式绿地对场地净化滞留,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场地内径流总量控制率。
2)透水铺装本项目拟在室外广场、人行道、室外停车位等场地(除消防车道及扑救面)进行透水铺装(面积2581.98㎡)设计。
09-雨水径流计算书关键信息项:1、雨水径流计算的目的和范围2、计算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3、计算方法和参数4、计算结果及分析5、责任与义务6、协议的生效与终止7、争议解决方式11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雨水径流计算的相关事宜,确保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为相关工程或项目提供可靠的雨水径流数据。
111 适用范围本协议适用于具体项目名称中雨水径流的计算及相关分析。
12 计算依据121 标准和规范雨水径流计算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现行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具体标准和规范名称。
122 基础数据计算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应准确可靠,包括但不限于降雨量数据、汇水面积、地面坡度、土壤类型等。
13 计算方法和参数131 计算方法采用具体计算方法名称进行雨水径流计算,该方法应经过验证并符合相关要求。
132 参数选择计算中所涉及的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在计算书中详细说明参数的来源和取值依据。
133 模型验证在必要时,应对所采用的计算模型进行验证,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14 计算结果及分析141 计算结果计算结果应包括雨水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径流过程线等,并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呈现。
142 结果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其对工程或项目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5 责任与义务151 计算方责任计算方应保证计算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按照协议要求按时提交计算成果。
152 委托方责任委托方应提供准确、完整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及时支付计算费用。
16 协议的生效与终止161 生效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162 终止在完成约定的计算任务并经委托方验收合格后,本协议自动终止。
17 争议解决方式如双方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8 其他条款181 保密条款双方应对在协议履行过程中知悉的对方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予以保密。
182 协议变更本协议的任何变更需经双方书面协商一致,并签署相关补充协议。
设计频率的模比系数即Kp值查询
汇流参m表
,如大于150mm
降雨历时为24小时的迳流Array 1、优点:本方法计算公式为简化小流域推理公式,计算结果与原型公式比较,产生的
应用方便。
2、使用说明:输入流域面积F、干流长度L、河道平均坡降J、暴雨递减指数时24小时的降雨迳流系数а24,即可自算出相应频率的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
3、汇流表2中查取。
4、先取n=n1(τ≤1),求出一个洪峰流量Q p和τ,当计算的τ≤1时,洪设τ≤1,算出的τ>1,再设τ>1,计算出τ>1时,可取n=(n1+n2)/2,再进行计算。
I12
数即Kp值查询表(Cs=3.5Cv)
汇流参数m表
70~150mm,如大于150mm时m值略有减小,小于70mm时m值略有增加。
Ф=L/J(1/3)
为24小时的迳流系数
结果与原型公式比较,产生的误差最大不超过百分之一,可直接求解,省去联解过程,道平均坡降J、暴雨递减指数n、n1、n2、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均值H24、模比系数K P和历量和洪水总量。
3、汇流参数m和历时24小时的降雨迳流系数а24值,均可从表1、τ,当计算的τ≤1时,洪峰流量Q p即为所求。
如τ>1,则应取n=n2重新计算。
当取n=(n1+n2)/2,再进行计算。
5、tc>24时D8中的u值为D11中的值,洪峰流量结果见。
2.4 径流本流域没有实测径流资料,但黄铜降水库坝址处有雨量观测站,有23年的逐月降雨实测资料,平均年降雨量为1650mm ,年降水变差系数C VX =0.22,故可根据实测降雨资料和1991年广东省水文总站编印的“广东省水文图集”来间接推求设计年径流量。
2.4.1 设计年径流量计算查“广东省水文图集”得,年径流系数α=0.48。
年径流深均值:h=αH=0.48×1650=792mm 年径流变差系数C VY 用下面经验公式计算Fm a Cvx r Cvy nlg +⋅=式中:r ——综合影响系数,为1.4; C VX ——年降水变差系数;实测分析得出C VX =0.22;α——年径流系数,为0.48; n ——指数;采用0.6;m ——地区性经验系数,采用0.06。
F ——集水面积,此处为25.8k m 2。
由上式求得C VY =0.42按C V =0.42及C S =2C V ,查皮尔逊Ⅲ型曲线模比系数K P值代入公式H P=H×K P,求得各设计年径流深度,再由公式W P=H P×F×1000可以计算得相应频率下的径流总量W P,此处F=25.8 km2。
计算的各设计年径流深度和径流量见表2-1。
表2-1 设计典型年雨量和径流量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频率(%) 10 50 90H P=H×K P径流深(mm)径流量(万m3)2.4.2 设计年径流量年内分配年基流量按径流总量的8%计,扣除基流量后的地面径流量为径流总量的92%。
月基流量按12个月均匀分配,地面径流量则按设计年雨量典型年月分配百分数进行分配。
设计典型年雨量的选择按三段控制法进行,即不仅其年雨量接近年雨量的设计值,而且其枯水期的雨量与春耕期的雨量都要较接近其相应的设计值。
如:80~81、83~84、90~91、00~01年等的年降雨量都非常接近设计年雨量,但80~81、90~91、0~01年的枯水期的雨量都相对比较大,所占比重都比设计枯水期的雨量与设计年雨量的比值208/1230=0.17要大一些(见表2-2),83~84年的枯水期的雨量占全年比值相对较接近设计值,而且其4月份春耕期的雨量占全年比值0.096很接近设计年的比值102/1230=0.083,因此计算中选择1983~1984年作为枯水典型年进行分配。
第六章 设计年径流及径流随机模拟第一节 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的目的和内容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累积水量称径流量,记作W(m 3);也可以用时段平均流量Q 函(m 3/s)或流域径流深R (mm)来表示。
径流量与流量的关系为: T Q W ∆⋅= (8—1) 式中T ∆⋅——计算时段,s 。
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T ∆⋅可分别采用年、季或月。
则其相应的径流分别称为年径流、季径流或月径流。
其中年径流及其时程分配形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
本章重点介绍年径流的分析计算,较短时段径流的分析计算。
可以参照进行。
一、径流特性河川径流具有如下的一些特性:1。
径流的季节分配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
降水在年内分配是不均匀的,有多雨季节和少雨季节,径流也随之呈现出丰水期和枯水期,或汛期与非汛期。
最大日径流量较之最小日径流量,有时可达几倍到几十倍。
2.径流的地区分布河川径流的地区性差异非常明显,这也和雨量分布密切相关。
多雨地区径流丰沛,少雨地区径流较少。
我国的丰水带。
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年径流深在1000mm 以上。
我国的少水带,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和新疆西北部,年径流深在10—50mm 之间;而许多沙漠地区为干涸带。
年径流深不足10mm 。
3。
径流的周期性绝大多数河流以年为周期的特性非常明显。
在一年之内,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周而复始。
又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或人为影响,在一年的主周期中,也会产生一些较短的特殊周期现象。
例如,冰冻地区在冰雪融解期间,白昼升温,融解速度加快,径流较大;夜间相反,呈现出以锯齿形为特征的径流日周期现象。
又如担任调峰任务的水电站下游,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间,加大下泄流量,峰期过后。
减小下泄流量,也会出现以日为周期的径流波动现象。
在实测年径流系列中,往往发现连续丰水段或连续枯水段交替出现的现象,连续2—3年年径流偏丰或偏枯的现象极为常见;连续3—5年也不罕见,有的甚至超过10年以上。
FCD 11011 FCD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径流分析计算大纲范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1996年3月1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径流分析计算大纲主编单位:主编单位总工程师:参编单位:主要编写人员:软件开发单位:软件编写人员:勘测设计研究院年月2目次1. 引言 (4)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4)3. 基本资料 (4)4. 径流分析计算内容和要求 (6)5.径流特性分析 (6)6.径流还原计算 (7)7.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10)8.径流系列计算 (11)9.径流频率分析计算 (14)10.径流年内分配 (18)11.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19)31. 引言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2.1 有关本工程径流计算的文件(1) 规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报告、专题报告以及审查意见;(2) 初步设计任务书和项目任务书。
2.2 主要设计规范(1) SDJ 214-83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试行);(2) SL 44-9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3) DL 5020-93 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4) 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3. 基本资料3.1 基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1.1 流域自然地理特征资料流域面积、地理位置(含经纬度)、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干流及主要支流分布、干流长度、坡度等。
3.1.2 水利和水土保持措施资料与工程径流计算有关的已建大中型水库、引水蓄水工程、分洪滞洪工程、水土保持措4施及土地利用措施等。
3.1.3 水文气象资料本流域与工程径流计算有关的气象资料及主要水文测站的水位、流量整编成果, 有关洪枯水调查考证资料, 历年资料复核评价的意见及成果;邻近流域主要水文测站的水位、流量整编成果, 资料复核评价及成果;本流域和邻近流域径流统计参数等值线图, 经验公式等。
3.1.4 其它资料与本工程有关的以前水文气象分析研究成果;本工程前阶段径流计算成果及有关资料。
3.2 基本资料复查3.2.1 水位资料复查(1) 复查重点:观测精度较差、水尺位置和高程系统变动较多时期的资料。
(2) 复查方法:上下游站水位相关和水位过程对照, 本站水位过程线的连续性和年际间衔接等。
(3) 复查结果:评价水位资料的质量。
如发现有的因素影响水位精度, 依照具体情况换算改正。
3.2.2 流量资料复查(1) 复查重点:测验和整编精度较差时期的资料。
(2) 复查方法: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比较、流量与水位过程线对照、水位流量关系与水位面积关系对照、上下游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 检查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定线及高低水延长的合理性。
(3) 复查结果:评价流量资料的质量。
如发现的问题, 其差别在测验允许误差范围以内,且对工程设计影响不大的, 可以不改。
如为明显错误或系统性偏差, 应予改正, 并写出说明,建档备查。
3.2.3 雨量资料复查(1) 复查重点:各站点实测雨量中特殊偏大、偏小的资料。
(2) 复查方法:检查雨量观测场地位置、高程、地形影响、测器类型、安装方式、观测5和整编方法, 分析设计站径流与相应面积雨量关系的合理性等。
(3)复查结果:评价雨量资料的质量。
4. 径流分析计算内容和要求4.1 径流分析计算一般内容(1) 径流补给来源及实际年内变化规律分析;(2) 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分析及还原计算;(3)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和插补延长;(4) 设计年、期径流及年内分配计算;(5) 计算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4.2 计算要求(1) 按流域自然地理、工程设计具体任务要求和水文气象资料情况, 确定工程径流分析计算的具体内容;(2) 计算依据的水文资料需经过复查评定, 具有一定的精度, 并有一致性和代表性;(3) 径流计算一般采用天然径流系列。
如系列中有些年份的径流是经过还原计算, 则需提供实测径流和还原后的天然径流两种系列。
必要时应提供各年分项的还原水量;(4) 从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分析计算;(5) 各项径流计算成果, 需做合理性检查分析, 而后合理选用设计值。
5. 径流特性分析5.1 设计流域径流补给来源5.2 工程(坝址)以上流域径流地区来源、分布及特点5.3 径流年内不同季节变化情况及一般规律5.4 径流年际变化情况5.5 枯水径流情况及特点6. 径流还原计算6.1 还原计算原则和要求6(1) 设计站的径流和径流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发生显著变化时, 需做还原计算, 使径流资料具有一致性。
(2) 还原计算一般要求逐年逐月还原, 原则上有多少影响水量就还原多少。
若分月还原困难, 分主要用水期和非主要用水期做还原计算。
如逐年还原困难, 按人类活动措施的不同发展时期, 用丰、平、枯水典型年的耗水量做估算。
当设计站集水面积较大, 按人类活动情况的地区差异分区做还原计算。
(3) 还原时注意分析人类活动措施的不同发展时期和丰、平、枯水年还原水量的变化情况。
(4) 还原计算成果需做合理性检查。
6.2 还原水量内容(1) 农业灌溉用水的净耗水量;(2) 设计站以上大中型水库蓄水变量;(3) 跨流域引出(或引入)和分洪决口水量;(4) 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净耗水量。
6.3 还原计算方法6.3.1 分项调查法还原水量计算公式:=+(1)W W W天然实测还原=+++++(2)W W W W W W W还原农引蒸蓄工渗式中:W天然−−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 万m3;W实测−−实测径流量, 万m3;W还原−−还原总水量, 万m3;W农−−农业灌溉净耗水量, 万m3;W引−−跨流域引出(或引入)、分洪决口水量(引出为正、引入为负), 万m3;W蒸−−水面面积扩大增加的耗水量, 万m3;W蓄−−蓄水工程的蓄水变量(增加为正、减少为负), 万m3;78W 工 −−工业和生活净耗水量, 万m 3; W 渗 −−水库渗漏量, 万m 3。
(1) 总量还原法6.3.2 降水径流模式法 (1) 多元回归分析法根据人类活动前的资料, 建立降水~径流模式如下: R a a P a P a T =++++0123上 (3)式中: R −−年径流量;9P −−年降水量;P 上−上一年10~12月总降水量;T −−年平均气温;a 0、a 1、a 2−−待定系数。
将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各年降水、气温等资料代入(3)式, 算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径流量, 与实测径流的差值, 即为还原水量。
(2) 参数分析法6.3.3 蒸发差值法径流计算时段较长时, 还原水量可归结为人类活动前后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还原水量公式为:∆R E E P R E =-=--后前前 (4) E A A E aA E A前陆水=-+()11(5)式中:E 前−−人类活动前流域的蒸发量, mm ; A −−设计流域总面积, km 2;A 1−−人类活动前流域内的水库、湖、塘等水面面积, km 2; a −−水面蒸发折算系数;E 水−−蒸发器实测水面蒸发量, mm ;E 陆−−陆面蒸发量(在南方可用凯江公式计算), mm 。
6.4 还原成果合理性检查 (1) 水量平衡检查(2) 单项指标检查(3) 径流深和降水径流关系检查7.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分析方法7.17.1.1 设计站长系列径流分析法(1) 差积曲线法(2) 累积平均过程线法(3) 其它方法7.1.3 水文气象长系列资料分析法10117.2 分析结果8. 径流系列计算8.1 设计站径流系列插补延长 8.1.1 插补延长原则设计站实测径流不足30年, 或虽有30年但系列不连续或代表性不足, 一般应插补延长。
延长年数视参证站资料条件、相关插补精度和设计站系列代表性的要求而定。
8.1.2 插补延长方法8.1.2.1 水位流量关系法(1) 设计站Z-Q 关系法设计站水位资料长而流量资料短, 用本站实测资料, 拟定Z-Q 关系, 由水位插补流量。
(2) Z 设计-Q参证关系法设计站只有长期水位资料, 而参证站有短期流量资料。
利用参证站流量, 分析修正为设计站流量, 后拟定设计站Z-Q 关系线, 由设计站水位插补流量。
(3) Z 参证-Q 设计关系法设计站水位流量资料较短, 而参证站有较长水位资料。
用参证站水位和设计站流量建立Z 参证-Q 设计关系线, 由参证站水位, 插补延长设计站流量。
(1) 图解法用设计站与参证站同步实测径流资料, 点绘相关图, 按点据密集程度和趋势, 通过点群中心目估定出相关线。
根据相关线插补延长设计站径流系列。
(2) 计算法应用设计站与参证站较长的同步系列, 建立两变量或多元回归直线相关方程式, 插补延长设计站的径流系列。
降水径流相关法8.1.2.3(1)(2) 前期影响雨量为参数的降水径流相关, 插补延长径流系列。
(3) 其它方法。
12138.2 坝址径流系列计算(1) 坝址与设计站集水面积相差在3%~15%之间, 而且区间降水量和下垫面条件与设计流域相差不大, 按面积比修正得坝址径流。
一个设计站情况: ⎭⎬⎫==设坝坝F F k x k Y /11(6)式中: Y 坝−−坝址处径流; x −−设计站径流;F 坝、F 设−−坝址和设计站的集水面积。
(2) 坝址上下游均有长系列设计站情况:式中:x 上、x 下−−坝址上下游设计站径流; F 上、F 下−−上下游设计站集水面积。
(3) 坝址与设计站集水面积相差在15%以上, 按面积和区间自然地理条件(如降水或其它有关因素)差异, 综合修正得坝址径流。
式中:P 坝、P 设−−坝址、设计站以上流域相应时间的平均降水量; 其它符号同上。
8.3 区间径流系列计算⎪⎭⎪⎬⎫--=-+=上下上坝上下上坝F F F F k x x k x Y 22)()7(⎪⎪⎪⎭⎪⎪⎪⎬⎫==⋅⋅=设坝设坝坝P P k F F k x k k Y 3131)8(8.3.1 区间径流计算方法根据各相邻梯级坝址同时期的年、月、旬径流系列, 相减得出。
8.3.2 区间径流成果合理性检查及修正9. 径流频率分析计算9.1 有充分径流资料的设计径流计算9.1.1 统计时段拟定9.1.2 经验频率估算(1) 连续径流系列的经验频率n项连续径流系列的经验频率, 用数学期望公式计算:Pm nm =+⨯1100%(9)式中:P m−−大于或等于第m项径流值的经验频率;m−−径流系列由大到小排位的顺序号;n−−径流系列的总项数。
(2) 不连续径流系列的经验频率①特枯值重现期分析用历史枯水调查和文献考证资料, 分析近百年或更长期特枯水的发生次数、量级、序位1415情况, 确定特枯水重现期。
用长系列雨量资料, 分析降水~径流关系和同步系列量级大小排位次序一致性情况, 以降水的经验重现期作为相应径流特枯值的重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