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径流分析与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84
年平均径流量的计算方法年平均径流量是指在一年中经过某一水文站点的径流量的平均值。
计算年平均径流量有多种方法,以下将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水文平衡法和统计方法。
一、水文平衡法水文平衡法是指根据流域的水量收支平衡原理,通过计算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得到流域的平均径流量。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获取流域内水文站点的降水数据、蒸发数据和地下水监测数据等。
若没有地下水监测数据,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进行估算。
2. 计算水量收入:根据水量收入的组成部分,将流域的降水量分为有效降水和流失降水。
有效降水是指渗透入土壤层并形成土壤水或地下水的降水量,而流失降水是指不被土壤层吸收和蒸发的降水量。
3. 计算水量支出:根据水量支出的组成部分,将流域的水量支出分为蒸发量、蓄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等。
4. 计算年平均径流量:根据水量收入和水量支出,可以得到年平均径流量。
年平均径流量的计算公式为:年平均径流量 =有效降水 - (蒸发量 + 蓄水量 + 地下水补给量)。
水文平衡法在计算年平均径流量时,需要对各项水文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和估算,所以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
另外,该方法还需要考虑水文方程的不确定性和流量观测的误差等因素。
二、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指通过对历史径流量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算得到年平均径流量。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 收集数据:获取流域内水文站点的历史径流量数据,通常要求至少连续10年以上的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径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缺失值填补、异常值处理和数据平滑等。
3.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径流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年均径流量。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和频率分析法等。
4. 计算年平均径流量: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年平均径流量。
统计方法在计算年平均径流量时,较少受到水文参数估算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历史径流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同时,统计方法还可以用于计算径流短期变化和长期趋势等信息。
第六章 设计年径流及径流随机模拟第一节 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的目的和内容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累积水量称径流量,记作W(m 3);也可以用时段平均流量Q 函(m 3/s)或流域径流深R (mm)来表示。
径流量与流量的关系为: T Q W ∆⋅= (8—1) 式中T ∆⋅——计算时段,s 。
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T ∆⋅可分别采用年、季或月。
则其相应的径流分别称为年径流、季径流或月径流。
其中年径流及其时程分配形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
本章重点介绍年径流的分析计算,较短时段径流的分析计算。
可以参照进行。
一、径流特性河川径流具有如下的一些特性:1。
径流的季节分配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
降水在年内分配是不均匀的,有多雨季节和少雨季节,径流也随之呈现出丰水期和枯水期,或汛期与非汛期。
最大日径流量较之最小日径流量,有时可达几倍到几十倍。
2.径流的地区分布河川径流的地区性差异非常明显,这也和雨量分布密切相关。
多雨地区径流丰沛,少雨地区径流较少。
我国的丰水带。
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年径流深在1000mm 以上。
我国的少水带,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和新疆西北部,年径流深在10—50mm 之间;而许多沙漠地区为干涸带。
年径流深不足10mm 。
3。
径流的周期性绝大多数河流以年为周期的特性非常明显。
在一年之内,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周而复始。
又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或人为影响,在一年的主周期中,也会产生一些较短的特殊周期现象。
例如,冰冻地区在冰雪融解期间,白昼升温,融解速度加快,径流较大;夜间相反,呈现出以锯齿形为特征的径流日周期现象。
又如担任调峰任务的水电站下游,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间,加大下泄流量,峰期过后。
减小下泄流量,也会出现以日为周期的径流波动现象。
在实测年径流系列中,往往发现连续丰水段或连续枯水段交替出现的现象,连续2—3年年径流偏丰或偏枯的现象极为常见;连续3—5年也不罕见,有的甚至超过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