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突破训练 题型组合练7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5
高效仿真模拟练(三)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解决方案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考点滚动练七基础知识+文言文+诗歌+散文+作文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中国女排在第一局中大比分输球,随后就展开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最终逆转对手,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B.审讯之初,他依然负隅顽抗....,甚至还不可一世地口出狂言,但最终还是在检察官所呈现的如山铁证面前低下了头,当堂认罪。
C.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敏锐的新闻触觉,不去挖掘有社会意义的新闻,反倒抓住明星的一点隐私就笔走龙蛇....,真是可悲可叹。
D.在创作之初,他是以写言情小说而被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而当下却成为了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有名之士,真是云泥异路....啊!E.这位先生对《论语》的解说,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答案CD解析C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此处使用不恰当,属于误用对象。
D 项,云泥异路: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
比喻地位相差悬殊。
语句中没有“地位相差悬殊”之意。
2.[2016·山东临沂质检]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现场揭晓了“构思之星”“最佳团队”等获奖名单。
B.坚定不移地以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C.今年春晚表现了“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的主题,尤其是弘扬传统美德的歌舞小品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互联网应建设成“护联网”,一方面要联合起来删除不健康的网页,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正确使用、识别、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
答案 C解析A项,句式杂糅,“是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B 项,成分残缺,“坚定不移地”后添加“走”;D项,语序不当,应是“识别、使用、传播”。
组合练十五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歌鉴赏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几场大雨的到,原那些________的河流开始变得丰满起,澎湃起,欢快起。
水的到使得那些几乎干涸得________的河流骤然有了活力,有了________的力量,河流就像由一个羸弱的少年突然长成一位健壮的汉子,而且是一位不修边幅的莽撞汉子,带着________的野性横冲直撞。
这种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一场大雨就能改变河流的模样。
你在湿热的天空下沿河道走着,( ),天地昏暗。
这时,挺胸直腰在河道生长的边的树儿立即风刮得东歪西倒,几乎要匍匐于地。
燕子、蜻蜓乱飞,天也越越黑,黑得如漆如墨,黑得令人窒息发慌。
狂风稍歇,昏暗中大雨瓢泼似的从天而降。
大雨过后,那些树儿在湿漉漉的空气里羞答答地站立在岸边,就像一个个刚刚出浴的女子,应该是满怀惬意表示对河对水的敬意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生长在河道边挺胸直腰的树儿立即风刮得东歪西倒B.树儿挺胸直腰地在河道边生长立即被风刮得东歪西倒C.树儿挺胸直腰地在河道边生长立即风刮得东歪西倒D.生长在河道边挺胸直腰的树儿立即被风刮得东歪西倒【解析】A、C两项,成分残缺,应在“风”前加“被”,可排除A、C;B项,搭配不当,“挺胸直腰”不能作状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猛地遭遇一阵狂风,紧接着是黑云密布B.一阵狂风猛地吹,黑云密布紧接着C.猛地遭遇一阵狂风,黑云密布紧接着D.一阵狂风猛地吹,紧接着是黑云密布【解析】根据主语为“你”,所以用“猛地遭遇一阵狂风”前后主语连贯一致,可排除B、D。
由后文的“天地昏暗”看,后面应是“黑云密布”。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瘦骨如柴奄奄一息汹涌澎湃狂放不羁B.病骨支离奄奄一息激情四射放荡不羁C.瘦骨如柴命在旦夕激情四射狂放不羁D.病骨支离命在旦夕汹涌澎湃放荡不羁【解析】病骨支离:形容病中体瘦骨露,衰弱无力。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组合练 7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作文立意(45 分钟45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题。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切的奇特物件已经没法抵达唐代境内了,唐人只好杜撰虚假出 ________的贡物。
到了元代,依靠于强盛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由于劫杀蒙古商队、欺侮蒙古使臣,甚至遭受了________。
但跟着元帝国的 ________,这条路又堕入衰败。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________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乞求安全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代,都有,可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
1.挨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 独特荒谬弥天大祸分化崩溃气吞山河B.荒谬无稽灭顶之灾灰飞烟灭气吞山河C.独特荒谬灭顶之灾分化崩溃恢宏壮美D.荒谬无稽弥天大祸灰飞烟灭恢宏壮美分析独特荒谬:奇怪荒谬,不合常理。
荒谬无稽:十分荒诞离奇,毫无依据。
联合前文的“杜撰虚假”及后文的“贡物”可知,应选“独特荒谬”。
弥天大祸:天大的灾害。
灭顶之灾:比喻毁坏性的灾害。
句中指国家覆灭,应选“灭顶之灾”。
分化崩溃:比喻完全崩溃,不行整理。
灰飞烟灭:像灰、烟同样很快消逝。
形容在极短时间内消逝洁净。
句中不重申时间短,不过重申“崩溃”,应选“分化崩溃”。
气吞山河:形容气概极其宏壮宏伟。
恢宏壮美:广阔广大,雄伟漂亮。
形容“洞窟”,应选“恢宏壮美”。
答案 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改正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 依靠于强盛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B.依靠强盛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C.依靠强盛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又再度繁华D.依靠于强盛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分析“依靠”是“依赖;依赖”,以后可直接带宾语,无需加介词“于”;“又再度”语意重复;“繁华”多形容经济或事业,此处形容“丝绸之路”,应用“繁华”。
组合练十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
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了。
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断,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解析】根据推理不难看出,前后文的逻辑是要谈创新对于戏曲发展带来的影响。
A项,阐述戏曲发展的制约因素。
组合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周一](2018·河南师大附中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儒墨法三家在大致相同的时代,从不同的社会地基上破土而出,均成长为体系宏大、影响深远的理论学说,其各自的理论本位是不同的。
脱胎于殷周家族血缘社会的儒家,因为要守护当时主流社会贵族阶层世代传承的家族利益,所以需要倡导以血亲关系为根据的差等有别的仁爱观,需要尊崇祖宗制定、世代承袭的礼仪制度;也需要提倡祖宗崇拜、先圣崇拜;在社会治理上坚持德主刑辅,用人上主张亲亲尊尊;儒家认可有条件的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未置可否,也无非是要表明家族传承的天意神圣,并使人们对先祖的灵魂保持某种敬畏。
其所有观念无不反映着儒家从社稷本位出发,在时代变革中有所损益的家族传承意念。
墨家以下层民众为本位,因为小生产者没有稍微雄厚的物质财富可供享用,也没有世袭的利益需要守护,更多关注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与交往,因而要反对奢靡、节用节葬,意在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生活;社会交往活动中,小生产者只能在对他人利益的维护中才能避免伤害,最终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要破除等级,无差别地兼爱,利人利他;频繁战争的最终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只有反对战争才能维护下层民众的利益,所以要倡导“非攻”;墨家宣扬鬼神的存在,认为天的意志不可违逆,是要用某种方式保证人们对兼爱原则的信奉和实行;社会治理上主张崇尚教化,尚贤使能,则反映着下层民众对家族出身的漠视,表达着他们对素质提升的关注和对个人能力的看重;墨家把大禹打扮成摩顶放踵、苦行救世的圣人,要人们崇奉效法,正表达了对兼爱精神的打造和推崇。
法家代表正在成长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追求,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个人权势为本位的“法、势、术”相结合的政治学说。
在韩非看来,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君主就要利用人们的利己之心,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隐秘的权术为手段,监督臣属和天下人遵照所颁布的法规行事;他反对先圣崇拜,不信鬼神,推崇权势与暴力,就是为了保证君主个人权势意志的伸张。
组合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了我们的右侧。
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________的山岭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一列山岭和前段看见的那些对峙山峦又不同。
它们是朦胧的,分不出它们的层叠,看不清它们的轮廓,上面和天空浑无界线,下面和平地不辨根基,(),竟不知起自何方,也难辨迄于何处。
在过了诸暨牌头站之后,山才挺出________的体态来。
山势也渐兀突了,不像以前那样停匀了。
有的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有的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我们从它旁边走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揉碎我们。
就是离开稍远的山岩,也像铁罗汉般踞坐着对我们________。
如此,我们方离了肉感的奢华,便进入幽人的________。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只如隐约透露着青纹的大理石B.只如大理石里隐约透露的青纱帐C.只如大理石里隐约透露的青纹D.只如隐约透露着青纱帐的大理石屏障【解析】上文“上面和天空浑无……根基”,强调“无界线”,应比作“青纹”,故选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A.重峦叠嶂瘦骨峋嶙怒目而视世外桃源B.重岩叠障瘦骨峋嶙横眉冷对世外桃源C.重峦叠嶂骨瘦如柴怒目而视鱼米之乡D.重岩叠障骨瘦如柴横眉冷对鱼米之乡【解析】文段的内容重在写“山峦、山岭”,因此应该用“重峦叠嶂”,“重岩叠障”多与海水边的山石相关,可排除B、D;“瘦骨峋嶙”可形容山石之类,“骨瘦如柴”只能形容人,与文意不符,可排除C、D;“怒目而视”指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横眉冷对”指怒目而视且冷静对待。
此处两词都可用。
“世外桃源”形容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大米的富庶的地方,根据文段中的“离了肉感的奢华”和“幽人”来推断,不难看出“世外桃源”才能表达作者的本意。
组合练十九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个动荡的大时代。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________。
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并杀了他,自立为王。
4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
王子朝见________,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
《左传·定公五年》载:“王人杀子朝于楚。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
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
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________,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
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2500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________。
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
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B)A.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津B.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C.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D.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解析】“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同室操戈”,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相斗。
由“留下王子们”可知应用“同室操戈”。
“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大势已去”,整个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根据文中“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尤其是“王子朝见”中的“见”字,暗示了局势的不可逆转,故应选择“大势已去”。
组合练二十二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___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服饰的起源,________,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
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________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
事物的发展往往________。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
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
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
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解析】A项,“主要原因……缘故”句式杂糅;B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C 项,“原因还是因为……”句式杂糅。
2.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解析】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A项、D项话题不统一;C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前文是“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即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组合练七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了我们的右侧。
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________的山岭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一列山岭和前段看见的那些对峙山峦又不同。
它们是朦胧的,分不出它们的层叠,看不清它们的轮廓,上面和天空浑无界线,下面和平地不辨根基,( ),竟不知起自何方,也难辨迄于何处。
在过了诸暨牌头站之后,山才挺出________的体态来。
山势也渐兀突了,不像以前那样停匀了。
有的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有的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我们从它旁边走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揉碎我们。
就是离开稍远的山岩,也像铁罗汉般踞坐着对我们________。
如此,我们方离了肉感的奢华,便进入幽人的________。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只如隐约透露着青纹的大理石B.只如大理石里隐约透露的青纱帐C.只如大理石里隐约透露的青纹D.只如隐约透露着青纱帐的大理石屏障【解析】上文“上面和天空浑无……根基”,强调“无界线”,应比作“青纹”,故选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重峦叠嶂瘦骨峋嶙怒目而视世外桃源B.重岩叠障瘦骨峋嶙横眉冷对世外桃源C.重峦叠嶂骨瘦如柴怒目而视鱼米之乡D.重岩叠障骨瘦如柴横眉冷对鱼米之乡【解析】文段的内容重在写“山峦、山岭”,因此应该用“重峦叠嶂”,“重岩叠障”多与海水边的山石相关,可排除B、D;“瘦骨峋嶙”可形容山石之类,“骨瘦如柴”只能形容人,与文意不符,可排除C、D;“怒目而视”指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横眉冷对”指怒目而视且冷静对待。
此处两词都可用。
“世外桃源”形容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大米的富庶的地方,根据文段中的“离了肉感的奢华”和“幽人”来推断,不难看出“世外桃源”才能表达作者的本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时而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时而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我们从它旁边擦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压碎我们B.时而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时而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我们从它旁边擦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压碎我们C.有的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有的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它从我们旁边擦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碾压我们D.有的额头上怒挺出铁色的巉岩,有的半腰里横撑出骇人的刀戟。
我们从它旁边擦过去,头顶的悬崖威胁着要压碎我们【解析】从文中的“山势也渐兀突了,不像以前那样停匀了”一句来看,下面要描写的是作者所看到的众多山岭的形态及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写某一个固定的山岭随着作者的行踪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因此,不能用“时而”,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C项中“它从我们”一句使用不当,叙述角度与上文不一致,故排除C项。
4.下面是明德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5分)尊敬的程校长:我是敝校星云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放飞梦想》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102篇大作,是我们文学社成员智慧的结晶。
请您在抽出时间拜读,为这本书写一篇序言。
您是著名的教育家,能得到您的鼎力相助,我社一定会蓬荜生辉。
希望您能同意,在此敬谢不敏!祝您工作顺利!明德中学星云文学社2018年5月24日【答案】①“敝校”改为“咱们学校”(或“学校”,或删掉“敝校”)。
②“大作”改为“作品”(或“文章”)。
③“拜读”改为“阅读”。
④“蓬荜生辉_”改为“倍感荣幸”。
⑤“敬谢不敏”用词不当。
删除或改为“在此先表谢意”。
【解析】“敝校”是谦辞,不能用于内部;“大作”是敬辞,不能用于自身;“拜读”是敬辞,不能用于别人读自方的文章;“蓬荜生辉”用词不当;“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5.垃圾的回收处理是当今的一大难题,而巴西的一种由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构建的垃圾处理模式——“塞普利”(即再生资源利用协会CEMPRE)模式,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借鉴。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用一段话来说明“塞普利”模式的构建和运作流程。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6分)【答案】由政府提供场地,塞普利提供设备和培训组建拾荒者合作社,拾荒者合作社与拾荒者签订劳务合同;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其中湿垃圾缴纳一定费用,由政府进行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干垃圾交由拾荒者合作社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资源化回收企业。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流程图的层次。
对于这道题目,要关注箭头的指示方向,如以“资源化回收企业”为思考基点分析,其垃圾有两个来源,一是居民为湿垃圾缴纳一定的费用后由政府统一收集提供给该企业;二是居民将干垃圾交由拾荒者合作社分类收集后,提供给该企业。
拟写答案时,要注意两个来源各自的具体内容和箭头指向。
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雄姿英发__,__羽扇纶巾__”,从肖像仪态上直接描摹了周瑜临战之时潇洒的风度和儒雅的装束。
(2)《师说》将一些人为子弟“择师而教之”和自己“则耻师焉”的奇怪行为作对比,得出结论“__小学而大遗__,__吾未见其明也__”。
(3)《观沧海》中“__水何澹澹__,__山岛竦峙__”写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河南师大附中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
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
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
”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
“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
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
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
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解析】“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
8.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1)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2)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解析】引用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看法、见解得到佐证,使其更有说服力。
本题引用的是古诗文,古诗文有增添文章的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第三段引用柳永的《雨霖铃》,证明作者观点“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可以概括为引用诗歌,增加作者表达观点的说服力。
9.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
(2)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
(3)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
(4)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
【解析】题目要求概括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是考查探究作品写作意图的能力。
要抓住关键信息“作者看来”和“生活态度”,在文中圈画出“秋虫鸣”的句子和作者情感态度表现语句。
例如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唧唧吟唱的秋虫,……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