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以下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1. 实验室教学:在实验室里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酸碱中和指示剂的实验以观察指示剂变化的过程和颜色变化的原因。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提高。
3. 观察实物:在课堂中展示化学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例如,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颗粒形状、颜色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4. 视觉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在进行视觉化的概念易于理解。
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可以通过图表、动态模拟等方式来呈现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以上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途径与实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理解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化学创设情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3.能够设计化学反应情境并进行观察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设计化学反应情境并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2.概念讲解:介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是原料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3.情境创设:老师提供一些化学物质和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化学反应情境,并记录设计思路。
4.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思路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过程,记录生成物和观察现象。
5.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总结反应规律。
6.讨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总结规律和经验。
7.小结复习: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概念的理解。
四、实验器材和材料:
1.氢氧化钠固体、盐酸溶液、酚酞指示剂等化学品;
2.实验玻璃仪器、试管、试管夹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设计化学反应情境并进行实验操作,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一系列与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1.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讲解动力学时,可以引入车辆行驶中的各种问题情境,比如汽车的变速、坡道上的行驶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动力学的知识。
2. 创设社会问题情境:化学知识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创设社会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在讲解环境污染与净化时,可以引入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保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社会问题。
3. 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与过程控制,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4. 创设综合问题情境:化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创设综合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在讲解化学平衡时,可以创设一个反应酸碱性物质溶液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分析、设计实验以及解决问题。
5. 创设竞争性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竞争性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
在讲解反应原理和反应速率时,可以创设一个反应速率竞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竞争中掌握化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摘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注意力集中,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关键词】化学课堂情境本文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采用的方法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非常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逐渐总结了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1、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化学源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感知学习化学能帮助他们辨别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盐不等同于食盐”,还能让他们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等……适时地把生活素材引入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据统计,世界上发明专利申请中,有近20%与化学、化工有关。
因此,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设计教学情境。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新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结构,把《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化学教师必须认真重视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18-001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课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化学教学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灵活多样地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
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
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提⾼课堂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持,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全⽇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创设⽣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个学⽣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让学⽣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课堂教学效率。
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1.利⽤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标的全⾯落实具有重要的作⽤,化学实验是最形象、⽣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法之⼀。
利⽤化学实验创设情景时,可以采⽤演⽰实验、探究实验、⽣活⼩实验、趣味性实验等⽅法,培养学⽣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的实验动⼿能⼒和增强学⽣的⾃主学习能⼒。
笔者在“绪⾔”课的教学时,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实验1,将⼀张滤纸张贴在⿊板上,对着滤纸喷上⽆⾊液体。
⽩⾊滤纸上显⽰出红⾊的“化学”字迹(事先⽤酚酞在滤纸上书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稀碱液喷)。
实验时,学⽣们屏住呼吸,仔细观察上述实验后异常兴奋。
此时问他们:“⼤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声地回答“想”。
师说“请随我⾛进化学世界”。
这充分调动了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然后,教师再提出“同学们想不想亲⾃见证奇迹?”让学⽣亲⾃动⼿做实验2“魔棒点灯”,⽤蘸有⾼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
上述利⽤化学实验创设的情境,学⽣看到实验产⽣的奇妙化学现象,⼜通过⾃⼰动⼿“做⼀做”,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了学⽣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充分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愉悦、轻松地“⾛进化学世界”,感知“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情节一:化学实验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化学实验,我们将在实验中观察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我会将一些铁粉放入玻璃烧杯中,然后加入一些硫酸铜溶液。
在实验中,你们需要注意观察铁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请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注意实验室安全规定,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学生:老师,我们需要佩戴眼镜吗?老师:是的,实验过程中请一定戴上安全眼镜,这是为了保护你们的眼睛。
实验开始了,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进行中,铁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同学们记录下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老师:实验结束了,同学们能看到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这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反应,产生了硫酸和铜。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我们观察到了气体产生和液体颜色变化。
这说明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老师:很好,这就是化学反应的特点,观察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特点。
情节二:实际应用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经常使用的肥皂、洗涤剂、面粉等都是化学制品。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日常用品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学生1:老师,我们平时用的肥皂是怎么做的呢?老师:肥皂是由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经过碱的皂化反应得到的,主要成分是碱金属盐。
它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油脂和污垢,使物品变得干净和清爽。
学生2:那洗涤剂呢?老师:洗涤剂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表面活性剂,作用是去除油脂、清洁污垢、以及增加起泡性。
学生3:面粉又是什么?老师:面粉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它是我们烹饪中的主要原料,可以用来制作面包、面食和糕点等食品。
老师: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日常用品都是由特定化学成分组成的,它们都是经过化学过程制成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今天我们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中更加关注化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摘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
通过融洽师生关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发挥化学实验优势、利用化学故事、运用多种媒体、应用社会热点新闻等切实可行的各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化学课堂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发展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情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关键,情感对人的行为施以巨大的动力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多给予学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愉悦的心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富有情感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容易感染学生的情趣。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讨论发言,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教学方式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因学生而变。
尽可能多备一些心理预案,弹性备课,注意学生的兴趣,积极寻求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最佳方式,使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平等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压抑感。
实现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倍增,思维有效碰撞并闪现智慧的火花。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经验情境生产、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等特点,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表及里地认识化学世界。
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烧开水时,不小心将少量水泼撒到煤炉火焰上,炉火不但不减退,反而蹿出一股火焰且燃烧更旺;冬天关闭门窗用炉火取暖,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煤气中毒等等。
这些生活经验绝大部分部分学生都有,最容易启发学生形成表象,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淘米后剩下的淘米水,马铃薯切成丝在水中浸洗后的液体是悬浊液;用洗涤剂洗油脂形成乳化现象与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为什么面粉经发酵后蒸熟的馒头疏松多孔”等创设经验情境。
可以以“厨房中的化学知识”来展开复习设计,厨房中的白醋、大理石台、开水壶中的水垢、铁锅、铝锅,还有小苏打、纯碱、咸菜、胃酸、洗洁精的乳化功能等等都可以用来复习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三、发挥化学实验优势,创设实验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堂也因实验而精彩。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强化和凸现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应将实验情境的创设贯穿教学始终,对实验进行创造性设计,设置许多生动而有趣的情境,注重启发与发现相结合,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让学生表演“水中生火”、“魔棒点灯”和“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
在学习“氧气的检验”时,老师先不讲检验方法,而是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结合自身知识信息,从而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引发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
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利用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导入新课,比如:教学<金刚石与石墨>这一节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尝试,拉瓦锡有一次曾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块贵重的金刚石上,希望仔细欣赏它璀璨的光芒.没想到,在强烈的光照下,不一会,金刚石居然烟消云散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他既诧异,更后悔不迭。
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学生都急着想弄清金刚石到底到哪去了,其后的教学当然就很好组织了。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化学史创设情境,如:1、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2、稀有气体的发现等,通过创设科学发现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
五、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从信息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不但能使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制作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
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
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
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
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二氧化碳。
通过教师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
六、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
初中化学课程要求教师注意在化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里,就初步形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从各种途径收集、积累和化学有关的信息和热点新闻素材,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科技动态等内容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等。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从中选择适宜的素材做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需学习的知识特点创设出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使社会热点新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例如:在“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中,最令国人激动的两个“燃烧时刻”——奥运会圣火的点燃和神州九号的发射是很好的学习情境选择。
在学习新能源时,介绍我国使用混合燃料做动力的汽车的投入使用,以及北京国际车展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动力概念跑车的资料,使学生从中了解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离不开化学知识与化学方法。
“金属材料”一课中,以国家大剧院外壳安装的近两万块钛金属板为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21世纪的金属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机合成材料”一节中,例举水立方的ETFE塑料膜材料、由防氯弹性纱和特细尼龙纱纺织的“鲨鱼皮”游泳衣,都是奥运会中被瞩目的焦点,也都充分体现着化学的丰富应用。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中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在教学中不宜采取完全回避的态度,有些内容正是我们对学生实施STS教育的良好契机。
通过适宜的素材,在完成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分析事件的原因,探究解决方法,从中获得启示,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例如: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中,针对近期我国不少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通过短片让学生认识雾霾天气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
了解产生雾霾天气的根源在于汽车尾气、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防护,做到雾霾天气少开窗、外出戴口罩、适量补充维生素D、饮食清淡多喝水。
达成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的共识。
选择“雾霾天气”做为问题情境,学生对这一社会热点新闻也非常关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该节课的实施过程中,也能感到学生很快便进入了亢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