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4.64 KB
- 文档页数:4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一、水文化的定义
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理念,重视水资源,将水与人、自然、历史、传统、习俗、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理念。
水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把握水文化的教育、弘扬水文化的精神、探索水文化的实践并形成水文化的制度是当今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文化的内涵
1、爱护水资源:在普及水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公众切实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规划。
2、尊重水的传统文化:应进一步认识和调动水的传统文化,尊重水的文化和文化中历史的内涵,以此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意识和关注。
3、节约水资源:在文化教育中,强调重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特别要提倡节约及全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水资源的浪费。
4、预防水污染:让公众了解水的组成,学会及时发现水污染现状,以便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危害。
三、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即政府、企业、水用户、社会以及学术机构的作用。
其中,政府作为水文化发展的主导
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水文化的建设,同时多鼓励企业及水用户参与水文化的推广,开展水文化的宣传活动,并鼓励社会自发行动助力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相关问题。
在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阐述了水文化建设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探讨了水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影响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因素。
结合实践经验,探索了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实践探索。
结论部分总结了水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启示,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水文化的理解,促进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建设、水文化传播、传播路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内涵、方式、途径、社会发展、关系、影响因素、实践探索、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研究的背景在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水文化则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认知和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于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进程。
研究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对于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水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深入研究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有助于拓展水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水文化的传承中来。
研究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可以为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意,推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深入探讨水文化建设与传播路径的意义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传播路径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水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以及水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研究水文化传播路径的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可以为推动水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武汉水文化研究【摘要】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水城,拥有丰富的水文化。
本文从武汉水文化的形成、传承、特点、影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武汉水文化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武汉水文化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为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文章还总结了武汉水文化研究的启示和价值,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武汉水文化,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武汉水文化的形成、传承、特点、影响、未来发展、武汉水文化研究的启示、价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水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
自古以来,武汉就以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水文化也因此在这里得以繁荣和传承。
武汉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一个备受研究的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武汉水文化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重视,人们对武汉水文化的研究也愈发深入和系统,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武汉的水文化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从研究背景出发,关于武汉水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研究武汉水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本土文化,也可以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贵的参考和借鉴。
对武汉水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1.2 研究目的武汉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汉水文化逐渐面临着消失和淡化的危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挖掘武汉水文化的形成过程、传承路径、特点特色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武汉水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探索武汉水文化的历史渊源,揭示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为深入理解武汉水文化奠定理论基础。
浅谈⽔⽂化⽔⽂化浅议陈兴茹(中国⽔利⽔电科学研究院⽔⼒学研究所北京 100038)摘要:根据当前⽔⽂化的重要地位,指出⽔⽂化建设的必要性,给出⽔⽂化的定义,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法,对⽔⽂化进⾏了分类,指出了⽔⽂化传播的途径和⽅法,分析了⽔⽂化建设对于当前我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定义,必要性,分类,意义⼀、⽔⽂化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化作为我国众多⽂化中的⼀种,是我国古代劳动⼈民在长期与⽔的⽃争中形成的关于⽔的各种传说、民谣、⼩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民⽣活⽔平的提⾼,⼈们对社会各项服务设施的功能需求也在相应地发⽣变化。
⽔利作为服务于国计民⽣的基础产业,其⼯作理念也在逐步地从“兴利”“除害”等利⽤⾃然、改造⾃然为主向⼈与周围⾃然环境协调、与⾃然和谐相处转变。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利⼯作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积极调整⼯作思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新时期,我国⽔利⼯作⾯临的突出问题是⽔资源紧缺、⽔环境恶劣,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
缓解这种⽭盾的办法之⼀,就是加强⽔⽂化建设的⼯作⼒度。
⽔利⼯作者认识到,意识形态作为影响⼈类⾏为的⼀种特殊存在物,会对治⽔思路、治⽔理念产⽣重要影响。
因此,积极开展⽔⽂化的宣传⼯作,对⽔利⾏业职⼯加强⽔⽂化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通过学习优先的⽔⽂化,增加⽔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培养⼯作热情,调动⼯作积极性,从⽽对⽔利⼯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类正在积极开展如何恢复⽔⽣态系统、改善⽔环境和恢复⽔域景观⾃然美的活动。
⽔⽣态系统恢复和⽔景观重塑正成为当前我国⽔利⼯作的热点。
景观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态作为基础,否则没有景观可⾔。
然⽽,光有景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化内涵来填充。
城市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化上的区别,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化上的竞争,凌驾于城市硬件设施之上的⽂化底蕴可以穿过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和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黄河水城水文化的挖掘与探索摘要:作为新兴的移民城市,摆在东营面前的不仅有物质上的富足,也有文化上的困惑。
如何避免文化雷同,突出自身特色形象,通过文化建设构筑城市记忆的载体,挖掘并保护城市人文景观,加强城市形象的塑造及控制是东营现阶段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黄河水城水文化1 概念解析水文化即有关水的文化。
再进一步讲,就是市民在水务活动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或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
黄河水城水文化可理解为人们在黄河水城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水文化类型2.1 物态水文化水文化往往以物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江河、湖泊、泉水、海洋等,形成可感知水景观的文化意象。
黄河文化;东营地处黄河尾闾,是黄河最为活跃的河段。
黄河经过东营人三十多年的治理,不再肆意摆动,已经从一条害河变成了一条利河,不仅给东营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还从千里之外携来泥沙,不断延伸着东营的土地。
黄河塑造了东营独特的“黄河口”文化。
海洋文化;黄河代表古老文化,海洋则代表现代文明。
黄河入海,河海交汇处呈现了一幅黄龙入海的壮观景象;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东营已经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渔业港口6个,发展海洋养殖业,拓展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丰富了东营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
湿地文化;东营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该地区蕴含丰富的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展示出原生态的湿地文化;城区内分布大大小小的湿地水面是由东营独特地质产生的特有城市风貌。
东营这座“东方湿地之城”已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2.2 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指东营地区历史发展逐步沉积下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
古齐文化;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东营市域成陆部分属齐国北部国土,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古齐文化遗址418处。
齐文化推崇安邦定国、积极入世、勇武刚健的精神,合时俗、务实际、重视贸易的传统在东营沿河、沿海地带流传至今。
浅谈水文化、水利文化和水利行业文化2012-11-05何为水文化何为水文化?我个人理解,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水关系的文化。
水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十分新颖的文化形态。
说它非常古老,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自从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有了水文化:说它十分新颖,是因为在我国把水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提出来进行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的事。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管子》)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浮天载地,高高下下,无处不在。
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现代人经常仰望星空,叩问“哪个星球上有水?”因为有水的地方才会有生命的存在。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
水养育了人类,人它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万物;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骄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其繁衍生息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和哺育。
当然,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
而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生成文化,只有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发生了关系,人类有了治理、利用、保护、管理水以及亲近水、鉴赏水等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才会产生文化。
比如,大禹治水“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思路,明代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方略,等等,这些都是治水文化(治水文化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华。
同时,水作为一种载体,通过打上人文的烙印即“人化”,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的——如黄河大堤、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精神的——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水滴石穿”、“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曾经沧海难为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水性哲学”。
与此同时,这些“人化”的东西,反过来又起到“化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人是水文化的主体,水事活动是产生水文化的源泉。
水文化研究报告水文化研究报告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各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水文化的研究,探讨了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首先,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
无论是饮用水还是日常生活用水,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存在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利用水源,发展出了灌溉农业、渔业等各种水利活动。
在干旱地区,水的稀缺性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人们不仅需要发展节约用水的技术,还需要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水一直被视为神圣和纯净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水在许多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灵魂。
另外,许多文学作品也以水为背景,通过描绘水的美丽和力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水在艺术中的运用也是常见的,例如水墨画中的水有时代表着宁静与纯粹,有时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此外,水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的存在和运动形态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育了大量的水文化,如江河文化、渔民文化、航海文化等。
这些文化与地域环境紧密相关,给各个地区的社会带来了特色和个性。
例如,河流文化在古代培育了众多的古城和文明,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渔民文化则蕴含着人们与水的共生关系,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和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尊重。
航海文化则联系着人与水的交流和探索精神,代表着勇气和冒险精神。
最后,水的管理和保护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人们需要正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通过水文化教育,人们可以增强对水资源的认识和尊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研究水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意识。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
水文化是指人们对水的文化认知、传承和利用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也有着深厚的水文化。
根据传统文化,水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以水为师”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感悟,从水中学习到一些哲学和道德的东西,如水的柔韧性、流动性、自然无私等特性。
这种境界意味着人们从水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求达到柔性、自然和无私的境界。
“与水共舞”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与水的互动,即与水共生、共存、共融的状态。
在这种境界下,人们通过水的灵动性和变幻性,感悟到了一些美好的情感,如柔情、雅致、舒适等。
这种境界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涵养水之道”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水进行了一些文化上的涵养和保护,以达到维持水生态、保障人类生存的目的。
这种境界要求人们要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传承水文化,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探索水文化摘要:本文旨在对水文化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探索,同时由于本人家住渭河边上,所以会着重对渭河水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水文化1.1文化及其作用提到水文化,我们自然要先从文化说起。
所谓文化,就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就是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因此也有人把文化称作是“人化”。
文化虽由人所创造,但文化反过来对人类的进步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大了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同时又外化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产品物质;往小了讲,文化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个人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社会而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国家而言,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就个人而言,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文化与人类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中国的文化,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华文化起源于鬼神、术数、天和祖,经历了先秦诸子、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这么几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而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文化在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水文化的几个表现形式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和水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其内涵自然也是包罗万象的,在本文中我就着重说一说国学与水、科学与水、以及人文与水。
(1)国学与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派的数量极多,国学常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特点。
根据现在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一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二说“国学”即“以易学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华夏诸子百家学术”,那么我就主要来谈一谈儒学和易学中德水文化。
A.儒学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
水是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也是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
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
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
《论语》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较多地提到了尚动之水与行仁、为政和心性等的关系。
《论语·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述了水与行仁的关系。
《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论述了水与为政的关系。
《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后人影响尤深:“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由此可知,孔孟之水思维除前人所论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范畴之外,更与孔孟理想境界有关。
孔孟水思维具有从宗教仪式转化为理性道德的发展脉络。
就时间之今天、昨天与明天三种面向来说,孔孟所关心的是对“今天”的执著与体悟。
尚动之水与孔孟思想关系论述中,可以发现日进不止之水与孔孟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
B.易学易学中有关水文化的论述,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阴阳五行说了。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
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
《三命通会》中也对五行之水有相关论述,指出“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等特点。
此外,易学中与水有关的记述还涉及到河图洛书的典故。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后人也多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易学中认为,河图最初出于龙马背上,而洛书处于神龟壳上;龙马出于孟河,而神龟则出于洛河。
可见,河图洛书的诞生都是与水紧密关联的。
当然易学中有关水的记录和论述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点,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易学只是对水这一物质形态本身有所探究,而对水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将水性上升到一种学派思想的高度。
(2)科学与水从小我就知道,人活着离不开水,因为渴了就要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水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农业需要大量水进行灌溉,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古代四代文明古国大多出现在了大河流域。
同样,早期城市一般也都在水边建立,以解决灌溉、饮用和排污问题,水道同时也解决了运输问题,比如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典型的例子。
现代工业农业更是需要大量用水,人们也可以通过水路来运载旅客和货物,因此水的分布对经济布局有重要的影响。
当然,人类对水的利用不仅停留在水本身上,还包括对水能的利用,比如水电站就是能够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此外,水涝、洪水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各种水利设施也由此诞生。
综上所述,由于水对于人类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同时也由于水潜在的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利用水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选择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现如今,已经形成了许多专门与水有关的研究领域,比如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城市水环境等,这些都是我将来在本科阶段会学到的课程,我也相信这些课程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利用水来造福人类。
(3)人文与水这里我主要想侧重谈一谈文学与水。
中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许多个阶段,其中尤其以唐宋时期的诗词为巅峰。
水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在诗词中自然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自然中的水可谓是形态各异的,如江河湖海、风浪瀑布,水表现出了它的壮阔、凶险,反观潺潺溪水、一眼清泉,其流动、纯净以及景致之美又尽显无遗。
前者多出自豪放的诗人之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的波澜壮阔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如“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一句,水更是由于其汹涌之势被赋予了志向远大的内涵;表现水的景致之美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叫《和水月洞韵》的小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短短四句话,每句话只有五个字,却句句包含水和月,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把水的景致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水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占据着及其高的地位,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2、渭河水文化前面主要介绍了文化及其作用,以及水文化在国学、科学、人文等方面的一些体现。
由于本人家住渭水河畔,父母所在的单位也因为座落于渭河边上而被命名为渭河发电厂,可以说对于渭河这条河流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下面就进一步探索一下渭河的水文化。
渭河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轴,更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历史上渭河两岸的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和辉煌的大唐盛世,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千多年,渭河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渭河不禁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更是孕育了丰富的文明,所以研究渭河水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与水文化的定义相似,渭河水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渭河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本文主要谈一谈渭河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1.1渭河水文化的表现形式(1)水利工程与水利景区渭河流域发展水利事业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建成了“关中八惠”;新中国成立后,又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不仅改造扩建了原来的灌区,而且还兴建了宝鸡峡等大中型水利工程。
不仅如此,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许多市都利用渭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建设了水利景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陵区的水上运动中心和咸阳市的渭滨公园,即便除过这些专门的景区,就连我所在的渭河电厂,也因依傍在渭河旁而颇有一番景致。
(2)渭水活动渭河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民间自然有许多围绕她而形成的民俗活动,以前我去古渡公园的时候,曾经历过一次龙王庙会,就是典型的渭水活动。
此外通过查阅资料,我还了解到渭水活动远不止此,种类可谓繁多,传统的比如祭祀渭水湫神,祈求降雨,还有一些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比如渭河书画展、渭河论坛等,这五彩缤纷的渭水活动也给渭河水文化增色不少。
(3)文明文化可以说,任何一条河都不缺少与之相关的传说与诗句,渭河自然也不例外。
渭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此流传着许多与渭河相关的传说与典故。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女娲用土喝水和成泥后造人,这水便是渭河之水,伏羲在卦台山创八卦,也是受渭河之水的启发,此外,姜太公钓鱼、泾渭分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著名典故也都发生在渭河流域。
不仅如此,吟诵渭河的诗词也是不乏有之的,虽然可能不及一些名句那么广为流传,但其艺术造诣也是不容否认的,李白当年曾登上终南紫阁秀峰,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白居易也曾在《渭上偶钓》中写道“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当然还有大量的描写渭河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人们所传唱。
1.2渭河水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指的是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具体说来,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是独立的行动这,而文化是他们沟通的中介,亦即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促成合作,此所谓整合。
渭河水文化的整合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研究渭河水文化,可以以文化为媒介,把人类千百年来围绕渭河流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科技发展、诗词歌赋等进行有机地整合;其二,在整合渭河水文化的基础上,把渭河水文化和渭河流域的其他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
(2)导向功能文化导向功能指的是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具体说来,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这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合适,以便选择更有效的行动。
渭河水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人们对渭河水文化的认知度的提升,树立渭河水文化形象,凝练精神,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答道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保护水文化遗产等目的。
(3)规范功能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也就意味着某种规范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此所确立的规范也会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的规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