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 格式:pdf
  • 大小:110.1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 第29卷6期 2009.12

滨水城市的水文化品质的塑造与提升

张贵贤,刘福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摘 要】 阐述了水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分析了滨水城市水文化的埋没与退化甚至破坏,提出塑造滨水城市水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塑造和提升水文化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千篇一律的现状应提起人们的注意,将营造滨水文化作为滨水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水文化; 城市; 文化品质; 塑造; 提升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张贵贤(1981~),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

1 水文化的概念

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

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水文化的基本含义。广义的水文化就是与水有关的文化,或者说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务活动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是人们对水务活动及其与社会活动各方面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的社会意识。本文所讲的水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水文化。

2 中国城市的水文化历史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类告别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城市就出现了。纵观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均可以发现除了个别军事重镇外,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临江滨河而建,这主要是为了城市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又是河流养育的骄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峰,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都城。据考证,这些都城无不依江河而建。齐都临淄,建在淄水之滨,又在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淄济运河以便交通;鲁国国都曲阜建于洙泗二水之间;燕国下都易,其城北临易水,南靠中易水等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也都位于江河之滨。

古代的都城均依水而建,现代的城市莫不如此。万里长江干流两岸有大小几十座城市,上游临江的城市有宜宾、重庆、秭归、宜昌等;下游临江的城市有安庆、芜湖、南京、扬州、上海等。其中上海通江海之利居水利要津,经历了一个从黄浦江畔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会的历史过程。

古今城市不仅滨临水系而且城市内也往往水系纵横,故古人有“水系是城市的血液”的说法。城市因水而活。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水息息相关,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水文化发展的历史。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无不与水息息相关,其中非洲

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的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华夏民族则视黄河为母亲河,它与长江等大江大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发胸臆。因而传统文化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赋予水以不同于其它要素以独特的文化。在留存至今的优美诗文中就有很多赏水抒情的佳作,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登高》中“无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借水抒情的千古绝唱。

古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成语等,借水表达深刻的哲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的警句,将民众心声的表达比喻为河中水流的自然流动,不得随意阻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格言,将连绵不断的历史比喻为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形象而富于理性。而与水有关的成语就更为常见,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与水有关的文字,都是我国古代水文化的具体展现。

3 水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决定了其与水的不解之

缘。水首先为人们生活饮用,给农耕灌溉提供保障。据史籍记载,最早的城墙是用作防洪作用的堤坝,后来进一步发展,由防水转而“防人”,防御外敌入侵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可见传统文化中的防御思想也是因水而来。水也曾一度成为都城设的一道重要防线。这种防御思想进而延伸了中国人封闭保守,安天知命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

1・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4 滨水城市文化品质塑造的重要性

我国地广物博,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地表景观形态。其中,水体形体更为丰富:有缓缓溪流,也有奔腾的大江长河;有静谧如镜的湖面风光,也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极大丰富了大地景观。然而,处于滨海、滨湖、滨江的诸多滨水城市如何利用水体塑造不同于山地、平原、草原城市的的文化特质,成为这些城市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城市水景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理想的生态走廊,也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尤其对于滨水城市而言如何在滨水城市建设中对水体景观作合理的规划,以挖掘其潜在的文化价值,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质,体现滨水城市特有的地域特色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作。

5 滨水城市文化品质塑造与提升的具体措施

511 现状分析

我国滨水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以往对水域护岸的生态保护极端忽视,水域空间的治理与规划仍停留在片断化的层面上,一些发达城市河道系统水质严重被污染,大大降低了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的发挥,很多南方水网丰富的城市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更为严重的是水文化与水景观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往往忽视了水文化的延续,而且常以单项工程为重点,缺乏整体性,造成城市水文化与水景观在时空上的断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理念与实际发展能力不相符合,造成滨水景观设计相互模仿、缺乏新意、没有特色。城市景观文化特色丧失已成为滨水城市面临的重大危机。

512 改善措施

在这场危机面前,人们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先民们能创造出可与西方著名水城威尼斯相媲美的具有独特东方魅力的江南水乡苏州、扬州、杭州,现如今在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指导下我们却迷失了方向,反而追随他人盲目效仿,出现很多不中不洋的败笔。

51211 重拾山水文化,构建城市开敞公共空间

钱学森1990年提出继承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建设“山水城市”。这并非是指有山有水的城市,而是一种在传统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基础上,把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卷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意境融合在一起而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其核心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这种理想城市建设原则应作为滨水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

我们要冷静的审视滨水城市理念中的哲学与文化内涵,从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出发,全景式关照具有代表性的水体景观营造。

51212 水系景观要素的选用

水系景观元素大致分为:人文素材、绿化树种、场地铺装、街道家具、灯光照明。根据具体的要求,滨水景观要素的选用要能够以形象的的视觉语言,向人们传达滨水城市的文化内涵。

(1)人文素材:人文素材用于滨水景观可采取碑文、展示

设施、雕塑、典故纪念等多种手法,景观设计中融入丰富的人

文内容是城市景观的一大主题,包括:历史名人系列(文化名人、政治名人、传奇人物等);诗词美文系列;碑文字画系列;

现代文化系列(滨水诗会、书画、摄影展等)。另外还可设置

滨水露天剧场,定期组织民间或专业表演,都是传扬滨水文

化的有利手段,以及现代滨水艺术展等等营造良好的传统与

现代文化氛围。

(2)绿化树种:植物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故对地域文化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绿化的选用要注意地方性,既考虑美观

又要适应地方的土壤与气候,同时又要结合水系景观的不同

形态特征。如生活游憩型滨水环境就不适宜成组栽种松柏

类树种。对于自然原生水系景观,保持原生的芦苇河滩,适

度沿岸线种植蕨类植物,如蛇足石杉、石松、灯笼草;种子植

物如柳杉等。对于生态防护型水系景观,主要形式是生态林,选用速生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如水杉与松柏类的结

合林带。在适当密植的同时,注意留出少量的人行步道,特

别是临水一侧。对于水环境观赏型水系景观,选用分枝高、树冠形态美观的树种间植,如银杏、香樟、枫杨、水柳。总之,

不同的滨水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适宜该地区自

然环境,有助于营造地方特色的树种配合水景设计。

(3)铺装设计:铺装应有结合的使用传统园林材料与现

代材料,如各类石材,广场砖、窑瓦、草坪砖等。材料选用上

多选用自然特质的材料,如木材,天然石材等共同营造自然

景致。自古铺装内容,题材丰富,也可以通过铺装技术、艺术

设计各种历史素材的景观铺地,在体现自然野趣的同时隐喻

文化内涵。

(4)建筑要素:水文化城市的构建,除了需要有上述必备

的自然要素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城建基础,且有较多的高

文化含量的临水建筑来共同营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

文化氛围。中国的滨海城市众多,例如大连,上海、广州、天津、福建、青岛等,却因发展时间长短不同,速度不同地域环

境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临水建筑对这种特色营造发挥重要

作用。例如青岛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同于西安、洛阳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而是以其在近现代历史文

化上的地位而著称。它沿海一线建于这一时期风格各异的

欧式建筑成为了青岛一部石铸的史书,反映了当时殖民文化

遗存。建筑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历史的载体。这一有形

载体比口头与文字上的记载更具现实感,这也使得青岛的建

筑有其特殊的意义。中国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欧洲

大陆也有欧洲传统建筑风格。注入了许多异质的色彩,无疑

使青岛海洋文化形成不同其他滨水城市的文化特质。

城市的灵气在水,得水而活,因水而秀。一座文明现代

的城市,需要水去灵动和美化,需要水去扬韵和铸魂。故而

才会有许多城市因得“名水”或与水“融合”而显得魅力

无穷。

6 结束语

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下转第14页)

11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四川建筑 第29卷6期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