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两栖类
- 格式:ppt
- 大小:4.95 MB
- 文档页数:30
八年级生物两栖动物知识点归纳生物学领域中,动物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中,两栖动物作为一种近似于两地生活的动物形态,更是引起了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强烈兴趣。
本文将全面归纳八年级生物教学中关于两栖动物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是一类两地生活的无尾类脊椎动物。
它们最早出现在三叠纪。
作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生命力顽强的特性,包括在水下和陆地上都能生存、肌肉的强度、呼吸器官等结构的变化等。
二、两栖动物的分类1. 腹足类(有肺呼吸或皮肤呼吸)2. 咽鳃类(出生时有鳃,后来变成肺)3. 焊蛙类(出生到成年都有外部鳃,之后退化)4. 蝾螈类(无肺呼吸,仅依靠皮肤和口吸氧气)三、两栖动物的特点1. 能在陆地和水中生存,是适应多种环境的动物2. 骨骼内部支撑结构简单,无尾类3. 眼睛突出,眼珠子可以自由活动,视力好4. 消化系统发达,肝肾较大,产生尿酸的能力强,代谢速度快5. 外部的皮肤有呼吸作用,特别是皮肤的肌肉通过收缩与舒展,可以协助呼吸四、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1. 水生两栖动物:通常在水中产卵,孵化后发育成小型蝌蚪,通过变态成长的方式生长为成体2. 陆生两栖动物:大部分在陆地上交配后,雄性会将精子传递给雌性,雌性会在土壤中挖掘出生产卵的洞穴,并在洞穴中产下蛋五、两栖动物的重点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物适应过程和演化进程;2. 不同类别两栖动物的特征、结构、分类和生态背景;3. 两栖动物的繁殖生物学特征;4. 阅读关于两栖动物的一些文章和专题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两栖动物。
总之,学好生物学必须要通过理论知识、生物实验的探究以及解决主题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合理诠释和表现,而作为基础的两栖动物知识则是更好地探究和理解更深远生物原理的关键。
因此,掌握两栖动物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生态系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更易于掌握知识。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