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帆中学2014年九年级曹刿论战(用0217)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62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几年级学的课文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一般会在九年级学习。
这篇课文可老厉害了呢!它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说到这篇课文,咱就得先聊聊作者左丘明。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学家,他知识老渊博了,给我们留下好多珍贵的文学财富呢。
再讲讲课文内容哈。
曹刿论战的故事背景是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这时候就登场啦,他是个很有智谋的人。
曹刿去求见鲁庄公,问鲁庄公凭借啥跟齐国打呢,鲁庄公说了些理由,像衣食这些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都分给百姓之类的。
曹刿觉得这还不够,最后鲁庄公说祭祀的时候很诚实,曹刿觉得这才是尽了本职,可以一战。
打仗的时候可有意思了。
齐军先击鼓进军,鲁庄公也要击鼓进军,曹刿却让他等等。
等到齐军三通鼓之后,曹刿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结果鲁军一下子就把齐军打得大败。
为啥呢?这就是曹刿的智慧啦,他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齐军被打败之后开始跑,鲁庄公要追,曹刿又让他先等等,看看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眺望了一下齐军的旗帜,才让鲁庄公追击。
这又是为啥呢?原来曹刿是要确定齐军是不是真的败退,防止有埋伏。
从这篇课文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呢。
曹刿的爱国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虽然是个平民,但是看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
还有他的智谋,那种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真的很厉害。
这篇课文的文言文也不是特别难,有一些字词咱得注意一下。
比如说“肉食者鄙”的“鄙”,这里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还有“小惠未遍”的“遍”,是遍及、普遍的意思。
希望我这么一说,你对曹刿论战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方法
认读法、探究法、品读法、归纳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资料助读
1.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2)朗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2.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四)合作研讨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对疑难句的圈点并质疑
(2)教师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3)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4)师生互动点评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生讨论课后问题或自主学习时提出的问题
2.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2)联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五)创造性阅读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六)布置练习
《我看鲁庄公(曹刿、乡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