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文言整理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文言知识汇总一、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齐桓公以霸称霸仲既任政相齐做相国2.形容词意动用法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认为器量小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3.使动用法富国强兵使……富;使……强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4.名词作状语南袭蔡向南桓公实北征山戎向北5.形容词作动词贵轻重,慎权衡重视6.为动用法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二、古今异义词我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厄;今义:贫穷困难我尝三战三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三、一词多义1.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动词)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同,跟(介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结交,亲附(动词)咸与维新参加(动词)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信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使动用法)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副词)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副词)信而见疑忠诚,诚信(形容词)余固笑而不信也相信(动词)四、虚词积累之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的标志俗之所欲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下令如流水之原动词,到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示代词“这”辍耕之垄上到,往(动词)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省略句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3.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介词结构后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5.宾语前置岂管仲之谓乎?分财利多自与。
《史记》——《管仲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
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
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
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
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
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
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管仲列传及译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用红笔标注出来,并配合重点词语阅读全文。
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游交际,交往少时常与鲍叔游游玩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序》纵,放纵游目骋怀《兰亭集序》欺欺骗童叟无欺欺负,占便宜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压倒,超过讽赋欺相如《张好好》诗杜牧善鲍叔终善遇之(友好,亲善)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擅长,善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美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认为好)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词作动词,做好)好的,善良的尽善尽美应答之词,表同意王曰:“善!”乃下令。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刀而藏之事事情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奉事,为某人服务管仲事公子纠进推荐鲍叔遂进管仲前进,与退相对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孙子兵法军争>进献群臣进谏 <战国策>同”赆”,赠送萧何为主吏,主进 <高祖本纪>将扶,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带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淮阴侯列传>送以君命将之带兵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副词,将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副词,又、且将信将疑连词,和、同、与暂伴月将影易故论卑而易行容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吕公者,好相人给人看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丞相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前一“为”,执政处理;后一“为”,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动,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介,为了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介,被是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是又在六国下矣这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走跑,逃跑吾尝三战三走奔向,趋向北走琅琊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去废除因而去之离开高祖欲去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距离相去四十里表行为的趋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伐讨伐伐秦功自矜功伐夸耀平伐其功知知道衣食足而知荣辱聪明失其所与,不知度法度上服度则六亲固估计度已失期二、一词多义(虚词)既言未既尽,完管仲既用已经,……以后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交好,亲附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同意,允许子非三闾大夫与同“欤”,句末语气词以不以为言(把)梁以此奇籍(因为)齐桓公以霸(凭借)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固以怪之美(同“已”)宫之奇以其族行(率领)(换课内例句)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表转折,却)仓廪实而知礼节(承接)论卑而易行(表并列)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的)因因而予之(乘机)善因祸而为福(凭借)因家沛焉(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通过)因遗策(沿袭,通过)三、通假字无四、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今义:贫穷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今义:重量的大小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今义:卑鄙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之相也。
初,管仲与鲍叔牙同游,鲍叔牙知其贤,荐之于齐桓公。
桓公召见,与之论国事,大悦,遂任为相。
管仲辅佐桓公,内修国政,外攘夷狄,齐国因此而强盛。
管仲与鲍叔牙之交,尤为世人所称道。
二人少时,鲍叔牙家贫,管仲常至其家,与之共餐,鲍叔牙不以贫贱待之。
管仲家虽不贫,然亦不以富贵傲之。
及管仲仕齐,鲍叔牙亦随侍左右。
管仲为相,举贤任能,鲍叔牙亦得仕进,官至大夫。
二人同心协力,共谋国是,齐国之强,实赖二人之力。
管仲与鲍叔牙之交,基于诚信。
鲍叔牙知管仲之才,不因管仲贫贱而轻视之,反以诚相待,荐之于君。
管仲亦知鲍叔牙之贤,不以富贵而忘本,始终以诚信相待。
故曰:“鲍叔牙之知我,不亦多乎?我之知鲍叔牙,不亦深乎?”管仲与朋之友,亦传为佳话。
朋,鲁人也,与管仲同游于齐。
朋少时,家贫,管仲常周济之。
朋虽贫,然志气高远,管仲甚器重之。
及管仲为相,荐朋于齐桓公,朋亦得仕进,官至大夫。
朋与管仲,同甘共苦,相知甚深。
管仲与朋之交,亦以诚信为本。
朋虽贫,然心胸宽广,不以贫贱为意。
管仲知朋之贤,荐之于君,使其得以展翅高飞。
朋亦知管仲之德,始终相随,共度难关。
管仲之交,非止于一时一事,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其交,无论贫富贵贱,皆以诚信为本,以德行为先。
是以,管仲之交,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交游之典范。
译文如下:管仲之友,乃古时之佳话。
管仲,名夷吾,字仲,为春秋时期齐国之贤相。
起初,管仲与鲍叔牙同游,鲍叔牙深知其才,便推荐于齐桓公。
桓公召见,与之论国事,十分高兴,遂任命他为相。
管仲辅佐桓公,内修国政,外御外敌,齐国因此变得强大。
管仲与鲍叔牙之友谊,尤为世人所赞誉。
二人年轻时,鲍叔牙家境贫寒,管仲常至其家,与之共餐,鲍叔牙不以贫贱待之。
管仲家虽不贫,却也不因富贵而傲慢。
等到管仲在齐国做官,鲍叔牙也随侍左右。
管仲担任相国,选拔贤能,鲍叔牙也得以晋升,官至大夫。
二人同心协力,共谋国事,齐国之强盛,实赖二人之力。
管仲与鲍叔牙之友谊,建立在诚信之上。
管仲列传
一、一词多义(实词)
游交际,交往少时常与鲍叔游
游玩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序》
纵,放纵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欺欺骗童叟无欺
欺负,占便宜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压倒,超过讽赋欺相如《张好好》诗杜牧
善鲍叔终善遇之(友好,亲善)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擅长,善于)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美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认为好)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形容词作动词,做好)
好的,善良的尽善尽美
应答之词,表同意王曰:“善!”乃下令。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刀而藏之
事事情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
奉事,为某人服务管仲事公子纠
进推荐鲍叔遂进管仲
前进,与退相对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孙子兵法军争>
进献群臣进谏 <战国策>
同”赆”,赠送萧何为主吏,主进 <高祖本纪>
将扶,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带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淮阴侯列传>
送以君命将之
带兵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副词,将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副词,又、且将信将疑
连词,和、同、与暂伴月将影
易故论卑而易行容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换,换取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吕公者,好相人给人看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丞相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前一“为”,执政处理;后一“为”,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动,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介,为了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介,被
是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
是又在六国下矣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走跑,逃跑吾尝三战三走
奔向,趋向北走琅琊
仆人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去废除因而去之
离开高祖欲去
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
距离相去四十里
表行为的趋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远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念去去,千里烟波
伐讨伐伐秦
功自矜功伐
夸耀平伐其功
知知道衣食足而知荣辱
聪明失其所与,不知
度法度上服度则六亲固
估计度已失期
二、一词多义(虚词)
既言未既尽,完
管仲既用已经,……以后
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介词,同,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交好,亲附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同意,允许
子非三闾大夫与同“欤”,句末语气词
以不以为言(把)
梁以此奇籍(因为)
齐桓公以霸(凭借)
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
固以怪之美(同“已”)
宫之奇以其族行(率领)(换课内例句)
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表转折,却)
仓廪实而知礼节(承接)
论卑而易行(表并列)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你的)
因因而予之(乘机)
善因祸而为福(凭借)
因家沛焉(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通过)
因遗策(沿袭,通过)
三、通假字
无
四、古今异义
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
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
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
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小
今义:少
五、词类活用
1.名作状
(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向南)
2.形作名
(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
(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
3.名作动
(1)齐桓公以霸(称霸)
4.意动
(1)然孔子小之(以……为小,轻视)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3)贵轻重(以……为贵)
5.使动
(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
(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6.为动
(1)邵忽死之(为……而死)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被动句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管仲囚焉。
宾语前置句
1、岂管仲之谓乎?
2、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
状语后置句
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省略句
1、不以(之)为言。
2、齐桓公以(之)霸。
3、管仲既任政相(于)齐
七、难句翻译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要点:①划线句为被动句②既:……以后③以:凭借,后面省略“之”④一:完全⑤匡:纠正,引申为统治
翻译: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要点:贾:(gǔ)经商,坐买卖
翻译:我原先不得志时,曾经同鲍叔牙一道经商,分财分利时经常自己多拿。
3.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要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我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翻译:我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4.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要点:意动用法
翻译:(鲍叔牙)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天下显赫。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翻译: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能使六亲团结起来。
6.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要点:之:到,去
翻译:下达的政令像水流到平原上一样,能顺民心、合民意。
7.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要点:①俗:指平民。
②所字结构
他的主张平易近人而容易实施。
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8. 贵轻重,慎权衡。
要点:意动用法
翻译:他十分重视荣辱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得失利弊。
9.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10.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翻译:所以说:“知道用先给后取之法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执政的法宝”
11.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