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成分分析分析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9
黄酮类成分分析一、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长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的向天果这种野生植物同样含有丰富的黄酮化合物成分,具有很广范的药用功效,《马来西亚草药目录》中记载,向天果味苦、涩、性凉,解热、收敛、种仁强壮!其种子主治:糖尿病、高血压。
中文名黄酮类化合物英文名flavonoids别称黄碱素、黄酮化学式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系列化合物外观多显黄色;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型粉末二、定性鉴别(一)显色反应1、盐酸-镁粉还原反应取药材粉末少许与试管中,用乙醇或甲醇数毫升温浸提取,取提取液加镁粉少许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min内即出现颜色。
大多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显红-紫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及查尔酮类无变化。
如芦丁的盐酸镁粉反应中溶液由黄色变红色。
其他还原反应还有:盐酸-锌粉反应,黄酮、黄酮醇类常不显色,只有二氢黄酮醇类可被锌粉还原呈深红色;钠-汞齐反应,黄酮类成分可产生黄、橙、红等色;四氢硼钠(钾)反应,仅二氢黄酮醇类可被四氢硼钠还原呈红色,其他黄酮类不反应。
例大山楂丸的鉴别主要组成: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
鉴别:取本品9g,剪碎,加乙醇4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加热使溶解,加正丁醇15ml振瑶提取,分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 使溶解,滤过。
取滤液1ml,加少量镁粉与盐酸2-3滴,加热4-5分钟后,即显橙红色。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配合反应黄酮类成分和铝盐、镁盐、铅盐、锆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可供某些类型黄酮的鉴别。
陈皮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分析闫文莉【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对陈皮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势.方法选取商丘市2016年10—12月来自不同产地的陈皮药材,优化建立超声提取工艺,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及超声提取法对各个产地陈皮中的黄酮类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利用HPLC对其中川陈皮素及橙皮苷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测方法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结果 .结果索氏提取法与超声法对陈皮中的橙皮苷平均提取含量分别为2.78%、2.8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川陈皮素的提取,超声提取法提取平均含量(0.46%)高于索氏提取法(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提取法对川陈皮素提取率优于索氏提取法,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经济等优点,更适用陈皮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提取.【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2【总页数】3页(P2188-2190)【关键词】陈皮;黄酮;超声波提取;索氏提取;含量测定【作者】闫文莉【作者单位】睢县中医院河南商丘 476900【正文语种】中文陈皮属于芸香科植物橘及其变种栽培的成熟干燥果皮,陈皮用作药材使用可分为“陈皮”及“广陈皮”,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等功效[1]。
实验研究证实,陈皮主要成分除挥发油外,还存在黄酮类有效成分,陈皮内所含黄酮主要类别包括多甲氧基黄酮类及二氢黄酮苷类,前者主要为川陈皮素,后者主要为橙皮苷[2]。
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结构独特且含量高,加之具有极佳的抗氧化、抗诱变、心血管保护、抗肿瘤、抗炎等活性,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并且在陈皮质量控制的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3]。
2015年我国将橙皮苷作为单一陈皮质量控制指标,其样品提取主要方法为索氏提取与石油醚脱色相结合,然而因该提取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加之单一的标本无法对陈皮具体药材特征全面反映,因此考虑陈皮素具有的活性及结构独特等特点,在对橙皮苷检测基础上加入陈皮素测定,与超声提取相结合以促进陈皮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测定,并将联合提取方法同传统索氏提取比较,为陈皮的质量控制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4]。
7.2)以及去鞣酸后,对其抗菌作用无显著影响[7]。
肉汤稀释法虽有方法简便,需要的时间短,不受药物制剂颜色或浑浊的影响等优点,但不足之处是此法不够敏感,受细菌接种量的影响。
因此我们同时采用平皿法,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受试药物的体外抑菌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复黄片能减轻痔疮患部肿胀,其作用途径与其具有止血、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有关,为临床应用于治疗便血为主的痔疮疾患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参考文献:[1] 潘一滨,曹永清,陆金根.复黄片治疗痔出血144例的随机双中心单盲临床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8):6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治疗痔疮中药的药效学研究[M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1994:108.[3] 赵党生,王凤仪,楚惠媛,等.通便胶囊泻下、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27.[4] 陈 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0,276.[5] 祝红达,杨远荣,高逢喜.克痔栓动物实验的主要药效学及毒性[J].中草药,2005,8(7):572.[6] 王 影,杨祥良,刘 宏,等.灯盏花素抗凝血作用的研究[J ].中药材,2003,26(9):656.[7] 应惠芳.鱼腥草等5种中草药对10种常见细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202.收稿日期:2008-04-21; 修订日期:2008-07-20基金项目:上海-SK 研究与发展基金(2004-007-t)作者简介:张 凤(1985-),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陈万生(1968-),男(汉族),安徽当涂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药学部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材的道地性系统研究、生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工作.独一味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张 凤1,2,位 华1,2,杨 阳1,2,孙连娜1,陈万生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药学部,上海 200003)摘要:目的考察不同产地独一味药材品质。
鉴别生药中黄酮类成分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生药中黄酮类成分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用成分备受瞩目。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然而,鉴别生药中的黄酮类成分并非易事,因此需要采用一些常用方法来进行准确鉴别。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鉴别生药中黄酮类成分的常用方法。
一、外观鉴别在鉴别生药中的黄酮类成分时,可以首先从外观出发进行初步鉴别。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因此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比较,对生药进行初步鉴别。
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在阳光下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而另一些则呈现出深红色或紫色。
通过外观鉴别,有助于初步判断生药中是否含有黄酮类成分。
二、化学鉴别化学鉴别是鉴别生药中黄酮类成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特定的反应和检测,从而确定其在生药中的含量和类型。
常用的化学鉴别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质谱法(MS)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生药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精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生物学鉴别除了化学方法外,生物学鉴别也是鉴别生药中黄酮类成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利用生物学特性来鉴别黄酮类成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实验等手段来研究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效应。
通过生物学鉴别,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特点,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总结与展望鉴别生药中的黄酮类成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外观鉴别、化学鉴别和生物学鉴别等多种方法。
通过文章的阐述,相信读者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会有更多更精准的鉴别方法被开发出来,为生药中黄酮类成分的鉴别和利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我认为,鉴别生药中黄酮类成分既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作,也是一项富有挑战的任务。
2021年2月,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田云老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发表了名为“Integrated Metabol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Unveils Novel Pathway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Yellow Peel in Cucumber”的论文。
由迈维代谢提供了类黄酮代谢组检测分析相关的内容。
果皮颜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标准,也是影响新鲜水果产品的适销性和消费者接受度的关键参数。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黄瓜皮颜色有不同的偏好,因此,结合黄瓜的市场需求,通过完善果皮色泽来提高经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
然而,有关黄瓜黄皮形成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尚不明确。
在黄瓜品种选育和种植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部分黄瓜品种的果皮呈淡黄色或黄色。
这种黄色的外观可能被消费者认为是不新鲜的或劣质的水果,使其无法销售。
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有效地探索了影响黄瓜皮黄变的候选基因,为研究黄瓜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强调了多组学研究在阐明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研究思路:样本:颜色突变体L19(绿白果皮)和近等基因系L14(黄果皮)的幼果皮(10 - 14dpp)和老果皮(35 - 40dpp)(用蔬菜削皮机将黄瓜削皮)。
共4组样品:YL14 (L14幼果皮绿白)、OL14 (L14老果皮黄)、YL19 (L19幼果皮绿白)、OL19 (L19老果皮白),n=3。
研究结果:1.表型分析-颜色观察、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含量测定(试剂盒)-OL14果皮黄变可能是黄酮积累所致在黄瓜成熟前期L14和L19的幼果皮都呈绿白色,其中L14的果皮嵌着浅黄色;在黄瓜成熟后期,L14果皮呈黄色,而L19果皮呈白色(图1A)。
四个比较组合中,YL14 vs. OL14和OL14 vs. OL19是果皮具有明显的黄色差异,而YL14 vs. YL19和YL19 vs. OL19的黄色差异不显著。
u”T ra d i t i on a l C h i n e s e Medic ine I nn ova ti o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精提物中共存的木脂素酰胺类成分产生了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了抗氧化活性;与粗提物的清除活性相比,Cannabisin A清除DPPH’、OH+的活性较强,而清除0:一的活性较弱,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本实验表明Cannabisin A是火麻仁木脂素酰胺类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精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采用其他方法如化学发光法、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法等更深入地研究火麻仁木脂素酰胺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略)三种柴胡茎叶部分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比较周伟1’2蔡光明1何桂霞2熊晗晖L2黄鹤慧1(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北京100039;2.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007)摘要:目的:考察青海北柴胡、青海小叶黑柴胡、北京北柴胡茎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区别及总黄酮的含量差异。
方法:聚酰胺薄膜层析进行成分分析比较;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青海小叶黑柴胡与青海北柴胡茎叶部分黄酮类成分相同,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北京北柴胡与前两种柴胡黄酮类成分差异明显,总黄酮含量与青海小叶黑柴胡的相差不大。
结论:青海北柴胡茎叶可代替青海小叶黑柴胡茎叶使用。
不能代替北京北柴胡茎叶使用。
关键词:柴胡;聚酰胺薄膜;总黄酮;比色法Comparison of Flavonids in Stem and kaf of Thre e Species of Bupleu—rum PlantZhou Weil’2Cai Guangmin91He Guixia2Xiong Hanhuil'2Huang Hehuil (1.Institute of C h i n e s e medic ine,N o.302ho spi tal of PLA,Beijing 100039;2.School of pha rm a cy,H un a n u ni ve r- si t y of T G M,C h a n g s h a410007)Abstract:Objective:Compared the co mp ou n ds a n d conten ts of to ta l f lav on id s in s t e m andleaf of t hr ee s pe ci es o f Bupleurum(B.smithii vat.po rvi fol ium Sh an et Y.L i,B.c h i n e n s eD C.o f Qinghai,B.chinense DC.o f Beijing).Methods:The comp ou nd s Wa s analysed bypolyamide m e mb r an e s t r a ti f i c a t i on and tot a l f la von id s cont en ts w a s determined byc ol o r i m et r y.R e s u lt s:T h e fl av oni ds c om p ou nd s W as s a me in s t e m and leaf o f B.sm it hiivar.p arv if oli um S hah et Y.Li a n d B.c h i n en s e DC.o f Qinghai,but different from that ofB.c h i n en s e D C.o f Beijing.The flavono ids conten ts of B.c h i ne n s e D c.o f Beijing w髓different from that of B.smit hii V al t'.p a r v i f o l i u m Slu m et Y.L i.b u t W a s s imi lar wi t h that ofB.ch i n e ns e DC of Qinghai.Co nclusi on:The s t e m and leaf of B.smith ii v a i l parv if ol i umSh a n et Y.L i150生匿煎堕迨重盍焦垫盎笪堑塞c ou ld be re p la c ed by that of B.e h i n en s e DC.o f Qingh ai,bu t B.c h in e n se D C.o f Qinghaic ou ld not be r ep l ac ed b y th at of B.c h in e ns e D C.o f Beijing.Key words:Bu#eurum;polyaerylamides memb硼e ch r o ma t o g r a p h y;t o t a l f la vo n id s;co l-or im e tr y柴胡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属植物,全世界有柴胡属植物200种,我国已报道有42 种,17变种及7种变形,供药用有20余种,是一种常用中药,以其根人药居多,其茎叶部分少见开发与利用;茎叶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成分,具有利胆、镇痛、解热、抗菌、止咳、祛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