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视刀环歌》原文|翻译|古诗鉴赏'《视刀环歌》全诗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视刀环歌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译文常常恼恨言语的表达粗浅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丰富深厚。
今天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地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注释⑴视刀环歌:刘禹锡创乐府新题。
典出《汉书·李广苏建传》,含盼人早日还归之意。
⑵恨:遗憾。
⑶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⑷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
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
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
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
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
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
“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
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
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古词鉴赏《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给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而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词祝英台近·晚春的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宋代: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细看,斜视。
古词赏析一般认为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表现了另一种风格——委婉,可以用此词说明辛词风格的非一。
起调两个三字句,点明分别的地点,是追忆语。
“宝钗”、“桃叶”,用了两个典实,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给词着了一层艳彩。
分钗赠别,古所习见。
白居易《长恨歌》有句:“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烟柳”句,点明时序的变化。
春色已晚,而人尚未归。
别离日久,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赏析: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史记-殷本纪第三》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殷本纪第三》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提示】商朝是我国经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为可具体考证的第一个朝代,故此篇在《史记》中有其重要地位。
《鸿门宴》的翻译、讲解和鉴赏背景公元前二O六年十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十二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十八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二O三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宴前第一段: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翻译:沛公(在)霸上驻军,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
讲解: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霸上”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鉴赏:课文节选自这里开始,虽有很多的道理可讲,但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大背景却有不足,若从“(项羽)行略定春地”始,录入“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一小节,当在这一点上补足文章的遗憾。
当然,这也可以为下文的曹无伤叛变张本。
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翻译: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
”讲解:“王”应该读作去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该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是省略句,同时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
“之”为助词,用在动词后,补足音节。
《Quotations from confucius》原文:吾十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At fifteen, I aspired to learning.At thirty, I established myself.At forty, I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world.At fifty, I knew my destiny.At sixty, I knew the truth in all I heard.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wishes of my heartwithout exceeding what is right.赏析:“吾十有五志于学”: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
“aspired” Is the past, means desire and Pursuit .“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经过了人生的磨练,从此而“立”。
在原文中“立”代表安身立命,指经过前面十五年的学习积累,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做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
“ established”过去式,确立、建立。
在这里译文根据意译加了个“myself”做“确立”的宾语比较符合原文。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没有摇摆了。
译文用“understand the world”来意译。
显然是与上文“established myself”对照,这点抓住了原文的层层递进的联系特点。
了解了整个世界,有树立了自我认知,自然就不会疑惑,判断是非自然不会怀疑自我,这两句翻译的很好。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经历许多磨难,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之,有些可成,有些再怎么努力也不成,方知是命中注定要这样了。
“destiny”命运,此句为直译,基本符合原文意思,但意思表达的不完整。
我知道天命如此,万事应顺应天命。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翻译及鉴赏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望江南·梳洗罢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望江南·梳洗罢》原文唐代: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译文及注释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望江南·梳洗罢》赏析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史记《张仪说楚绝齐》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张仪说楚绝齐》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楚世家》) 怀王十六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
《王维竹里馆》原文|翻译|古诗鉴赏《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竹里馆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竹里馆》原文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古诗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史记《老子: 无为清静》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老子: 无为清静》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①。
诗词《早朝大明宫》全文、翻译和鉴赏贾至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原诗今译】早朝的银烛照耀着京城的修长道路,禁城晓色苍苍,送来了春天的白昼。
大殿外如烟的新柳垂拂着宫门青琐,穿浪黄莺绕着肃穆的宫殿飞鸣不休。
宫中佩剑的仪仗走上玉阶礼貌相迎,殿上的袅袅香烟飞上了大臣的襟袖。
中书省一群深受恩宠的伏案文官啊,天天拟诏,以文章笔墨把帝王侍候。
【鉴赏提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贾至居官中书舍人,杜甫居官左拾遗,王维居官太子中允,岑参居官右补阙,四人都在京师长安。
他们侍君立朝,同出同入,并肩偕游,互相唱和。
这一年的春天,贾至因列班上朝而有《早朝》之作,然后杜、王、岑相继奉和,四诗一出,一时传为佳话。
唐代的东内大明宫,是自高宗之后各代皇帝的主要听政之所,因而肃宗受朝,也在大明宫。
“两省”,即中书省和门下省,这是草拟政令和审议政令的两个最高部门。
贾至诗题原为《早朝大明官呈两省僚友》,意思是:他把早朝的感受写下来,呈送给中书、门下两省的同僚友人请教。
君王受朝,臣下参拜,只是一种礼仪,本身并没有多少诗意。
因而清代的诗评家纪昀说:“此种题目,无性情风旨可言,仍是初唐应制之体。
” (见《瀛奎律髓》纪评)这话说得很中肯。
所以,凡写朝省诗(“朝”是上朝面君,“省”是省内值勤)的人,只不过铺张它的宏壮场面,渲染它的高华气象,别的意思就很少了。
对于贾至这首《早朝》原唱,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
首先是,章法整饬。
这首七律,前半首写早朝之景,后半首写呈僚友之意,各贴原诗题之半。
在写早朝之景时,从入宫之前写起,一直写到进入殿陛。
“紫陌”指的是正对着大明宫的丹凤门大街,大臣入朝,走的正是这一条路,所以说“朝天紫陌长”。
“禁城”自然是指大明宫宫城。
在丹凤门大街上远望大明宫,晓色苍茫。
然后就走到宫墙附近(“青琐”就是宫墙),看见了千条弱柳。
最后进入宫内(“建章”是汉代长安建章宫,诗中借用),听见了百啭流莺。
白居易《夜雪》原文|翻译|古诗鉴赏'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夜雪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杜甫初月原文赏析鉴赏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初月原文赏析鉴赏翻译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译文赏析鉴赏
《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白居易《卖炭翁》古诗翻译及鉴赏《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卖炭翁》的翻译及鉴赏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白居易《卖炭翁》古诗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卖炭翁》古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古诗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品简介】《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此诗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古文鉴赏《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送孟东野序》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到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平生困顿的遭受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宛其辞的委宛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材,而不是在宣扬迷信。
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涛层叠,气概豪放;而立论卓异非凡,寓意深刻,是谈论文中的佳制。
【原文】送孟东野序作者: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 [1]; 其趋也,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 [2] 。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尔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3] 。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 [4] ,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敚 [5]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6] ,咎陶、禹 [7] ,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8] ,又自假于《韶》以鸣[9] 。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10] 。
伊尹鸣殷 [11] ,周公鸣周 [12] 。
凡载于《诗》、《书》六艺 [13] ,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 [14] ,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5] 。
”其弗信矣乎 !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诞之辞鸣 [16] 。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7] 。
臧孙辰、孟轲、荀卿[18] ,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 [19] ,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20] 。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 [21] ,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何尝绝也。
《饮酒》陶渊明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陶渊明的《移居》(其一)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一日复一夕·咏怀诗·阮籍》一天过去又一夜,一夜过去又一天。
心中如湯煮火燒,容颜逐渐变得衰老。
萬事變化多端,精神逐漸渐摧殘。
但恐在須臾之間,魂魄出窍随风飄散。
一身走在博冰上,谁能解我心焦烦!“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
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因为他骄傲不屈的独立个性,在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趋势敷衍的生存体验下,他的心如同开水烫一样痛苦:因为他不能逆来顺受的接受统治,他对压在头上的统治权力恐惧害怕,所以他的心常常如烈火烧一样的痛苦。
因为时势险恶,变化无常,面对杀人如麻的统治者,他常常感觉自己的智慧谋略不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只恐怕自己随时被杀,一命归阴。
怕死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企图保住自己的性命。
阮籍也不例外。
他“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他终日战战兢兢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他的。
欧阳修《踏莎行》【原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
二是比喻,化虚为实。
“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
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
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补充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愁的词作。
它以对句开头。
候馆、溪桥,点明征途;梅残、柳细,点明时节,是一番初春的景色。
就在这明媚的春色之中,出现了远行的旅人。
他坐在马上,拉着缰绳,有点行色匆匆的样子。
迎面吹来的风是暖和的,地面初长的嫩草散发出的芬芳另人清爽。
这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可是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他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
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
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
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
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
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又由离愁而想到了她临高倚栏远眺,想到了她登高远望而又不见的愁更愁,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
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
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
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
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
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
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
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
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
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
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古人如此,今人亦然。
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
世事在变,沧海桑田。
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
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释】:本词见于《山中白云词》卷四。
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
其时,张炎年53 岁。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
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
此中词与其定稿,即本词有较大改动。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词集时,有意为之。
原词无非是写一点“花情柳思”,表达出一种风流艳情,而定稿则将艳情转向“愁情”——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
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愤忧愁的“共鸣”来。
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
“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
而南宋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谪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
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
而最后一句“梧叶秋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本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
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
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清代陈廷焯评价说: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绝,如《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类皆“精警无匹”。
(见《白雨斋词话》卷二)。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简析】惜春是词家永恒的主题。
当惜春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交织一体时,那惜春之情便大大深化了。
【赏析】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
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
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
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源,——即伤亡国之情,感破家之痛。
此词即是其“伤春”的一篇佳作。
上片“采芳人杳”两句,前句写春光明媚,芳红草绿,本是赏花采绿之时,然而此时却人迹杳了,昔日美景歌舞生平,人头攒动的景象一扫而空。
后句由前句而发出“顿觉游情少”之感。
张炎写词,写景常借故国家乡西湖之景之笔。
西湖美景美不胜收,举世闻名,然而在作者眼里,由于元兵的践踏,西湖盛景已成过往云烟,人迹杳杳,游情惨淡。
作者在此留下一个伏笔,不说元兵南掠,而言人杳,其中所含隐情,不言自明,非不想说,而不能说,也不必说也。
承接上两句,“客里看春”两句,似乎是写后悔错过春时,未能饱览一年一度的大好春光。
其实一句“客里看春”,客居异地,浪迹天涯,终年如无根之萍,因此看景只会“草草”,“被诗愁分了”,怎么会游兴满怀呢?下片“去年燕子”两句,借写燕子把上文欲说而未忍多说的话,又进一步做了一点吐露。
前后联系在一起,才能更深入体会词人的处境。
张炎身世前文已知,其国破家亡却经常或被政治逼迫北上大都,或因生活所迫,居无家所,家无常址,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浪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