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7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中2022级期末联考生物(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pH会随着酸性或碱性物质的进入发生巨大的改变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会导致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2.下列生理活动能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A.饥饿时,肝糖原的分解B.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剧烈运动时,丙酮酸转化为乳酸D.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B.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他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D.下丘脑有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呼吸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4.某学校的兴趣小组以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时,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完成屈腿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C.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D.该过程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构成5.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中2018级期中联考生物★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肾小球炎症导致蛋白尿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6.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通过Na2CO3调节pH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13.某科研组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结果可作为是否防治田鼠的依据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更不易被捕获,则调查出的种群数量比理论值偏大C.影响田鼠种群数量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D.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整14.某害虫入侵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第5年害虫的种内斗争最激烈B.此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C.建构该害虫的数量增长模型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由图可知,害虫入侵该地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蓉城名校联盟高中2019级高三第一次联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择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B.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Ⅳ染色后,需用清水进行漂洗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可以选择液泡中不含有色素的细胞D.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用健那绿将DNA染成绿色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双球菌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加工B.蓝藻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可用于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C.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D.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在DNA上,DNA是基因的集合B.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构成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人体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可能发展成癌细胞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从而产生染色体变异B.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C.自由组合发生在精卵细胞的结合过程中,使后代具有多样性D.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性,是因其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异常产生XY的精子所致5.为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实验员在溶液中加入结构完整的类囊体和叶绿体基质,按图示条件进行Ⅰ、Ⅱ两个阶段实验,糖的合成速率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叶肉细胞的细胞膜破坏后用差速离心法可获得叶绿体B.为了达到上述实验结果,在Ⅰ阶段还应该向溶液中加入[H]和ATPC.Ⅰ阶段积累的物质除糖以外还有C5、ADP、PiD.Ⅱ阶段合成了葡萄糖是因为进行光反应产生了ATP和[H]且Ⅰ阶段积累了一定量的C36.某开红花豌豆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且多了一条染色体,研究发现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无活性),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基因B控制红花,b控制白花。
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中2019级期末联考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DBDCC6~10:ACBCB11~15:CDCBD16~20:ADDDC21~25:DDACC26~30:BBABC31~35:CBABC36~40:ACBC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41.(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神经冲动外负内正化学信号→电信号(2)A、B、C(顺序可调换)肾上腺素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2分,答对1个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淋巴因子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42.(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血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2分,答对2个1分,有错不给分,顺序可调换)(2)①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减少(2分,答对“摄取、利用、储存”1分,答对“减少”1分,有错不给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②分级拮抗43.(8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抽样检测(或血球计数板或显微镜直接计数)群落水平(2)竞争生产者(主要为藻类植物)固定的光能(1分)和鱼饲料中有机物的能量(1分)(顺序可调换)(3)浮游藻类的生物量降低(1分),附着藻的生物量增加(1分)(顺序可调换)44.(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④(2分,答对1个1分,有错不给分,顺序可调换)(2)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分,“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1分,“热能的形式散失”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15a(2分)(3)化学出生率有益于种群的繁衍(2分)45.(12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1)微量非极性赤霉素(2)沾蘸法两重性8×10−6~15×10−6更小的浓度梯度(2分,答“更小”1分,“浓度梯度”1分)(3)实验思路:随机选取矮生葡萄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适宜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另一组不做处理(和等量的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测量并比较两组植株的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2019年秋季期末联考高二生物试题(全卷满分:9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第1-10题每个1分,第11-30题每个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某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千米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做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中,停留一段时间以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A. 500只/平方千米B. 600只/平方千米C. 60只/平方千米D. 6只/平方千米3.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 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 群落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 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热能等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C. 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6、下图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 鼠是次级消费者C. 蛇和鹰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 蛇和鹰处于同一个营养级7、当草原经牛羊适量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火灾后的草原,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以上事实分别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A.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B. 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C.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D. 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8、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A. 脑脊液B. 消化液C. 血浆D. 淋巴2.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A. Ca2+B. 纤维蛋白原C. 血红蛋白D. 淋巴因子3.如图为人体体液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A. 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B. 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 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4.下列过程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 神经递质的合成B.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C. 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D.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5.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都叫反射B.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不只是指运动神经末梢C. 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D.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6.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正确的是A. 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 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正电位7.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正确的是A. 电信号→化学信号B. 化学信号→电信号C.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 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下列关于膜内外局部电流方向判断正确的是A. 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B. 膜内: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C. 膜内: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外: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D. 膜内: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9.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 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D.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10.下列哪项不是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区别A. 方式不同B. 方向不同C. 结构不同D. 一个需要ATP,—个不需要11.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位于A. 脊髓B. 脑干C. 大脑皮层D. 下丘脑1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2019届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总分:9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单项选择,1—30题每小题1分,31—35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B.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C.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D.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源于母本,一半来源于父本2.下列有关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说法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一定就是等位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C.非等位基因一定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等位基因一定控制的是同种性状3.下列关于四分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只有减Ⅰ时期能形成四分体B.四分体不一定会发生交叉互换C.四分体就是四条染色单体D.四分体数目与其DNA数目之比是1:44.下列有关遗传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Dd个体产生的含D的雌配子与含d的雄配子数目比为1 : 1B.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则此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同时进行的,互不干扰的D.若杂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5.下列关于性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B.蛋白质的功能不能影响性状C.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合成来实现的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6.一株杂合的红花豌豆自花传粉共结出6粒种子,有5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
第6粒种子长成的植株开红花的可能性是()A.1/6 B.1/2 C.3/4 D.1/47.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中,某同学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
分别从两桶内随机各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
2019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共40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④呼吸氧化酶、分泌小泡、尿素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血液中pH相对稳定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3.组织液生成增加,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引起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不能引起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血浆渗透压升高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4.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5.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可能导致()。
选项胰岛素分泌量细胞摄取血糖速率血糖水平A 增加减缓过高B 正常减缓过低C 增加加速过高D 减少加速过低6.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7.xx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8.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绝密★启用前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B. 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Ⅳ染色后,需用清水进行漂洗C.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可以选择液泡中不含有色素的细胞D. 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用健那绿将DNA染成绿色【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解离作用,细胞已经死亡,故无法观察到动态的生理变化过程。
染色实验中为防止染剂的浮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常需要洗去浮色,要根据染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漂洗试剂,如脂肪鉴定时需选择50%的酒精洗去浮色。
【详解】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观察到细胞动态分裂的过程,即看不到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的现象,A错误;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切片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一般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若实验材料无色,也可以在外界溶液中加入色素,以便于观察,或调节显微镜的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暗一些,也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C正确;健那绿是给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而给DNA染色的是甲基绿,给RNA 染色的是吡罗红试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脂肪鉴定等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加工B. 蓝藻细胞叶绿体产生的 ATP 可用于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C.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D. 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 溶酶体膜破裂后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
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上期高中2018级期中联考生物学科共性化巩固练习卷注意:本卷试题各小题题号与联考试题题号对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肾小球炎症导致蛋白尿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6.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通过Na2CO3调节pHC.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13.某科研组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结果可作为是否防治田鼠的依据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更不易被捕获,则调查出的种群数量比理论值偏大C.影响田鼠种群数量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D.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整14.某害虫入侵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第5年害虫的种内斗争最激烈B.此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C.建构该害虫的数量增长模型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D.由图可知,害虫入侵该地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29.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放在黑暗密室中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染色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D.“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3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B.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范围边界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的含量无关B.体内细胞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C.进食30分钟后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动脉端的低D.神经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6.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非选择题。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二理科生物试卷(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0分)(1--20题每题1分,其余每题2分)1.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的描述是()A. 是仅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 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D. 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2.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 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B. 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C.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D.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0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⑦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 ②③B. ①③④⑦C. ②③⑥D. ①②⑥⑦4.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高于①处B. 如果细胞③为肝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 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CO2浓度高于①处,而~ 02的浓度相反D. 如果细胞③为胰岛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5.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 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 下丘脑是感受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D. 激素d是下丘脑分泌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6.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B. 春节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7.下列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结构的是()A. 感受器B. 神经中枢C. 效应器D. 神经递质8.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①血糖平衡的调节②水平衡的调节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④调控促激素的分泌⑤体温平衡的调节A. 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9.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多倍体番茄B. 植物激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 脱落酸能打破种子的休眠D.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的生长中起促进作用10.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计B. 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即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11.去年国庆期间,甘肃湖北连发H5N6禽流感疫情。
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中2019级期末联考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BCDDC6~10DBCBB11~15CCDCC16~20ADDBB21~25BBDBA26~30CCDDB31~35AADCC36~40ADBB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41.(15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1)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大于(2)靶效应T体液抗体吞噬(3)记忆细胞(和抗体)该个体体内的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合成大量抗体,及时结合并清除病原体(2分,意思正确即可)(4)不具有因为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变异能力强(2分,意思正确即可)遵医嘱治疗、及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42.(11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1)发育中的种子(答“种子”也给分)不受(2)(大于0)小于m(2分)能(3)等强度的可见光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2分,意思正确即可)生长高度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甲组植株高度高于乙组,甲组3-亚甲基氧代吲哚含量低于乙组(2分,意思正确即可)43.(12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1)样方随机平均(2)标志重捕129偏大(3)理想(或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ak/2(2分)(4)增长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水平(2分,意思正确即可)44.(12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1)②③④(顺序可调换)①CO2(2)生物化学(3)自我调节负反馈(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以上两空位置可调换)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意思正确即可)15%(2分)1、B【详解】A.体液①中含有蛋白质较②④中多,故A错误B.①、②、③、④组成人体的体液,故B正确C.③若进行无氧呼吸,①、②、④内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故C错误D.①内血浆蛋白减少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故D错误2、C【详解】选项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K+、Na+、血浆蛋白、胰岛素、葡萄糖、乳酸,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呼吸酶、血红蛋白、RNA聚合酶、胃蛋白酶,故选C3、D【详解】A.体操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通过各种调节才能完成,故A错误B.下丘脑能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也能释放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故B错误C.免疫调节的意义就是清除侵入机体的抗原以及自身衰老癌变的细胞,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故C错误D.三种调节方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故D正确4、D【详解】A.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故A正确B.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故B正确C.浆细胞是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故C正确D.机体中发生癌变的细胞会被当作抗原被免疫系统所清除,故D错误5、C【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后,由垂体释放,故A错误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能引起兴奋或抑制,电位不一定变化,故B错误C.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和性激素的反馈调节,故C正确D.产生淋巴因子的细胞是被抗原激活的T细胞,故D错误6、D【详解】A.体液中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的物质有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故A错误B.在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不仅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故B错误C.当新冠肺炎康复者再次接触新型冠状病毒后,体内浆细胞由记忆细胞和B细胞产生,故C错误D.现在医院可通过检测抗体和核酸来诊断人体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故D正确7、B【详解】A.甲是垂体细胞,乙是肾小管细胞,X为抗利尿激素使乙的重吸收能力加强,故A正确B.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可促进乙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激素,故B错误C.甲是胰岛B细胞,乙是脂肪细胞,X为胰岛素促进乙中储能物质合成,故C正确D.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为甲状腺激素可加快乙的产热量,故D正确A.图中反射弧的结构中兴奋的传递途径是A→B→D→E→F,故A错误B.兴奋在反射弧上是不可以进行双向传递的,因为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只能单向进行,故B错误C.突触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故C正确D.刺激B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会发生肌肉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故D错误9、B【详解】A.血浆成分中有CO2、尿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故A错误B.过敏反应过程中某些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化学物质会使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故B正确C.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的浓度会影响内环境的渗透压,也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故C错误D.当人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后,人体会通过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D 错误10、B【详解】A.某种抗体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破坏了受体结构,肌肉不能收缩,故A错误B.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的乙酰胆碱)的活性,肌肉持续收缩,故B正确C.ɑ-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肌肉不能收缩,故C错误D.使用呼吸抑制剂对相关神经元进行处理,肌肉不收缩,故D错误11、C【详解】A.脑干主要控制机体的呼吸,故A错误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故B错误C.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故C正确D.脊髓主要控制排尿反射、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活动,故D错误12、C【详解】A.松树宝塔状树形的形成,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属于两重性,故A错误B.水平放置的植株,根总是向下弯曲生长,体现了远地侧促进生长,近地侧抑制生长,属于两重性,故B错误C.放在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的枝条向窗外弯曲生长,是向光性的表现,没有体现两重性,故C正确D.使用2,4-D除去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体现了高浓度抑制,属于两重性,故D错误13、D【详解】ɑ-萘乙酸、乙烯利、2,4-D三者都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故A、B、C错误。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B. 花生子叶切片用苏丹Ⅳ染色后,需用清水进行漂洗C.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可以选择液泡中不含有色素的细胞D. 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用健那绿将DNA染成绿色【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解离作用,细胞已经死亡,故无法观察到动态的生理变化过程。
染色实验中为防止染剂的浮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常需要洗去浮色,要根据染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漂洗试剂,如脂肪鉴定时需选择50%的酒精洗去浮色。
【详解】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观察到细胞动态分裂的过程,即看不到染色体向细胞的两极移动的现象,A错误;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切片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一般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若实验材料无色,也可以在外界溶液中加入色素,以便于观察,或调节显微镜的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暗一些,也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C正确;健那绿是给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色剂,而给DNA染色的是甲基绿,给RNA 染色的是吡罗红试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脂肪鉴定等实验,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材、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由内质网加工B. 蓝藻细胞叶绿体产生的 ATP 可用于高尔基体加工蛋白质C.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D. 溶酶体有多种水解酶,溶酶体膜破裂后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
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中2019级期末联考生物考试时间共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T细胞的生活环境是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液D.血浆和淋巴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以扩散的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PO42-、HCO3-对血浆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D.内环境保持稳态,机体就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3.下列能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A.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B.淋巴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合成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抗体D.抗体和激素随体液运输4.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只有④B.②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C.若③为胰岛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⑤处D.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5.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③代表细胞内液,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可存在于①中C.①②④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D.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会导致②增多6.在空间资源一定的环境中某鱼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上期高2016级期末联考生物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1.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细胞液B.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C.组织液、血浆和淋巴D.细胞外液和消化液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氧气、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D.过敏反应具有反应强烈,不易消退,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的特点3.血浆中的葡萄糖被肝细胞利用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A.血浆组织液B.组织液血浆组织液C.消化液细胞内液D.组织液淋巴血浆4.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血浆C.②表示的过程与抗利尿激素有关D.该图说明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B.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兴奋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刺激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调节,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H区域受损的病人,不能听懂话B.用针刺手,人体产生疼痛觉,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D.过目不忘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7.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说法不正确的是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分支膨大后的形成的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B.递质被突触后膜上受体识别的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递质的释放不一定会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D.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的8.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呆小症B.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由小肠黏膜分泌的激素D.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9.炎热的夏季,当某人从闷热的室外走进冷气十足的空调房间,耗氧量、体内酶活性、尿量、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不变、减少、增加B.增加、不变、增加、增加C.不变、减少、增加、增加D.减少、降低、增加、增加10.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也能产生热觉和冷觉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一定需要下丘脑的参与11.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第一、二、三道防线中均起作用B.机体自身的组织或者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C.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D.免疫系统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12.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防治艾滋病日,下列关于艾滋病说法,不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最终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B.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C.艾滋病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D.人类至今不能攻克艾滋病的原因是因为人体感染HIV后,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13.下图表示枪乌贼鱼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束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14.下列关于递质、激素、酶、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能合成酶的细胞都能合成抗体B.递质和激素作用后都会失去活性,而酶和抗体的作用户都不会失去活性C.递质和激素都需要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D.递质和激素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酶和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15.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达尔文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B.鲍森·詹森的实验中如果把琼脂片改为云母片也能得到一样的实验结果C.温特把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首次分离出的生长素不是来自植物,而是来自人尿1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蛋白质B.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C.随太空飞船进入太空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极性运输D.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分裂旺盛的部位17.如图所示,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在装置左侧,光可从窗口射入。
把整个装置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20min转一圈,一周后幼苗生长情况为图中的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了玉米的授粉,为防止减产,可以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C.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往往不同D.水平横放植物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与根的向地性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1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的成熟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有利于成熟C.生长素类似物比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更稳定,作用时间更长D.与“瓜熟蒂落”有直接联系的技术是脱落酸20.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C.公路上某行道树的种群密度是1株/5m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22.关于下图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B.自然环境中也会出现类似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D.不管环境条件如何变化,种群的K值都不变23.下列有关探究活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调查锦江50公里范围内水葫芦的种群密度时要最好用等距取样法B.调查某森林中植物的丰富度和白桦树的种群密度都可以用样方法C.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要先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观察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24.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池塘水的pH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输入、传递、转化、散失B.某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可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繁殖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后,能量和无机盐随之可被生产者利用26.如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乙的粪便中能量属于图中甲的同化量D.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7.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循环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只有光合作用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C.生物群落中的碳都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自然环境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2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中,一只狐狸捕食了一只兔,该兔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了狐狸体内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既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又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乌鸦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会导致实验所得数据比实际值偏小2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落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甲乙两种群间关系表现为甲捕食乙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分解者的生物数量的增加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兰草的艺术价值属于直接价值31.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B.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C.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兴奋以电信号形式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是单向的32.下图中甲、乙是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两种常见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丙方式中信号分子没有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丁方式中信号分子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甲状腺激素C.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②属于传出神经,并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更迅速D.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到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33.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⑥④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高,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和①②⑤来维持体温恒定D.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是促进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34.如下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②是肝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①处B.④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若②是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D.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④处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35.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