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件 群落的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992.00 KB
- 文档页数:22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群落的结构一、生物群落1、概念: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实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3、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二、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1〕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而物种那么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X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X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和种群组成的。
由于两者概念的角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其X围的大小关系。
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X围,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而群落是种间的研究X围,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3〕判断标准不同: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自由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往往不育。
注意:全世界的人群〔不分肤色、国别、年龄、性别〕是一个种群;全世界的水稻也是一个种群。
一群牛、羊、马,就不是一个种群,而是多个种群。
判断某一地域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种群的关键是这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种生物。
〔4〕种群强调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群落所强调的是某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群体〔异种生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因此不能说成某区域内的某些或几种生物的群体。
种群与群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某区域中所有同种生物的集合是一个种群,而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才是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它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