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附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14.93 MB
- 文档页数:87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陋室铭爱莲说》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陋(lòu)室、德馨(xīn) 、苔(tái) 痕、鲜(xiān)有闻B. 案牍(dú)、诸葛(gě)亮、蕃(fān) 、周敦颐(dūn yí)C.牡(mǔ)丹、淤(yū)泥、濯(zhuó)清涟、亵(xiè)玩D. 隐逸(yì) 者、不蔓(wàn)、入帘(|ián)青、鸿( hóng)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指读书人)(2)可爱者甚蕃(多)(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开枝杈)(6)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3.理解"之”字在句中的含义。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 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馨:古义: 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亭亭净植植:古义: 竖立;今义: 种植。
(4)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 适合。
5.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B)A.晋陶渊明/独爱/菊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6.默写填空:(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下册16 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C.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下列各项中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水陆草木之.花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康肃笑而遣之.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填空。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是:。
5.古诗词中有不少写菊花、莲花的句子,请各写出完整的两句。
写菊花:,。
写莲花:,。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课外阅读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注释】:①从父兄:堂兄。
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
④叨越:非分占有。
⑤肆:店铺。
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3)平心率下,不私亲戚()(4)但当速反葱肆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参考答案1.(1)这(2)调弄,这里指“弹琴”(3)对……偏心(4)通“返”,返回2.D3.C4.(1)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16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6 短文两篇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5. 往来无白丁:6.调素琴:7.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何陋之有: 10.可爱者甚蕃:11.出淤泥而不染: 12.濯清涟而不妖:13.濯清涟而不妖: 14.香远益清: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蔓不枝:17.亭亭净植: 18.只可远观不可亵玩:19. 予谓菊: 20.花之隐逸者:21.花之君子也: 22.陶后鲜有闻:23.宜乎众矣:二、解释多义词“之”。
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丝竹之乱耳:4.何陋之有: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四、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丫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五、阅读与赏析(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4、文章第4——7句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10、理解性默写。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
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
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
下面分别说明: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
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
)“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同步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基础导练《陋室铭》《爱莲说》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说”是。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
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
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陋室铭》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
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能力提升《爱莲说》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B. 孔子云:何陋之有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陋室铭》《爱莲说》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
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复习练习第16课陋室铭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二、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4)《短文两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3)可爱者甚蕃.()(4)陶后鲜.有闻()2.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3.【乙】文中作者爱莲,仅仅写莲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3分)4.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答案】1.(1)大(2)使……劳累(3)多(4)少(每空1分)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分。
关键词:上)(2)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它。
(2分,关键词:益、植、亵)3. 以菊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1分)突出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1分)表现出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1分)4. 【甲】文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分)【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写法:托物言志。
(2分)(二)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庭竹刘禹锡露涤铅粉①节,风摇青玉枝。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德馨.(xīn)鸿.儒(hóng)陋室铭.(míng)B.案牍.(dú)甚蕃.(fān)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不蔓.(wàn)调.素琴(tiáo)D.隐逸.(yì)淤.泥(yū)鲜.有闻(xiān)【解析】B项“蕃”应读fán,C项“蔓”应读màn,D项“鲜”应读xiǎn。
2.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解析】B“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C“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D“是”:判断动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以我酌油知之.【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这件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D项正确的节奏应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复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B.适宜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B.少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B.可以用来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B.同意C.和……一样(8)亭亭净植.A.植物B.栽种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陋室铭》1.文学常识,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刘禹锡(772—842)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1.文学常识,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周敦颐(1017—1073)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 7.句子翻译:先生”。
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3.主体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
4.重点音义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 5.重点问题(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习题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2.下面对《陋室铭》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 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 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随风直到夜郎西/中通外直B. 香远益清/益习其声C.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D. 过中不至/明道中E.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4.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可爱者甚蕃(pān)惟吾德馨(xīn)B.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无案牍(dú)之劳形C. 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ái)清涟而不妖D. 谈笑有鸿儒(rú) 陶后鲜(xiān)有闻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文书)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多)C. 濯清涟而不妖(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竖立)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赏玩)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艳)6.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 问女何所思B. 尝射于家圃C. 何陋之有D.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C.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