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肠道的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人类肠道菌群什么是肠道菌群?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样性渐渐减少[1]。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
在胃和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
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约50-75%,包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约10-50%,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
这9个属的细菌均具有在人体肠道内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链脂肪酸具有维持人体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当肠道上皮特殊营养和能量组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降低人体炎症水平和增强胃肠[4]肠道菌群的作用正常肠道菌群具有重要的自我平衡功能[5]。
肠型未来某一天,当你走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可能不仅会询问你的过敏史、血型,还会问到你的肠型。
来自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这个概念——肠型,他们通过全球性实验国际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发现以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划分,人类拥有三种肠型,研究人员把这3种肠型命名为拟杆菌型(Bacteroides)(肠型Ⅰ)、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肠型Ⅱ)和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肠型Ⅲ),以反映各生态系统中的优势菌。
肠道微生物是什么?一、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很难想象吧,生活在你体内的肠道微生物总重量高达1.2kg,与成年人的肝脏重量相接近,而它们的细胞数量更是比人体细胞的总数量还多,它们编码的细菌基因总数甚至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以上。
它们就是被称为“人类第二大基因组”的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又被称为肠道菌群,是生存在人体胃肠道内的若干种微生物集群,它们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共同在胃、小肠、大肠中繁殖,而彼此又处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进而在人体胃肠部形成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人们在刚出生时肠道还处于无菌状态,伴随着母体和环境中的细菌开始定植,而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肠道微生物系统。
肠道微生物多具有人体缺少的某些代谢功能,对维持胃肠道健康有积极作用。
二、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人体胃肠中存在若干种肠道微生物,这其中多数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呈互利共生状态,部分微生物甚至能被誉为“微生物器官”,对保护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如某些益生菌能参与到人体的营养吸收代谢及免疫过程中,可以消耗或储存宿主的能量,对宿主的整体代谢有积极的正向反馈。
同时肠道微生物的构成环境与宿主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呈紧密相关的,可以说肠道微生物菌群是人体组成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菌群与人体内外环境都处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肠道菌群的数量及种类都是更为稳定的,对人体通常无明显影响。
但当人们不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时,便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等多种疾病,进而影响人们的机体健康。
三、肠道微生物有哪些?在一个成年人的肠胃中,肠道微生物菌群主要由细菌、真菌及古菌组成,而按照对人体的利弊又可分为共生菌、中性菌及病原菌三种。
其中共生菌又称为益生菌,在肠道中的占比极大,属于肠道优势菌群,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益,以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乳球菌类、链球菌类最为多见。
中性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也无益,但在人体肠道菌群丧失平衡时,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又被称为条件致病菌。
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而肠道菌群的分类则是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归类和研究的基础。
按照细菌的分类,肠道菌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厚壁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是肠道菌群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占据了肠道微生物总量的大部分。
这类细菌可以分解多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从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同时,厚壁菌门中的一些细菌还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粪肠球菌门(Bacteroidetes)粪肠球菌门是另一类常见的肠道细菌,主要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从而帮助人体吸收营养。
此外,粪肠球菌门中的一些细菌还可以合成短链脂肪酸,对肠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3.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是一类常见的肠道细菌,主要分解多糖和蛋白质,从而帮助人体消化食物。
此外,放线菌门中的一些细菌还可以合成多种抗生素,对人体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一类常见的肠道细菌,主要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从而帮助人体吸收营养。
此外,变形菌门中的一些细菌还可以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按照细菌的分类,肠道菌群还可以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如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合成维生素的细菌等。
这些分类方法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从而为肠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肠道菌群的分类是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归类和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从而为肠道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认识肠道的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有害菌:又称为致病菌代表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菌群档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甚至全身感染。
致病菌危害极大,这些致病菌就像肠道“诸侯国”中穷凶极恶的“叛乱军”,对肠道安全有潜在的危害。
当天气、食物等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备松懈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加强“火力”,四处侵占其它菌群的“领地”,消灭其它菌群,同时分泌出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后,四处攻击人体器官正常的细胞,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代表菌群:大肠杆菌菌群档案:大肠杆菌是肠道内数量最多、“家族”最为庞大的菌群,大肠是它们的主要聚居地。
当大肠杆菌在自己的地盘生活时,对肠道并无害处。
但是当它侵入人体其它部位时,就可能引起感染。
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一般情况下属于中立的“军队”,只要这些中性菌的数量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
在益生菌数量正常的情况下,中性菌对人体并不致病,但是当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时候,肠道失去益生菌的屏障保护,有害菌就会攻击肠道,肠道通透性增加,中性菌就会随着有害菌进入血液,演变成“邪恶军队”——致病菌,攻击人体器官,成为健康的破坏者。
益生菌:“肠道的清洁夫”益生菌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有益菌,是通过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它能附着在人体的肠道细胞上,在肠道中定植,产生抗菌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活性微生物食品原料,目前常用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两大类,他们与干酪乳杆菌一起被称为"健康三益菌"。
2001年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
益生元:就是能够针对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本身又不会被人类消化的一类物质,此类物质称为益生元。
肠道菌群:人体微小居民的健康卫士人体,不仅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身体,还有一个微观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微生物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肠道菌群。
这个微生物群体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影响着消化、免疫系统、代谢等多个方面。
微生物的盛宴:肠道的多样性人体的肠道,其实是数十亿微生物的家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微生物在体积上微小,但种类却多种多样。
这些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被称为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态平衡:肠道微生物与健康肠道微生物群不仅影响消化系统,还密切相关于免疫系统、代谢以及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肠道微生物参与分解食物,帮助我们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尤其是对于某些难以消化的纤维素类物质。
免疫调节:肠道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适当的肠道微生物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维持平衡,对抗病原体,减少过敏反应。
代谢调控: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体重、代谢相关。
某些微生物可以影响食物的吸收和代谢速率,进而影响体重控制。
心理健康:肠道与大脑之间有着神经网络连接,被称为“肠脑轴”。
肠道微生物可能与情绪、心理健康有关,一些研究甚至探讨了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之间的关系。
保护肠道微生态的方法如何保护和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多样化的饮食:摄入多样的食物,特别是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预生、益生菌:食用富含益生菌(如酸奶、酸奶饮料)和预生菌(如大豆、燕麦)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减压和锻炼:减少压力,适度锻炼可以促进肠道健康,因为压力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结语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其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通过关注饮食、生活方式以及细心呵护,我们可以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享受更好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让我们从内到外都做一个健康的自己!。
认识肠道的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有害菌:又称为致病菌代表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菌群档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甚至全身感染。
致病菌危害极大,这些致病菌就像肠道“诸侯国”中穷凶极恶的“叛乱军”,对肠道安全有潜在的危害。
当天气、食物等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备松懈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加强“火力”,四处侵占其它菌群的“领地”,消灭其它菌群,同时分泌出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后,四处攻击人体器官正常的细胞,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代表菌群:大肠杆菌菌群档案:大肠杆菌是肠道内数量最多、“家族”最为庞大的菌群,大肠是它们的主要聚居地。
当大肠杆菌在自己的地盘生活时,对肠道并无害处。
但是当它侵入人体其它部位时,就可能引起感染。
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一般情况下属于中立的“军队”,只要这些中性菌的数量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
在益生菌数量正常的情况下,中性菌对人体并不致病,但是当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时候,肠道失去益生菌的屏障保护,有害菌就会攻击肠道,肠道通透性增加,中性菌就会随着有害菌进入血液,演变成“邪恶军队”——致病菌,攻击人体器官,成为健康的破坏者。
益生菌:“肠道的清洁夫”益生菌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有益菌,是通过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它能附着在人体的肠道细胞上,在肠道中定植,产生抗菌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活性微生物食品原料,目前常用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两大类,他们与干酪乳杆菌一起被称为"健康三益菌"。
2001年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
益生元:就是能够针对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本身又不会被人类消化的一类物质,此类物质称为益生元。
肠道菌群包括哪些微生物(二)引言概述:肠道菌群是人类肠道内存在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了许多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肠道菌群中所包括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正文:第一大点:细菌类微生物1. 基本细菌类: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肠道细菌属,如梭状芽孢杆菌属等。
2. 厌氧细菌:异变杆菌、拟丝菌、放线菌等厌氧菌群。
3. 乳酸菌: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
4. 腐败菌:包括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5. 难培养菌:一些难以培养的细菌,如变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第二大点:真菌类微生物1. 酵母菌:包括酿酒酵母、乳酸酵母等。
2. 真菌:霉菌、曲霉菌、毛霉菌等。
第三大点:病毒类微生物1. 巨细胞病毒科:包括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2. 肠病毒科:包括腺病毒、诺如病毒等。
第四大点:其他微生物1. 古菌:古菌门中的一些属。
2.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等。
第五大点:共生微生物1. 共生细菌:如放线菌等。
2. 共生真菌:如乳酸菌等。
3. 共生病毒:如梭状病毒等。
总结:肠道菌群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包括了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保持了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
因此,对于肠道菌群中所包括的微生物种类的认识,以及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对于保持肠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菌群在肠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具有天然屏障功能,可以阻挡有害微生物、液体和食物等进入身体。
同时,肠道还跟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其中,肠道菌群是肠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肠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肠道菌群的概念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生存的微生物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庞大,个体总数已经超过了人类细胞数量的10倍以上。
这些菌群在人体内生存着,有益有害,它们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但也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不仅是肠道内的居民,而且还与免疫系统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90%以上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中,而肠道中的免疫细胞又与肠道菌群有着联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肠道菌群是人体内与免疫系统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之一。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一方面,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控肠道菌群的生长和代谢。
下面我们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肠道菌群对免疫细胞的促进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促进人体免疫细胞发育和功能:1. 激活免疫细胞肠道菌群可以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抗体,从而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
例如,乳酸菌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杀死病原微生物,防止病毒和癌细胞的繁殖。
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具有特异性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能力,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免疫反应,真正做到了有益有害。
2. 促进T细胞发育肠道菌群可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缺少肠道菌群或者将肠道菌群杀死后,小鼠的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不仅影响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还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增大了肠道疾病的可能性。
3. 产生抗体肠道菌群可以帮助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从而进一步增强机体的免疫活力。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作用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
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摘要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
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
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
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1]。
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
因此有人风趣的说,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人类并不应该被称为人类,而应被称作细菌。
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
这个集体,就被称作肠道菌群。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数量大约有100兆个,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
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称之为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人类肠道菌群什么是肠道菌群人的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种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它们与宿主存在着共生关系,共同维护着宿主的生理平衡。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当胎儿还在母体子宫内时,胎儿所处的环境几乎是无菌的,因此胎儿肠道内是无菌的,婴儿出生时迅速暴露在母体阴道或皮肤的微生物下,随着从婴儿到老年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肠道菌群在出生后几个月迅速增多,多样性增加,到成年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老年时期多样性渐渐减少[1]。
这些微小的生物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类据推测,正常健康成人肠道菌群总数高达1×1014,种类超过1000种,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为1×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
在胃和小肠中,细菌的种类相对较少。
结肠中,每克肠道内容物存在1012个细菌细胞,细菌种类达300-1000种,而其中99%的细菌来自于其中30-40种[2]。
正常人肠道中包括四种主要的细菌门类:厚壁菌门Firmicutes(约50-75%,包括梭菌属),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约10-50%,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和卟啉单胞菌属),放线菌门Fusobacteria(约1-10%,包括双歧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常常约少于1%,包括大肠杆菌),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细菌属于拟杆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
其他属,如埃希氏菌属和乳杆菌属较少。
拟杆菌属约占肠道中所有细菌的30%[][3]。
我国科学家在健康年轻人体内观察到的9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分别为厚壁菌门的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Blautia 、Faecalibacterium 、梭菌属、Subdoligranulum 、瘤胃球菌属和粪球菌属以及来自拟杆菌门的拟杆菌属。
肠道菌群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肠道菌群不仅包括肠道细菌,还包括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
我们一般所说的肠道菌群,多指肠道细菌群。
正常人的胃和小肠含菌数目量相对较少,通常是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成年人的幽门螺杆菌多半是在幼年时期感染后寄居定居的。
肠道内存在的细菌总数为1万亿~10万亿个,有400 ~ 500多个菌种,接近200万个基因。
肠道菌群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益生菌:这是一类主要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
它们紧密附着在肠道黏液层,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益生菌具有多种有益功能,如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阻止致病菌与肠上皮细胞接触、分解有害和有毒物质等。
2.条件致病菌:这类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具有双重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人体健康有益。
然而,一旦繁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有害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在适量生长的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
但一旦大量繁殖,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保持健康,我们需要关注肠道菌群的平衡,维护人体“第二基因组”的稳定。
我们可以通过摄入益生菌制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等方式,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警惕条件致病菌和有害菌的滋生,预防潜在疾病的发生。
探索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功能在人体内有着一个微生物群体,它们生活在肠道里面,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的一部分。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它们在体内扮演着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平衡健康状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之庞大,总共估计超过 1000 种。
主要包括三类微生物:有益菌(又称优势菌)、不利菌、中性菌。
不利菌严重的情况下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如肠胃不适、无形中攻击人体器官。
而优势菌则可以发挥很多有益的作用,如协助人体消化食物、产生营养物质等。
1. 有益菌有益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雪菜杆菌等,它们占据肠道的70%以上,是肠道微生物群最主要的微生物。
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重要,协助人体消化食物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体摄取更多有益的营养物质,在肠胃不适的时候还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
2. 不利菌不利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它们在肠道微生物群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由于不利菌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或有害代谢物,导致肠道环境不稳定,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3. 中性菌肠道中性菌相对于有益菌和不利菌而言数量较少,它们并不协助消化食物,但在维持肠道环境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肠道微生物群功能十分复杂,从有益菌的角度出发,主要的功能有以下几点:1. 协助人体消化食物有益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大量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使人体摄取到更多的营养物质。
在肠道中,有益菌可以发酵食物中的纤维素,帮助人体消除体内废物。
2. 更好的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如果身体内的微生物群受到破坏或失去平衡,就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
有益菌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帮助人体抵御疾病。
3. 稳定肠道环境有益菌可以调节肠道环境,减少肠道中的氧气含量,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生存和繁殖。
还可以生产有酸有碱度的物质,维持肠道微环境的平衡。
肠道菌群的主要分类
肠道菌群的主要分类包括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
1. 有益菌: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
它们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调节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产生维生素和其他有益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并增强免疫功能。
2. 中性菌:这些菌通常不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有益或有害影响。
它们居住在肠道中,与宿主共生,但不直接参与重要的代谢过程。
3. 有害菌:这些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它们可能会引起肠道感染和炎症,产生毒素,导致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
有害菌通常被认为是肠道菌群不平衡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菌群的分类是根据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而得出的,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同一种菌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此外,不同人的肠道菌群组成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肠道菌群的分类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变化。
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害!肠道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大部分都是益生菌,小部分是中性菌,还有数量极少的有害菌,而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需要时刻保持平衡与多样性,这样才可以让肠道更加健康!首先说说微生物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意思就是肠道中益生菌与中性菌与有害细菌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一定的数值而不变。
而肠道微生物群平衡之后,就可以保证肠道的健康。
肠道健康了,消化吸收能力就会变得很强,人就不会时不时的便秘腹泻。
同时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之后,人体免疫力也将会有所增加。
然后说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有人会问,肠道微生物群保持平衡不就行了,多样性是什么有什么用?和平衡行有什么关系?其实多样性和平衡性相互独立,而且多样性比平衡性更重要!肠道微生物群由很细菌组成,这些细菌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还有有害菌。
在益生菌菌群之中,有很多菌种,这些菌种各不相同,同时它们各有各的用处,有的多有的少,但是缺一不可!平衡,只要益生菌与中性菌与有害菌之间保持相对的比例就好,这样就是菌群平衡了,肠道就会很健康。
而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就是在说这些益生菌群体的!益生菌不止一种,它有许多种,这些益生菌因为有些菌种在肠道中数量较少,很可能在一次大病中就被抗生素杀了个精光。
人类病好之后,便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补充到这种菌种了,最后造成了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减少!而随着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减少,人的健康情况也会受到影响!那么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之后会发生什么恶果呢?答:很可能会造成人类慢性疾病的普及!比如哮喘、肥胖和炎症性肠病。
这些疾病很可能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减少了人们肠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而造成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减少呢?抗生素的使用、剖腹产、干净的水源和食用配方奶,导致某些与我们共同进化几千年的古老共生菌种消失。
而这些菌种的消失,最后导致了某些酶的缺失。
而这些酶的缺失导致人类出现了慢性病!抗生素就不说了,它对肠道细菌的危害十分大!而剖腹产则会影响人类肠道细菌的继承,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在婴幼儿期从母体获得肠道细菌(垂直传播)!干净的水源也会影响肠道的菌群,古时的人类,在分享水源的过程中从其他个体中获得细菌(水平传播)。
认识肠道的菌群:益生菌、有害菌、中性菌
有害菌:又称为致病菌
代表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菌群档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甚至全身感染。
致病菌危害极大,这些致病菌就像肠道“诸侯国”中穷凶极恶的“叛乱军”,对肠道安全有潜在的危害。
当天气、食物等各种原因,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免疫系统防备松懈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加强“火力”,四处侵占其它菌群的“领地”,消灭其它菌群,同时分泌出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后,四处攻击人体器官正常的细胞,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中性菌:又称为条件致病菌
代表菌群:大肠杆菌
菌群档案:大肠杆菌是肠道内数量最多、“家族”最为庞大的菌群,大肠是它们的主要聚居地。
当大肠杆菌在自己的地盘生活时,对肠道并无害处。
但是当它侵入人体其它部位时,就可能引起感染。
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中性菌,一般情况下属于中立的“军队”,只要这些中性菌的数量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对人体就不会造成危害。
在益生菌数量正常的情况下,中性菌对人体并不致病,但是当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时候,肠道失去益生菌的屏障保护,有害菌就会攻击肠道,肠道通透性增加,中性菌就会随着有害菌进入血液,演变成“邪恶军队”——致病菌,攻击人体器官,成为健康的破坏者。
益生菌:“肠道的清洁夫”
益生菌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有益菌,是通过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它能附着在人体的肠道细胞上,在肠道中定植,产生抗菌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活性微生物食品原料,目前常用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两大类,他们与干酪乳杆菌一起被称为"健康三益菌"。
2001年我国卫生部公布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嗜热链球菌。
益生元:
就是能够针对性刺激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的生长、繁殖,本身又不会被人类消化的一类物质,此类物质称为益生元。
根据其功能,也可以把益生元简单概述为益生菌的“军粮”,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益生元,具有不同的益生菌指向性,因此,由多种益生元复合成的复合益生元可以更广泛的刺激更多益生菌的增殖定殖,增加其活性。
益生元常见的有:低聚果糖、低聚木糖、菊粉、水苏糖等。
合生元:
如将益生菌与益生元混和成制剂,既可补充益生菌数量的不足,又使益生菌得到良性刺激,使益生菌数量能持续增加以补充其消耗,更加有效的发挥益生菌功能,且作用会更显著持久,这种结合称为合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