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说课_课件_PPT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8
离子反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担负着概括整合的任务。
通过前面必修1课程的学习,学生接触过一些离子反应,对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不能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共性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以离子反应为纲把学生接触过的一些重要化学反应进行系统归纳,并拓展至运用学过的热力学理论尤其平衡理论来系统分析这些反应,寻找共同规律,使学生对这些反应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酸碱中和滴定属于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讨论定量分析中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并且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本节课分为三课时,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3离子反应的应用二、目标分析:⒈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使学生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学会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难点:(1)中和滴定的准确操作;(2)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与计算。
四教法学法分析: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研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指导得出结论。
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 “交流·研讨”既对已学反应进行复习,又提出了新问题,因此该栏目活动对于本节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应注意用好“交流·研讨”中的例子,再辅以学生熟悉的离子反应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离子反应的共同点,即某种或某些离子浓度的降低;然后再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分类,即生成沉淀、弱电解质、气体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说课稿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
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学习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本质,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掌握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的条件。
3、初步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
【重点】:离子反应(复分解型)发生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
二、说教法: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
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离子反应》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离子反应》属于新课程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
它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本节内容引入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又进一步研究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特点和规律,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
启下是指本节内容是后面学生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对溶液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反应、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起到铺砖引路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和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②通过实验事实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并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情感态度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环境保护等教育。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为了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念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入,做到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讨论、自己练习,从而通过教师的教法去改变学生的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