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三帝国标志大德意志帝国
- 格式:ppt
- 大小:687.50 KB
- 文档页数:8
德意志第三帝国仅存在12年,为时甚短,但曾喧嚣一时。
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总理。
7月他宣布“纳粹主义革命”已经完成,魏玛共和国结束与建立“第三帝国”。
1939年7月,希特勒以元首的身份宣布改称“大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德国本土,被它直接吞并的国家与地区,军事占领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若干仆从国。
它夺取了欧洲中心地区,它所控制和侵犯的地域在东方推进至高加索与接近莫斯科,南方越过地中海染指北非,西方到达大西洋和比利牛斯山,北方直至巴伦支海。
它的战线东西长2000多公里,南北超过3000公里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一种对欧洲的巨大的局部的控制。
它与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性质有别,但就欧洲的分与和而论,它们颇有相似之处。
纳粹独裁制度的建立和作用,超强的军力和民众盲从等原因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产生与膨胀。
纳粹独裁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首要因素。
希特勒及其“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为了取得政权曾大肆宣传和以广大许诺迷惑群众,它在1932年7月和11月的两次国会选举中获得了37.4%和33.1%的选票。
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他的同党戈林等分别担任部长职务。
希特勒一旦掌权,便加紧建立纳粹独裁制度。
1934年8月1日,政府颁布《德国元首法令》将总统总理的职务合二为一。
次日兴登堡逝世,希特勒依法成为国家元首,凡行政司法官以及军人必须对元首宣誓效忠。
希特勒与纳粹党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终于获得全部国家权力。
希特勒于1933年2月1日发布政府公告,将总统宣布解散国会与举行新选举的告知全国。
3月5日,纳粹党在选举中获得43.9%的选票,它与民族人民党结盟使在国会内拥有多数,从而左右法律的通过。
23日国会通过“授权法”,将立法权给予政府,为期4年,国会与魏玛宪法名存实亡。
该项法律的有效期后来于1937年和1941年两次得到延长。
1934年初,取消了反应各邦意见的参议院。
4月有关公务员的法令规定公务员必须完全拥护纳粹制度,非纳粹党员与非雅利安人将遭到解雇。
德意志历史各时期的旗帜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1806)的旗帜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黑鹰旗帜(Imperator Romanorum Semper Augustus)。
注意红色的鹰爪和鹰嘴。
整个图案构成了代表德意志民族的黑红黄三基色。
近现代德国历史上,经常采用黄地黑鹰的标志,作为其国徽图案。
而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等诸侯国,也用类似的黑鹰图案来作为国徽和王室徽记。
其来源,都可以追溯到这面古老的旗帜。
奥地利帝国的墨黑-金黄双色国旗,其基色也来源于此。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德国的皇帝,而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罗马的皇帝。
只是其统治地区大多在今天的德意志境内而已。
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定语言也不是德语,而是拉丁语)这是奥地利帝国的国旗。
1918年11月12曰最后一次飘扬在欧洲最遥远、最荒芜的阿尔巴尼亚的山谷中。
《银河英雄传说》里面,高登巴姆王朝的旗帜也是黑黄二色的鹰旗,呵呵!小莱的黄金狮子旗,红色是大英帝国的国色(老牌帝国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就说过,要让大英帝国的红色布满世界地图),狮子也是英国的标志。
估计田中在写这小说的时候,想到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衰退和大英帝国的崛起吧!纯属本人猜测。
二、德意志邦联时期(1815-1852)这是德意志邦联的旗帜拿破仑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皇帝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德意志诸邦国组成了松散的德意志邦联(Deutscher Bund)。
有38个组成成员,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8个王国:普鲁士丹麦(其国王属于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家族,作为荷尔斯泰因公国的领主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直到1864年的普丹战争为止)巴伐利亚萨克森巴登荷兰(其国王作为卢森堡大公而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英国(国王源自德国汉诺威公国,享有德意志邦联成员身份)黑森大选帝侯3个大公国:符滕堡黑森-卡塞尔萨克森-魏玛11个公国:萨克森-哥达萨克森-柯堡-梅宁根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柯堡-哥达不伦瑞克-沃芬巴赫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安哈特-德骚安哈特-伯恩堡安哈特-哥滕11个亲王领地:霍亨佐伦-黑兴根霍亨佐伦-西格马林根拿骚列支敦士登施瓦岑堡-桑德豪森施瓦岑堡-鲁多尔施塔特瓦尔戴克-皮埃蒙特长系琉森幼系琉森绍姆堡-利佩利佩4个自由市:吕贝克法兰克福(美因河),不莱梅汉堡德意志邦联使用黑红金三色旗,是1813年由吕佐率领的自由军团的旗帜。
对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评价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个曾经震撼世界的国家,其崛起与衰落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难忘篇章。
评价德意志第三帝国,不仅要关注其政治体制、领导力量,还要深入了解其军事扩张、战争罪行以及种族主义政策等。
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背景与崛起德意志第三帝国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时期。
当时的德国在战争失败、经济危机等多重压力下,民众对现行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纳粹党领导人希特勒崛起,通过民主选举上台,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二、政治体制与领导力量德意志第三帝国实行一党制,纳粹党成为全国唯一合法政党。
希特勒集总统、总理职务于一身,实行个人独裁。
纳粹政权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通过恐怖手段镇压异己;对外积极寻求扩张,发动战争。
三、军事扩张与战争罪行第三帝国时期,德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如侵吞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等。
战争中,德军采用闪电战、焦土政策等,给各国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纳粹政权在战争中犯下了诸如集中营、大屠杀等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
四、种族主义与大屠杀纳粹政权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残疾人等视为“劣等人”,实施迫害。
大屠杀是第三帝国最令人痛心的罪行,约600万犹太人被送入集中营,遭受非人虐待和残忍杀害。
五、帝国灭亡与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在盟军攻势下土崩瓦解。
1945年,纳粹政权领导人希特勒在柏林自杀。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为东西两部分,直至1990年才实现统一。
战后,德国对战争罪行进行反思,向受害国支付赔偿,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和平事务。
六、历史评价与反思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其极端主义、军事扩张和种族主义,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往事成为世人反思的焦点。
人们不禁要问: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答案在于各国携手,共同捍卫和平、尊重多样性、维护国际秩序。
第三帝国旗帜标志大全第二帝国-1933年的战旗1933-1945年的战旗第三帝国正式国旗兼纳粹党党旗纳粹党的旗帜纳粹党旗/第三帝国国旗的标准尺寸波希米亚保护国总督旗(Flag of the Reichsprotektor in Bohmen und Mahren)国家社会主义学生联合会旗(National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Studentenbund,NSDAP)纳粹党慕尼黑大区区旗(Munich District / Kreis München),在小的万字旗的左上角有一个赤褐色的长方形。
尺寸为6:7,外面通常还有银色的流苏大区领袖的车旗(Car Flag of a District Leader)部门或政府领导车旗(Car Flag of the Leader of a Department or of a Section)。
尺寸:3:5冲锋队的旗帜,冲锋队旗队(Standarte der Sturmabteilung),在红色的党旗上书有Deutschland(德意志)和Erwache(觉醒)字样,在顶部的方框内标有纳粹党的缩写字母N.S.D.A.P冲锋队地区旗队,与标准的旗帜所区别的是最上面的鹰为收翅的,还有就是在方框内标有该地区的名称。
该旗为冲锋队慕尼黑地区旗队冲锋队分队旗(SA-Sturmfahne),1为冲锋队第107旗队第11分队;2为冲锋队警卫旗队第1分队。
注:该旗左上方的方框应为兰色,请注意识别冲锋队骑兵旗队(SA-Reiterstandarte),在红色的党旗上方书有"Nat.Soz.Deutsche Arbeiterpartei",下方则为"Sturmabteilung"字样,右上角的方框内是该部队的番号。
该旗为冲锋队第15骑兵旗队冲锋队骑兵分队角旗(Sturmfahne eines SA-Reitersturmes)。
史上最强盛的十大帝国:中国曾三次称霸世界现在帝国一般是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其统治者在汉语中通常称为皇帝或女皇,或依其传统有不同称呼。
帝国通常是由兼并一系列小型的王国之后形成。
人类史上第一个帝国为阿卡德帝国。
下面就一起走进历史,了解那些强极一时的十大帝国吧(排名不分先后)。
一、德意志第三帝国抛开正义不谈,一个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历经济危机的摧残。
在几年内迅速崛起,闪电战翻开军事史的新一页,北欧巴尔干半岛在几周内沦陷,法国在半个月内灭亡,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中体无完肤,北非只剩下两个基地,苏联损失了两千万人,纳粹德国直到现在仍令人感到不安。
纳粹德国是指于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
纳粹德国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国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
“第三帝国”一词指的是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第一帝国”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1871–1918)“第二帝国”的德国。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
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被改造成了一个几乎国内的一切事物都由国家控制的极权主义国家。
1941年,纳粹德国对苏联宣战,发动苏德战争,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
1941年12月,德国的盟友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了战争。
在1943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另一方倾斜。
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有规律地轰炸,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也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
1945年初,西方盟国自西向东,而苏联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
4月,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
5月,德国投降,纳粹德国宣告正式灭亡。
二、蒙古帝国蒙古骑兵,天下无双,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从鄂嫩河畔起家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整个亚洲,半个欧洲,蒙古人在多瑙河洗刷自己的战马,在近代史上无比嚣张的俄罗斯人,要年年向蒙古人进贡,接受羞辱。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和法西斯统治建立之间的关系;知道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基本过程;认识到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德、意、日三国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的驱动下,选择法西斯道路,急于通过战争摆脱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个国家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对内对外政策,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民族主义能凝聚本民族力量,抵御外侮,争取和保卫本民族权益,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导致战乱和倒退;任何民族都应该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该以对人的价值的高度尊重,彻底清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民主和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逐步形成的最好的制度和公共生活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2、难点:三个法西斯国家处理经济危机的异同点三、教学过程导入:美国应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对世界有何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于己于人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2)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特别在舆论导向、劳工运动、权力制衡和发挥人的创造力等方面。
(3)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墨索里尼政权1墨索里尼政权产生的背景(1)巴黎和会拒绝战胜国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引发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2)战后意大利经济萧条,社会动荡;(3)墨索里尼发起的法西斯运动得到国王的支持,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1922年);(4)为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寻求出路。
2、墨索里尼政权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和特点(1)方式:组建工业复兴协会(2)特点:以国家垄断的形式,全面干预经济3、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实质: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问题:从法西斯政治纲领、主要目标和行动分析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实质?(1)政治纲领:扩张主义,视恢复古罗马帝国为最大心愿。
第三帝国的各种旗帜第二帝国-1933年的战旗1933-1945年的战旗第三帝国正式国旗兼纳粹党党旗纳粹党的旗帜纳粹党旗/第三帝国国旗的标准尺寸波希米亚保护国总督旗(Flag of the Reichsprotektor in Bohmen und Mahren)国家社会主义学生联合会旗(National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Studentenbund,NSDAP)纳粹党慕尼黑大区区旗(Munich District / Kreis München),在小的万字旗的左上角有一个赤褐色的长方形。
尺寸为6:7,外面通常还有银色的流苏大区领袖的车旗(Car Flag of a District Leader)部门或政府领导车旗(Car Flag of the Leader of a Department or of a Section)。
尺寸:3:5冲锋队的旗帜,冲锋队旗队(Standarte der Sturmabteilung),在红色的党旗上书有Deutschland(德意志)和Erwache(觉醒)字样,在顶部的方框内标有纳粹党的缩写字母N.S.D.A.P冲锋队地区旗队,与标准的旗帜所区别的是最上面的鹰为收翅的,还有就是在方框内标有该地区的名称。
该旗为冲锋队慕尼黑地区旗队冲锋队分队旗(SA-Sturmfahne),1为冲锋队第107旗队第11分队;2为冲锋队警卫旗队第1分队。
注:该旗左上方的方框应为兰色,请注意识别冲锋队骑兵旗队(SA-Reiterstandarte),在红色的党旗上方书有"Nat.Soz.Deutsche Arbeiterpartei",下方则为"Sturmabteilung"字样,右上角的方框内是该部队的番号。
该旗为冲锋队第15骑兵旗队冲锋队骑兵分队角旗(Sturmfahne eines SA-Reiterstur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