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地理
- 格式:ppt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15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地区名
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中,地区名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来命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地理文言文常识:
1. 山南水北:在古代,山南水北是吉祥之地,因此常被用作地名。
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2. 河东河西:古代以黄河为界,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地区。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彭城之战,项羽击刘邦于河东”。
3. 山东山西:古代以崤山为界,分为山东和山西两个地区。
如《战国策·魏策》中有“越晋阳之关,阻漳、滏之险,北带燕云而南趋山东”。
4. 江东江表:古代以长江为界,分为江东和江表两个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 关中关西:古代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和关西两个地区。
如《过秦论》中有“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6. 三秦:指关中地区,因项羽入关中后分封三王而得名。
如《赤壁之战》中有“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 燕赵:指河北地区,因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鸿门宴》中有“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腻”。
8. 齐鲁:指山东地区,因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论语·雍也》中有“齐一变至于鲁”。
9. 吴越: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疆域而得名。
如《柳毅传》中有“洞庭之阴,有大泽焉,名曰马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笔记)第一节天文地理二十八星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关西:函谷关以西。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第二节纪年纪时古人纪年法:(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纪月法: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纪日法: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古人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2、地支纪时法3、五更报夜第三节姓名字号姓:作为一种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
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称号。
第四节礼仪制度《周礼》中确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即祭祀之礼。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与职官)一、地理1、州:(1)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2)舜时——(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
)分为十二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州、幽州、营州。
(3)汉代——(中国疆土更大了,增加了交州、朔方。
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分为十三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营州、交州。
(4)东汉——共有十三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司隶(直辖州)。
(没有营州多了司隶)(5)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比增加六州,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并州、司隶(直辖州)、雍州、凉州、秦州、梁洲、益州、宁州、幽州、平州、交州、广州。
(6)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
州的范围渐渐缩小了。
(7)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
(8)宋元——与唐代基本一致。
(9)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2、郡:是行政区域。
(1)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
(2)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
(3)隋代——取消了郡。
(4)唐代——州郡交替改变,都是行政区域。
(5)宋——废郡。
3、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4、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冀州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道(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
1 .地区名【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
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
2.政区名【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况、地理形势、地理分部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地理因素一直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地理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况。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北与中亚各国接壤,南隔南海与东南亚诸国相望。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临海洋,北有高山,南有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域差异较大,使得中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地资源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地理形势多样,主要特征是河流的纵横交错和山脉的纵横分布。
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经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中国的灌溉、交通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山脉包括秦岭、太行山、华山、崂山等,这些山脉将中国划分为数个地理分区,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景观和资源条件。
接下来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分部。
根据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和三十六个郡县。
九州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九个行政区域,包括东北的冀州、幽州、并州,华北的青州、兖州、徐州,中原的荆州、扬州、荆南,以及四川的蜀州。
每个九州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政治经济中心和文化背景。
三十六个郡县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由九州下分而来。
其中有许多著名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山东曲阜、陕西长安等。
这些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除了九州和三十六个郡县,中国的地理分部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八达六合之说。
八达是指中国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八个行政区域,分别是中国北方的冀、幽、并、青、兖、徐,中国南方的豫、扬;六合指的是六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分别是中国的东、南、西、北、中、外。
这些地理分部的划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地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况、地理形势、地理分部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中历史地理小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地理背景。
在历史地理方面,中国古代文明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古代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小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中心: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们的政治中心也有一定的特点。
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商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黄河流域的西周地区。
这些政治中心的位置都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说明古代中国政治的重心也是从东部地区开始形成的。
2. 古代中国的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有四大文明古国,它们分别是中夏、商、周和秦。
这四大古国都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区,其中中夏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商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和山西一带,周朝的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秦朝的政治中心则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一带。
3. 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古代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域有两大区域,一是华北平原地区,它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省;另一是长江流域地区,主要是包括今天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两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雏形。
4.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而长江流域地区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心。
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5. 古代中国的山川地理: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至深。
中国大陆主要有五大山脉,分别是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别山脉、连山和五岭山脉。
这些山脉地势险峻,对中国古代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同时,中国大陆还有三大河流,分别是黄河、长江和珠江,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言文中文化常识之地理常识1. 地区名(1)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地理方位的名词。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崤山。
(2)“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江表”指的是长江以南的地区。
(3)“江东子弟”的“江东”是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4)“沛公欲王关中”一句中,“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5)“山东豪杰”中“山东”指的是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
(6)河内指的是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蓝色部分为五关)以南的地区称为关中。
(8)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把居住在长江以南各地区的民族,统称为百越。
如“南取百越之地”的“百越”,也叫“四夷”、“诸越”。
所谓“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9)戎是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汉民族自称夏。
2.政区名(1)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
(2)九州,在古代指天下,即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如《过秦论》中说“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4)汉代诸侯王的封域,称为国,是行政区,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如《张衡传》中的“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5)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宋代的路最初是负责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7)县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8)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同乡。
(一)地区名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江东。
(《赤壁之战》)3.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群英会蒋干中计》)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5.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
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鸿门宴》)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货殖列传》)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8.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9.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10.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枝》)(二)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3.四海古以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