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0.58 KB
- 文档页数:4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有哪些急救的目的是保存生命恢复呼吸、心跳、止血、救治休克。
学习一些急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在特殊情况懂得怎么处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急救基本知识,仅供大家参考!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2、紧急救护的程序:①拨打120 ②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③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④先抢救危重者⑤优先护送危重者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3、紧急止血法:一)、止血1、指压法: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
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
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
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
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
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
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
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
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二)、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自救互救技术9个内容自救互救技术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自助和互助措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为您介绍9个关于自救互救技术的内容。
一、了解基本急救知识急救知识是自救互救的基础。
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和处理骨折等,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拯救生命。
了解紧急情况下的行为准则和应急通信方式号码也非常重要。
二、火灾逃生技巧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知道如何迅速、安全地逃生至关重要。
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学习正确的灭火技巧,以及熟悉逃生通道和紧急出口的位置,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火灾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水上溺水自救技巧水上溺水是另一个常见的危险情况。
学会游泳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技能,同时了解正确的溺水自救技巧也十分关键。
学习如何保持镇定并正确运用各种自救方式,如背泳、抱球等,可以提高在水上溺水情况下的生存几率。
四、自卫技巧和防身器械自救互救包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技巧。
了解一些基本的自卫技巧,如解脱、格斗和反击等,可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选择合适的防身器械,如防身喷雾剂、电击器等,也可以在危险时提供有效的保护。
五、地震逃生和自救技巧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火灾等危险。
了解地震前、中、后的自救步骤,如寻找避难所、保护头部等,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和他人的伤害。
六、紧急求救技巧在紧急情况下,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非常重要。
学会使用紧急通信方式号码,如120、110等,并了解如何正确描述事态和提供紧急救助,可以促使救援人员更快地到达现场。
七、心理应对和疏导技巧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应对能力很重要。
学会控制情绪、自我安慰以及帮助他人平复情绪是有效的心理应对技巧。
提供简单而有力的安慰和支持,可以在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紧急疾病和意外处理方式其他紧急情况,如中暑、骨折、心脏病发作等,也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妥善处理。
急救知识与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方法:
1. 心肺复苏(CPR):对于心跳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提高生存率。
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人工呼吸。
2. 海姆立克急救法:用于救治异物卡喉的情况。
站在患者身后,用双手抱住其腰部,然后快速向上冲击腹部,帮助排出异物。
3. 烧伤处理:对于小面积烧伤,立即用冷水冲洗受伤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
对于大面积烧伤,应立即就医。
4. 止血方法:如果出现出血,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伤口,抬高受伤部位以减少出血。
5. 中暑急救:将中暑者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头部、颈部和腋窝等部位,帮助降温。
6. 骨折处理:固定受伤部位,避免进一步移动,尽可能保持原状,并尽快送往医院。
7. 中毒急救:如果误食或接触了有毒物质,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催吐或洗胃等处理。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一、前言应急救护是指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受伤或疾病的人进行紧急抢救和治疗的过程。
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提高个人自救互救能力和社会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从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常见危急情况处理、常用急救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应急救护基本知识1. 危险因素识别:灾害性事故发生时,首先要做到快速判断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意外伤害。
2. 伤患评估:在确定无危险因素后,需要对受伤人员进行快速评估,判断其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并分析其所处环境及其他可能影响其安全的因素。
3. 拨打紧急电话:当确定有人员受伤或者发现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拨打当地的紧急电话,如110、120等,向警方和医护人员报告情况,并请求援助。
4. 保持冷静:在突发事件中,保持冷静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三、常见危急情况处理1. 窒息:窒息是由于呼吸道受到阻塞而引起的呼吸困难。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紧急救护。
首先需要让窒息者弯腰低头,用力咳嗽或吐出异物;如果无法咳出异物,则可以采取背部拍打或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救护。
2. 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内部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当遇到中暑患者时,应尽快将其移到阴凉处,并给予适量的水和盐分补充。
同时可以采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喝凉茶等措施缓解症状。
3. 意外伤害:意外伤害是指在生活、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因意外事件而导致的身体损伤。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护。
首先需要判断伤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止血、包扎等措施,并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常用急救技能1.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指在突发事件中,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等方式为窒息患者提供呼吸支持。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频率,并且要保持清醒的状态。
2.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时,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方法恢复心肺功能。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1、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2、紧急救护的程序:
①拨打120 ②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③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④先抢救危重者⑤优先护送危重者
3、基本急救知识与技术:
⑴呼吸中断急救法——人工呼吸法
⑵心脏停止跳动急救法——胸外心脏挤压法
3、紧急止血法:
一)、止血
1、指压法: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
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
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
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
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压迫包扎法: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加垫屈肢法: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
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
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
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
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
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
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二)、包扎: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紧适度。
1. 绷带卷包扎法:有环行、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
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2. 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较为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三)、固定:骨关节损伤时均必须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和神经等,并能帮助法治休克。
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宜将局部固定。
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
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架(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竹竿、树枝等)。
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远和近的两个关节,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
急救中如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体固定法。
如将受伤上肢缚在胸廓上,或将下肢固定于健肢。
四)、搬运:背、夹、拖、抬、架。
注意事项:对骨折、特别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伤处稳定,切勿弯曲或扭动。
对昏迷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6、中毒窒息急救:窒息性气体是指那些以气态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根据毒物作用机理不同,窒息性气体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因其在空气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对含量降低,使肺内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缺氧。
另一类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主要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引起严重中毒表现。
急救:迅速脱离有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
6、触电急救:导致人体电生理紊乱,特别是心脏电生理紊乱,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7、中暑急救: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的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37℃左右。
担当周围环境气温超过皮肤温度,尤其当湿度较高,通风不良时,身体通过一系列调节,仍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畜积余热,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成为中暑。
夏季暴晒于烈日下,
由于受热较多,而引起中暑者,成为日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