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9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教无类”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以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实施教育时,不应受学生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干扰,而是要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益。
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点,因此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还强调人性向善,倡导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向善,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有教无类也倡导身体力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要求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理解知识,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在当今社会,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充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应试教育。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教育应该是全人类的福祉,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应该个体的差异和潜能,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并实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汲取有教无类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
首先,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注重品德的培养。
在古代,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
品德,强调孝道、忠诚、诚实、勇敢等传统美德的培养。
通过故事、格言、典故等方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美德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
古代教育者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格,强调礼仪、谦逊、宽容、正直等人格修养的培养。
通过仪式、规矩、礼节等教育方式,让儿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还注重知识的传授。
虽然古代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但是
教育者们注重传授儿童基础的文化知识,如诗词、经典、历史等。
通过朗诵、背诵、讲解等方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裨益。
总的来说,古代的儿童启蒙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注重品德、人格和知
识的培养,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当今的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教育的一些优秀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全面、更健康、更有价值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启蒙教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时代人才。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朱熹对儿童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家庭教育的一般定律,这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为青少年在思想和人格培养上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素材,同时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为幼儿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强调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积极教育为主等,结合当代教育思想归纳了四条启示:(1)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素养;(2)为儿童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3)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4)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蒙养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1-021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有四十年从事于教育活动。
朱熹在做官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这两书院成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二。
他一生从未间断过他热爱的教育事业,重视文教,倡导州学、县学。
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
2 朱熹的教育思想2.1 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朱熹根据古代的教育与教学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即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所说的蒙养教育阶段适宜于8~15岁的儿童;那么15岁以后就是所说的大学教育阶段,两个教育阶段互相依存,小学教育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展、继续和深化。
朱熹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意思是说过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这里的学习是从小学教育开始,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延伸,继续和深化,可见他对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的要求特别重视,他同时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和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颜氏家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颜氏家训》中早期教育思想主要内容为教育要趁早,注重品德教育。
在教育方法上主张既要有慈善之心,又要严格要求。
其对当代学前儿童教育的启示是:及早施教,勿失良机;尊道崇德,勤俭自立;严慈相济,切勿过度。
标签:《颜氏家训》;学前儿童;教育思想;内容;当代启示一、《颜氏家训》中的早期教育思想《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这句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后人多以此比喻不经过教育、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才。
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强调要对孩子的教育及早地进行。
《颜氏家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教育要趁早、品德教育,早期教育的方法等三个方面。
1、教育要趁早幼儿时期是人生良好品质奠定并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兒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任何好的坏的教育都会给他们的心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长大以后这种影响很难彻底消除,在他的举手投足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中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而家庭恰恰是这个时期孩子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关键的,所以应该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颜之推在阐述这一道理时并没有凭空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颜之推同时还主张家庭教育条件好的王侯将相之家可以对孩子实行胎教,在他能够睁开双眼,审视这个神奇的世界之前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1]如今,胎教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史料记载,最早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后人也有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做法。
贾谊《新书》、刘向《列女传》、王充《论衡》等对胎教都有所记载。
《颜氏家训》给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十点启示《颜氏家训》是魏晋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包含着丰富的幼儿教育学思想,于今天的幼儿家庭教育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父母要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同西方教育理论有所不同,我国历来主张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这源于中国教育的家国一体论。
《大学》提出“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颜之推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举例说禁止孩童的暴谑与斗阅,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都不如寡妻之诲谕与傅婢之指挥,并提出了培养孩子,“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父母在如何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上,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孩子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私事,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每位家长都要以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二、父母应注重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我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颜之推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强调儿童的品性形成于熏染风化的过程中,认为环境对幼童的影响包括周围环境、长辈及同伴的风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如何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价值观多元并存、利益诱惑充斥周边的今日社会里,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相对单纯和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为每一个家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父母应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教我国有着重视胎教和早教的优良传统。
颜之推详细叙述了古者圣王的胎教之法;他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诫子孙早教的重要性,“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幼儿教育几点启示教学中体现生活,生活中体现知识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石和主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它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我们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要注意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紧抓“玩”这幼儿的天性,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里,紧扣实际生活。
让幼儿在玩耍中学到认识新事物,接触新生活。
例如:在幼儿刚入园的时候,对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既排斥又好奇。
这是幼儿的天性,同时也因为如今幼儿在进园之前,好多是独自一个人和家长一起成长的,这样他们一定程度上对集体生活不适应。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我们要快速的成为幼儿的玩伴,减轻幼儿排斥的心理,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好奇和对集体生活的适应。
具体的如让班级适应快的幼儿主动和适应慢的幼儿做小伙伴,询问幼儿有没有哥哥、姐姐,可以在班级让幼儿相互认哥哥、姐姐。
我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次音乐节奏观摩课上,当教师出示五线谱音符问幼儿这像什么时,幼儿积极性很高,纷纷回答说:像“气球”、像“勺子”、像“小蝌蚪”…,正在大家为幼儿丰富的想象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教师却反问了一句,这像“蝌蚪吗?结果再没有幼儿敢回答,活跃的思维一下被扼杀,原因只有一个:教师想要幼儿说出像豆芽。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摘要: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思想。
对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的师资、方法、意义、内容,以及对现代的启示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的开展和改革。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常常使我们想起陶行知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阅读陶行知的文集, 常常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理论源头的探寻和思考。
陶行知, 是历史的, 却又是现代的、是逝去的, 却是永远的。
在深人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需要在读陶行知,需要懂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蕴涵的课程思想,来丰富我们课程改革的理论。
这次课程改革的许多新观念,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思想;陶行知;幼教改革一、陶行知教育观概述(一)思维转变思想是幼儿课程变革的关键思维转变思想是幼儿课程变革的关键所在,其最高层次是思想上的提高。
新课程思想是想让广大的幼儿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事实上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是让我们的教师真正的懂得如何去看待儿童、如何去发现儿童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决解问题的办法,让师生关系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步,为以后更好的管理班级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幼儿课程的改革不光是以上的观点,当下的幼儿教师不能一味的去指责自己的学生,也要学会赞美学生、鼓励学生,比如赞赏儿童的独特性、学习成绩的上升等,让幼儿对教师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尊重。
要积极开发儿童无限的创造潜能,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祖国的栋梁我们要做到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爱护儿童,让儿童感觉跟教师是朋友一样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教师与幼儿平等参与的环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就有我们因转换了角色而得到了收获的喜悦与成就。
例如,在一次科学活动时,幼儿在讨论中提出,葵花籽到底是种子还是果实的问题。
老师当时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而是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寻找答案,可以请问爸爸妈妈,可以请教朋友长辈,也可以去书上搜寻答案。
比赛谁找的答案最准确。
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的影响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对幼儿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当代幼教有着深远影响。
基于此,本人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入手,介绍了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创办式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这三个思想,并详细分析了这三个思想对我国幼教造成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ﻭ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普惠性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概述1.注重幼儿的早期教育在陶行知发表的文章中,基本都强调了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生的重要态度、习惯以及倾向,基本都能够在六岁之前培养成功,特别强调了“教育需要从小做起”,这些思想对现在仍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者需要将幼儿放在和同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幼儿的,认识到幼儿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尽早对幼儿实施教育,通过幼儿教育为幼儿的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陶行知在当时呼吁兴办2。
创办式幼儿园幼稚园,实施幼儿早期教育.ﻭﻭﻭ在20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兴办幼稚园,但是大部分幼稚园都是参照和的办园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的。
陶行知在1926年出版的宣言书中指出了幼稚园的三大弊病,认为国内幼稚园使用外国的教材、教育和教学方法;幼稚园的花费过高,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够享受幼儿教育.因此,陶行知倡导建立式幼儿园,创办省钱的式幼儿园,借鉴国外的办园经验,结合实际开办幼稚园,促进幼稚园的平民化。
ﻭ 3.注重幼儿的全面ﻭ在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中,幼儿教育需要注重幼儿的全面,需要对幼儿实施健康、科学、道德和劳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协调.幼儿教育需要涉及卫生常识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幼儿教育时期开始实施科学训练,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及创造力;陶行知认为六岁之前是陶冶人格的最佳时期,所以幼儿教育需要涉及道德教育;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1]。
ﻭ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的影响ﻭ1。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祝伟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些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关于胎教和儿童家庭教育的宝贵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的某些思想对现在的幼儿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往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就大体上是一部儒家教育思想史;而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就被当中依附于儒家教育思想主干之上的一个分枝而得到容纳,或者就干脆被排斥在教育历史发展的主线之外。
这里尽量做到兼蓄并收。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
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
“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
”《礼记·曲礼》。
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即从初生到10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
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8岁。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
”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8-10岁外出就学。
“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
需要注意“相对”一词。
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
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
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
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
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
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
(二)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史中国幼儿教育史是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1.原始社会幼儿教育: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以“社会公育”为其特征,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2.奴隶社会的幼儿教育: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从公育变为家事,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复杂,奴隶社会就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3.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级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形成了从选择配偶、胎教、慈幼到家教的家庭教育体系,封建教育形成以封建制家庭教育为特征的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4.近代幼儿教育:清朝的教育改革政策: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来。
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5.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主要经验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以及妇幼关系和妇幼保健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慈幼和胎教方面),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价值的主要是重视胎教、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这几个方面。
(一)胎教重视胎教。
我国古代,极为重视胎教作用的,把胎教作为培养圣明君主、理想后代的重要手段而予以认识和研究。
据《列女传》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周文王的母亲就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周文王聪慧明圣。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曾经立下了实行“胎教”的规矩,要求对孩子从小就加强教育。
他的观点是,人都是由胎胞生下来的,在胎里出了毛病,生下来也就无法教育,因而胎教是第一重要的。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父母酗酒,不但对自己的身心有害,而且对后代也不利。
陶渊明平时嗜酒,到晚年觉察到子女鲁钝,认识到“盖缘于杯中物贻害”,但悔之已晚。
重视养胎。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养胎的作用,把养胎看作是胎教的基础。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中列养胎专篇,论述养胎的重要性和养胎的方法。
文中说,胎儿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器骨格都未形成,所以自受孕时起一直到临产,孕妇饮食居处处处都要注意。
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广嗣纪要·养胎》中也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胎教和她胎养的方法很多。
1.注意孕妇的精神因素古代胎教学说认为,妊娠期间的孕妇健康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而孕妇的健康和其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
万全在《广嗣纪要》中说:“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取不慎。
”孕妇要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过激的情绪危害很大。
因过喜而伤心则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
母气既伤,子气亦应,未有不伤者。
其母伤而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而多病,象盲、聋、哑、痴呆、癫痫等皆是由先天不足所致。
万全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
自妊娠之后,就要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
”这样则“生男女福寿双全,忠孝贤明。
”闻听诗书,奏着琴乐,现在的胎教依然提倡。
2.注意日常饮食古代胎教学说认为,注意孕妇的饮食,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饥饱适中,过饥过饱“皆能令子受患”。
过饱,会增加胃的负担,还会压迫胎儿。
过饥,会使胎儿营养不足。
孕妇要“不食邪味”,“五味之食则节之,勿食肥甘之味”。
还要注意孕妇用药,胎盘有通透性,一些药物可由母体胎盘而进入胎体,而胎儿的解毒能力差,排泄能力低,极容易使胎儿中毒。
3.注意环境影响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于胎儿发展的环境。
《千金方·安徽养胎》提出,胎儿“禀至未定”、“逐物变化”、“外象而内感”,因而,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都会通过母亲而波及到胎儿,即“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所以古代胎教学说十分强调创造一个有利于胎儿发育的适宜环境,居处清静。
因为胎儿感其善则善,感其恶则恶,因此要“常处静室,多听美言”。
“居处简静”也是为了多方育养,防母子受伤以保胎。
4.注意劳逸以节妇女在妊娠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但不要睡得过多。
“不为力事”,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当的轻度的活动、劳动与运动仍是必要的,可使其血流通畅,有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
总之,孕妇只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
古人对孕妇健康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孕妇“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初暗室,为了实行胎教,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现在依然很有意义。
由于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还涉及到胚胎学、营养学和生理学等理论,所以其知识面之广,学问程度之深,是其他学科无以伦比的。
(二)慈幼之道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建立在“慈幼”的思想基础之上。
“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韩非认为,慈母对于幼子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于幼儿的某种期望,期望就是“务致其福”,期望幼儿将来身体健康、万事吉祥,“事除其祸”。
还有,“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这个“勇”是母亲为了孩子的一种果敢无畏的品质。
1.“慈爱”与“溺爱”的关系在家庭幼儿教育的一般实践中,母亲对于幼儿的慈爱之情所引起的作用,确实是很难被代替的。
但是,如何区分“慈爱”与“溺爱”之间的界限呢?韩非提出了“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意思是慈母虽然对于幼子慈爱至极,但如果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则等于将幼儿置于死地,这种“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爱,就如同婴儿有病不予治疗,就会加重病情。
宋代学者袁采的慈爱之道爱子与教子之间的关系,在唐宋以后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这方面,以宋代学者袁采和他所著的《袁氏示范》最具有代表性,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父母的慈爱之道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并对这一类关系中所包含的生理、心理因素作了具体分析。
这在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袁采和的观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贵求反思。
他认为,人当婴孩之时,爱恋父母至切,而父母在儿女儒婴之时,也慈爱之深,抚育无所不至。
人既长之后,则情分稍疏。
父母欲得子女的孝敬,必先求尽其慈,反求于心,思其所为是否有愧于心:其责于子孙者,是否也是自己从前为人之所事亲之道?儿子女则请在“观人之抚育婴儒,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
曲爱妄憎。
袁采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常有“曲爱”与“妄憎”之过。
当子女婴儒之时,父母爱忘其丑,恣其所求,肆其所为。
幼儿无故号叫,也不知禁止,反而怪罪保姆;欺凌同辈,也不知戒约,反而归咎他人。
曲护其短,日渐月渍,养成其恶。
此为父母“曲爱”之过。
等到子女年龄渐长,爱心渐疏,则子女微有疵失,遂成憎怒,如遇亲故,又妆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知名加之,而子女其实并无此罪。
这是“父母妄憎之过”。
爱子贵均。
袁采认为:人家兄弟不和,或至于破家者,大多由于父母爱憎之偏。
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所憎”,因此,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父母如能“均其所爱”,则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
袁采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一般父母爱幼憎长的原因。
认为:“当子女一二岁之时,举动笑语,天真可爱,自得人怜,虽他人尤爱之,何况父母。
到五六岁时,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所知恶,又不受训诫,故虽父母亦深恶之。
”作为父母则应当认识自我情感的转移给子女所带来的影响,稍事回转,不可任意而行,以免使长者怀怨,幼者纵欲,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袁采对父母慈爱情感意识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因素做出了比较精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