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33
第一章1、“教育”最早由孟子在【尽心•上】2、古代儿童公育的内容:1)生存教育2)做人教育3)宗教和艺术教育4)体格和军事教育3、宫廷慈幼机构西周——孺子室东汉——邸舍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善机构。
4、胎教的方法:1)监督法2)小劳法3)瘦身法5、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母:子师、慈母、保姆6、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
7、三、百、千三: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百: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著的蒙学读物《百家姓》千: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8、家庭教育的方法1)游戏2)讲故事3)体罚第二章1、贾谊是西汉初期政论家和文学家他的教育思想: 1)早谕教2)选左右2、颜之推: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3、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及早施教原因是1)由于这时人的可塑性大2)是幼童时期,精神专注,教育效果好。
(二)慈严结合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的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三)均受勿偏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四)风华陶然父母对待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起着重要作用。
(五)德艺同行一方面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另一方面提出对子弟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4、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一)顺导性情他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深刻,形象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
(二)循序渐近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本着量力而进的原则,在施教上他主张是“渐渐盈科而进”(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
(四)全面诱导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第三章1、1904年,由张百熙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叫《壬寅yin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成文的近代学制,但未实行。
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4 .简述陈鹤琴的幼儿心理特点论: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5 .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古罗马“农夫-军人”学前教育:家长制、小农经济和战备要求,决定了这时期罗马的育实施一种“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男孩在幼年起就跟父亲学习农时耕作和军事本领,同时还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诲;儿童在家中也学习阅读、书写、计算以及骑马、游泳、作战和使用武器;真正成为一名农夫或军人为止;2 .中世纪骑士的早期教育: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出生至7岁为第一阶段;7岁至14岁为第二阶段;14至21岁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即骑士养成的幼儿教育时期,都是在自己家里度过,教师是父母;教育的目的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1 .普洛登报告书1966:1966年,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该报告在第九章为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提供教育设施中,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该报告提议:1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1组划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 个“保育中心”;它们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2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3最理想的是将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同时,在制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教育;2 .哈比教育法:1975年法国颁布的一个法案;规定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儿童个性;消除儿童由于出身和家庭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早期发现和诊治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及身体器官上的残疾;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根据此法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补偿、诊断治疗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3 . 日本幼稚园令1926:1926年,文部省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稚园令;该法令规定幼儿园教育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环,首次明确了幼儿园在日本教育体制中的位置;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阶层的幼儿而设的保育机构;规定幼儿园以保育幼儿身体健康、培养善良性格、辅助家庭教育为目的;放宽了入园年龄的限制;1 .发生认识论:所谓“发生认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思维发展的结构理论,其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2 .结构:所谓结构,也叫整体、系统或集合,“是具有整体性的阿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结构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整性;。
中国学前教育史填空1、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2、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3、除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4、在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
5、在奴隶社会,学校开始产生。
6、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实施的较成熟时期。
7、《礼记`内则》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8、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9、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
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即少师、少傅、少保。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10、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1、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前家庭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方面。
12、《黄帝内经》使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成书于秦汉时期。
、我国古代建立专门的慈幼机构起步较晚,它开始于处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宋代。
慈幼机构的名称当时主要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
13、慈幼机构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立是在清代,清朝的慈幼机构主要是育婴堂。
14、贾谊是汉代最早提倡胎教的教育家。
15、1902年,张百熙奉命拟草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1904年初,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16、《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7、《劝学篇》中,详细论述了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教育思想。
18、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艺友制:陶行知提出并实行的,是指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边干边学。
“有系统组织的实习”:●第一须有步骤●第二须有范围●第三须有相当时间●第四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陈鹤琴所总结的儿童心理特点:●好动心●模仿心●易受暗示●好奇心●游戏心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语文活动3、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陈鹤琴提出,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依据的。
张宗麟:论解放儿童,培养儿童的生活力学前教育的拨乱反正与改革振兴时期●一、政府加强对托幼工作的领导●二、幼儿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三、多层次、多形式地培训师资●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活跃,成果显著●五、幼儿教育的发展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活动与主张●一、论儿童教育工作的意义●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三、论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四、论儿童读物和儿童戏剧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一、开辟幼稚园的新大陆——举办工厂区和乡村学前教育机构●1、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2、创办劳动幼儿团●3、大场农村托儿所二、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三、北京香山慈幼院学前教育的探索●1、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2、多种途径培训保教人员四、其他实验改革活动五、幼稚教育研究会的兴起实行儿童保育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二、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单位所属托儿所●变工托儿所、哺乳室●游击式的托幼机构●小学附设的幼稚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华办学前教育特权▪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任教于中国幼稚园,翻译教材,出版幼儿读物▪办理慈善事业,摧残中国儿童▪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一)生活教育理论;(二)创造教育思想;(三)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四)乡村教育思想;(五) 普及教育思想;(六)论幼儿师资的培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中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汇总一、“最”、“初”、“始”、“第一”、“首”(一)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载于《礼记.内则》。
(二)中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季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的经验。
(四)西周是中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初始阶段。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
(五)《三字经》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童蒙读物。
(六)在各种故事性的童蒙读物中,《日记故事》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
(七)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八)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中国设立幼儿教育机构之始。
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九)户野美知惠是日本来华来华最早的幼教工作者。
(十)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
(十一)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十二)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十三)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十四)创刊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
(十五)在中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
(十六)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力。
(十七)《幼稚园课程标准》是中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十八)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十九)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
(二十)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二十一)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
(二十二)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
(二十三)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
(二十四)1918年,张雪门等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星荫幼稚园。
1.封建社会我国儿童学前教育总的特点是什么?⑴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⑶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⑷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⑸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2、颜之推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他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共20篇,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面血、涉务诸篇。
1、提倡及早施教2、主张慈严结合3、要求均爱勿偏4、主张博习致用5、重视风化陶然3、朱熹儿童教育思想: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3、张履祥家庭教育思想:重视家教、注重幼教、主张严教、提倡耕读相兼、重视提早教育者自身素质2.简述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⑴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⑵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⑶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试述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某家庭教育的改进。
第二部分为课程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儿歌、游戏、社会、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第三部分为教育方法要点3.古代具有积极意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主张有那些?⑴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
⑵注重“熏化陶染”,要求慎择师友和以身作则。
⑶反对溺爱孩子,主张慈严结合,均爱勿偏。
⑷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进行正面的行为指导。
原始社会及夏商周的儿童教育、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共有,没有阶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进行集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儿童的教育由整个群落承担。
所以,对儿童的社会共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正式对远古时期的社会共育儿童教育形式的追忆与描述。
原始社会的儿童共育,其教育内容是与儿童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
生产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内容。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从事生产劳动,才能维持生存,每个儿童自幼年起就要向年长一代学习劳动技能。
据中国古籍《尸子》记载,远古时期,有巢氏构木为巢,教民巢居,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教民渔猎。
教民,当然包括教儿童。
现代对出土的文物和遗址的研究表明,古籍的上述记载并非面壁虚构,它基本上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实际状况。
原始社会阶段,为了使儿童能够参加社会生产生活,就必须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他们。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共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
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自幼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之间交往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时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
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开始形成审美意识,因此,在对儿童实施的教育中,美育(包括歌舞、音乐、绘画等)也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此外,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军事教育,如学习和使用武器及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原始社会是中国儿童教育发展的初期,这个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是:①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④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1 .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包括劳动技能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的养成、体格和军事训练等内容.2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痒”。
3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4.中国古代儿童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5.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孝悌,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6 .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7 .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等家庭教育原则,出自古代中国8 .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最易也。
这两个比喻符合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教儿宜早_原则。
9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 B )A.大器晚成B.教子义方C.放任自主D.体罚10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包括( B )A.体罚B.读经C.讲故事D.游戏11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育太子的教育文件是《世子法》,它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12 .宫廷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有制度保证。
这便是保傅制度和三母制度。
13 .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
14.在中国古代宫廷儿童教育中,主要负责对太子进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是子师15 .在我国,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初步形成于两汉16.中国古代胎教的内容包括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重视饮食的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17 .把监督法、小劳法和瘦身法作为胎教方法的国家是中国18 .童蒙教材的编写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是在宋代19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的《三字经》20 .全文共300多句,1000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童蒙读物是《三字经》21 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训诫类和知识掌故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