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北京-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影视分析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86 MB
- 文档页数:14
《百花深处》分析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2002)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可是当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后,却发现那儿只有一个小土坡和一棵大树。
但是为了要得报酬,于是就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工人们装模作样的按照冯先生的指示搬起了家,但是因为当做玩笑一个工友“摔坏”了一个前清的灯座,搬家就在冯先生的无线哀痛中结束了。
返回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冯先生以前挂在房檐上的风铃,转悲为喜的冯先生像个孩子似地边摇着手中的铃铛边跑回了“家”。
时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大概是这样解题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
人物分析1、冯先生——似疯非疯宽大的西装衫配上一条红色运动裤,瘦削的体形,红色T恤,黄色帽子,灰色外套。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被社会撞倒的人——评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看到这部陈凯歌大师的小制作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才是真正的“微电影”。
大师出手果然不凡,相较于现如今网络上滥觞的以争议性话题、出位的演出、不明所以的诡异故事,这部短小、充满对社会的反思、对个体的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
陈的功力令人赞叹,这部短片也足以骄傲的位列“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
相对于这部片子中这个短小却意味深长的故事来说,片子的摄影等其它方面都成了“细枝末节”。
由此可见一个绝妙的创意,一种深切的情怀对于摄影并不是那么的依赖。
本片是关于一个老北京人在飞速发展的北京城却还在内心深处生活在胡同时代的故事,冯远征饰演的老北京使我们眼中的“神经病”,他把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子喊到他家的胡同要搬家,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地和一颗孤零零的大树。
这颗困守荒地,被高楼大厦围堵起来的大树何尝不是这个老北京人,是每一个孤独的存在于社会的人,这使我想到了《重庆森林》。
几个年轻人从一开始的气愤到后来煞有介事的帮他搬那些并不存在的瓷器、家具时我们要从开始的嬉笑陷入颇不自然的沉默。
我们想大声的告诉他,那些都是假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没有了,你的家、你的胡同全都已经被拆了,连这颗仅存的大树可能明天也要倒在开发商的脚下了。
我们看到短片中家具在虚实间变幻,在我们眼中为虚,在他的眼中为实。
当年轻人不小心打碎了前清花瓶时,老北京伤心欲绝。
这其中隐喻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给打碎了,丢弃了,老一辈的人对此感到伤心难过而我们虽然同情老人们的伤心却并不对此感到惭愧。
当老北京告诉开车的年轻人前边有个沟时,几个年轻人友好的笑着还以为他是在胡言乱语,但后来却真的有个沟,把车给陷进去了。
这隐喻着我们这个社会这辆车在由年轻人掌握时却又顽固的不听老人言,所以陷入“坑”中无法向前。
总的来说,整个片子是对我们这个急功近利的急躁的社会的一个讽喻,满含着导演对于像老北京人这样的被这个巨大的、不停向前的社会所撞倒了的人——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10分钟,年华老去》准备的。
电影由15部10分钟的短片组合而成,各部分由全球15位顶级导演分别执导,亚洲占了3席,陈凯歌导演是其中之一。
的人物面前,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面前,荒诞性在逐渐消失,历史的真相在逐渐显现。
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感染。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人眼前真的出现了大宅院鼎盛时的景象,百花深处的真相完全显现出来。
冯远征扮演的顾客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是现代化城市的“天外来客”,他要求由耿乐饰演的搬家工头到“百花深处”搬家。
但搬家工人发现,“百花深处”无非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罢了。
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
故事开场序号位置时间起始情节起落1片头--1’03一潭水、一曲爵士乐、字幕由近到远引出“陈凯歌”、片名“百花深处”中英文2开场11’04—2’07搬家工人搬家,主角“冯远征”出现3开场22’08—4’26到“百花深处”,发现只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电影的结构关系序号位置时间起止情节起落1开头1’02——2’07从搬家公司帮新居搬家到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忙搬家2发展(1)2’07——3’05从冯先生上车到搬家司机和冯先生谈话3发展(2)3’05——5’23从到拆迁的胡同区到冯先生要求搬完家再给钱4高潮5’23——8’34从搬家工人答应帮忙搬家到冯先生为“打碎的花瓶”哭泣5结束8’34——10’14从搬家公司不收冯先生的钱到冯先生找回铃铛喊着“搬新家咯”离开片名角色角色阐述观众心理补偿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冯先生以前住在北京的老胡同百花深处,老胡同被拆之后变成疯子,活在记忆里表面的笑与背后的哀角色身份关系矛盾关系情节关系角色A男主角老北京正常与不正常笑与被笑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从最初搬家工人取笑冯先生,装模作样搬着只存在于冯先生眼中的家具,到最后对冯先生的同情与理解。
角色B主配角搬家工人角色与表演原型与符号分析物品的象征意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现状传统文化的寻觅与思考影视语言分析镜头语言镜头构图与角度:身份地位自尊心构建的高大形象现实的渺小与孤独镜头的变化:仰拍到俯拍现代化拔地而起传统文化的黄昏蒙太奇对比:时间、空间电影的背景与主题&电影故事与开场10金融一班10250501150杨楚媛电影的结构关系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18邝绮婷角色与表演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6石银泳原型与符号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7宋运伟影视语言分析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41王凯鹏。
2011艺考影片分析参考文本浓缩的生命记录——《十分钟年华老去》与“百花深处”(一)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特别是在那些对于生命具有最敏锐感受力之艺术家的镜头摇动中,十分钟完全有可能展现出存在问题的种种关键。
《十分钟年华老去》正是这样一部在真实与虚构的相撞中表现时间与生命本身的短片电影剧。
在河水缓缓流动的画面提示以及富于韵律的爵士铜管乐演奏中,包括陈凯歌、戈达尔、斯派克·李、贝托鲁奇、赫尔措格、阿巴斯等著名导演在内的大师们,为我们奉上了一席关于时间这一主题充满个人化风格的影像盛宴。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影片形式,短片电影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时间性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一个10秒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常规思维下2秒就可以完成的叙事画面,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个10秒的镜头去表达通常需要用10分钟才能够完成的叙述。
长与短之间所体现不仅仅是一种量的差别,同时也意味着精简和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一个导演对于某一题材本身所拥有的戏剧性和哲理性的深刻认识与挖掘。
毫无疑问,短片相对于标准长度的集体性影片而言,更加具有个人、独立、自由、实验、探索等精神与品格,其在内容的表达、形式的选择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更大的选择空间。
当然,高度浓缩的时空表现和反常规的视听逻辑或许会给影片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它真正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种对生活感受与理解的尊重。
时间,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而对于时间的感悟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讲,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感悟。
因为如果不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时间对于我们而言便不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时间背后所蕴藏的实际上是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对命运无常的迷惑,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正因为此,影片中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信仰、经历与文化背景的导演们并没有仅仅局限在时间的具体概念上,而是通过风格各异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各个侧面,其中包含了岁月、衰老、悲喜、迁徙、新生、死亡、过程、记忆、瞬间、旅途、文明、偶然、拯救、追寻、政治、怀旧等多种富于哲理性的生命体验。
《深藏的百花》电影赏析在现代中,各种纷纷扰扰的矛盾在不断的交织中,层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姿态。
个人认为,电影的出现是能对现在所有的事情简洁清晰的表露出现代的所有姿态。
其中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就是其中一部独特的电影,由15个独立的十分钟短片构成。
它们分别来自于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的镜头,皆为心灵之作。
他们诠释着“十分钟年华老去”这同一主题。
在这部独特的电影中,我挑选了其中的一个片段,由我们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凯歌所导演的短片,名为《深藏的百花》。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在90年代左右的在北京“搬家”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中主要出现了6个人,在充满地域背景,地域风情的背景烘托下,由主演冯先生(冯远征饰)及搬家公司的带头人(耿乐饰),及其他3个搬运工,一个邮差等人物共同演绎了这部10分钟的片段。
然而这个家是虚幻想象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紫檀木衣橱,金鱼缸,堂屋,条案,前清灯座……它们曾存在于老北京百花深处胡同里,古香浓郁的四合院落中。
沧海桑田,时空变迁,旧时宝器连同老北京标的物胡同、四合院一同老去消逝了,唯有残存的古树和土基,在夕阳中静默着……老北京的远去,不免令人心生惆怅与怀恋。
然而旧堂院房檐下的铃铛与铛子犹在,尚叮当作响。
那声音清脆悦耳,给人以愉悦与遐思。
老北京老去,新北京乍来,铃声辞旧感怀,也是欣然迎新。
十分钟,我们缅怀老去的年华;十分钟,我们洗心祈愿未来的时光。
辞旧迎新,有作别的留恋,也有迎接的期待,从来都是一个不难不易的心态转变。
旧与新是比较,旧与新的转变是循环的。
十分钟,年华没有老去,而是在轮回。
正如影片中,百花胡同外高楼环绕,构成循环的圆。
它在新北京中深藏,并未消逝。
影片的初始镜头,导演抱着好奇、怀疑、试探、仰视的心态观望着现代家具、高楼大厦、宽柏油马路,是对新事物的保持距离与惮于接受。
猜测这里是采用冯的视角拍摄的。
冯的衣着就别具意味。
带有红绣字的黄帽子,大红色衣裤。
大红明黄,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惯用色彩。
1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北京的老去年华——评陈凯歌电影短片《百花深处》张效利电影短片《百花深处》奏响了一曲令人深思的文化之歌。
它的成功,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描写文化的主旋律作品,同样能使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俱臻上乘。
《百花深处》从陈凯歌的独特视角,选取搬家公司和居住已久的老北京冯先生,从简单的搬家入手,给观众带来亲切感。
夕阳如火,散落在高楼下的树掩映在一抹青影之间。
在这片承受着新与旧、轻与重的土地上,在昼与夜、明与暗交替的临界,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无语相依,平和而清晰地讲述着一个城市和它的故事。
而这个城市,正是北京。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疯癫的冯先生找到搬家公司让他们去“百花”胡同时,却发现早已是一堆废墟,自己原本的家也已为平地,为不浪费一趟车费,于是搬家工人们开始了一场“模拟搬家”的故事。
虽然只有10分钟,但是却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在这个新世纪的大都市,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步步高升,但是却迷失了精神家园。
当冯先生看到飞速变化的北京时,误以为搬家公司开错路,真实展现了北京的飞速发展给久居的北京人带来的困扰和不适应;当搬家公司看到写满【作者简介】张效利,男,河南延津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电影艺术研究。
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s Review“拆”字的平房时,露出的惊讶表情,凸显了年轻一代对北京的传统古老的建筑的不解;当搬家公司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依然假装搬家时,表现了导演陈凯歌的黑色幽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使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深刻思考传统文化的渐渐走远。
一、 时代的更替《百花深处》一开始,导演陈凯歌就给观众一个高楼的特写。
镜头自下而上的给了观众一座高楼大厦,让人颇感压抑。
当冯先生跟随搬家公司前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导演用了主观镜头,让观众通过冯先生的视角,看着外面的一座座高楼,冯先生似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搬家公司的那个头儿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来“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也暗示了,北京的大变迁,让这些老北京都觉得越来越陌生了。
铃铛声里的京味儿和深情英国“十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邀请各国电影顶尖导演拍摄了一部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间最高水平电影,每人十分钟。
其中中国代表导演陈凯歌拍摄了《百花深处》。
百花是北京一条老胡同的名字,百花深处就是指这条胡同的深处。
影片开始在喜庆的音乐中拉开序幕,有人乔迁新居,搬家公司正在忙活儿。
这是出现了一个一口京味儿的“冯先生”,请求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搬家工人的头儿是由耿乐扮演的他捎上冯先生就开车往百花深处而去。
路上冯先生一度惊讶于北京的变化,差点认不出路来。
快到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精神特别好,翘起了兰花指,还将帽子整理了一下,笑容可掬。
到了之后,搬家工人们就傻眼了,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一片被拆迁后剩下的坑坑洼洼。
冯先生却并没有感到一丝惊奇,他煞有其事地向搬家工人们介绍着家里的影背、院子。
搬家工人们开车走人,冯先生还上去拦着,想要让搬家工人给搬家。
至此观众才知道,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先生”。
后来为了拿回出车费,搬家工人们又回来,照着冯先生的意思模拟了一个搬家的过程。
期间,冯先生乐在其中地给工人们介绍家里的鱼缸、花瓶、衣柜,搬家工人们也很配合。
影片的配乐特别出彩,在搬东西的过程中,观众们甚至可以听到柜子抬起的声音,花瓶摔碎的声音;传统的钟鼓敲击出富有节奏感的伴奏,夹带一点管弦,传统乐器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制造出一种特别的韵味。
看似在讽刺冯先生的执着,讽刺一部荒唐的闹剧,实际上却有一种以乐衬悲的效果。
冯先生是老一代的北京人,对传统的大家族生活有着深入骨髓的爱和依赖,拆迁之后冯先生并不能接受这种精神殿堂的崩塌,所以他疯了,他躲到了自己的精神殿堂之中,并且怡然自得。
我们不能评判冯先生的对错,也不能评判改革开放社会进步步伐的对错,我们能做的只是反思,新与旧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在影片结局,冯先生找到了铛子和铃铛,铃铛声中,搬家工人们仿佛看到了大槐树下的绿瓦红檐。
也许搬家工人眼中,冯先生不仅仅是一个“疯先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