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病的研究论文

12级生工一班蒋超(1202011023)

【摘要】线粒体产生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是细胞质内带有遗传信息的细胞器。近年来,线粒体机能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如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心肌病、Parkinson病、Alzhcirner病等疾病相关。广义的线粒体病是指以线粒体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种疾病变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还发现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指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一、线粒体的功能

1.线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氧化磷酸化氧化代谢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化学质子梯度,结果产出高能磷酸键生成ATP。在有氧条件下,电子从NADH传递到氧,获得的能量转移被用作两个线粒体膜之间质子泵。质子泵经电子向链下部传递用于能量释放并产生PH梯度和近60mv的电子梯度穿过线粒体内膜,复合物V(ATP)合成酶用这种梯度能量产生ATP。在氧化磷酸化期间,线粒体产生ROS,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去除反应性氧中起重要作用。ROS能损害蛋白质和核酸,如果不及时去除可引起线粒体和细胞损害。

2.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多数凋亡前刺激需要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引起线粒体内膜释放蛋白质到胞浆。如细胞色素C和凋亡早期因子,这些因子释放的关键作用是通道开放(线粒体传递孔),孔的开放和凋亡活化与线粒体蛋白质降解相关。在此条件下凋亡的过度活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中细胞死亡有关。

3.线粒体在某些代谢通路中也起基本作用由于丙酮酸脱氢酶(PDH)引起丙酮酸氧化发生与线粒体内部,并提供乙酰辅酶A来燃烧Krebs循环。对Krebs循环、脂肪酸氧化、酮氧化和支链丙酮酸代谢酶全包含在线粒体内,尿素循环的某些步骤也位于线粒体内。因此线粒体功能丧失引起某些同路异常。

二、线粒体病的分类

(一)mtDNA突变引起的疾病不同的mtDNA突变可导致相同的疾病,而同一突变也可引起不同表现型,并且通常与突变的mtDNA的异质性水平和组织分布有关。如A8344G、T8356C均可导致MERRF;又如低比例的T8993G点突变导致NARP,比例>90%时异常导致Leigh病;高比例的A3243G突变造成MEILAS,低比例时可导致母系遗传的糖尿病和耳聋。目前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如2型糖尿病、肿瘤、帕金森病、心肌病及衰老等。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简称LHON,与1871年由Leber医生首次报道,因主要症状为视神经退行性变,故又称Leber视神经萎缩。患者多在18~20岁发病,男性较多见,个体细胞中突变mtDNA超过90%时发病少于80%时男性病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为双侧视神经严重萎缩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双侧中央视力丧失,可伴有神经、心血管、骨骼肌等系统异常,如头痛、癫痫及心律失常等。

目前线粒体DNA的位点突变被认为是LHON的特异性病征,国外已报道25个位点突变,一般公认原发突变位点有11778(G→A)占40%,3460(G→A)占6%~25%和14484(T→C)占10%~15%3个,可单独致病,未在正常人群中发现。1991年Huoponen等首先在N41基因发现3460位点突变,次年1992年John等发现14484位点突变。我国LHON11778位点突变占66%,但罕见。现认为位点突变与LHON密切相关,亦有少数4146及14459位点突变被认为是与LHON相关的主要致病性突变。LHON继发位点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已达22个,虽然它们在LHON患者中发生率比对照组中高,但在对照家系中也存在,一般认为可能为多态性,母亲发现有异质性,且单独存在时不患病。有人认为继发位点不能改变该病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可增强表型表达的可能性,可起媒介作用或有低危险性。

治疗:本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有些病人在病程中视力可以自然恢复,所以对任何治疗效果的评价均应慎重。目前此病被作为基因治疗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为减少对视神经的毒性损害,应告诫患者戒烟和戒酒。虽然临床有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但并无肯定的疗效。日本目前对于急性期病例使用血管扩张剂艾地苯醌(idebenone)联合维生素B2、维生素C、泛癸利酮(辅酶Q10)和前列腺素类的降眼压药异丙乌诺前列酮(Isopropyl unoprostone),旨在缩短视力恢复

的时间。有些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病人,在视力减退数月甚至数年以后,视力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恢复。这种视力部分或全部恢复的病例,据统计可分别为29%及12%。视力一旦有所恢复,通常很少会再减退。

二)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是指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细胞呼吸链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一组多系统疾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线粒体脑肌病。此病于1962年由Luft首次采用改良Gomori Trichrome染色(MGT)发现肌纤维中有破碎红纤维(或不整红边纤维)(ragged red fiber,RRF),并诊断首例线粒体肌病,继而发现此类线粒体疾病也可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多种线粒体脑肌病。本病为一组临床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依次分述如下:

1.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伴运动耐受不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年多见。肌无力进展非常缓慢,可有缓解复发。患病几十年后患者仍可生活自理。婴儿线粒体肌病有婴儿致死性和良性两种类型。致死性婴儿肌病多发生在出生后1周,表现为肌力、肌张力低下、呼吸困难、乳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多于1岁内死亡。良性婴儿肌病表现为婴儿期内肌力、肌张力低下和呼吸困难,1岁以后症状缓解,并逐渐恢复正常。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为mtDNA3250位点上的突变。生化缺陷主要为酶复合体Ⅰ缺乏,也可有复合体Ⅱ、Ⅲ缺乏。肌活检可见大量RRF,血清肌酶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可有高乳酸血症。

2.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一组以卒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线粒体病,呈母性遗传,80%以上的患者20岁以前发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和(或)呕吐、皮质盲(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头痛表现为偏头痛或偏侧颅面痛,反复性呕吐可伴或不伴偏头痛。皮质盲是本综合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症状,30岁以下枕叶卒中的患者中,14%为MELAS。局限性癫痫有时是MELAS卒中发作的先兆,为本综合征的特征之一。其他伴随症状有身材矮小、智能低下、肌力减退、感音性耳聋和癫痫发作。酶复合体Ⅰ缺乏是MELAS最常见(50%)的生化缺陷,此外还可有复合体Ⅲ和Ⅳ缺乏。80%的MELAS在mtDNA3243位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