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作茧自缚
- 格式:docx
- 大小:13.90 KB
- 文档页数:1
【成语故事】作茧自缚在古代,有一个叫李修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他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就是总是自贬自贱,不敢表现自己的才能。
他对自己的能力非常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好,而且总是害怕别人笑话他。
他很少向人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很少参与一些重要的事情。
有一天,李修听说朝廷要选拔一批人才参与国家的重要事务,他心里也非常想参与进去,但是他又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敢报名。
可是他看到很多人都去报名了,心里又有些不甘心。
他在内心挣扎了很长时间之后,还是下定决心报名参加选拔,他想,就算是失败了也没有关系,至少自己还是试了一试。
李修来到了选拔的地方,看到了很多人都在参加考试,他心里也开始慌张起来。
考试开始了,他又觉得自己答不上来,心里有些乱。
李修的成绩并不出色,他只得到了一个及格分的成绩。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分数可能还算可以,但是对于李修来说,却是个失败。
李修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参与国家的重要事务。
他觉得自己这样下去,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的才能。
于是,他决定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自己,那就是“作茧自缚”。
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总是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个范围内,自己给自己设下的种种限制让他一直束手束脚,无法展示自己真正的才能。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修一直沉浸在自责和自卑之中,他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翻身了。
可是,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明白不能一直活在自己的阴影下面,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放弃。
于是,他开始主动寻找机会,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
终于,有一天,李修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展示才能的机会。
他发现了一个市场上的一个商机,他觉得这个商机非常有潜力,只要自己勇敢一试,肯定能够成功。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投入其中。
李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他做的那个生意赚了很多钱。
他的才能也终于得到了认可,他从一个被束缚的人成长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李修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从“作茧自缚”中解脱出来了。
他明白了,人生没有所谓的天生英才,只要你肯努力,不断超越自己,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作茧自缚
【成语名字】作茧自缚【汉语拼音】zuò jiǎn zì fú【成语解释】蚕吐丝结茧,将自己包裹于内。
语本《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善恶不二》。
后用“作茧自缚”比喻人做某事,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作法自毙”【成语典故】《景德传灯录.卷二九.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善恶不二》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
涅盘生死平等,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成语注解】1、圆明:佛家语。
圆融容易体会领悟。
2、愈:同“愈”,病情好转。
【成语出处】1、《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逍》:“又读〈逍遥游〉,而悟养生之要,惟在闲放不拘,怡适自得而已。
始悔前此之一段痴情,得勿作茧自缚矣乎!”【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人做某事,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使用类别用在“自取其祸”的表述上。
【近义词】: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作法自毙,玩火自焚,咎由自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作茧自缚是什么意思啊
范文一:
作茧自缚是个成语,意思就是人在某种情境下,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困境。
比喻做事时不可自拔、难以摆脱境地,陷入到无法自拔的困境。
举个例子吧,就像我们学生们在考试临近的时候,总会因为时间不够或者心态不好而赶不上复习进度,所以就会在考试那天变得焦虑不安,甚至是情绪崩溃。
这种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自己被困住了、无法自拔了,就像是(制造了一个虚拟的茧)一样,然后扭头发现不得不直面考试这个残酷的现实。
这也就说明了说,作茧自缚的成语,是从一个生物的生理特点中来的。
在某种情况下,某些毛虫会在身上把一层茧子包裹住,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自由行动了,除非是等到一段时间后,茧子自然破裂了,这样他们才能爬出来继续行动。
所以说,这个成语就是比喻那些不听劝告、不能自我解脱的人常常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中。
所以,这个成语用词与更加的恰当、意境更加深刻。
通过这种比喻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这个成语,让人们明白,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去摆脱自己制造的困境,最后我们会跟那些茧子一样,被环境绑定,无法自由自在的行动。
作茧自缚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只毛毛虫,它一直想要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
于是,它开始了自己的变异之旅。
它先是变成了一个小茧,接着,茧内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
毛毛虫的身体逐渐变小,外壳变厚,茧的颜色变得更深,看起来更加美丽而神秘。
毛毛虫立志要变得更加美丽,便开始了辛苦的挣扎。
它在茧里不停地滚动,试图将茧破开。
但是,每次的努力都没有任何成果。
毛毛虫感到十分疲劳,它开始挣扎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
此时,它仍然没有成功,仍旧被茧所束缚着。
毛毛虫感到非常绝望,它认为自己就这样被茧所困着了,再也无法摆脱茧的束缚。
但是,它没有想到,这种挣扎本身就是它自作自受的。
最终,茧中的毛毛虫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成长起来,也没有体验到变成蝴蝶的快乐。
虽然毛毛虫没有成功变成蝴蝶,但是,它的故事教给我们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必须要适应自己生活的环境,否则你将会陷入自己的死胡同并不会有机会逃离。
【成语故事】作茧自缚从前,有只蚕宝宝,它非常懒惰,不喜欢动。
它一直在吃桑叶,慢慢地,它变成了一只胖乎乎的蚕宝宝。
蚕宝宝的身上长满了细软的丝线,于是它开始动手制造丝茧。
可是,蚕宝宝一直不愿动弹,它就呆呆地趴在那里,silent无声地编织着它的茧壳。
它没有留心外面的世界,只顾得自己的世界,接下来便发现没有一丝腾腾气息可以通过茧壳。
蚕宝宝感到非常恐慌,因为它已经完全自我封闭了,无法逃脱。
蚕宝宝知道它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自己作茧自缚。
最终,蚕宝宝不得不在茧中度过一生,无法自由飞翔。
这个匠心独到地编织出一条坚强的茧,在不久的将来,将蜕变成漂亮的蛹。
可是,它却无法与外界接触,无法顺利蜕变成蝴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完全局限自己的生活范围时,我们就像是在一条采茶机一样,看不到外面的大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精神,我们就无法获得成功。
作茧自缚,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你放弃了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认识新人和挑战自己的机会。
编织茧壳可能很安逸,但它也限制了你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加强了一种负面思维,如懒惰、消极和厌倦感。
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经常把自己挑战到新的层次。
我们需要逼自己去学习新技能、扩大社交圈以及尝试新的事物。
这样做需要勇气和信心,但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也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时常警醒自己不要作茧自缚。
要勇敢地尝试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进一步了解自己,我们就看到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有价值和有意义!。
【成语故事】作茧自缚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姜子牙的人物,他是商朝一位著名的将领和道士。
他曾经被封为伯乐公,是商王朝的四大元勋之一。
然而,尽管他有着高超的技能和智慧,但他也曾经犯过错误。
有一次,姜子牙被姬昌赫赐了一只蚕茧。
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技巧。
因此,他把那个蚕茧放进了笼子里,给它喂食、补充养分,然后等待着它变成一只漂亮的蚕蛾。
然而,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蚕茧一直没有变成蚕蛾,而是变成了一个死亡的茧。
姜子牙十分恼火,他急于找到原因。
他发现,蚕茧在自由中能顺利地脱离茧体,而它被困在笼子里,因而不能自由的脱离茧体。
由于缺乏自由,蚕茧无法向外扩张,它的发育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从而变得柔弱,没有办法抵抗病菌和其他外部干扰。
通过这个例子姜子牙深刻地认识到作茧自缚的危害性。
他发现,不仅是蚕茧会因为缺乏自由而受到影响,任何事物如果失去了自由,都会被限制其发展和成长。
于是,姜子牙决定改变策略。
他开始鼓励蚕茧自由的茁壮成长,放它在茂密的树林中,让它自由地进食和成长。
很快蚕茧便摆脱了束缚,茧体也变得坚硬又有弹性。
在适宜的环境中,它最终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蚕蛾。
姜子牙的经历和思考,得到了时代的共鸣和认同。
人们渐渐认识到,如果我们把自己放进笼子里,就注定要受到束缚和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相反,如果我们拥有自由,就能够意识到我们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成语“作茧自缚”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限制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要学会拥有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作茧自缚哲理故事春天来了,大地绿了,清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留下了一大片湿地,一群群大雁返回了故居,起起落落好不热闹。
夜深了,有个外号叫夜猫子的趴在芦苇丛里,瞪大贪婪的眼睛盯着一群熟睡的大雁。
夜猫子有个天生的本事,他就像猫头鹰那样,具有超常的夜视能力,所以人送外号夜猫子。
他围着雁群爬了一圈儿,很快就发现了那只站岗的大公雁。
大公雁并不像人类哨兵那样站岗巡逻,它只是卧在高处,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站起来,伸长脖子观察一番,见没什么异常情况就卧下来休息。
看到它站起来,夜猫子就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等到它卧下来,夜猫子就轻轻地向前爬,最后终于爬到了一只大雁身边。
眼前这只大雁把脑袋埋在翅膀下正睡着,夜猫子轻轻把手伸向它的脖颈,突然一把锁住它的咽喉,抓住脖子一扭一转,别在了两个翅膀中间,这样大雁既不能动也不能叫,被夜猫子塞进挂在腰上的编织袋里。
这时,大公雁似乎听到了什么,突然站了起来,夜猫子立刻僵住不动。
大公雁观察了一阵,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又放心地卧了下来。
夜猫子看大公雁没了动静,接着重施故技。
当捉到第四只的时候,夜猫子的手刚刚触到它的脖子,那只大雁突然惊觉,嘎地大叫一声。
大公雁立刻跳起来,拍着翅膀嘎嘎大叫,这一下就像炸了锅,整个雁群都站起来嘎嘎大叫,扑腾着翅膀准备起飞。
夜猫子吓坏了,紧紧掐住那只大雁的脖子,伏在地上一动不动,他怕的不是大雁,而是巡逻队。
怕啥来啥,雁群的惊叫果然惊动了巡逻队,不远处亮起了几道手电光,并飞快地向这里逼近。
夜猫子慌了,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水塘,急忙爬了进去,抱着编织袋沉进水里,用塘边的芦苇挡住了脑袋。
几个人走近了,夜猫子一眼就看到了走在前面的高队长。
高队长是退役的特种兵,更是偷猎者的克星。
夜猫子不久前就被高队长撞个正着,被追得屁滚尿流,最后是一个饿虎扑食锁喉擒拿,吓得夜猫子直叫爷爷。
也幸亏他只捉到一只野鸭子,最后罚款教育了事。
这次再被抓住可就没那么便宜了,捉了这么多大雁又是累犯,非得判刑蹲监狱不可!高队长走到水塘附近,突然站住了,拿着手电照着芦苇仔细查看。
【成语故事】作茧自缚在古代有个叫做梁山的地方,住着一位叫做李逵的年轻人。
李逵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年轻人,不愿意受到任何人的约束和束缚。
他总是自己做主,不愿听从父母的言语。
李逵的父母都是富裕的农户,他们希望李逵能够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
可是李逵根本不愿意读书,他觉得读书太无聊,不如出去闯荡江湖。
一天,李逵的父母看到他浑身是伤地回到家,心疼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逵苦笑着说:“我遇到了一群不讲理的恶霸,他们欺负我们村子的人,我不能坐视不理。
”李逵的父母听后非常担心,他们知道儿子勇敢但却是个性格鲁莽的人,很容易被伤害。
父母急忙打算劝他不要再去惹事生非。
李逵却执意要去找那群不讲理的人算账。
李逵冲出家门,找到了那群欺负村子人的恶霸。
他和他们大打出手,最终打赢了,但是也受了不轻的伤。
李逵也因此得到了村子人的尊敬和感激。
从那天起,李逵成了村子里的一个小英雄,但他的父母却对他非常生气,他们认为李逵的行为太过冲动,不负责任。
父母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决定让李逵参加举人科考,希望通过考试,让李逵有个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能够改变他放任自流的性格。
李逵对考试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他为了父母的心愿,还是答应了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认真准备,考试时极为厉害。
结果可想而知,他竟然在考场上被阅卷老师抓住作弊行为,遭到了考试的取消。
李逵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面对父母的责问,他只能无语以对。
父母看着他无奈的表情,心里非常伤心,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李逵改变性格。
就在这时,有位来自远方的智者听说了李逵的故事,他为了解开李逵性格中的痼疾,特地去找他。
智者和李逵谈心之后,他对李逵说:“你的性格很像一只蜘蛛,它们总是喜欢在树上结网,一呆就是一整天,不愿意去到别的地方。
他们只知道在原地发呆,自己好吃好喝,却忽略了外面的世界。
”李逵不太明白智者的比喻,但他还是耐心地听着。
智者接着说:“蜘蛛在树上自己结网,自然会陷入自己编织的茧中。
这就是‘作茧自缚’的典型例子。
作茧自缚化茧成蝶的意思
“作茧自缚化茧成蝶”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比喻自己束缚自己,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外部的帮助,通过困境或压力转化为成功或成就的过程。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蚕桑业。
蚕吐丝后,茧中的蚕茧就是它们的束缚,但蚕蛾必须破茧成蝶才能展翅高飞。
因此,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比喻人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束缚,才能取得成功或成就。
拓展: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
1. 个人成长:一个人必须突破自己的限制和束缚,才能成长和进步。
2. 职业发展: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成为成功的职业人士。
3. 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束缚,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需要不断突破旧有的观念和束缚,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作茧自缚化茧成蝶”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束缚,才能取得成功和成就。
【成语故事】作茧自缚从前有一只蚕宝宝,它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蚕丛中。
每天,蚕宝宝都忙着吃桑叶,长大变成一只圆润的蚕。
它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美好,有足够的食物和舒适的家。
蚕宝宝对外界的了解只停留在桑叶上,对世界其他的一切都是一片未知。
一天,蚕宝宝的腹部传来一种新的感觉。
它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它,让它不得停顿地前行。
蚕宝宝对这种感觉感到不安,但又无法控制它。
最终,蚕宝宝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蚕宝宝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蝴蝶的翅膀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非常艳丽。
蚕宝宝被蝴蝶的美丽吸引住了,不自觉地问道:“你是谁?你怎么变得这么美丽?”蝴蝶微笑着对蚕宝宝说:“我曾经和你一样,是一只毛毛虫。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我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生活。
”蝴蝶继续说道:“当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有些紧绷的时候,我并没有退缩,而是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
我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挣扎,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可以脱离那个限制我的茧。
”蝴蝶对蚕宝宝说:“蚕宝宝,茧是你自己编织的,它限制了你的成长。
只有当你努力挣扎,才能突破茧,展翅飞翔。
”蚕宝宝惊讶地听着蝴蝶的话,它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自己舒适的茧。
蝴蝶的话让蚕宝宝感到振奋,它决定尝试一下。
于是,蚕宝宝开始努力挣扎,它用最大的力量逃离茧的束缚。
经过一番努力,蚕宝宝终于挣脱了茧,并且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蝴蝶飞向天空,展翅翱翔。
它发现自己可以到处飞行,见识到了茧外的世界的美妙之处。
蝴蝶回头看着茧,想起了曾经的蚕宝宝。
它心中充满了感慨,也希望蚕宝宝能够有机会像自己一样破茧而出。
蚕宝宝在茧外的世界中获得了新的认知,它看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无限可能。
蚕宝宝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和挑战自己,才能真正成长。
从此,蚕宝宝明白了一个道理:作茧自缚只会限制自己的成长。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勇敢突破自己的茧,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释义】蚕吐丝做茧子,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做事原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倒损害了自己。
【出处】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古时候有一副拆字对联,上联是“鸿为江边鸟”,下联是“蚕为天下虫”。
“江”字与“鸟”字凑在一起,不正是“鸿”字吗?“天”字与“虫”字凑在一起,不正是“蚕”吗?而且“虫”在“天”的下面。
蚕是一种小小的青虫,胖胖的身体,嫩绿的腰肢,整天埋头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然而过了一个月,蚕都销声匿迹了。
蚕肚里的丝在吐完之前,它们化成了一个个蛹,并且吐出丝,一层一层地把自己包绕起来,筑成了一个圆形房屋——茧,蛹则藏匿其中。
于是古人说它们“作茧自缚”,并且用这句成语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对自己有益,结果却事与愿违,反使自己受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