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5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内容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主流,其影响巨大且持续时间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是个政治风起云涌、工业变革的时代,在文化领域引起激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便是一个直接反应。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叙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背景一、政治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首先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拉开了一场持续几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浪漫主义的产生就是这次大革命的直接反应。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然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推翻,人民生活更加恶化。
1799年11月,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在对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进行独裁和侵略。
欧洲人们怨声载道。
1815年,拿破仑战败,俄、奥、普建立了“神圣同盟”,充当国际宪兵,镇压人民革命。
同年,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扶持下,法国波旁王朝复辟,称“复辟时期”(1815-1830)。
20年代,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这短短几十年间,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宁中。
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拿破仑战争、欧洲“神圣战争”的镇压,封建王朝统治的恢复,使人民深受封建专制独栽的奴役,引起普遍的不满,向往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整个19世纪文学的精髓。
19世纪文学中的“世纪病”、“个人反抗”,都是在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浪漫主义作家把政治自由的原则广泛运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由此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它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
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仍在曲折进行之中。
一、古典主义 Klassik (1786---1805)die römische und griechische Antike, die durch den Einfluss der italienischen Renaissance auch in Deutschland wiederentdeckt worden war.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Das V olkslied 民歌:诗人将口头传唱的歌曲凭自己的感觉将歌词或诗节改写的歌曲。
“Zersungensein”是民歌的标志Das Kunstlied 艺术歌曲,叙情民谣歌曲:18世纪开始模仿民歌,许多艺术歌手都转为了民谣歌手a)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少年维特之烦恼>·Egmont <埃格蒙特>·Iphigenie auf Tauris <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尼>·Tasso <塔索>·Faust <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浮认为得到了满足,灵魂就归于魔鬼。
于是浮有了一番奇特经历。
后来浮说拥有一个乐园时将得到满足。
魔鬼要收去他的灵魂,最后天使救了浮。
但他的5想追求皆以无果告终,最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并死去,他的灵魂将被恶魔收走但为天使所救。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Entsagender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断念者>·Hermann und Dorothea <赫尔曼与窦绿苔>·Die Wahlverwandschaften <亲和力>·Dichtung und Wahrheit <诗与真>b)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Über Anmuth und Würde <秀美与尊严>·Über das Erhabene <论崇高>·Über die äst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论人的美学教育>·Der Rauber <强盗>·Kabale und Liebe《阴谋与爱情》·Don Carlos <唐-卡洛斯>·Wallenstein 《华伦斯坦》·Wilhelm Tell <威廉-退尔>威廉·退尔(William Tell; Guillaume Tell)十三世纪,统治瑞士奥地利之总督肆意压迫人民,竟于闹市竖一长竿,竿顶置一帽,勒令行人鞠躬于帽。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席勒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席勒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
席勒13岁被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
他在美学和文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
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彼此对抗……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
这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
因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
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
外国文学史填空专项练习(附答案)1.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和()。
2.希腊神话的内容包括()和()。
3.马克思曾经评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而且是它的()”。
4.现今流传下来的最早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是()。
5.赫西奥德的叙事长诗()是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最早的系统的描述。
6.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
7.被称作“基督教之父”的是()。
8.荷马史诗包括()和()。
9.《伊利亚特》一开篇就提出它的主题是()。
10.《奥德塞》的主题是()。
参考答案1-10 神话,荷马史诗;神的故事,英雄传说;武库,土壤;赫西奥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神谱》;“第十位文艺女神”;斐洛;《伊利亚特》(或译《伊利昂记》),《奥德塞》(或译《奥德修记》);阿喀琉斯的愤怒;还乡。
11.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悲剧起源于(),喜剧的前身是()和()。
12.埃斯库罗斯被人们誉为(),他的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包括()、()和()。
他的()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一部作品。
13.索福克勒斯被文学史家誉为(),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弗洛伊德曾根据这部悲剧提出了著名的()理论。
14.欧里庇得斯被称为(),又由于他善于刻画人的心理而被誉为()。
15.阿里斯托芬的()是流传至今唯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作品,林间飞鸟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是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表现。
16.奥古斯都时期三大诗人及代表作是维吉尔的()、贺垃斯的()和奥维徳的()。
17.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18.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和()。
中世纪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19.日尔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是流传至今的早期英雄史诗中最完整的一部。
20.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著名的有法国的()、西班牙的()、德国的()和俄罗斯的()。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476 )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
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
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
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
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
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
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
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
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
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在他心中只有绿蒂。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
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
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
浅析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作者:贾策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9期内容摘要:浪漫主义作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思潮,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德国作为浪漫主义诞生的搖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发展的分析,对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表现德国浪漫主义在整个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浪漫主义。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发展;三个时期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开始于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德国城市青年发起的一场文学解放运动,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他们反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提倡表达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关键,德国浪漫主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在19世纪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论学派。
本文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进行分析,认识德国浪漫主义在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早期浪漫主义的发展耶拿派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个流派是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谢林等,因耶拿派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而得名。
他们最早对浪漫主义的概念进行阐述,主张创作的绝对自由,为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我们通过耶拿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来分析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发展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施莱格尔兄弟,即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和奥古斯特·施莱格尔。
他们创立的耶拿派对当时的德国文学产生了冲击,将其归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类。
他们二人首先将其定义为“古典诗”和“浪漫诗”,而且将这两个词在文论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浪漫”的含义得以彻底改变并且使得浪漫主义思潮在当时得以迅猛发展。
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认为浪漫主义是可以包容一切的,它无视所有的规则,并且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外国文学(2)最重要的名词解释1、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
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2、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同步素材】德国的浪漫主义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较早,较突出。
由于德国经济落后,封建势力顽强,资产阶级软弱,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探索个性解放的途径,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
他们对法国革命后果的失望和对社会现实的厌恶表现为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
因此,德国浪漫运动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以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为代表的早期浪漫派(或称“耶拿派”),依据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提出了要求个性解放、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的浪漫主义美学理论,主张打破各门艺术界限。
由于拿破仑占领期间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以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为代表的中期浪漫派把注意力转向德国民间文学。
他们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整理出版,给德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
沙米索、霍夫曼等后期浪漫派作家的创作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揭露,显示出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因素。
此后德国浪漫运动日渐衰落,海涅在《论浪漫派》(1836)等著作中宣告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德国诗人海涅海涅于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1819年秋海涅在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他往来,因而受到浪漫派的影响。
后来海涅又加入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并参加柏林的文学沙龙。
1825年他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同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82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诗集》在柏林出版,次年又出版了《悲剧——抒情插曲》。
1827年他把早期的抒情诗汇集在一起,题名《歌集》在汉堡出版,引起轰动,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一时期,他又创作了一系列散文游记,如《哈尔茨山游记》、《观念——勒·格朗集》、《从慕尼黑到热那亚旅行》和《卢卡浴场》等,这些作品分别以《旅行记》第1、2、3卷出版,也引起巨大反响。
彼得比格尔对于资产阶级艺术的分类彼得·比格尔(PeterBürger)是一位德国的美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在他的著作《美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提出了资产阶级艺术的分类。
根据比格尔的观点,资产阶级艺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1.古典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初)古典主义阶段是指资产阶级艺术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的表现形式。
这一阶段的艺术追求是“客观美”,即以古代艺术为模范,追求理性、秩序和对称。
古典主义的艺术作品强调意境的准确和精确的形式表达。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平衡的研究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古典主义追求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在艺术作品中创造出一种稳定而完美的现实。
2.浪漫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阶段是资产阶级艺术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艺术形式具有反古典主义色彩,突出个性、情感和幻想。
浪漫主义追求表现内在情感的直观和直觉方式。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和感性的元素,通过描绘梦幻、奇异和超自然的情境来表达情感。
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更加主观,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3.现代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主义阶段是资产阶级艺术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具革命性的阶段。
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追求突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寻求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现代主义在艺术中反映了人类所处的现代社会问题,包括物质主义、工业化和科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试图摆脱限制和约束,追求艺术的创新和前卫。
总的来说,彼得·比格尔对资产阶级艺术的分类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古典主义追求理性和秩序,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和个性,现代主义则在突破传统表达方式的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这三个阶段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