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 格式:docx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4
5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一、板题示标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师:本文的题目是“七律长征”,那么“七律”指什么呢?(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包括四联:首联、颔(hàn)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师:知道了什么叫“七律”?那么你对长征了解多少呢?(出示图)(课件图片解说词: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短短一年,跨越十一个省, 二万五千里,相当于38次徒步到武汉,521次步行到宜昌,2500倍宜化到学校的距离!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
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
)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细致地了解长征的经过。
(出示诗)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三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诗歌师:请大家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大家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自己练读,3分钟后比谁读得最好。
课件出示诗歌。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理解诗意师:诗大家读得这么流利了,相信也能理解得很好,请看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句,并参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发动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沉着地过了江。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第5课通常是《七律・长征》一、生字词会写的字:律、崖、渡、索。
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
词语解释: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磅礴,(气势)盛大,雄伟;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露出笑容。
二、诗句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不怕”二字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后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批注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五课《七律·长征》是一首描述红军长征的诗歌,作者是毛泽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批注:全文如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批注:1、“红军不怕远征难”:此句为全诗的总领句,概括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险阻,表达了红军对于困难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万水千山只等闲”:此句进一步强调红军面对自然障碍的从容不迫,表现了红军的坚韧和顽强。
3、“五岭逶迤腾细浪”:此句描述红军穿越五岭山脉的情景,用“腾细浪”来比喻红军行军的从容和矫健,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形象。
4、“乌蒙磅礴走泥丸”:此句以乌蒙山为背景,用“走泥丸”来比喻红军在乌蒙山行军的轻盈和矫健,进一步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5、“金沙水拍云崖暖”:此句描述红军在金沙江畔的战斗和生活情景,通过“云崖暖”的描写,表现出红军的顽强和英勇。
6、“大渡桥横铁索寒”:此句描述红军在泸定桥的战斗场景,通过“铁索寒”的描写,展现了红军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
7、“更喜岷山千里雪”:此句描绘了红军在穿越岷山的艰苦情景,但句末的“更喜”表达了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8、“三军过后尽开颜”: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红军经过艰苦跋涉后胜利的喜悦,展现出红军团结一致、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些批注,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律·长征》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它在描绘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文本之一。
此外,这首诗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一、看拼音,写字词,并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古代名画《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展卷观赏,人随景移,引人入胜。
那景色或江水翻腾,或山峦逶迤.(yí y ǐ),或yún yá()竞秀。
画中不仅有气势磅.(bàng páng)礴之景,还有渔歌唱晚、dù()口垂钓的闲情逸趣,这幅画不愧是传世精品。
二、词语理解。
1.“金沙水拍云崖暖”中“云崖”的意思是。
与“悬崖”相比,“云崖”更能体现出。
2.“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的意思是。
“万水千山”的意思是,这里的“万”“千”都是虚指,形容很多。
下面词语中也含有数字,其中不是表示虚指的是()。
A.烟花三月B.一日千里C.十全十美D.百炼成钢三、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对于句中的一“暖”一“寒”,下面理解正确的有()(多选)A.从“暖”和“寒”可以看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役是在不同季节发生的,从侧面反映出红军长征历时之长。
B.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还写出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C.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D.“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从诗句中的“逶迤”“磅礴”等词语,我感受到山的。
作者把五岭山脉、乌蒙山分别比作和,写出了山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诗句的意思是。
从诗句中我感受到红军战士精神。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是围绕一个“”字来展开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过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
”四、回顾诗歌,完成练习。
1.下面是对朗读这首诗歌的理解,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时要突岀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课件5】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第5课《詹天佑》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要挟(xiéxiá)塞外(sāi sài)阻挠(ráo náo)隧道(suísuì)开凿(zuózáo)经纬(wěi wèi)干线(ɡān ɡàn)怒号(háo hào)平庸(yōnɡrōnɡ)泥浆(jiānɡjiànɡ)三、同音聚会(填写同音字组成词语)。
jiān ()决()巨()灭()视yì()立()力洋()()制四、依样画瓢(照样子写词)。
丑(纽扣)(别扭)(按钮)(傻妞)尧()()()()夋()()()()五、完整词语。
()崖()壁狂风()()()山()涧翻山()()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争执而相持不下。
()2.轻视;看不起。
()3.受攻击后,反过来攻击对方。
()4.暗中破坏,使不顺利或不成功。
()5.利用对方的弱点,仗恃自己的势力,胁迫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
()七、择优录取。
(选词填空)勘探勘测勘察1.经过(),这里发现了一个特大油田。
2.公路建设之前,要做好线路的()。
3.他对这儿的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实地的()。
哄笑嘲笑讥笑1.他的一个口误,引起了大家的一片()。
2.大家都()他经常说大话。
3.黄明想为班级做些事,董亮()他说:“就你那成绩,也想挣老师的表扬啊?想得美!”八、佳句赏析。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1)给这句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这是对詹天佑的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________________。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 ]惹那些外国人讥笑,[ ]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解析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注释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本诗作者毛泽东。
1、课后生字崖yá(1)偏旁:山(2)结构:上下(3)组词:断崖、山崖渡dù(1)偏旁:氵(2)结构:左右(3)组词:过渡、渡河2、多音字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难(1)nán 难过、难受(2)nàn 发难、难兄难弟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横(1)héng 横竖、横跨(2)hèng 蛮横、专横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尽(1)jìn 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3、易错字词律、征、岭、逶、迤、腾、蒙、暖、岷、颜、磅礴4、翻译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字预习知识点有哪些 语⽂课本只是⼀个⼤纲,更多的知识和内容需要不多的挖掘和拓展。
课前预习是最好的学习⽅法。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字预习知识点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字预习知识点 1、⽣字: 扭胯厨套猬畜窜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 2、词语盘点: 厨房刺猬畜⽣遗体挽联 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 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 详细枯瘦逝世⽂章咳嗽 明晃晃失声痛哭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恍然⼤悟 北⻛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霜 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 ⾯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 ⽜⽑细⾬结结巴巴⼤病新愈 3、本单元多⾳字: 正zhèng在正zhēng⽉ 畜chù⽣畜xù牧 供gòng品提供gōng 仿佛fú 神佛fó 奔bēn跑投奔bèn ⽅便biàn 便pián宜 树冠guān 冠guàn军 号hào召号háo叫 挨āi着挨ái打 天空kōng 空地kòng 分叉chà 钢叉chā 扎zhā针挣扎zhá ⽺圈juàn 项圏quān ⼀摊⾎xiě 鲜⾎xuè 4、本单元形近字: 扭(扭腰) 钮(按钮) 胯(胯下) 挎(挎包) 垮(垮台) 厨(厨房) 橱(橱柜) 套(圈套) 耷(耷拉) 猬(刺猬) 猬(刺猬) 畜(畜⽣) 蓄(储蓄) 窜(逃窜) 串(串通) 挽(挽救) 免(免费) 囫(囫囵) 图(图书) 囵(囫囵) 轮(⻋轮) 枣(红枣) 刺(刺猬) 搞(搞笑) 稿(稿件) 恍(恍惚) 晃(明晃晃) 霜(⻛霜) 孀(孀妇) 详(详细) 祥(吉祥) 逝(逝世) 折(折纸) 章(⽂章) 障(屏障) 咳(咳喘) 刻(深刻该(应该) 嗽(咳嗽) 懒(懒惰) 详(详细) 祥(慈祥) 逝(逝世) 浙(浙江) 诲(教诲) 悔(懊悔) 窑(窑洞) 窖(地窖) 淅(淅沥) 晰(清晰) 概(⼤概) 慨(感慨) 倚(不偏不倚) 骑(骑⻢) 浇(浇⽔) 饶(富饶) 摔(摔倒) 率(率领) 5、本单元近义词: 惊异──诧异 忍受──忍耐 逝世──去世 爱戴──拥戴 深奥──深刻 悔恨──懊悔 忍受──忍耐 羞愧──惭愧 团聚──团圆 追悼──悼念 饱经⻛霜──饱经沧桑 各⾊各样──形形⾊⾊ ⻢⻢⻁⻁──粗⼼⼤意 郑重──重视 允许──同意 熟识──熟悉 ⽆端──⽆故 希奇──希罕 盼望──希望 往常──以往 郑重──慎重 许愿──许诺 捏──握 ⼀望⽆际──⼀望⽆垠 6、本单元反义词: 个性──共性 爱戴──憎恶 深奥──浅显 ⽼实──狡猾 详细──简略 阴暗──明亮 熟识──⽣疏 允许──拒绝 伶俐──笨拙 郑重──随便 恍然⼤悟──百思不解 ⻢⻢⻁⻁──认认真真 7、词语搭配 ⼀轮圆⽉ ⼀个少年 ⼀匹猹 ⼀柄钢叉 ⼀包⻉壳 ⼏⽀⻦⽑ ⼀件东⻄ ⼀滴泪珠 ⼀本书⼀天⻩昏 ⼀摊⾎ ⼀望⽆际的碧绿的⻄⽠ 明晃晃的银项圈 紧张动⼈的情节 饱经⻛霜的脸慈祥的脸 ⽆穷⽆尽的希奇的事 来来往往的⼈ ⽵枝似的⼿ 枯瘦的⼿ 深深的寒意 囫囵吞枣地看 张冠李戴地乱说 清清楚楚地记得 恭恭敬敬地⾏礼 端端正正地站 精神抖擞地站着 匆匆忙忙地赶 ⼩学六年级预习技巧 语⽂预习之⼀“看” 就是对要学习的新内容先从头到尾默读⼀遍。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逶.迤(wēi wěi)磅.礴(bàng páng)岷.山(mǐn mín)乌蒙.(m ěng méng)2.选字填空。
【崖涯】悬()峭壁天()海角【度渡】泥船()河()日如年3.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2)乌蒙磅礴走.泥丸() A.通过 B.跑 C.滚动(3)大渡桥横铁索寒.() A.冷 B.影射形势的严峻 C.穷困4.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诗句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下面词语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是()。
A.尽显B.取之不尽C.山穷水尽D.尽心尽力(3)这首诗中“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下面的句子都以“山”为描写对象,其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5.读诗句,完成练习。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细浪”是指;“走泥丸”是指。
诗句表现了红军战士。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巧渡和飞夺。
②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
“寒”字使我们体会到了。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1
2017六年级语文辅导练习(第五课)
姓名 日期 10月7日
课题: 检测学生第一. 二 单元掌握情况
教学重点:考查孩子第一 二 单元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难点:找出孩子语文知识的薄弱环节
教学目标:通过辅导,找出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巩固提高训练。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教学衔接
1、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了解学生的本周学校的学习内容。
2、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
3、课前热身练习
二、本次课主要内容
考点一:字词句的训练(适时拓展)
【典型例题】
一、听写
二.按要求写词语
1.体现人间美德的:舍己为人 : ( ) ( )
2.描写人物内心的:深思熟虑:( ) ( )
3.描写人物神的词语 :笑容满面 ( ) ( )
4.描写圾示动作的词语语:( )( )
二、同音细分辨,根据提示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小学用了五个读音为“jìnɡ”的字作校训,激励师生努力创造良好校风:环境整洁突出一个“ ( )”
字;秩序有所安定突出一个“( )”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 )”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 )”字;强
身健体突出一个“( )”字。
四.选词填空
坚强 强忍 强制 强迫
1.最近,国家( )学校附近的网吧停业。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2
2.她( )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解决了矛盾。
3.尊重他人,不要( )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4.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 ),不能太脆弱
爱惜 爱护 爱抚 爱戴
1.鲁迅先生是深受众人( )的著名作家
2.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都养成了( )花草树木的习惯。
3.小侄儿在家里得到了好多长辈的( )。
4.真正的读书人大都( )各种书籍,不会损坏玷污它。
五,选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1.. 四年来我( )历尽了艰苦,受尽了虐待,( )咬紧了牙就不哼一声。
2..我在当时( )清楚地看见,( )现在也清楚地记得伯父当时的表情。
3.
7.( )小刚没有专心听讲,( )难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六
、句子加工厂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句子瘦身(缩句):
2. 她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不可能是聋子。
改为反问句:
改为感叹句:
3. 苏珊沉默一会儿对我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改为转述句:
4. 文大夫巧治病句。
(1) 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
(2) 虽然他是班长,但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尽心竭力。
知识点二:阅读理解
忧天,人类才可自救。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3
不必援引枯躁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须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
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黄、翠、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
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形、无秽。
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大气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本身,此外
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雪、原气……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沉积,
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6500万年前,恐龙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今天,地球上每天大约有400万人患有各种环境病。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灭绝4个唤鼋?0
年,亚洲的虎总数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暴减为几百只。
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唤:“我好痛……”
1 给短文加个题目; ( )
2、从文中找出两个反义词( 模糊 )( ) 剧增 ( )
3、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
4、列举出你身边的三种环境污染的现象。
----------------------------------------------
5.文中的”复印“的意思是-( )
“原稿”的意思是( )
6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 方法,这篇短文主要说明 了( )
7.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作业布置
坐车的孩子车到中山路时,下去一群乘客,又上来一群乘客,司机却跟一个孩子吵了起来。
吵的内容很简单,孩子说往投币箱投过钱了,司机说没看见孩子往里面投钱。这本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的事情,拥挤的公交车上谁也顾不得互相观察留意,我坐在最前排都没有留心看,别的人就更不清楚事情的真相
了,大家都默不做声。
为未来而来,到心灵中去。
4
孩子十五六岁的样子,脏乎乎的,背着一个旧书包,梗着脖子( 甲 ):“我投钱了,投钱了。”但大家都明
显地站在司机一边,连我这样自以为公允的人也在揣摩,大概是这孩子没钱想白乘车吧。果然司机也洋洋得意地大
声说给乘客们听:“肯定是你没投钱,难道我会冤枉你?一天到晚成千上万的乘客往投币箱里投钱,我都没冤枉他
们,凭什么我就冤枉你呢?”
孩子( 乙 ):“我说投钱了就是投钱了,我也是天天坐车坐了这么多年,凭什么说我没往你这辆车投钱?”
大家都笑着。我劝司机和孩子说:“都别吵了,为块八毛钱吵一场架不值得。”司机说:“可不是咋的,这钱投进
去是投给我们公司,又不是投到我的腰包里,我本来并不在乎。没钱坐车不要紧,说一声就行了,难道我能把他撵
下去?我又不在乎这块八毛的钱。”
孩子( 丙 ):“谁又在乎块八毛的钱了?”孩子掏出一张纸币来,用力晃着给大家看,然后一把塞到投币箱里:
“我再投一份钱给你看,我们乡下孩子手头再没钱也从不在乎一张车票钱。”
我摇头叹息:“唉,看这事闹的。跟谁有仇也别跟钱有仇呀,你确认自己投了钱了,又何必浪费一块钱呢?”孩子
眼泪汪汪的:“我就是为了证明我绝对没有逃票,去省那一块钱。”我对孩子说:“就是赌气也没必要往里投一块
钱呀,你们学生买票坐车都是半票,投五毛钱就够了。”
孩子( 丁 ):“阿姨,我不上学了。不是学生,应该投一块钱了。”
我怒视着司机,这样诚实的孩子断然不会做出逃票的事来,但城里人的偏见却已经狠狠伤了孩子的心。司机
很不自在地直视前方,装做没听见。车到站了,上来几位乘客,往投币箱里投钱司机伸手接住一张纸币递给孩
子: 。
孩子的眼泪终于滚落下来。
1.选择填空。 在文中有括号甲 、乙 、丙 、丁,它们依次应该选填的短语是( )。
A.低下了头 B.大声抗议 C.一个劲地反复辩解 D.一点都不服软
2.文章第(3)段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在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横线上补上司机一句恰当的话语。
4.读了本文,你认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6.你最佩服文中哪个人物?请简要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