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分析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二、第二章:情绪管理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识别情绪、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情绪的类型、情绪的表达、情绪调节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
4. 教学活动:讲解情绪的类型和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实践,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情绪的方法。
三、第三章:人际沟通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教学内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有效沟通的技巧、人际冲突的处理。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实践沟通技巧,学会处理人际冲突。
四、第四章:自我认知与自尊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的方法、自尊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我反思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讨论自尊和自信心的培养方法。
五、第五章:压力管理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压力,学会合理应对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压力的影响、压力应对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压力管理训练。
4. 教学活动:讲解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压力应对的方法,进行压力管理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
六、第六章:青春期心理发展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处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学时)参考教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张彦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教师不仅应当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深入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应当具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基本运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心理问题。
二、课程基础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卫生学的相关专业知识。
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基本要求:了解健康的四大基石;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2、重点与难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3、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的概念(一)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四大基石1.合理膳食2.适量运动3.戒烟限酒4.心理平衡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的心理状态;适应良好,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发展状态。
三、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一)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一般常态心理第二等级:轻度失调心理第三等级:严重变态心理(二)亚健康亚健康也称为第三状态,最早是由苏联学者布赫曼提出的,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另一种状态。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有安全感(三)情绪相对稳定,积极乐观向上(四)自我意识正确(五)人际关系和谐(六)适应能力良好(七)睡眠正常(八)行为协调一致第二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供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讲课讲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
因此,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本次讲课的目标是匡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适当的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人们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工作效率和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尊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一些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积极应对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 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心理健康良好的个体更能够适应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更有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4.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减少冲突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 积极应对压力: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份,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积极应对压力,如放松训练、运动、寻求社会支持等。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尊重他人、表达感激和关心等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4. 学会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积极思量、寻觅乐趣等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5. 寻求专业匡助:如果遇到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匡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扰和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23(二)课程英文名称: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in school(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选修(四)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各大学心理学专业和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
本门课程就此讲述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常见心理障碍的调适。
为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的: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及方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六)教学内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常见的心理疾病及治疗;以及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查科目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发展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阶段教学时数:10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二、两种发展理论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考核要求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发展的概念(掌握)二、两种发展理论(掌握)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领会)二、人格发展的独有特点(掌握)第二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教学要点:神经症;精神症及一些身心疾病。
教学时数:16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神经症一、神经衰弱二、焦虑症三、恐怖症四、强迫症五、疑病症第二节严重的精神疾病一、精神分裂症二、躁狂抑郁症三、反应性精神病第三节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二、分类三、青少年常见的身心疾病1‘心脏神经症2、神经性心绞痛3.神经性呕吐4.神经性厌食5.偏头痛6.过度换气综合症第四节适应不良综合症一、学习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学校恐怖综合症2.考试综合症3.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二、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的综合症1.青年适应不良综合症2.溺爱综合症三、现代生活方式适应不良1、电视迷综合症2、自动化心理压迫综合症考核要求:第三篇客观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学要点:家长及老师在教育中小学生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以确保学生在心
理方面得到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本大纲将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4. 增进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5. 促进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自信心发展。
内容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 情绪认知与情绪调节技巧
- 压力源与压力管理策略
- 心理放松和调节技巧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 友谊与同理心的培养
- 合作与团队合作的意识
- 解决冲突和有效沟通的技巧
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
- 个人价值观与人生目标的探索
- 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的培养
- 自我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生命意义与社会责任
- 生命的意义与追求
- 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的参与
方法
1. 教师引导和示范,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讨论。
2. 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书面作业和反思,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5. 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科技手段开展研究和评估。
以上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实施此大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 注意:本文档为一般建议,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纲一、引言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
二、认识心理健康
-定义和范畴
-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促进学生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
-认识自我
-培养自尊、自信和自爱
-学会合理设定目标和规划
-学会管理情绪
2.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
-发展亲近他人的能力
-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培养解决冲突的能力
3.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学习压力管理和适应性思维
-学习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技巧
-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疾病
-掌握防范心理问题的方法
4.心理卫生与健康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
-学习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了解心理援助资源和渠道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班级活动与讨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家庭和社区合作
-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运用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与改进
-量化评估指标和方法
-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和内容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七、结语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表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期待
以上是一个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提纲,详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提纲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帮助教育者和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教案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评估。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心理健康的话题。
主体: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
总结:强调心理健康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和影响。
培养学生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和种类。
情绪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有效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情景剧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影响。
主体:讲解情绪的种类和影响,教授管理情绪的技巧。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管理方法,总结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第三章:人际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
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主体:讲解良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教授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总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第四章:自我认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自信。
4.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
准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自信的策略和技巧。
4.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主体:讲解准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教授培养自信的策略。
总结: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展示自我认知和自信的成果。
第五章:压力管理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影响。
培养学生有效管理压力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影响。
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应对考试和学业压力的策略。
第一部分前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合理调节情绪、理性进行升学选择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心理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目的
本文旨在制定统一的教育大纲,用于指导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心态。
内容
一、教育目标
通过中小学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身体、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
该课程分为以下三大模块:
1. 自我认识模块
该模块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 培养自我控制和组织能力
- 学会制订研究计划和时间管理
2. 社会交往模块
该模块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基本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技能- 了解团队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性
- 能够正确认识家庭、同学、师长关系3. 情感发展模块
该模块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正确的情感管理方式
- 吸收正面、积极的能量
- 能够应对挫折和压力,增强抗压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交流和互助
2. 游戏、故事、音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情感体验
3. 课堂案例分享、反思和演练
四、考核方式
通过日常表现、小组讨论,研究笔记和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估和考核。
结论
中小学心理教育是重要的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的认知、健康的心态和个人发展。
通过制定统一的教育大纲,指导中小学心理教育,有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本纲要旨在提供指导,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教育目标本纲要的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惯;-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
3. 教育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涉及以下方面:3.1 情绪管理与调适教育应当帮助学生的情绪,学会如何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
同时,教育也应包括帮助学生学会适应各种情绪,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处理和转化情绪。
3.2 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建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同时,教育也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3 社交技巧与人际交往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研究和他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育也应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和解决问题。
3.4 压力管理与适应能力教育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来源和影响,并提供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同时,教育也应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和适应。
4. 教育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结合生活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鼓励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
5. 实施与评估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定期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评估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观察和调查。
6. 结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讲课逐字稿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识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学会应对策略。
3.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4. 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识别。
3. 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 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技巧。
5. 心理健康的群体支持和互助。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心理健康案例,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支持能力。
4.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不同的心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应对。
5. 互动问答:通过提问和解答,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开场白:简短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10分钟)- 讲授心理健康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 通过多媒体展示心理健康的统计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三、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识别(15分钟)- 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这些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
四、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0分钟)- 讲授面对心理问题时可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如寻求专业帮助、自我调节等。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如何识别和应对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技巧(15分钟)- 介绍几种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时间管理等。
-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我调节经验。
六、心理健康的群体支持和互助(15分钟)- 强调群体支持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朋友和家人的支持是多么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课程要求根据本课程强调应用的学科特点,课程教学要求设为四个层次了解、:识记、理解和应用。
了解: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章的一般内容介绍有所影响;识记: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章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理解: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应用:指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论述和分析问题。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可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较清晰的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其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辅导,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材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第三,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案例研讨,促进理论的应用。
个别化小组自主学习是开放教育的特点,也是本课程应用性特点决定,本课程有一半时间是个别化学习,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准备,做到有议题、有实效。
学生也须在课外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准备,并按要求完成任务。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必须已对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已基本掌握。
教师可在教学进程中适当补充心理学知识。
【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6课时)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2、了解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3、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及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第二节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研究的历史及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2、了解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教学内容:1、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简史2、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第三节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学目标:1、掌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2、掌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3、掌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4、掌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5、掌握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教学内容: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2、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4、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5、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第四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2、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教学内容: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3、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8课时)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模式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模式2、心理健康辅导模式3、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模式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原则3、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指导原则3、心理健康与小学生全面发展第三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任务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模式2、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内容3、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第四节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途径2、掌握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教学内容:1、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2、提供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对个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第三章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4课时)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目标:1、掌握中小学生分年级的心理特点2、掌握中小学生认知、注意、情感和个性方面的特点教学内容:1、中小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2、中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3、中小学生的情感特点4、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中小学生学习方面、情绪情感、行为、人际关系、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2、针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讨论应对措施教学内容:1、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2、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3、行为方面的问题4、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5、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第四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指导(8课时)第一节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理论解说教学目标:本节是对学习心理理论的回顾,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学内容:1、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2、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意向的五个方面3、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潜能开发和心智技能培养第二节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对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特点2、重视对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1、中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特点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示例3、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节中小学生的考试归因与科学用脑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中小学生考试的心理因素2、掌握中小学生考试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特点及消除心理压力的措施3、掌握怯场的概念及心理机制与调控4、理解归因理论及其在小学生学习中的应用5、区别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不同之处6、了解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7、掌握如何科学用脑教学内容:一、中小学生考试指导(一)、考试指导(二)、防止怯场的一些技巧1、什么是怯场2、怯场的心理机制3、怯场的防止与现场调控。
二、归因理论与应用1、什么是归因2、归因与成功的关系三、中小学生的学习疲劳1、生理疲劳2、心理疲劳3、疲劳降低学习效率的生理机制四、中小学生怎样科学用脑1、“用进废退”的原理2、用脑卫生的四个方面3、加强大脑的物质基础第四节中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性格与学习及教育教学的关系2、掌握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及表现3、理解学习自我评价与总结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1、性格与学习2、中小学生学习心理主要障碍3、学习自我评价与总结经验第五章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4课时)第一节自我意识理论解说教学目标:1、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的成份2、了解有关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内容: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二、自我意识的成份1、自我意识的内容成份2、自我意识的过程成份三、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理论1、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本我”概念2、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3、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自我与自我概念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2、掌握中小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特点3、了解影响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4、掌握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成份教学内容:一、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趋势二、中小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1、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2、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三、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1、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2、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3、自我概念发展的意义4、自我概念的成分。
第三节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与调适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发展的一般趋势2、掌握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3、掌握中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般问题及调适教学内容:1、个性及个性发展的一般趋势2、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3、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调适第四节小学生自我意识案例分析第六章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4课时)第一节理论解说教学目标:1、理解学会生活对中小学生和重要性2、了解中小学生社会生活的内容3、了解中小学生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一、生活概述(一)、什么是生活(二)、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会生活(三)、中小学生学会生活的内容二、社会适应概述(一)、社会适应的含义(二)、社会适应的标准(三)、中小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第二节中小学生的情绪调适教学要求:1、了解情绪的概念2、掌握如何培养小学生健康情绪教学内容:一、情绪概述(一)、什么是情绪(二)、情绪的作用二、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情绪1、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力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保持愉快情绪经受挫折体验(三)、改变教学方法,以教育情教育观念上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