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特性及建模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3
简述建模的几点基本原理。
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或系统进行抽象和描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建模的基本原理如下:
1. 确定研究对象:建模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对象,了解其特性、属性等,以便针对性地选择建模方法和建立数学模型。
2. 确定变量:变量是数学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模需要确定哪些因素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将其转化为数学变量,并进行量化和分析。
3. 建立模型:根据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建模。
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模型的简洁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因素,以及模型的假设和局限性。
4. 模型求解:完成模型的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求解,即通过数学方法求解模型的解析解或数值解,以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预测结果。
5. 模型验证:建立的模型需要进行验证,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并进行模型的修正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实用性。
总之,建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
建模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实用和创新的基础上的。
- 1 -。
对象模型描述
对象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
它通过抽象和建模的方式,将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简化为可管理的概念和关系,以便于程序员理解和实现。
在对象模型中,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
属性是对象的特征或状态,而行为是对象能够执行的操作。
通过定义对象的属性和行为,我们可以描述对象在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聚合关系、组合关系和继承关系等。
聚合关系表示对象之间的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个对象可以由多个其他对象组成;组合关系表示对象之间的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个对象是另一个对象的一部分;继承关系表示对象之间的一种继承与派生的关系,一个对象可以继承另一个对象的属性和行为。
在对象模型中,我们通过类来描述对象的共同特征和行为。
类是对象的抽象,它定义了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的集合。
通过创建类的实例,我们可以实例化对象,并使用对象的属性和行为来完成具体的任务。
对象模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需求和约束。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对象的属性和行为,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对象的接口和方法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模,我们可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对象模型是一种描述现实世界中对象及其关系的方法。
它通过抽象
和建模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可管理的概念和关系,以便于程序员理解和实现。
通过对象模型的设计,我们可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有关建模的知识点总结一、建模的基本概念1.1 建模的定义建模是把真实世界对象或系统抽象化和理论化的过程,通过数学、逻辑等方法将其描述和分析,以实现对其行为、性能、形态等方面的理解和预测。
1.2 建模的目的建模的目的在于简化和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预测、优化和改进物理系统、信息系统等。
1.3 建模的特点建模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精炼化、计算化等特点,通过对真实对象或系统的抽象描述和理论化分析,实现对其行为和性能的精确计算和评估。
1.4 建模的意义建模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商业决策等领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现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模的方法2.1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或系统的行为、性能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对其预测和优化。
2.2 统计建模统计建模是利用概率统计等方法描述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实现对其规律性的认识和预测。
2.3 计算机建模计算机建模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工具对对象或系统进行抽象描述和模拟分析,实现对其行为和性能的计算和仿真。
2.4 仿生建模仿生建模是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进行抽象描述和优化设计,实现对自然界中的智慧和效率的借鉴。
2.5 信息建模信息建模是对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等进行抽象化和描述分析,实现对其通信、存储、处理等特性的理解和预测。
2.6 多学科建模多学科建模是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对象或系统进行抽象描述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其多方面特性的理解和优化设计。
三、建模工具3.1 数学工具数学工具包括数学模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最优化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对对象或系统进行抽象描述和计算分析。
3.2 计算机工具计算机工具包括建模软件、仿真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对对象或系统进行抽象描述和模拟分析。
3.3 实验设备实验设备包括各种实验仪器、工程设备等,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对对象或系统进行实验测量和验证分析。
建模相关知识点总结建模的基本知识点主要包括建模的基本概念、建模的基本流程、建模的方法与技术、建模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一、建模的基本概念1. 模型: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和近似描述,它是对事物特性和规律的简化模拟,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模型可以是数学方程、图表、图像、计算机模拟等形式。
2. 建模:建模是指根据某一现象或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属性,抽象出一种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和研究的过程。
3. 系统:系统是指由多个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的整体。
建模的对象通常是一个系统,建模的目的是对系统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
4. 变量:变量是指描述事物特性和规律的符号或数值。
在数学模型中,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属性或特征,它们的变化会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
二、建模的基本流程建模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确定建模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收集数据和参数、建立和求解模型、验证和调整模型、应用和推广模型等步骤。
建模的基本流程是根据具体问题或研究需求确定的,不同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建模流程。
1. 确定建模对象和目的:首先需要明确建模的对象是什么,建模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要描述一个物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还是要预测一个经济模型的发展趋势。
2. 选择合适的模型:在确定建模对象和目的后,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模型可以是连续或离散的,可以是确定性的或随机的。
3. 收集数据和参数: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参数,这些数据和参数是构建模型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和参数。
4. 建立和求解模型:在收集数据和参数之后,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建立模型通常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抽象和简化,求解模型通常是通过数学分析、数值计算或计算机仿真等方法进行。
5. 验证和调整模型:在建立和求解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验证和调整模型通常是通过对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观测或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对象设计方法主要特征对象设计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一种将真实世界的实体和概念转化为软件对象的方法。
它是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的基础,通过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来实现代码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对象设计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中的实体视为独立的对象,每个对象都具有独特的属性和行为。
通过将这些对象组织成一个个的类,并建立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模拟和描述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
对象设计方法的主要特征包括:1. 封装(Encapsulation):封装是指将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即方法)封装在一个对象中,通过定义公共接口来访问对象的内部状态。
封装可以隐藏对象的实现细节,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对象的重用和扩展。
2. 继承(Inheritance):继承是指通过创建新的类(子类)来继承已有类(父类)的属性和方法。
子类可以继承父类的特性,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的重用和扩展。
继承还可以建立类的层次结构,使得父类的特性被子类所共享。
3. 多态(Polymorphism):多态是指同一个操作或方法在不同对象上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通过多态,可以实现一个接口,而具体的实现可以由不同的对象来完成。
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减少代码的重复性。
4. 抽象(Abstraction):抽象是指将一组具有共同特性的对象抽象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或类。
通过抽象,可以将复杂的现实世界简化为较为简单的模型,使得系统的设计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抽象还可以将问题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便于实现和管理。
5. 接口(Interface):接口定义了对象之间的通信规则和交互方式。
通过接口,可以统一对象的行为,让不同的对象之间能够互相协作。
接口还可以实现代码的解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6. 聚合与组合(Aggregation and Composition):聚合和组合是指将多个对象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对象。
实验二 对象(一阶水箱)特性的实验测取一、实验目的1、熟悉一阶对象的数学模型及其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由实际测得的一阶水箱液位的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求取对象特性参数。
二、实验器材1、CS32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1套配置:C3000过程控制器、水箱系统、实验接线等。
三、实验原理实验测取对象特性,就是在所要研究的对象上,人为地施加一个输入作用(通常为阶跃输入),然后用仪表记录表征对象特性的物理量(输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一系列实验数据或曲线。
这些数据或曲线就可以用来表示对象特性。
这个过程也叫实验建模。
实验建模的特点,就是不管系统的内部机理,完全从外部特性上来测试和描述它的动态特性。
(把被控对象当做一个黑匣子)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省力,常用在工程实践中。
本实验采用阶跃响应测试法测取一阶水箱的特性。
实验系统如图1所示。
在系统开环运行稳定后,通过控制器,手动改变对象的输入信号Q 1(阶跃形式),同时记录对象的输出数据h 或阶跃响应曲线h (t )。
然后根据已给定对象模型的结构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模型中各参数。
图1 水箱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设水箱的进水量为Q 1,出水量为Q 2,水箱的液面高度为h ,出水阀V 2固定于某一开度值。
根据物料动态平衡的关系,求得对象的模型的结构形式为:1d d KQ h thT=+或:()()T t e Q K t h −−Δ=1其中,T 、K 为对象特性参数,待测。
当由实验求得图2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后,通过曲线可以求得特性参数。
图2 一阶对象阶跃响应曲线四、实验内容和步骤CS3200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图3 实验装置示意图本实验以下水箱的液位作为对象的输出,以下水箱进水流量作为对象的输入。
1、将储水箱灌满水,打开回流阀V3,下水箱进水阀V8,将其出水阀V9打开至适当开度,关闭V6、V7手阀。
2、接线:将下水箱的液位信号送至C3000过程控制器模拟量输入通道2,将模拟量输出通道1信号送电动控制阀,具体接线如下图4所示。
数字系统设计建模的种类及特点
数字系统设计建模的特点
逼真性和可行性:建立的数学模型需要尽可能逼近实际的研究对象,使得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起到分析,预测或者决策的目的,在实际中具有可行性与执行意义。
渐进性: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要进行多次的修改,使得模型更加可行和完善。
因此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要具有耐心,循序渐进。
强健性:模型建立时很可能会出现,假设不准确,观测数据具有误差的现象,而优秀的数学模型在观测数据发生微小改变时,应当也只具有微小的改变。
可转移性:数学模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对现实情况的模拟和简化,对于相似的问题类型应当具有一定的拟合能力,及可以使用于其他的领域。
局限性:数学模型得到的模型只是对现实对象的简化,跟真实情况始终具有差异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数字系统设计建模的分类
按应用领域:交通模型,人口模型,城镇规划模型,环境模型
等。
按数学方法:初等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统计回归模型等。
按表现特性: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是否考虑随机因素影响。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是否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取决于模型中各个因素的关系,如微分方程是否为线性的。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模型中的变量(主要为时间变量)是否连续。
按建模目的:预测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按对模型的了解程度: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
白箱模型大多已经确立,主要需要优化和控制。
灰箱模型主要指生态,气候,经济等领域尚不明确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仍需要很多工作黑箱模型主要指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一些机理不清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