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 课文朗读
- 格式:ppt
- 大小:601.00 KB
- 文档页数:3
⓬ 古诗三首1.会认“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重点)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示儿》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创作的诗歌现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剑南诗稿》《南唐书》等。
《题临安邸》作者是林升,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
《已亥杂诗》作者是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主要作品有:《龚自珍全集》。
1、学习诗词六步法:①查背景 ②知诗人③解诗题 ④明诗意⑤品诗文 ⑥悟诗情2、古诗词写作背景。
《题临安邸》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占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社会极度黑暗。
《示儿》写作背景 陆游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国难,生在动荡之中,陆游在家里受到很多爱国教育,早就树立了抗金复国的思想。
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中原。
临终前写下了这首绝笔诗《示儿》。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经48岁,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于是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后又悲伤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所思所感写于纸上,形成了由315首诗组成的巨型组诗。
这就是《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3、有关爱国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及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诗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笑声阵阵,洗衣女子们归来,莲叶向两边散去,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这两句都是动态描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写了六种意象,“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船上一夜未眠的人。
“月落乌啼”是动态描写,“江枫渔火”是静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1)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这首词的大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词人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但在两首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
《宿建德江》中诗人受到打击,恰好此刻正是黄昏时分、人们返家的时候,
诗人的心头又增添了新的愁绪,不由得思念起亲人,心情倍加孤寂愁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等词语富有画面感,并充满情趣,写出了词人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丰收时内心的喜悦,表达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轻松愉悦的情感。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答: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入小船中。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和云都吹散了。
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答案2022人教版第一单元课文1《草原》1.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一自然段。
提示: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景色美和人情美。
课文第1自然段自上而下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第2至5自然段主要通过蒙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体现蒙族同胞的人情美。
作者对草原充满向往与喜爱之情,所以本文的朗读基调是热情奔放、欢畅喜悦的。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答:“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直接写草原的景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写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其好处就是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
答:从草原上主人热情隆重的远迎客人,主客热情洋溢的会见,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中体会到“蒙汉情深”。
与同学交流自己和别人惜别的经历时,要注意描述清楚当时的具体情景,并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情景。
示例:记得读三年级时,我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每天我们总是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几乎是形影不离。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今天,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疑惑地看着他,心里琢磨着:什么叫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要去哪儿?我们来到湖边坐下,他看着我疑惑的双眼,笑了一下,从袋子拿出一支精致的钢笔,“给你。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1《古诗词三首》1、《牧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过安仁》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清平乐·村居》词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牧童》是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 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 _________,第二句写 _________,分别从 _________和_________ 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_________的情景,塑造了一个_________ 、_________ 的牧童形象,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 。
5、《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_________ 的作品。
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 ____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_________。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6、《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词,又叫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代诗人_________。
(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2一、看汉字写拼音。
蓑遮醉媚锄( ) ( ) ( ) ( )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2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笔记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课文笔记如下:
一、课文内容
本课收录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描绘了不同的自然风光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优美韵律和意境。
二、重点知识点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重点字词解释:本课涉及一些生字词,如“暝”、“泊”、“长相思”等,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诗意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三、学习建议
朗读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感受其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词中的字词含义和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阅读: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作品,拓宽视野,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
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词。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收集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课后题及知识点归纳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口[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2.[诸]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1.[望湖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口》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
.2. [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即黄沙岭。
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3.[别枝]横斜的树枝。
4.[茅店]用茅草盖的旅店。
5. [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6. [见]同“现”。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提示:《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量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意读出不同的感情基词。
二、《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最色,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两首古诗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二句“ 日暮客愁新” 写日暮添愁,其中的“ 日暮” 是“客愁新” 的原因,一个“愁”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词。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这两句写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因为野“旷” ,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