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油层技术成功因素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火烧油层
定义:火烧油层是一种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烧的采油方法。
火烧油藏有向前燃烧、反向燃烧和湿式燃烧三种基本方式。
向前燃烧是常用的方法,该法驱动的流体必须通过油藏的低温区流向生产井,对特稠原油,可能形成流体阻塞。
反向燃烧可以克服阻塞问题,但其耗风量大,约为向前燃烧法的2倍。
湿式燃烧是新发展的一种方法,使得其耗风量约为向前燃烧法的三分之一。
优点:(1)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用这种方法开采高粘度稠油或沥青砂。
可以把重质原油开采出来,并通过燃烧部分地裂解重质油分,采出轻质油分。
这种方法的采收率很高,可达80%以上。
因此火烧油层的方法更适用于深井。
(2)是把随石油采出来的天然气等可燃气体,在还未达到爆炸浓度之前烧掉。
缺点:实施工艺难度大,不易控制地下燃烧,同时高压注入大量空气的成本又十分昂贵。
其原理是通过燃烧少量的地层原油产生热量和压力,从而降低地层原油的黏度。
火烧油层技术成功因素探讨【摘要】火烧油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采油技术,其具有众多的驱油机理联合作用,可以比现在的任何一种采油方法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在火烧油层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促使地下反应以裂键反应为主。
同时,做好对火烧油层目的油藏的筛选、井网部署、井型选择、点火方式优选、注气量设计、尾气监测、注采井调控等工作,也是火烧油层区块顺利实施开发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火烧油层开发机理室内实验成功因素点火方式火烧油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采油技术,国内外又将其分为“就地火烧”(InSitu Combusion,ISC)、“火驱”(Fire Flooding)、“注空气”(Air Injection,AI)及“高压注空气(High Pressure Air Injection,HPAI)”,它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燃烧裂化产物作为燃料,利用外加的氧气源和人为的加热点火手段把油层点燃,并维持不断的燃烧,燃烧生热使温度达到1000℃,从而实现复杂的多种驱动作用[1]。
1 火烧油层技术成功机理分析火烧油层的主要驱油原理为:点燃油层后,不断向注气井注入空气,会形成一个慢慢向前移动的燃烧前缘及一个有一定大小的燃烧区。
燃烧区的温度会随时间不断增高。
有最高温度的燃烧区可视为移动的热源;在燃烧区前缘的前方。
原油在高温热作用下,不断发生各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复杂化学反应,如蒸馏,热裂解,低温氧化和高温氧化反应,其产物也是复杂的,除液相产物外,还有燃烧的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天然气等);热水,热气都能把热量携带或者传递给前方的油层,从而形成热降粘,热膨胀,蒸馏汽化,油相混合驱,气驱,高温改变相对渗透率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驱油作用[2]。
在这些化学反应中,氧气参与的主要只有以下两个反应:(1)Oil+O2→CxHyOz→Co ke(加氧反应,即低温氧化反应)该反应过程中原油会不断变稠,如果时间充足,就会在地下形成焦炭、沥青质。
(2)Oil+O2→CO2+CO+H2O(裂键反应,即高温氧化反应)该反应主要为重质组分的地下原油与氧气反应,消耗重质组分,形成CO2、CO和H2O这么一个过程。
火烧油层机理及研究成果一、火烧油层技术1.1火烧油层定义1.1.1 开采机理火烧油层又称火驱或层内燃烧法,即在一口或数口注气井(又称火井)中点燃油层后,通过不断向油层注入适量氧化剂(空气或富氧气体)助燃,形成径向移动的燃烧前缘(又称火线)。
火线前方的原油受热降粘、蒸馏,蒸馏后的轻质油、汽与燃烧烟气被驱向前方,留下未被蒸馏的重质组分在高温下产生裂化、分解,最后剩下的裂解产物(本文也称其为副产物)—焦炭作为火烧油层的燃料,维持油层继续向前燃烧;在高温下,油层水(包括束缚水)、注入水及燃烧生成水,变成蒸汽,携带大量的热量传递给前方油层,并再次洗刷油层原油。
这样便在地下油层内形成一个多种驱动机制并存的复杂过程,各种机制共同作用,最终把原油驱向生产井。
根据油层温度和含油饱和度分布,将油层划分为六个不同区带,已燃区、燃烧带、结焦带、蒸发( 裂解、蒸馏) 区、轻质油带、富油带和未受影响区。
物理化学反应主要集中在蒸汽区(热蒸馏),结焦区(高温热裂解),燃烧区(高温氧化)。
根据火烧油层反应温度的不同,火烧油层过程可以分为低温氧化和高温氧化反应过程。
一般情况下,油田在实施火烧油层时必须连续监测分析产出气,以确保火驱处于热裂解(高温氧化)燃烧状态1.1.2 火烧油层技术分类火驱技术按注入空气方向和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可以分正向燃烧和反向燃烧,前者注入空气与燃烧前缘移动方向相同,故称为正向燃烧;后者空气流动方向和燃烧前缘移动方向恰好相反,故称为逆向燃烧或反向燃烧;正向燃烧按注入空气中掺水与否又分干式正向燃烧和湿式正向燃烧。
在直井网火驱的基础上,将重力泄油理论与传统的火驱技术结合开发出了利用水平井进行火驱的技术( COSH) 和垂直井或者水平注入井与水平生产井结合的“脚尖到脚跟”的火驱技术( THAI) 。
将水平井技术应用于火驱采油,扩大了火驱技术的应用范围,既没有原油黏度的限制,又可以有效减缓火驱气窜速度,降低了操控难度和风险。
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Ξ汪子昊,李治平,赵志花(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与能源地质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 要:火烧油层,国外又叫“就地燃烧”(In-SituCom bu sti on),它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燃烧裂化产物作为燃料,利用外加的氧气源和人为的加热点火手段把油层点燃,并维持不断的燃烧,燃烧生热使温度达到1000℃,从而实现复杂的多种驱动作用.火烧油层技术是一种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潜力的热力采油方法,随着采油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深化,火烧油层采油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目前火烧油层工艺正朝着三个方面继续发展:一是伴随燃烧物注入的多样化;二是新型助采技术的运用;三是火烧油层工艺的非常规应用.本文就火烧油层的概念,发展历程,原理,技术特点,应用优势,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火烧油层;伴随燃烧物;水平井辅助火烧油层;直井压力循环火烧油层前言火烧油层又称为地下燃烧或层内燃烧,亦称火驱开采法,是一种在油层内部产生热量的热力采油技术.准确的说,是指把空气或氧气体注入到油层里面,使其在油层中与有机燃料起反应,用产生的热量来帮助采收未燃烧的原油。
火烧油层技术是一种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潜力的热力采油方法,是稠油开采的第二大技术。
它具有驱油效率高(一般达80%~90%)、单位热成本与蒸汽相当(注空气、注蒸汽产生1.0×104千卡热量的直接成本分别为1.2元、1.3元)、油藏适应范围广(从薄油层到厚油层、从浅油层到深油层、从稀油到稠油,及已开发油藏)等特点。
美国早在1917年J.O.李威斯就提出了采用热力或注溶剂的方法,驱替地层中的原油以提高采收率的概念。
1923年瓦尔科特(W o lco tt)和霍华德(How ard)也认识到,把空气注入到油层,使油层在地下燃烧过程的关键是燃烧掉一部分原油,产生热量以降低粘度,同时产生驱替原油的驱动力。
他们的这种认识分别在1923年申请到美国专利.当时,由于新油田勘探成功率比较高,投资商无意进行试验.直到1947年才开始了实验室试验研究.进入50年代后,美国的石油资源日见枯竭,新油田勘探成功率降低,这项新技术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从1951年开始,各个石油公司在油田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使得火烧油层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火烧油层开采技术摘要:我国的稠油开采工作以热力采油法为主,开发方式极为单一,开发效果不容乐观。
为了能够大大提高油田的产量,我们在对火烧油层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提出了以直井-水平井组合、水平井-水平井组合重力泄油原理为基础的火烧油层新开采技术。
本文将在对点火、温度、腐蚀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条件下,结合火烧油层技术的发展趋势,找到最理想的完井技术,这不仅达到了提高火驱开发效率的目的,而且还为火烧油层技术的现场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平井火烧油层开采技术一、引言火烧油层是一种将油层本身的部分燃烧裂化产物作为燃料,通过外加的氧气源和人为的加热点火手段把油层点燃,在维持不断燃烧的情况下使温度达到1000℃,然后通过高温实现多种驱动作用的一种油层开采技术。
火烧油层开采和注蒸汽采油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加热来降低原油粘度,从而提高其流动性来提高采收率。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火烧油层法有以下特点:(1)利用空气来保持油层高压力,因而开采面积范围相对较高(2)集蒸汽驱、热水驱的作用于一身(3),由于在原油高温氧化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其拥有二氧化碳驱的性质。
(4)由于热源的不稳定性,所以火驱效果更灵活。
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做好油层点火工作,确定好点火方式,加以人工管理。
在火烧油层点火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综合前辈经验,针对不同油层的不同性质,来选择适合的添加剂提高点火的效率,减少点火时间。
同时要将多种点火方式结合,制定出最佳点火方案,从而实现我们成功点火的目的。
油层燃烧,温度一般可达到1000℃,而高温则会降低稠油粘度,稠油得到分解,产生复合驱动作用。
同时高温也会给周围事物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损坏、熔化井下工具,从而导致工程实施受到严重阻碍。
所以,我们要选取能够适合如此温度的材料,并提高相应的完井技术。
在原油火烧油层实施过程中,原油燃烧生成的CO2、SO2与空气结合,会引起管材严重腐蚀。
巨厚块状稠油油藏火烧油层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火烧油层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技术,但因其点火、稳火、控火难度大,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尤其在厚层块状油田应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系统分析^p 了高升油田中深层巨厚块状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现场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具体技术对策。
火烧油层稠油油藏厚层块状高升油田1 概况高升油田为中深巨厚块状稠油油藏,油藏埋深1510~1890m,油层厚度65~110m,储油层主要岩性为砂砾岩,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2800~4000mPa?s,20℃原油密度为0.94~ 0.96g/cm3。
该油田投产于上世纪70年代,其开发经历了常规开采、蒸汽吞吐等开发方式,是辽河稠油热采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
目前油田开发进入到一次采油后期的低产低效阶段,曾进行多次开发方式转换试验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2022年初对该油田进行了火烧油层物模、数值模拟研究,认为火驱采油是可行的[1],自此经过近5年火驱开发,目前已成为中石油最大火驱基地。
共有注气井(火井)47口,日注气43×104m3,单井日注气0.8~2.7×104m3,注入压力1.0~10.2MPa,累注气4.1×108m3。
2 火烧油层过程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火烧油层技术因其点火、稳火、控火难度大,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尤其在厚层块状油田应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高升油田在现场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油藏工程、采油工艺、地面工程等诸多问题。
2.1 重力超覆严重,构造高部位油井发生“气窜”在三维火驱油物模实验结果来看,受注入空气与油水密度差的控制,火驱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重力超覆现象。
高升油田油层厚度65~110m,重力超覆现象更加强烈。
处于构造高部位采油井段高于注气井段的油井产气量大,如,分别高于注气井段40m、60m的2口油井最高时产气量分别达到23000m3、32000m3,而射孔井段低的油井产气量低于2000m3,级差达到一个数量级,平面上表现出“气窜”现象。
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综合论述作者:赵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对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综合实践要点进行分析。
首先阐述了火烧油层采油技术基础条件,其次在论述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的化学机理的同时,对它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希望论述后,可以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综合论述0前言火烧油层通常也被叫做是“火驱”,该技术主要是将助燃性气体直接注入到油层中并且点燃,可以有效的降低原油黏度,达到提升开采的效率。
因为原油内存在着一部分的蒸馏成分,并且蒸馏物质会伴随着烟气进行转移,对于不能发生蒸馏作用的重物质会在高温的持续作用之下发生裂化、分解反应。
高温的持续影响之下,油层中的水因为热量影响而逐步演化成为蒸汽,热量会逐步的传输,然后可以进行油量的冲刷作用。
最后对于一些不能分解的副产物能够在火烧层的作用之下在内部燃烧,可以达到驱动性的要求。
1 火烧油层采油技术基础深井稠油开采实施环节,选择合适的火烧油层开采技术,能够使得开采效率达到85%以上。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火烧油层方式具体包含如下三种:反向燃烧、正向燃烧、联合热驱等,其中反向燃烧主要是充分的利用油井中的燃烧层,在初期开采阶段,工程人员向油井开采层内注入一定量的助燃气体,经过了燃烧处理只有,再利用周边油井向内部注入一定量的气体,这些可燃气体在注入到油层之后,首先开始反向燃烧,就能够使得内部的原油材质粘稠度下降,逐步在井口位置上聚集。
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应用到稠油油藏中的开采要求。
相反,正向燃烧方式需要直接给油井中注入一定量的可燃气体,然后点燃该气体,从而可以使得生产油井内的低势区逐步向井口位置上聚集。
2 火烧油层采油技术的化学机理火烧油层采油方式中,需要应用水动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考虑到大量的物理与化学反应,同时还可以应用到油藏多空介质内的化学反应,该化学反应中的性质、速度以及所存在的热效应都会直接影响火烧油层的应用效果,所以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
火烧油层技术成功因素探讨
【摘要】火烧油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采油技术,其具有众多的驱油机理联合作用,可以比现在的任何一种采油方法获得更高的采收率。
在火烧油层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促使地下反应以裂键反应为主。
同时,做好对火烧油层目的油藏的筛选、井网部署、井型选择、点火方式优选、注气量设计、尾气监测、注采井调控等工作,也是火烧油层区块顺利实施开发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火烧油层开发机理室内实验成功因素点火方式
火烧油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采油技术,国内外又将其分为“就地火烧”(insitu combusion,isc)、“火驱”(fire flooding)、“注空气”(air injection,ai)及“高压注空气(high pressure air injection,hpai)”,它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燃烧裂化产物作为燃料,利用外加的氧气源和人为的加热点火手段把油层点燃,并维持不断的燃烧,燃烧生热使温度达到1000℃,从而实现复杂的多种驱动作用[1]。
1 火烧油层技术成功机理分析
火烧油层的主要驱油原理为:点燃油层后,不断向注气井注入空气,会形成一个慢慢向前移动的燃烧前缘及一个有一定大小的燃烧区。
燃烧区的温度会随时间不断增高。
有最高温度的燃烧区可视为
移动的热源;在燃烧区前缘的前方。
原油在高温热作用下,不断发生各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复杂化学反应,如蒸馏,热裂解,低温氧化和高温氧化反应,其产物也是复杂的,除液相产物外,还有燃烧的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天然气等);热水,热气都能把热量携带或者传递给前方的油层,从而形成热降粘,热膨胀,蒸馏汽化,油相混合驱,气驱,高温改变相对渗透率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驱油作用[2]。
在这些化学反应中,氧气参与的主要只有以下两个反应:
(1)oil+o2→cxhyoz→coke(加氧反应,即低温氧化反应)
该反应过程中原油会不断变稠,如果时间充足,就会在地下形成焦炭、沥青质。
(2)oil+o2→co2+co+h2o(裂键反应,即高温氧化反应)
该反应主要为重质组分的地下原油与氧气反应,消耗重质组分,形成co2、co和h2o这么一个过程。
对于火烧油层开发而言,我们希望进行的反应为后者,即高温燃烧的裂键反应。
但是,在任何一个氧化作用中,这两种反应皆是同时存在的,因此,我们只能希望裂键反应充分发生并占主导地位。
对于稠油和稀油来说,由于稠油与稀油的组分不同,导致两者发生裂键反应的温度不同。
稠油的裂键反应温度通常在500℃以上,而稀油的裂键反应温度绝大部分时间处于300℃左右。
因此,在稀油火烧过程中,要保证温度处于150℃-300℃之间,才能保证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稠油,需保证燃烧温度大于400℃。
通过对比稠油、稀油在不同温度下的采收率曲线,稀油采油率比较高的燃烧温度范围是280℃-350℃,而稠油则是450℃-600℃,造成温度差异的原因还是稀油、稠油的组分区别[3]。
图1?稠油与稀油反应速度对比曲线
要让裂键反应占主导地位需要满足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控制点火温度,稀油通常比较容易自燃,而稠油则需要进行人工点火;二是保证充足的注气量,以保证原油燃烧。
2 火烧油层技术成功因素探讨2.1 火烧油层成功的三个关键点
(1)地层内原油必须具有流动性,因为原油流动性差,形成油墙作用强烈,堵塞通道,燃烧气体难以通过,该现象通常出现在火烧初期。
原油粘度高的油藏进行火烧必须经过充分的预热,使得原油具有流动性,才能开展火烧,包括注蒸汽预热、电加热预热等。
(2)必须做好点火工作,实质就是让裂键反应占据主导地位,稀油当油藏温度达到80℃以上时,注入空气就能点燃,稠油必须采取人工点火方式,跨越负温度梯度区,实现高温燃烧,让裂键反应占据主导地位,稠油低温燃烧结果必然失败。
(3)保证注气量充足,确保在油层中形成稳定燃烧。
2.2 合理油藏的选择
火烧油层油藏选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油藏温度下原油的流动性。
(2)充足的注气能力,保证氧气强度处于保持火焰燃烧向前推进的最低气量以上。
(3)原油的燃烧特性要比较稳定,燃烧的特征是不是稳定,必须通过实验室判断。
(4)对于稀油油藏来说,油藏的温度、压力十分重要。
(5)可采储量必须满足资金及运行成本的总投入,产量必须能够平衡投资。
不适合进行火烧油层开发的油藏主要有大量的高渗通道(贼层)、与油层无明显封隔的连续底水、油藏连通性差、存在大的气顶或无良好的盖层的油藏。
良好的燃烧具有抑制油藏水窜的功能(如表1所示)。
通过火烧油层油藏筛选参数表可以快速的判断确定油藏是否适
合火烧,但世界上很多火烧油层项目一条都没有符合也获得成功,因此要更加准确的确定一个油藏是否适合进行火烧油层,就需要通过进行室内实验来确定,实验室数据通常跟现场试验动态数据相匹配。
2.3 井网、井距、井型优化设计2.
3.1?井网选择
目前常见的油田开发井网形式有五点井网、七点井网、九点井网等,但对于火烧油层而言,常规的井网设计并不是最佳选择。
通过大量现场经验表明,常规火烧井网的生产井通常产尾气,而较远位置的井(井网外二、三线井)生产的大部分为原油,所以常规井网并不适用于火驱。
对于有倾角的油藏,最好采用上倾的线性火驱井网;对于倾角较小的油藏,应采用不规则井网,分别部署采油井、
排气井,实现油、气专井专采。
布井时根据灭火半径布第一排采油井,离灭火半径1-2个这么远的距离布其它井,边部则均作为排气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