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地水稻超早播旱育大苗栽培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提倡旱育秧早育早栽技术一、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晾晒、风选、水漂选,并用石灰水或三环唑或甲基硫菌灵等对种子进行消毒,消毒后进行催芽播种。
二、育秧。
育秧方式主要选择旱育秧,结合两段育秧或湿润育秧。
科学育壮苗,适时早育早栽,促使水稻早生快发,提高低位分蘖,增强抗性,增加稻粒数和结实率。
三、旱育秧具体操作技术:旱育秧具有省工、节本节水、增产增收特点。
育秧前用“旱育保姆”对种子进行处理。
(一)种子包衣。
种子通过处理后,按每公斤种衣剂(旱育保姆)包衣3-3.5公斤稻种的比例,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然后净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到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
(二)选苗床。
苗床应选择向阳、土壤肥沃的地块。
(三)播种。
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2℃时(我县一般在3月15日后)就可以播种,具体播种期,各地应根据茬口、品种、秧龄等确定,一般亩苗床地播20公斤。
苗床地施足底肥、耖细、整平、浇足底水,均匀撒播(注意:包衣种子不催芽),再均匀覆盖1cm厚备好的细土,盖好薄膜。
(四)苗床管理。
秧苗1叶1心期及时揭膜,揭膜喷洒一次透水。
4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4叶期后实行旱育管理,秧田里秧苗要及时防止病虫害。
四、移栽。
适时早栽,力争在4月底前栽完冬水田,5月中旬栽完两季田。
秧苗移栽前应在本田施足底肥,一般除泥脚浅和保肥保水力差的田块外,都应大力推广底、追肥一道清,底肥应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配合增施。
宽窄行栽培,宽行8-9寸,窄行4-5寸。
移栽密度:大穗型品种每亩1.2万窝,穗数型品种密度每亩1.5万窝,每亩基本亩不低于9-10万苗。
北方寒地养鱼稻田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一、引言北方寒地养鱼稻田是一种集水稻种植和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节约资源、环保、高效益等优点。
在这种模式下,水稻是主要的经济作物,而鱼类则是辅助作物,可以提供肥料和增加收益。
本文将介绍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水稻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二、旱育技术1. 概述旱育技术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当减少灌溉量,使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状态,从而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和气孔开放,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持土壤湿度的能力。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
2. 操作方法(1)早期干育:在秧苗期至拔节期之前,每次灌溉量控制在5-10毫米左右。
(2)中期干育:在拔节期至孕穗期之间,每次灌溉量控制在15-20毫米左右。
(3)后期干育:在孕穗期至成熟期之间,每次灌溉量控制在20-25毫米左右。
3. 注意事项旱育技术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在干旱地区或者气温较高的地方,应适当增加灌溉量。
三、稀植技术1. 概述稀植技术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减少水稻的密植度,使每株水稻拥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操作方法(1)适宜密度: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适宜密度为2-3万株/亩。
(2)间距设置:将水田按照一定间距进行划分,每个小块面积为15-20平方米左右。
(3)移栽方式:将幼苗移植到预留好的小块中,并按照规定的行距进行排列。
3. 注意事项在进行稀植技术时,应注意不要过度减少密植度,否则会影响产量。
同时,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和水稻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栽培技术1. 概述北方寒地养鱼稻田中的水稻栽培技术需要考虑到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2. 操作方法(1)土壤处理:在播种前进行耕作和施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性。
(2)播种方式:将幼苗移植到预留好的小块中,并按照规定的行距进行排列。
(3)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健康生长。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充分发挥有效分集的增产优势达到高产目的,在黑龙江省已经普及,使寒地万亩水稻亩产连续多年超千斤。
在此,帮农网小编就给水稻种植的朋友们讲一讲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一、水稻旱育壮秧技术1、秧田的建立:选择旱地作秧田,苗床宽1.2~1.3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
秧田面积:本田面积=1:60。
扣薄膜小棚,棚高40厘米。
2、床土处理:每平方米秧田施腐熟有机肥(猪粪等)10公斤,磷酸二铵85克,硫酸钾50克,均匀混拌在深10厘米的床土中,整平床面,浇足底水。
如果土壤酸碱度大于6,必须调酸,用工业硫酸375毫升倒入37.5公斤水中稀释,喷洒床面;也可用调酸增肥剂0.5公斤,拌在肥料中(注意硫酸勿烧伤皮肤和衣物)。
3、土壤消毒:是旱育苗成败的关键。
每平方米苗床用敌克松2.5克,先用少量白酒溶解,再稀释到600倍,均匀喷洒床面,防治立枯病。
称量要准确,未溶的敌克松残渣扔掉。
4、种子处理:按100斤水加200毫升35%的恶苗灵(或40%的多菌灵250毫升)配成药液,用药液浸泡种子,在10~15°C水温下泡5天。
药液要没过种子。
5、催芽:把泡过的种子捞出,放在28~32°C(要插温度计)下2天内芽长1毫米,准备播种。
6、播种: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0°C,中苗(苗龄30~35天)成活最低温度13°C,大苗(苗龄40~45天)成活最低温度14°C。
播种期根据当地温度决定。
7、播种量:手插中苗(3、5片叶)每平方米播90%发芽率的湿种280克(合干种子225克),手插大苗(5.0片叶)播种190克(合干种子160克)。
8、管理:从播种到出苗密封小棚,出苗后除阴雨天外,每天都要通风练苗。
苗长到1.5片叶时,每平方米用2.5克敌克松喷1次,防治立枯病,3片叶后,加大通风。
防治潜叶蝇,每平方米用40%乐果5毫升稀释600倍,喷施。
二、稀植栽培技术1、基肥与灭草:每亩本田用磷酸二铵7.2~8.3公斤,硫酸钾4.0~4.6公斤,尿素5.6~6.5公斤,农家肥2立方米作基肥,用恶草灵灭草。
浅谈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候变暖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极端的天气事件,例如暴雨、干旱等。
针对这些天气变化,传统稻作生产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因此开发适应性更强的新兴水稻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之一便是针对北方寒冷气候下的寒地水稻栽培技术。
本文将从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灌溉等方面简单探讨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一、育秧在北方地区的寒冷气候下,秧苗生长速度缓慢,易发生生长不良现象,影响后期稻苗的生长发育。
为了促进秧苗生长,寒地水稻一般在3、4月份开始育秧,使用温床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低温环境下幼苗生长的问题。
此外,为了防止秧苗在牵出过程中折断,寒地水稻育秧时会适当提高秧苗的营养成分,增强稻苗的韧性和抗病能力。
二、田间管理寒地水稻生长期短,栽培前期(播种至抽穗)多为膨大期。
因此,在田间管理时,应尽可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以免影响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要注意防风固土,以免产生倒伏现象。
防止倒伏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根部适当施肥、增强根系的稳定性来解决,可以相应地增加氮肥的投入量,并且将化肥和有机肥合理混合使用,以利于根系的扎实和增强。
除此之外,适时增施磷肥、钾肥等也有助于增加水稻的抗性、生长速度和产量。
三、灌溉灌溉是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提前设计好灌溉方案,并在田间管理中适时调整。
在这里,可以采取低地积水灌溉、坑田灌溉、分条件灌溉等方法进行,其中,低地积水灌溉是一种常用的灌溉方式。
在低地积水时,水量不宜太多,以免导致水稻根系窒息。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水的利用率极为重要,因此,在灌溉时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尽量避免水分的流失。
四、施肥寒地水稻施肥相对传统水稻要更加灵活多变。
在施肥时,不仅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适时调整肥料配比,也要结合当时的气候环境,投入适当的氮肥、磷肥、钾肥等。
北方寒冷气候下,土壤肥力相对较低,因此需要适当添加叶面肥等有机肥料,并适时控制化肥施用量。
合理施肥不仅有助于增加水稻收成,还能够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口感。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是指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合理选择水稻品种,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和管理方法,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
以下是关于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的一些内容:1. 水稻品种选择:寒地水稻品种应具备寒冷抗性,能够耐低温、抗早春严寒。
一般选用早熟、寒地适应性强的品种,如黑龙江大米、吉亚宝和哈水二号等。
2. 育苗技术:适时进行育苗,一般选择早熟种米作育苗,如黑龙江大米2号。
育苗期间要注意保温,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良好的栽培状况。
3. 田间管理:进行浅翻耕,翻晒秧场,春早稻种稻秧要提前5-10天进行插秧。
以早插早出秧,为保证出秧时间,春早稻在4月中旬播种后,需进行若干预堤施肥时间调整。
插秧后要及时进行灌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
4. 施肥技术:寒地水稻施肥应坚持“三穿、三追、两深、一用”的原则。
三穿是指预穴施基肥、小水秧穴施追肥和大田整水穴施追肥;三追是指拔节追肥、引干边插追肥和穗肥;两深是指基肥、拔节追肥和引干边插追肥要深施;一用是指肥料要用好,按要求进行施用。
5. 病虫害防治:针对寒地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如及时喷洒药剂、轮作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
6. 灌溉水利:寒地水稻对水分要求较高,确保稻田灌溉和排灌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稻田内的水分充足。
7. 除草措施:及时除草是保证寒地水稻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化学除草剂、机械除草等方法控制杂草的生长。
8. 预防霜害:寒地水稻需防止霜冻和寒害,可采取覆盖秸秆、塑料薄膜等方法增加保温效果。
寒地水稻栽培与管理技术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稻品种,以及采取适宜的育苗、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水利、除草、预防霜害等措施,确保寒地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稳产。
寒地水稻“超早钵育”高产栽培技术刘树海发布时间:2021-09-13T09:18:49.27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6期作者:刘树海[导读] 品种选择:选择熟期适宜的当地晚熟、高产、优质、抗病的矮杆、大穗型品种。
庆安县选择有效积温2500—2550℃品种。
二积温带和三积温带上限,主栽龙稻18品种,搭配种植北稻7;三积温带下限和四积温带主栽北稻2、搭配种植龙稻6号。
庆安县勤劳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1、品种选择:选择熟期适宜的当地晚熟、高产、优质、抗病的矮杆、大穗型品种。
庆安县选择有效积温2500—2550℃品种。
二积温带和三积温带上限,主栽龙稻18品种,搭配种植北稻7;三积温带下限和四积温带主栽北稻2、搭配种植龙稻6号。
2、苗床整地:在前一年秋天置床挖出30—35㎝土铺20cm稻壳后回填床土,施好腐熟好的有机肥8-10公斤,粗打高地面8—10cm的苗床,在3月5-10日提早扣棚提温,当床土化冻30cm左右开始细整地,在上一年秋季上冻前备苗床土。
3、超早钵种:种子包衣浸种消毒。
3月20-25日用大钵体352钵盘每穴2—4粒播种,摞起15-20层高,包好朔料膜保温保湿,放到温室或连窗棚内,经4—5天拱土露尖。
4、摆入大棚:稻苗刚拱土露尖时搬入大棚,摆盘前浇透苗床底水,钵盘压入置床与置床紧密接触,在大棚内搭小棚架,盖膜,增加保温、保湿性能。
5、防低温:钵盘移入大棚内后,棚内温度夜间保证7℃以上,白天低于28℃,如有低温,在大棚上盖草帘,小棚上覆棉被、麻代片等,必要时在大棚内采取烧稻壳、炭火等措施,保温。
6、大棚管理:随秧龄增大和处界气温逐渐升高,注意温度管理,坚持宁冷勿热的原则;水分管理上坚持宁干勿湿原则,水分大及时晾床,缺水则早、晚一次浇透;施肥防病在秧苗2.5叶期,如缺肥,结合浇水施一次100倍的硝铵或硫铵,同时浇一次酸水,防立枯病发生,有病喷瑞苗青、多菌灵等药剂防病。
7、本田整地:秋收后上冻前,土壤含水量降至25%时秋翻地,春季旱靶、旱平、水整地,整平靶细,寸水不露泥。
Z a i p e i j i s h u旱育秧是寒地水稻栽培过程中普遍应用的技术,不仅有利于培育壮秧,还具有节省人工、种子、土地资源等的优势,是一种节本增效的栽培方式。
特别是在春季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将育秧时间适当提前,进行早育秧、早移栽,充分利用农时和积温,为提高寒地水稻产量创造良好条件。
本文对寒地水稻旱育秧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选择育苗地选择用于进行寒地水稻旱育秧的苗床地非常关键。
苗床地应根据育秧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如果是小面积育秧,育秧数量较少的,可直接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地进行育秧,土壤条件比较适宜,还便于进行育秧管理。
如果水稻栽培的面积比较大,需要另外选择育苗地。
育苗地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灌方便。
二、制作育苗床育苗地选定以后,要进行苗床制作。
一是要提前搭建育秧温室大棚。
大棚的规格按照育秧量的多少来确定,只要能满足育秧需要即可。
二是要准备置床土。
提前选择肥沃的土壤,并将其运到大棚附近进行晾晒。
三是作床。
播种前15天左右,将育苗地进行深翻,达到散墒增温的目的。
翻地的同时每亩施入2000公斤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并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施入150克的过磷酸钙。
苗床宽应在1.5米,苗床间设有人行道,方便育秧人员开展管理工作。
翻地后将苗床地耙细整平,将石块、树枝、杂草等杂物清理出去。
要注意对土壤进行调酸,使土壤的酸碱度适宜。
另外,需在苗床土中喷施敌克松溶液,以预防苗期立枯病与青枯病。
三、种子处理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和栽培管理水平,对水稻的品种进行选择。
品种应具备适宜当地栽培条件、品质好、产量高、成熟期适当、耐寒、抗病、抗倒伏的品种。
每公顷要准备30公斤的种子。
播种前7天将种子以3厘米的厚度摊放在通风背阴的平地上进行晾晒,晾晒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晒种后再将种子放入70%甲基托布津溶液中进行浸种,达到消毒的目的。
浸种24小时后捞出放入催芽袋中,在温室内催芽。
当85%以上的种子咧嘴后,即可用于播种。
Vol.48No.1应用技术收稿日期:2017-12-18作者简介:付久才(1980-),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
随着国家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的商品粮水稻品种由原来的普通圆粒型品种向优质、晚熟、长粒型品种转变。
一些优质品种(如国家一级米龙稻18)都是13片叶以上,能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而在第三、四积温带采用常规栽培无法安全成熟。
寒地水稻苗床隔寒超早播育大龄秧苗技术突破了这一瓶颈,在常规育苗的基础上通过提前扣棚覆膜促早化冻、提前催芽播种、五膜增温覆盖、减量播种、调酸追肥、大龄插秧、冷害预防等技术集成,形成一套晚熟优质水稻品种育5叶1心带1~2个分蘖大苗的技术,使13叶晚熟优质水稻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种植成为可能,推动了水稻种植“转方式,调结构”。
下面介绍一下寒地水稻苗床隔寒超早播育大龄秧苗技术要点:1做床与扣棚秋做床、高做床,床面高于地面50cm ,使床土不受水汽,确保旱育秧。
建造标准大棚,棚长60m 、宽6.5~7.0m 、高2.5m ,以利于增温、恒温、保温。
水稻生产前一年秋扣棚,使大棚内无积雪,这样利于次年春季棚内土壤提前化冻。
水稻苗床铺垫一层碳化稻壳作为隔凉层,确保开春时隔凉层下凉气不反运。
2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在育秧大棚置床下30~40cm 铺设保温板做成苗床增温隔离层,给置床增温,使水稻秧苗生长在暖床上以满足秧苗生长需要,达到超早育秧的目的。
苗床隔离层增温能做到3月20日左右播种,秧龄一般在45d 左右,从而延长秧苗在育秧大棚内的生长期,后期大田生长的积温不足此时可在大棚内补足,插秧时秧龄已达5叶1心至6叶,带1~2个分蘖,最终实现水稻带蘖插秧。
3三膜覆盖技术大棚内架设两道棚,两棚之间留有40~50cm隔层。
外层大棚用普通大棚膜,内层两棚用高透光膜。
内层高透膜确保内部育苗所需光照强度,内层棚膜上增铺铝膜珍珠棉,白天打开透光,晚上铺上有效防止白天接收温度的散失。
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组北方高寒稻区位于我国的高纬度地区,温度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并且该地区经常出现低温冷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及米质。
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北方高寒地区,采用晚熟品种,通过提早在室内(或温室内)育苗,两次移栽,争取更多的有效积温,培育大龄多蘖壮秧,实现超稀植栽培,确保水稻安全成熟。
该项技术一是突破了寒地水稻播种的时间界限,将播种期提前20-25天,争取有效积温150—200o C。
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育苗方式,将一次育苗改为二次育苗,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时间,为培育大龄多蘖壮秧奠定了基础。
三是在原来大棚育苗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晚熟高产品种,通过提早育苗,两次移栽,充分发挥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从而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因此,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将成为继水稻旱育稀植和水稻大棚育苗之后的又一项突破性技术。
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黑龙江省乃至北方寒地稻区的水稻生产起到具大的推动作用,对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内容:1.在北方高寒地区,研究利用在现有的温室或在室内,采用必要的增温设施,创造适宜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适时早播,争夺有效积温。
2.确定适宜的品种。
3.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及播种量。
4.研究第一次移栽时的操作程序。
5.研究综合育壮秧技术。
6.研究最佳插秧密度。
7.研究配套的本田施肥技术。
二.研究方法。
该项目的研究主要通过试验、示范的方法。
试验在不同生态区(一、二、三积温带)、不同栽培水平条件下,广泛布点,验证此项目的可行性。
1999-2001年主要进行基础性研究,2002年在扩大试验、示范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其增产机理,完善其配套技术措施,简化其操作程序,使此项技术更具推广价值。
2003年后进入示范、推广阶段,2004年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
三、经济技术指标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比常规育苗增产10%以上,每公顷纯增收1000元以上。
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是指在气温较低、日照时间较短的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
在这样的环境下,水稻生长周期长、产量偏低,种植难度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寒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结合该技术的原理和实施方法,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1. 旱育栽培原理寒地水稻旱育栽培是指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水稻的种植和管理。
通过控制灌溉水量和管理水分,适当干旱的条件下种植水稻,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和抗逆能力,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育稀栽培是指在相同的单位面积上,减少种植水稻的密度,使得每株水稻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从而实现水稻的增产减耗。
结合旱育和育稀的原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就是在寒地条件下,通过控制灌溉水量和减少水稻的密度,实现水稻的增产增效。
1. 土壤改良在寒地水稻的种植区域,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水平,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 控制灌溉水量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控制灌溉水量,将水稻的生长周期分成不同的生长期,根据水稻的需水量,合理地施放灌溉水量,让水稻在不同生长期获得适量的水分。
3. 控制种植密度考虑到寒地水稻生长周期长、光照时间短,需要控制种植密度,将水稻的种植密度调整到合适的水平。
适当的减少种植密度,使得每株水稻都有足够的土地和光线进行生长,提高单株产量。
4. 施肥管理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施用不同种类和量的肥料,以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可以结合叶面喷施和土壤施肥的方法,将养分直接供给到水稻的叶片和根系,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5. 病虫害防治在寒地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关注水稻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寒地水稻的增产增效。
1. 增产增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使得寒地水稻的种植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显著。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寒地水稻是黑龙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由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比较特殊,从而对水稻栽培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应当了解相关的栽培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合理运用。
下面重点对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展开分析。
一、寒地水稻旱育秧技术黑龙江地区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
因此,在寒地水稻的栽培中,可采取旱育秧技术,为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
1、种子处理(1)稻种包衣包衣是稻种处理中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提高水稻产量方面效果显著。
为提高包衣质量,并加快作业效率,可在秋季时以机械的方式对稻种包衣,将包衣后的稻种烘干,并装入袋内置于暖库中存放。
经过机械加工处理后的稻种,在盐水中的选出率达到2%以内时,便可通过种衣剂包衣,要控制好种衣剂的用量,以稻种总重量的2%为宜,即每100kg的稻种,加入2kg的种衣剂,兑水1kg稀释。
需要注意的是,当稻种经过包衣处理后,应当放在阴凉通风处,防止阳光照射。
(2)浸种催芽稻种经过包衣处理后,可装入网状的袋子中浸种,每个袋子不要装满,以2/3左右为宜,装好袋的稻种整齐放入专用的浸种箱内进行浸泡,袋子与浸种箱的边缘之间要留出15cm左右的距离,随后向箱内加入清水,水量不宜过多,没过袋内稻种20cm 即可。
浸种的温度应当保持在10℃以上,持续时间不少于10天。
当稻种浸好后,可放入催芽箱内进行催芽,具体做法如下:向催芽箱中加入适量的水,要没过稻种5cm,水温控制在35℃左右即可,当稻种的表面温度基本稳定后,将催芽箱重新换一次水,水温不低于35℃,当稻种表面温度达到30℃左右后,抽干箱中的水进行催芽。
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稻种的温度始终处于30℃以上,以35℃为宜。
当稻种表面的出芽长度达到1.8mm以上时,便可将其从箱内取出,借助余温使芽长到2.0mm以上。
随后在常温的条件下对出芽的稻种进行晾芽,在增强稻种抗寒性的同时,达到抑制种芽继续生长的目的。
寒地水稻一段超早栽培技术作者:张小梅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9期张小梅(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海伦 152300)这项技术是集旱育稀植、钵盘早育、和大棚育秧优点于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用钵盘在大棚中育成带蘖的壮秧,稀植浅插,靠壮杆攻大穗和低位分蘖实现高产。
主要技术要点:于秋季上冻前,先将置床床土挖出30~35cm,铺上6~8道厚的塑料膜,膜上铺20cm稻壳,压实后用膜将稻壳包好、封严,也可用珍珠岩等代替稻壳,或用3~5cm厚的硬体苯板作隔寒层,包好塑料膜,再将挖出的土回填整平压实。
1 品种选择选择熟期适宜的当地晚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
2 高台大棚育苗选择旱田地做苗床。
本田地育苗的,苗床高度要求达到50cm。
与3月中旬提早扣棚增温。
3 播种及播量种子浸种和催芽后,4月5日左右播种。
使用钵体盘育苗,播种量是:一个钵体孔播2~3粒。
覆土0.5~1cm。
播种后三膜覆盖,增温,促进秧苗生长。
4 苗床管理秧田管理是保证秧苗素质的关键,主要分4个时期。
1)出苗期:又称为密封期,管理重点保湿保温,以促进出苗整齐,当出苗达70%时,揭开地膜。
2)出苗后到1叶1心期:该时期又称绿化期,管理中心是防止秧苗高温徒长。
控制温度的办法是出齐苗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通风降温,最高温度28℃,最低温度10℃以上。
同时注意除草和防玻当有3~5℃低温,要注意防冻,防止生理性冷害的发生。
3)1叶1心到2叶1心期:这个时期称为炼苗期,管理重点是控制温度,促进根系生长。
通风时间控制在上午9时~下午3时左右,促进扎根和防止地上部徒长。
棚温控制在20~25℃。
特别是秧苗2.5叶期,苗床温度不能超过25℃,以防早穗现象发生。
4)2叶1心期到插秧期:这个时期是炼苗后期,管理重点是,一防病;二炼苗;三满足水分需要。
办法是逐渐加大通风量,直到昼夜揭膜,这时秧苗需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才能旺盛生长。
5 本田整地水稻整地质量要求田内高低差不大于3cm,即寸水不露泥,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
北方寒地水稻栽培技术北方寒地水稻栽培技术北方寒地是指中国的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地,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土地也往往贫瘠,但是这里却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地区生产水稻虽然不容易,但是也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北方寒地的水稻栽培技术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土地准备首先要准备好土地。
在北方寒地栽培水稻,最好使用排灌条件比较好的耕地。
为了避免大雨冲刷,田地不宜过大,一般应在亩地(即667平方米)左右。
同时,这些地区的土壤形成条件不够,土壤肥力差,土层浅,一般都有日照时间较短和夜间温度较低的问题,所以在栽培水稻前先要用化学、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耕作质量。
同时,北方寒地水稻栽培要注意立地地势,应该选取比较平坦的地势。
二、水田管理水稻栽培需要水田,水田的适宜水位对水稻生长、产量影响非常大。
北方寒地的水田建议采用沟渠送水养田或渠灌开垦耕地。
在栽培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水位,以保证水下氧气供应充足,避免低氧会导致光合作用不足,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三、种植北方寒地种植水稻的时间一般在4月底-5月初之间,由于这时候的气温气候较为适宜。
在选择种子方面要选择适合北方寒地栽培的种植品种,如中矮、中晚熟的水稻品种等。
同时在种植之前要进行备土,使土壤松散而有利于根系的扎结。
要选用秧苗厚、品质优的苗子,及时插秧,插秧时要注意深浅,要将水淹过秧苗根部,约为4厘米左右即可。
四、除草除草要及时,水稻拔节期和早稻绽穗期是除草的关键时期。
由于北方寒地的气候较为寒冷,天气不一定清晴,草害难以完全除去。
除草时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草甘膦,可以在浇水后适量喷雾,以使草甘膦被能够快速吸收。
五、施肥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北方寒地的野生水稻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具有很强的野生性和抗逆性。
不过由于北方寒地大部分土地属于酸性土,加之春季和冬季降雪融化后所带来的冰霜侵蚀,使得土壤的氮、磷、钾等养分素质较低,所以在施肥上要注意补充足够的养分。
北方寒地水稻超早播旱育大苗栽培技术
作者:郑洪艳崔利修杨秀华
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6期
我市位于高纬度的北方寒地稻作区,水稻年种植面积1.87万公顷,近几年来推广水稻超早播旱育大苗栽培技术,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一、育苗前准备
1. 秧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的中性或偏酸性地块做育秧田。
秧田要长期固定,连年培肥。
2. 整地做床。
夏、秋季备足苗床土,并过筛、晒干、苫好待用;秋季支好大棚架或将大棚底座埋好;秋整地做床时,先清除根茬、乱叶,再浅翻8~10厘米深,打碎坷垃,施腐熟农家肥8~10千克/米2,整平待用。
3. 床土配制。
按20米2苗床施用过筛后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50千克(按使用说明书加适量壮秧剂与备好的过筛旱田土130千克,充分混拌均匀),配成营养土。
4. 秧盘选择。
采用塑料钵体秧盘,钵体孔深≥2厘米,上孔径≥2厘米,下孔径≥1厘米。
二、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并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晚熟优质水稻品种,第一积温区可选择松粳9号等品种,第二积温区可选择松粳6号等品种,第三积温区可选择五优稻3号、龙粳14等品种。
不要选择太过晚熟的品种,以防水稻贪青晚熟。
三、种子处理
1. 晒种选种。
浸种前选择在背阴通风处,将种子摊成2厘米厚,晾晒1~2天,每天翻动3~4次。
用25千克清水加6千克盐配成的盐水选种,1次可选出20千克种子。
捞出秕谷后,还要用清水冲洗种子。
2. 浸种消毒。
每100千克种子用25%咪鲜胺25毫升在室温下浸种消毒5~7天,每天搅拌1~2次。
3. 催芽。
将浸好的种子在30~32℃条件下破胸。
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并经常翻动。
当芽长1厘米长时,将温度降到15~20℃后凉芽6小时左右待播。
4. 播种。
于3月25日至4月1日,按8~12千克/公顷的用种量进行人工撒播或用播种器播种。
每钵孔播2~3粒种子,用过筛无草籽的疏松沃土盖严种子,覆土厚度0.5~1厘米。
浇透水后在床面平铺1层地膜,再扣上小棚膜,棚高≥35厘米,最后扣大棚膜,并将膜四周压紧,用土培严,大棚膜上还要拉好防风带,待苗出齐后立即撤掉地膜。
四、秧田管理
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要密封保温;出苗至1.5叶期,开始通风炼苗,温度保持25~28℃,最低不能低于10℃;秧苗1.5~3.0叶期,逐步加大通风量,温度控制在22~25℃;秧苗3.0~5.0叶期,加大通风量,温度控制在20~22℃;移栽前五天全揭膜,自然炼苗。
2. 水分管理。
在秧苗2叶期前如早晨叶尖无水珠要补水,床面有积水时需及时晾床。
秧苗2叶期后,如床土出现干旱应于早、晚浇水,要一次浇足浇透。
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注意不能将水灌上床。
3. 追肥管理。
秧苗2.5叶期如发现脱肥,用硫酸铵1.5~2.0克/米2、硫酸锌0.25克/米2,稀释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洒,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
起秧前6小时撒施磷酸二铵150克/米2或三料磷肥250克/米2,之后用清水洗苗。
4. 病虫防治。
苗期病害主要有恶苗病和立枯病。
恶苗病可通过浸种消毒来防治。
立枯病可在秧苗1.5叶期用福美双、噁霉灵等药剂苗床喷雾。
为有效防治潜叶蝇,在起秧前一二天用吡虫啉类或啶虫咪类药剂对苗床喷雾,带药下田。
5. 苗床除草。
在秧苗1.5~2.5叶、稗草2~3叶时每亩用10%氰氟草酯60~80毫升进行茎叶喷雾防治稗草。
五、本田管理技术
1. 严格整地。
以翻1年松旋2年为周期进行耕翻地。
5月上旬放水泡田。
采取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旱整地要旱耙、耙平、整平堑沟,结合泡田打好池埂;旋耕田只做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5天进行,做到整平耙细。
2. 适期插秧。
秧苗6.0~6.5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时开始插秧,我市为5月20~25日;插秧规格一般采用30~40厘米×16.7~20厘米,插秧深度为2厘米。
3. 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测试土壤的供肥能力,按目标产量的需肥量进行施肥。
采用“前重、中稳、后促”的施肥方法,确保水稻早发、中稳、后期不脱肥早衰。
具体做法:施农家肥30~45吨/公顷,三四年轮施1次,施纯氮100~120千克/公顷,前、中、后期的施用比例分别为50%~65%、15%~20%、20%~30%。
氮、磷、钾施用比例为1∶0.5∶0.3。
氮肥总量的50%~65%、磷肥总量的100%,钾肥总量的50%~80%,做底肥在翻后旱耙前施入;返青后追蘖肥为氮肥总量的15%~20%,在水稻倒2叶展开时,追穗肥为氮肥总量的15%~25%和剩
余的钾肥,如遇水稻长势过旺或低温、多雨或发生病害时,穗肥只施钾肥;齐穗期追施粒肥为氮肥总量的5%,但要注意发生贪青晚熟地块不施粒肥。
4. 科学管控水分。
插秧后返青前灌2/3苗高的水;有效分蘖期灌水3厘米深(增温促蘖),9月初撤水;有效分蘖终期前3~5天排水晒田,晒5~7天后恢复3厘米水层;孕穗至抽穗前,灌4~6厘米深活水;抽穗扬花期,灌5~7厘米深活水;灌浆至蜡熟期间歇灌水。
在水稻减数分裂期遇到17℃以下低温时,灌水10~15厘米深护胎。
5. 本田除草。
水稻本田除草应选用安全性好的除草剂。
防治稗草宜选用禾大壮、苯噻草胺、二氯喹啉酸,防治阔叶杂草宜选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防治三棱草等莎草科杂草选灭草松、2-甲·灭草松等药剂进行适时适量用药。
6. 病虫害防治。
水田虫害主要有潜叶蝇、负泥虫和二化螟。
防治潜叶蝇,一是在苗床用药,带药下田;二是对未带药下田的地块,在水稻插秧后开始返青时选用吡虫啉、啶虫咪类药剂进行叶面喷雾。
防治水稻负泥虫,可在清晨有露水时,用扫帚将幼虫扫落于水中。
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于7月中旬将氟虫腈或氟虫腈与三唑磷、杀虫双、苏云金杆菌乳剂等药剂混用。
防治稻瘟病,应以预防为主,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即对叶瘟未发病或发生较轻地块可用咪鲜胺、三环唑类药剂进行田间喷雾防治;对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咪鲜胺和三环唑类(高含量)药剂防治,并注意喷药时间宜在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3点以后进行,以免影响水稻受粉。
(作者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宁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15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