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译文及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
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水调歌头》
---道桥中学夏以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思路:美读品味积累
教学重点:体味诗情,背诵积累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齐读诗歌)二、引入版题,作者介绍
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也是一位写月亮的高手,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这篇千古传诵《水调歌头》。
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介绍作者,投影)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下面大家听这首词朗读,学习一下这首词的朗读,(听完学生试着读,教师指导)
2.自读诗词,说说这首词上片和下片各在写什么内容?
四、体味诗情。
1.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从哪里看出的?(学生齐读全词,从词中找答案)
2.(学生齐读小序)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
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
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师介绍背景)
3.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师: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一段里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
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
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4.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5.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知人论世)
6.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是否也借助月亮表达出来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师: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
通过刚才的解读,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怀念和失意。
板书:明确:上片---望月所感(写景)
下片---对月抒怀(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豁达乐观
五、积累诗词
1.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
2.当堂练习。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