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复习比和比例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2
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比和比例教学目标:1.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一、比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求比值的方法1. 复习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再进行约分。
四、比例尺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 掌握比例尺的性质:比例尺是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五、解决实际问题1. 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先设定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长度转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比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比和比例的基本运算方法,进行示例演示。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比和比例的运用方法。
4. 老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总结比和比例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进行课堂小测。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比和比例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比和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比和比例的PPT演示文稿。
2. 实际问题练习题和答案。
3. 小组讨论指导材料。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加强对比和比例概念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将比和比例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1、数与代数:比和比例第二课时复习内容:比和比例(二)复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过程:一回顾与交流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学生回答要点:正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板书:(一定)……正比例(一定)……反比例(3)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12345质量(g)2204406608801100说一说: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2346所装袋数2416128说一说: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2)举例。
修一条公路,全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种一共需要多少天?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②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路程(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③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3天工作量=全部工作量3天全部时间=④设未知数X,解比例。
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知识点复习比和比例知识点比的基本概念是两个数相除,用“∶”表示,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后项不能为0.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没有倒数。
商不变的规律是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除外),商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小数的性质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如5和7,7和9.最简整数比是指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化简比的方法有三种: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
整数比是指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小数比是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10、100……变成整数比,再把整数比化成最简比;分数比是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把整数比化成最简比。
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比例的四个数均不能为0.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比例、比例尺、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
在比例中,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不能混在一起进行运算,需要先把比例化简成最简比例,再进行运算。
先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然后将两个数同时除以最大公约数即可得到最简整数比。
2、正比例关系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始终保持不变。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y=kx。
反比例关系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
可以用字母表示为xy=k。
在反比例关系中,一种量的扩大会导致另一种量的缩小,反之亦然。
3、比例尺是指一幅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比例尺可以用数值比例尺或线段比例尺表示,两种表示方法可以互换。
数值比例尺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而线段比例尺则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地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总复习(一)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如:爸爸身高是小明身高的多少倍?170÷110=1117=17:11) 2、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
(1)17比11记作17:11 1.5比3记作 ( 1.5:3 )(2)比的各部分名称5 : 7 前项 比号 后项 3、什么是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是一个数,一般用整数或分数表示。
例题1、求比值3.5:0.7=35:7=55:8=5÷8=0.62592:31=92÷31=92×13=32 注意比值的读法:三分之二 4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小结:因为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
例题2、求下面比的未知项。
x :3=0.21 120:x =24解:x =3×0.21 解: x =120÷24 x =0.63 x =5 根据什么可以求出比的未知项?5、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零除外),比值不变。
为什么“零除外”?6、化简比: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和它相等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
例题3、化简比(1)63:9=963=17 (2)7.5:2.5=75:25=3:1想一想:把整数比、小数比或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①整数比写成分数后约分后得最简比。
②小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③分数比先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例4、填空:( )÷4=()9=0.75=( ):20=( )%(3)÷4=()129=0.75=( 15):20=(75 )% 注意:熟练掌握除法、分数、小数、比、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整体观察把握公用条件。
(二)按比分配例5、六年级三个班共有150人,一班人数、二班人数和三班的人数比是6:5:4,这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6+5+4=15150×156=60(人) 150×155=50(人)150×154=40(人)答:一班有60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0人。
第二课时:复习比和比例复习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比例尺(课本第101一103上面“做一做”)。
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复习过程课前布置预习课本l0l—103上面“做一做”。
一、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1.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与基本性质(幻灯或投影仪显示下面表格通过以下提问,教师适时填空)(1)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3)什么叫做比例?举例说明。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比和分数、除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填好下表)(1)比和分数有什么联系?(2)比和除法有什么联系?例:5:6==( )÷( )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下表小结:表中相应名称只是相当于的关系,并非完全相同。
三者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间的倍比关系,比号是一种“关系符号”;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除号是一种“运算符号”。
3.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化简比)(2)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解比例)(3)练习:①课本第101页“做—做”的第1题②课本第101页“做—做”的第2题③解比例0.6:x=:2二、复习求比值和化简比(先让学生练习后归纳下表)1.求比值:4:=2.化简比:4:=3.102页“做一做”的第l、2题。
三、复习比例尺1.什么叫做比例尺?(一幅图的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2.比例尺的表示意思。
例如:一幅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2)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3)表示把图上距离扩大100倍就是实际距离。
(4)表示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就是图上距离。
3.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先提问,比例尺有几种形式?后归纳如下:比例尺4.比例尺的有关应用。
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可得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比例尺是一个比,但实际上它是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所以它既可以作为比的知识的应用,也可看成是比例的一种应用。
练习(由学生先练习,后讲评。
)(1)建筑一幢少年宫,它的长是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
求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7厘米:350米=7厘米:35000厘米=1:5000答:这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
(2)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
求A地到B地的实际距离?解:设A地到B地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根据=比例尺,得=x=4000000040000000厘米=400千米答:A地到B地的实际距离是400千米。
(3)在一块平行四边形小麦试验田。
底长80米,高50米,用的比例尺画在平面图上,这块试验田在图纸上的面积是多少?小结: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是不名数,后面不应带单位名称;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应化成相同单位的量值;比例尺是长度比,而不是面积比。
四、巩固练习1.课本第103页上方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二的第1—6题。
五、课内外作业1.练习二十二的第7、8、9题。
第三课时: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内容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量的判断。
复习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教育。
复习过程一、正、反比例的意义什么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举例说明。
两种相关联的量可能存在哪些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1.正比例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当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关系成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这两个量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3.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区别:(1)我们研究的正比例与反比例都是什么样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都存在有什么关系?(3)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二、正、反比例的判断要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通常按以下四个步骡:一看、二列、三找、四判断。
一看:首先要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是不是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二列:列出数量间的关系式;三找:找出谁是不变化的量;四判断: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与积成正比例;而当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
(1)课本第103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2.深化练习(分组讨论,再各组派代表讲思路、解法,后教师讲评。
)(1)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两小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3)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4)练习二十二的第15题四、课内外作业。
1.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板书设计:教后感:3.应用题第一课时:复习简单应用题复习内容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例1,课本第107—108页。
)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适当方法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为解答复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过程引入课题。
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题都要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答,也就是都可以看作是若于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
所以我们复习应用题的第—节课就是复习简单应用题。
出示课题“复习简单应用题”。
一、简单应用题的含义1.什么样的应用题称为简单应用题?(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概括)(只含有一组基本数量关系,只用加、减、乘、除法一步运算来解的称为简单应用题。
) 2.教学例l。
出示例1: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
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这道题是不是简单应用题?为什么?可应用哪一种运算意义来解答?(提问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根据上面例题中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编成“求差”、“求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儿”的简单应用题吗?(学生口头编题并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 问题算式(1)这个厂的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364—91=273(人)(2)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364÷91=4(3)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91÷364=练习题:一堆小麦108吨,分给6辆汽车运,平均每辆运多少吨?(让学生口头解答,并讲出这是一道怎样类型应用题。
)二、简单应用题的类型1.会学生按下面简单应用题的类型,应用例1与练习题条件和问题编成例题并讲出数关系;来完成下面简单应用题总表。
2.练习。
应用例1的内容给下面的应用题补上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分数简单应用题。
给应用题补充完整后,要求全班解答,然后讲评。
(1)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有多少人?(2)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有多少人?三、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下表中每组数量的意义,并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述,并根据每一道基本关系式编出三迢不同的应用题。
)(1)收入-支出=结余收入-结余=支出支出+结余=收入(2)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3)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总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4)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5)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时间=工效工作总量÷工效=时间(6)本金×利率×时间=利息利息÷利率÷时间=本金利息÷本金÷时间=利率小结:牢固拿握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熟悉四则运算的基本应用情况才能熟练解答简单应用题。
四、巩固练习1.看书本第107、108页。
2.练习二十三的第1、2、4题。
五、课内外作业1.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板书设计:教后感:第二课时:复习复合应用题复习内容一般复合应用题。
(例2,课本第108—109页。
)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用分析法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
复习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简单应用题,为复习一般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般复合应用题。
板书课题:“复习复合应用题”。
一、一般复合应用题1.复合应用题的含义。
(1)什么样的应用题称为复合应用题?(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概括。
)(含有几组数量关系,要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来解的称为复合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谁来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几个步骤:教师按学生回答,板书解题步骤,并说明要点。
(1)审题,理解题意。
(明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它是解题的基础。
)(2)分析数量关系。
(运用已掌握的常见数量关系,结合题目条件和问题加以分析。
它是解题的关键。
)(3)列式计算。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它是解题的重点。
)(4)验算。
(是解题正确的保证)(5)作答。
(是解题完整的必须)3.练习例2。
[让学生在课本中练习,然后指名学生讲出例2中的(1)、(2)、(3)的分析思路。
]例2:(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
实际每小时走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2)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
实际每小时走了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3)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
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从上面的三个分析图不难看出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请同学口述比较三道应用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可根据学生口述,列成下表比较。
验算:以例2(3)为例。
①可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先求出2.5小时多走的路程。
0.75×2.5=1.875(千米)②再求原计划速度走2.5小时所行的路程。
3.75×2.5=9.375(千米)把①、②两项相加应该等于行军训练的总路程,若与总路程11.25千米相同,说明上面例2(3)的解答正确。
1.875十9.375=11.25(千米)小结:以上是用分析法的解题思路进行,它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思考,找出解答问题所要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