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的发生危害与常用防治药剂
- 格式:wps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7
绿盲蝽在桃树上的发生危害及防治作者:唐占英田娟李健东刘超刚来源:《山西果树》2016年第06期近年来,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桃产区绿盲蝽危害严重,为保证生产效益,现将绿盲蝽发生危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果农参考。
1 形态体征绿盲蝽,又名绿盲椿象、棉盲蝽、苜蓿盲蝽、小臭虫等,属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
成虫体长约5~7 mm,宽约2~3 mm,绿色。
若虫为5龄,与成虫相似。
初孵时为绿色;2龄变为黄褐色;3龄开始出现翅芽;4龄触角和足端呈黑褐色;5龄长翅,又变成鲜绿色。
2 生活史及发生危害规律绿盲蝽在黄河故道砀山及周边地区一年发生4~5代。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果实的汁液为主。
以卵在果树枝干粗皮缝、花芽基部以及土壤内越冬。
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5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成虫,同时也开始出现世代重叠。
绿盲蝽基本上是每月发生1代。
第2代成虫出现在6月上、中旬,并开始向园外的大田农作物转移,危害豆类、玉米、棉花、花生以及瓜菜等作物。
7月上中旬发生第3代成虫;8月中旬发生第4代成虫;9月下旬出现5代成虫,并重新迁入果园。
直到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产卵越冬。
3 危害状况4月上旬,当桃花盛开之时,越冬卵孵化出的若虫开始刺吸嫩叶、嫩芽的汁液,中旬是危害严重期。
随着幼果的形成,便开始刺吸幼果的汁液。
每刺吸一处便留下一处洞眼,随着果实的增长,以刺吸处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均的枯死斑点,并有分泌物流出,形成胶体状。
受害叶片畸形,叶边、叶肉溃烂,洞眼呈网状。
严重影响嫩叶和幼果的正常生长,如果防治有误,严重发生时会造成绝收!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成虫日夜均能活动,白天多在叶片下面隐藏,夜间刺吸叶果汁液。
若虫有避光性,昼伏夜出,而在阴雨天气,可全天进行危害。
因此,阴雨天较多的4、5月份,发生量更大,危害更严重。
这是大多果农误把绿盲蝽的危害,当作穿孔病和疮痂病防治的主要原因。
4 防治方法根据各地绿盲蝽的发生危害规律及特点,选用适宜的农药、适宜的时间进行防治非常重要。
枣树绿盲蝽的发生及防控技术贾彦丽;智福军;吴硕;吕瑞江【期刊名称】《河北果树》【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页(P31)【作者】贾彦丽;智福军;吴硕;吕瑞江【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6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象科。
近几年已成为我省枣区主要早期害虫,危害逐年加重。
1)成虫。
体黄绿至浅绿色,体长大约5 mm、宽为2.2 mm。
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绿色,前缘广,上有细微小黑点。
前翅基部绿色、革质,端部灰色、膜质。
2)若虫。
初孵若虫体浅黄色,短而粗,体长0.9~1.2 mm,取食后黄绿色。
3龄后有翅芽,体长约3.8 mm。
5龄体色鲜绿,翅芽端部黑色。
3)卵。
黄绿色,长约1 mm,稍弯曲,端部尖,中前部粗,卵盖奶黄色。
以成虫、若虫危害枣树幼芽、嫩叶、花蕾、花及果实。
受害的嫩芽及幼叶形成褐色针刺状斑点,随之叶片展开进而变成不规则的小洞,皱缩不平。
枣吊受害后常不能正常伸长而弯曲,严重时腋芽及生长点受害,造成腋芽丛生。
受害的花蕾常停止发育,干枯脱落,严重时几乎无花。
幼果受害后常出现坏死的黑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幼果脱落,影响产量。
绿盲蝽在河北省一年发生4~5代,以卵越冬。
越冬卵常在枣树皮下、多年生枣股及附近浅层土壤中或杂草、树木上。
翌春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卵孵化期较为整齐。
早期若虫在枣树萌芽前先危害作物和杂草,枣树萌芽后上树危害,晚孵若虫随枣树萌芽即危害嫩芽及幼叶。
4月底至5月上中旬枣树抽枝展叶期为危害盛期。
5月下旬以后,气温渐高,虫口减少。
第2代若、成虫6月上旬出现,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危害枣花及幼果,第1、2代是全年危害最重的两个时期。
第3~5代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
棉田绿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作者:付俊英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0期摘要介绍了棉花重要害虫绿盲蝽象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为棉田绿盲蝽象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盲蝽象;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435.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0-0154-01绿盲蝽象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的顶心、嫩叶、花、蕾及幼铃,棉花顶心被害后,形成多头棉,丛生疯长;嫩叶被害后形成破叶,俗称“破叶疯”;花蕾及幼铃被害易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近几年,由于抗虫棉的种植,棉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棉田盲蝽象发生数量逐渐增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已经上升为棉田主要害虫,并且危害逐年加重。
该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除为害棉花外,还对蔬菜、果树、苜蓿等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棉花、枣树受害后一般减产20%~50%,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1形态特征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以成虫、若虫刺吸棉花幼嫩组织,如嫩尖、幼蕾、幼铃的汁液,造成棉花破头、破叶、破枝丛生和蕾铃脱落,从而影响棉花产量。
在北方棉田发生的有4种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河间市发生的主要是绿盲蝽[1]。
其成虫体长5 mm左右,绿色,触角比身体短,前胸背板上有黑色小刻点,前翅绿色,膜质部暗灰色。
卵长约1 mm,长瓶状,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无附属物。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复眼红色,5龄若虫体鲜绿色,眼灰色,身上有许多黑色细毛,翅尖端蓝色,达腹部第4节,腺囊口为一黑色横纹。
2发生规律棉盲蝽象在河间市1年发生5代。
以卵在枣股芽鳞内、杂草、棉田枯枝、落叶上越冬。
越冬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为若虫,孵化盛期在4月下旬。
第1代若虫5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末。
第2代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孵化盛期在5月末,6月上旬若虫开始羽化为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中旬末,成虫迁飞到棉田猖獗危害,并交配产卵。
绿盲蝽1、分布与危害:绿盲蝽学名Lygocoris (lugus)lucorum Meyer—Our属半翅目,盲蝽熔科。
别名棉青盲蝽、青色盲蝽、小臭虫。
分布全国各地。
以长江流域发生较重。
为害菊花、大丽菊、石榴、扶桑、木模、紫薇、桃、山茶花、茶树、桑树等。
该虫以成、若虫为害嫩叶、叶芽和花蕾。
叶片被害后,出现不规则黑色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畸形,花蕾被害后,在受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叶芽嫩尖受害后,则呈焦黑,不展叶。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cm左右,黄绿色至绿色,较扁平。
复眼红褐色,触角淡褐色。
前胸淡黄绿色,背板多细微黑色点刻。
前翅绿色,膜质部淡褐色。
足橘黄色,腿节较粗。
足各节生小刺及细毛。
卵长口袋形,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入。
初孵若虫体短且粗,似成虫,绿色,体表多黑色细毛,翅芽长达腹部第四节。
3、发生规律:该虫年发生4-5代,10月下旬以卵在木槿等植物组织内越冬。
越冬卵于次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初开始为害。
卵产于小枝梗、叶柄、叶片主脉等处。
卵期4-5天。
若虫共5龄,若虫期20多天。
6-7月雨水多,湿度大,枝叶茂密,为害十分严重。
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少。
若虫与成虫有趋嫩性,都比较隐蔽,爬行迅速,十分活跃。
4、防治方法:清除田间蒿类等杂草,减少盲蝽繁殖场所。
化学防治在为害期,可选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或喷20%杀灭菊酯2000倍液。
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生盛期时喷后隔一周再喷一次。
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茶树绿盲蝽危害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绿盲蝽对春季名特茶的危害特点,分析了其严重危害春季名特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溧阳南部春季名特茶主产区茶树绿盲蝽的防治提供借鉴。
1、危害特点1.1范围广,面积大: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区域内有以福鼎大白、浙农系、安吉白叶茶为主的茶树面积2 000 hm2。
据调查,春茶期间绿盲蝽发生危害的茶园1 400 hm2,其中700 hm2茶园受危害严重,每个茶树品种都有绿盲蝽发生危害。
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1、化学防治: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乳油3000倍液、0.9%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2、农业防治:将田边杂草清除干净,合理施肥,避免施加过多氮肥,防止徒长。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蜘蛛、姬猎蜂、小花蝽、草蛉、黑卵蜂、缨小蜂等盲蝽蟓的天敌。
一、防治盲蝽蟓的特效农药1、化学防治(1)防治盲蝽蟓一般选择具有内吸性、熏蒸性、触杀性的杀虫剂或者是复配型药剂,比如氟虫氰、氯氰·丙溴磷、氯氟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马拉·辛硫磷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乳油3000倍液、0.9%虫螨克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2)当苗期百株虫量达到5-8头,蕾期百株虫量达到8-11头,铃期百株虫量达到25头时进行防治,一般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5点后用药(先打外围,然后转着圈的逐渐往里喷药,喷药时,保证正反两面均有喷到)。
2、农业防治(1)将田边的杂草清除干净,破坏掉盲蝽蟓的繁殖场所,减少盲蝽蟓越冬基数。
(2)合理施肥,避免施加过多的氮肥,防止棉花徒长。
(3)棉田后期的时候,将嫩枝、赘芽疏去,防止引来盲蝽蟓为害。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盲蝽蟓的天敌,比如蜘蛛、姬猎蜂、小花蝽、草蛉、黑卵蜂、缨小蜂等。
二、盲蝽蟓是刺吸式害虫吗1、盲蝽蟓属于刺吸式害虫,危害的植物主要有棉花、洋麻、苜蓿、豆类、玉米、谷子、高梁。
2、盲蝽蟓的成虫和若虫均能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棉花幼嫩组织的汁液,主要危害棉花的嫩叶、幼芽、幼嫩花蕾。
3、棉花子叶期时生长点被害,表现为颜色变黑焦枯,不再长出新的嫩芽。
棉花真叶出现后生长点被害,表现为枯死,侧生较多不定芽。
幼叶被害后,出现黑色小点,局部组织坏死,随着叶片长大,形成孔洞。
幼蕾被害后,颜色变成黄褐色至黑褐色,随后干枯脱落。
花铃被害后,出现黑褐色斑点,不久便僵化脱落。
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近年来,棉铃虫由主要害虫下降为次要害虫,而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成为主要害虫,同时在棉区造成了较重的危害。
本文针对棉花田盲蝽象的发生种类、危害特征、生活习性,提出了盲蝽象防治新技术,供大家参考。
1、盲蝽象的形态识别1.1优势种类聊城市棉田盲蝽象以绿盲蝽与中黑盲蝽为优势种类。
苜蓿盲蝽与三点盲蝽也有发生[2]。
1.2成虫识别绿盲蝽:全体绿色。
中黑盲蝽:停歇时在背上有1条黑色纵带。
苜蓿盲蝽:黄褐色,前胸背板前方有2个明显的黑斑。
三点盲蝽:中胸小盾片与前翅2个楔片形成3个黄绿(或白)色三角形斑。
1.3若虫龄期识别棉田盲蝽象若虫分5龄,主要通过翅芽分龄。
2龄若虫翅芽极微小;3龄若虫翅芽生长,末端达到腹部第1节中部;4龄若虫翅芽为绿色,末端长至腹部第3节;5龄若虫中胸翅芽末端达到腹部第5节。
绿盲蝽若虫全体绿色,体型呈洋梨型,触角比体短。
中黑盲蝽若虫的触角较体长,基部2节为淡褐色,端2节为深红色,足部红色;腿节及胫节部位生黑色小疏点;跗节端节呈黑色。
苜蓿盲蝽若虫为深绿色,布黑色刚毛,着生于毛基片上,故为绿色而杂有黑点。
三点盲蝽若虫的触角为黑褐色,第2~4节基部均为黄白色。
2、危害部位及症状2.1顶尖若棉苗真叶初现时盲蝽象为害生长点基部,则受害部位全部变黑焦枯,只留2片肥厚子叶,被称为“公棉花”或“无头苗”;如为害真叶幼嫩部分,则致使主茎端部枯死,并于棉株基部出现不定芽,形成“破头疯”棉花。
2.2叶片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棉株嫩叶受害后,首先出现小黑点,随着叶片生长,被害部位的小孔变成不规则的孔洞,称为“破叶疯”。
2.3棉蕾盲蝽象在植株现蕾后大肆为害,导致幼蕾脱落、棉铃稀少,成为“扫帚苗”(整株形状类似扫帚菜)。
小棉蕾受害后,首先在被害处出现黑色小斑点,2~3d全蕾灰黑色,干枯脱落。
受害脱落的幼蕾基部向外突出而呈凹凸不平或小瘤状,为黑色、落痕很小;而自然脱落的落痕大、凹陷且色浅。
绿盲蝽的防治绿盲蝽,半翅目、盲蝽科,俗称棉青盲蝽、花叶虫、小臭虫等。
主要危害月季、菊花、大丽菊、一串红、木槿、扶桑、石榴、桃花等多种园林花木。
主要分布于江苏、上海、福建、河南等地。
危害状:成虫和若虫用口针刺害月季等植株的嫩叶、叶芽和花蕾。
被刺害的叶片几天后出现黑斑和孔洞,受害严重时,叶片发生扭曲皱缩。
花蕾被刺害后,被害处渗出黑褐色汁液。
叶芽嫩尖被害后,呈焦黑色,不能发叶。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生短毛。
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丝状,长越为体长的2/3,第2节长于3、4节之和,由1节到4节颜色由浅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上布多个小黑点,前缘宽。
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有1浅纵纹。
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有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末端黑色。
卵长1毫米。
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
两端突起。
若虫2龄若虫黄色,3龄长出翅芽,4龄翅芽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部和足端部黑褐色,5龄若虫与成虫相似,初始绿色,复眼桃红色,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蛋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北方每年发生3—4代,南方6—7代,以卵在苜蓿、蓖麻茎杆、残茬内,果树皮或断枝及土内越冬,翌年春3—4月连续5天日均温度达110C时,相对湿度高于70%时卵开始孵化,先在苜蓿等植株上生活。
枣树发芽时迁飞至枣芽上为害,后为害花器。
成虫寿命长,发生不整齐,飞行力强,喜食花蜜,羽化后6—7天开始产卵,产卵期30—40天,非越冬卵多散产于嫩叶、茎、叶柄、嫩蕾等组织内,外露黄色卵盖,卵期7—9天。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春季细致刮树皮集中烧毁、枣园冬前深耕冬灌,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可减少越冬虫卵。
二、化学防治1、早春卵孵化盛期,在越冬虫源集中地块喷洒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1200倍啶虫脒液、或2000倍10%吡虫啉液、或1500倍48%毒死蜱乳油药液消灭初孵化若虫。
怎样防治绿盲蝽象?
绿盲蝽象,又叫小臭虫,破叶疯。
成虫和若虫均以针状口器吸取汁液,危害幼嫩芽叶。
受害后,芽叶首先出现许多小红点,不久变为红褐色或黑色枯死斑点,随着芽叶的伸展,小点变成不规则的小孔,孔边稍微突起,有一圈褐纹,随后残缺破烂,叶卷缩畸形。
河南省一年发生5代,一般春茶受害最为严重。
虫卵产在豆科作物或茶树茎梢内越冬,4月上旬开始孵化,为害茶树,4月中旬后为孵化盛期,5 月初出现成虫,5月中旬为全年危害最重时期,5月下旬后成虫羽化,飞迁,虫口减少。
其他各代成虫分别在6、7、8月上中旬出现,世代重叠。
成虫飞翔力强,有昼伏夜出特性,不易发现。
盲蝽象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高温多湿和茶行郁闭或密植茶园发生量大。
防治措施∶
(1)药物防治。
于4 月上旬对越冬作物(蚕豆、山毛豆、豌豆、苜蓿)喷药防治,4 月中下旬对茶树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50%敌敌畏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2000倍液或二溴磷1000倍液。
(2)早春结合积肥,铲除杂草,消灭越冬卵,减少虫源。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技术--常见蝽类害虫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济南地区危害园林植物的常见蝽类害虫有:茶翅蝽、麻皮蝽、红脊长蝽、绿盲蝽、梨冠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一、茶翅蝽:危害丁香、海棠、樱花、山楂等。
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
4月底5月初成虫开始活动,卵产于叶背,7月初若虫孵化,7月下旬成虫羽化,9月开始越冬。
二、柳碧蝽:危害杨树、柳树、蒙古栎等。
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
7-9月成虫期。
三、斑须蝽:危害梨树、苹果、石榴、桃树、山楂等。
一年2代,以成虫越冬。
4月中旬和7月中旬前后产卵,若虫期约40天。
四、麻皮蝽:危害多种阔叶树木。
一年一代,以成虫越冬。
5-7月成虫产卵,卵期10天左右,若虫期约50天。
五、珀蝽:危害楸树、栎树、盐肤木、马尾松、柿树、杏树等。
一年两代,以成虫越冬。
六、菜蝽:危害刺槐、菊花、十字花科植物。
成虫越冬,4月下旬开始成虫产卵。
七、红脊长蝽:危害垂柳、刺槐、花椒等。
一年2代,以成虫越冬,4-5月产卵,6月开始出现成虫,危害嫩梢,成虫趋光性强。
八、绿盲蝽:危害木槿、月季、一串红、海棠、紫薇、菊花等。
一年3-4代,以卵越冬,4月初孵化,5月出现成虫,6月出现第二代成虫,是危害盛期。
九、梨冠网蝽:危害梨树、苹果、海棠、山楂等。
一年4代,以成虫越冬,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各虫态出现,7-8月危害最重。
十、娇膜肩网蝽:危害杨树、柳树。
一年三代,世代重叠,以成虫越冬。
5月成虫开始活动。
十一、方翅网蝽:危害悬铃木法桐等。
每年5月开始危害,以成虫越冬,夏秋季危害严重。
一年2-5代,世代重叠。
在叶片背面危害,从叶柄开始逐渐危害整个叶片,看起来叶片发黄,斑点失绿,严重时整株叶片呈现黄乎乎的,提早落叶。
蝽类防治措施:秋冬季消灭土层表面的枯枝落叶,集中销毁,做好清园工作。
晚秋和早春喷施石硫合剂一次,3-4月份,使用冠呀、溴氰菊酯等喷施一次树皮缝隙、杂草、裂缝等,消灭越冬成虫。
发生初期,使用冠呀、溴氰菊酯、三彪等杀虫剂喷雾。
葡萄上的这种小绿虫,一定要防好葡萄绿盲蝽发病时间节点,江西安徽地区为4月上旬到6月中旬,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葡萄绿盲蝽虫害时间为4月上旬到5月下旬。
绿盲蝽对葡萄的危害有哪些?怎么防止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臭蝽与绿盲蝽蝽是半翅目昆虫的简称,因常有臭腺,俗称臭屁虫。
其中,部分种类以植物汁液为食,危害果树、幼果。
葡萄上的有害蝽的种类有很多,包括茶翅蝽、绿盲蝽、斑须蝽、黄斑蝽、点蜂缘蝽、小长蝽及菜蝽等,其中以绿盲蝽危害较为严重。
绿后丽盲蝽俗称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近年来,绿盲蝽对葡萄的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
绿盲蝽成、若虫均刺吸为害葡萄嫩叶、嫩芽、幼果等幼嫩组织,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生长,给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绿盲蝽在葡萄上为害葡萄绿盲蝽蟓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葡萄的汁液为生,嫩梢受害重时,梢尖枯死,嫩叶受害后,初现黑色的小点(与葡萄黑痘病早期的症状相似,仔细辨认即可发现黑色小斑点的边缘并不整齐,且透光),幼叶展开后,叶片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影响光合作用;葡萄绿盲蝽蟓还能危害幼果,使幼果不能尽快的发育,后期果面上出现木栓化的疮疤,严重的还会造成裂果。
有些绿色品种果面上出现的黑色也可能与它有关,直接影响商品价值。
绿盲蝽在葡萄产区普遍发生,一年发生2-3代,成虫在草丛中越冬,并有在不同寄主之间转移危害的习性,如第一代危害葡萄,第2代危害其他作物。
成虫体椭圆形略扁平,长12-16毫米,全体青绿色。
若虫5龄,体长10-14毫米,似成虫,也是绿色。
绿盲蝽的成虫和若虫均会刺吸葡萄的嫩芽、嫩叶、果实等,会削弱树势。
被害葡萄植株果实品质收到影响,幼果畸形;叶片被害邹缩、畸形穿孔。
绿盲蝽为害特点发生得早,个体小,代数多,成虫喜阴湿,有趋光性,飞翔能力较强,若虫也行动敏捷,白天隐蔽,晚上出来危害,所以不易发觉。
避雨栽培的葡萄,喷药时,它可能逃避到避雨棚上面,不使药剂喷到身上。
河北科技报/2010年/3月/23日/第B06版
林果产业
防好绿盲椿象
辛集市林业局刘新忠
4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后,绿盲椿象从寄主阔叶杂草上孵化危害后,向梨树转移,首先危害幼叶及新梢。
被害梨树的幼叶,初期出现散生褐色小斑点,随着叶片生长,斑点外缘变黄褐色,稍扩大,往往数十个被害斑点片状分布,重者布满叶片,形成孔洞,甚至幼叶及新梢停止生长。
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梨的幼果,幼果被害后,以刺吸孔为中心形成1~2毫米的突起,部分突起爆裂,溢出红褐色汁液,也有在爆裂深处形成白色粉状物。
幼果萼洼被害后,多从未脱落的花萼处溢出红褐色汁液,并形成泡沫。
一头绿盲椿象多在同一幼果上危害几处,生长后期果实畸形,品质低劣。
5月底6月初由于梨树叶片及幼果老化,绿盲椿象向农作物转移,不再危害梨树。
防治绿盲椿象要采取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人工防治:在早春果园内杂草萌发前,及时中耕除草,清除病残枝,把树下的杂草、枯枝落叶等及时烧掉,或结合施基肥深埋地下,消灭寄主上的越冬卵。
化学防治:3月下旬至4月初越冬卵孵化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害,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4月下旬至5月中旬(特别是雨后),是绿盲椿象危害梨树盛期,应结合防治其它害虫及时喷药,以免造成全年为害。
比较好的药剂有菊酯类药剂1500倍液、灭扫利2500~3000倍液、乐斯本1500倍液。
必须掌握好喷药质量,做到喷细、喷匀、喷严,枝、干、叶及地面杂草的正反面全部喷到。
第1页共1页。
治盲蝽蟓最简单药,盲蝽蟓一般什么时候活动,哪个时期危害大治盲蝽蟓可以使用20%虫必克1000倍液、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或50%辛硫磷、35%赛丹乳油、20%灭多威2000倍液喷雾,或者是使用40%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100倍液滴心防治。
盲蝽蟓一般昼伏夜出。
一、治盲蝽蟓最简单药,盲蝽蟓一般什么时候活动1、当卵已孵化的时候,在越冬寄主上喷洒40%氧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减少越冬基数。
2、在棉花苗期至蕾铃期(6月底或7月初)这段时间里,当达到防治指标时,使用40%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或50%辛硫磷100倍液滴心防治。
3、在成株期使用20%虫必克1000倍液,或10%吡虫林可湿性粉剂/50%辛硫磷/35%赛丹乳油/20%灭多威2000倍液喷雾。
4、每亩地使用60g的50%乙酰甲胺磷或30g的⒉5%功夫菊脂兑水45kg叶面喷雾,或者是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
5、在害虫发生期,每亩地使用2g的80%锐劲特水份散粒剂兑水30kg喷洒防治,或者是使用盲蝽诱抗干扰素,每20ml兑一桶水(15kg左右),均匀喷雾。
6、盲蝽蟓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怕光,一般昼伏夜出。
二、盲蝽蟓哪个时期危害大1、每年5月份,当温度达到15摄氏度以上、湿度高于60%的时候,盲蝽蟓的虫卵开始孵化,也是棉花芽虫危害防治时期,此时进行防治,既可以保护棉花正常生长,又可以减少盲蝽蟓日后繁衍的数量,降低防治难度。
2、5月中下旬的时候处于棉花枝叶伸展期,是盲蝽蟓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一般当新被害植株率达到1-2%,百株有1-2头虫时进行防治。
3、第2代盲蝽蟓在6月上中旬出现,是危害棉花的暴发期,也是防治盲蝽蟓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一般当新被害株率达到3-5%,百株虫量达3-5头时进行防治。
4、从6月下旬开始,盲蝽蟓的繁殖出现世代重叠(第3、4、5代的盲蝽蟓分别在7月中旬、8月中旬以及9月中旬出现。
),一般当新被害株率达到5-10%,百株有5头虫以上时,进行防治,每隔7天防治一次,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
绿盲蝽的危害及防治技术作者:王武军,黄欣伟,高丽苹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9期王武军,黄欣伟,高丽苹(偃师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河南偃师 471900)摘要:近年来,偃师市葡萄种植面积逐年提高,绿盲蝽的危害呈现随种植面积增加而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危害葡萄的重要害虫。
绿盲蝽成、若虫均刺吸葡萄嫩叶、嫩芽、幼果等幼嫩组织,吸取植株组织内的汁液,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生长,给广大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绿盲蝽的危害及防治技术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绿盲蝽;葡萄;危害;防治方法目前,绿盲蝽危害葡萄日趋严重,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危害葡萄未展开的芽或刚刚展开的幼叶和新梢。
幼叶受害后,最初形成针头大小的红褐色斑点,之后随叶片的生长,以小点为中心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大小不等,严重时叶片上聚集许多刺伤空,致使叶片皱缩、畸形其至呈撕裂状,生长受阻,光合作用收到极大影响,自身养分制造受到限制,不能供给植株生长足够的养分,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受到严重影响。
1 绿盲蝽形态特征绿盲蝽成虫体长5.0mm、宽2.2mm、绿色、密被短毛。
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 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
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2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规律绿盲蝽1年发生4~5代,在葡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1、2代为主要危害代。
绿盲蝽的发生与葡萄的生长发育有关,在北方地区葡萄园内,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为4月下旬,1代若虫取食危害葡萄嫩芽,第2代若虫于6月,即葡萄花期至幼果期达到孵化高峰,危害葡萄的花序、幼果。
2代成虫羽化后,开始部分转移到附近杂草、果园、苗圃等植物上危害,部分仍留在葡萄园取食危害。
绿盲蝽的发生危害与常用防治药剂!
绿盲蝽危害范围大、全年发生时间长、是较难防治的一种重要害虫,应掌握其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危害特点、防治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决策以持续提高防治水平。
现依其危害最重的棉花和冬枣两种作物为主要对象进行简述。
一、种群数量上升及危害加重原因。
绿盲蝽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种老害虫。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应用有机氯、有机磷化学药剂防治农业害虫,绿盲蝽的发生数量减少、危害程度降低。
但80年代以后,农田灌溉面积增大、湿度提高,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农作物种植多样性为其提供了多种生存场所,利于相互之间迁飞,降低了防治效果。
成为主要害虫。
二、主要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以卵越冬且有多种场所,在苜蓿、蒿子、蓖麻残茬内及冬枣的病残枝、剪口、多年生枣股处、有疤痕的树皮下和石榴、木槿、苹果、桃的组织内,野菜的残茬处都能找到。
当3月份以后气温升至1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60%时越冬卵就开始孵化,在越冬寄主上危害,或迁至所喜食的寄主场所。
1~2代相对发育整齐,3~5代世代重叠。
在棉花田,6月下旬发生第二
代,7月下旬发生第三代,8月下旬发生第四代,9~10月发生第五代。
在冬枣园,4月中下旬冬枣萌芽后,因其幼嫩和含糖量高,园内及周围寄主活动的绿盲蝽迅速迁入嫩芽处集中危害。
5月上旬到7月上旬是危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7月中旬后,部分成虫转移至园外寄主,田埂路边的阔叶类杂草上也较多。
9月中旬以后,当天气渐冷,寄主衰老时便开始产卵越冬。
温度与各虫态发育历期相关性密切。
绿盲蝽卵期为6~10天,若虫期为15~25天,成虫期为35~50天,当温度高时发育时间短,反之则长。
各代雌虫产卵数量差别较大,第一代平均300余粒,其后各代逐渐减少。
在棉田多喜欢产于嫩叶、大片叶的叶脉、叶柄、苞叶或嫩茎内,冬枣上多喜欢产于嫩叶、嫩茎或叶脉处。
绿盲蝽为喜湿性昆虫,卵在相对湿度70%以上时才能大量孵化。
当相对温度在80%~90%,气温20~30℃时容易造成大发生,高温低湿时发生较轻。
绿盲蝽危害苹果
绿盲蝽危害葡萄
绿盲蝽危害冬枣
三、目前防治难点。
1.绿盲蝽寄主作物多,为其生息繁衍提供了多种场所,能进行相互其间迁飞转移,不利于彻底防治。
2.周年发生时间长,3代以后世代重叠不利于集中防治。
3.虫体相对较小,具有一定隐蔽性,成、若虫都能进行刺吸式危害,被害症状表现滞后性,导致很多农民不能进行及时防治。
4.千家万户不能进行统一防治,虫体受惊后具假死性,敏锐落地或迁飞,使喷洒药剂接触机会少,不能精准喷洒到虫体,降低了防治效果。
5.成虫有昼伏夜出习性,农民为白天喷药,难以发挥药剂的触杀性能,达不到防治效果。
6.以化防为主,持久喷洒农药造成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
一是大量杀伤有益天敌,如捕食绿盲蝽的华姬猎蝽、小花蝽、大眼蝉长蝽、草蛉类、蜘蛛类、胡蜂类等多种有益天敌在棉田、枣园基本见不到,传递花粉助力授粉的蜜蜂亦很少见到,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二是导致绿盲蝽对化学农药明显产生抗性,用药量越来越大,防效却越来越低。
以下仅就常用药剂进行简述供应用选择参考。
(1)氯虫氰。
是防治绿盲蝽的一种常用药,在持效期等方面表现出非常好的效果,但因对地下水和蜜蜂等产生负面影响,国家已停止喷洒应用。
(2)吡虫啉。
与同类药比较,上市早,农民有应用基础,价位相对便宜,性价比高,农民愿意用,剂型品种多。
不足是除杀死蜜蜂外,绿盲蝽对其疑似产生抗性,防效趋于降低,市场购买量出现下滑。
(3)啶虫脒。
与吡虫啉的作用有很多相同之处,耐低温性能好于前者,现在市场用量相对偏小,是上量慢但又有一定市场的药剂。
(4)吡蚜酮。
有独特作用方式,持效时间长,对有益昆虫伤害性小,但药后绿盲蝽彻底死亡时间迟。
(5)噻虫嗪。
上市晚于吡虫啉,杀虫优果、持效时间优于吡虫啉,速效性明显优于吡蚜酮或同类其他药剂,虽成本略显高,但农民愿意接受。
(6)毒死蜱。
具有该类药剂的基本杀虫性能,毒性偏低是其突出优点,至今还有一定用量。
(7)灭多威。
杀虫率、速效性非常好,毒性偏高但分解很快,不影响果品质量,有少数农民在应用。
(8)高效氯氟氰菊酯。
具备该类药剂许多优点,至今仍有一定市场用量。
(9)甲维盐。
在阿维菌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改造,有效成分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生物菌类杀虫剂的优秀代表品种,具触杀和被植物吸收后的二次内吸杀虫特点,显效时间适中,持效期长,突出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杀伤天敌,果品中无残留,被称为无公害药剂。
掌握各种药剂特点后,根据绿盲蝽在当地实际发生情况,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复配,或选择组合剂有效防治绿盲蝽。
如绿盲蝽虫龄较高时,为提高速效性应选择拟除虫菊酯类为主的复配药。
当虫龄较低时,为提高持效期,应选择新烟碱类为主的复配药剂。
有机磷虽有较好杀虫效果,尤以在冬枣及其他果树上可作为复配剂,但不能当作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