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名师精编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从考古发现看,西周时期农具多用木石等材料制成,青铜主要用于铸造武器、礼器和生活用具,最主要的原因是青铜A.产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石器B.制造起来困难,不如石器方便C.质地太脆,不太适合农业生产D.使用时间短,很快被铁器取代2.据报道,上海发现在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
某同学想考证画像的真伪,从下列四个方面来看,最关键的应该是A.确认画像的创作时间B.测量画像的尺寸大小C.确定画像人物的年龄D.观察画像色彩的浓淡3.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A、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B、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C、邢窖白瓷产量大D、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4.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B、商周——漆器C、商周——青铜器D、商周——玉器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B、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汉朝已经出现了五大名窑D、江西景德镇因制瓷而著名6.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A、新石器时代B、夏朝C、商周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7.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
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 B.西汉C.唐朝D.明朝8.私营手工业由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工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衰弱C.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私营手工业水平扩大9.在官营手工业中发生由征役制到雇募制转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B.大汶口文化晚期,居住在山东的原始人群就会用轮制法制造蛋壳黑陶C.东汉晚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开始出现D.宋代白瓷进入了成熟期,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用生活品11.元代全面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促进棉纺织业发展的人物是A.沈括B.宋应星C.郭守敬D.黄道婆12.将传统的丝织技术与文学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始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武德年间“昌南镇瓷名天下”,故排除A项;陶玉系“镇民”且自行“载瓷入关中”,可见其身份为民营手工业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陶玉不仅“载瓷入关中”,而且“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可见其追求产品的知名度,故选D项。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金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锯子、刨子、钻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工具出现,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表明冶金技术进步,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3.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 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 38 76.3%京东东西路12 19 63.2%京畿、京西北路8 11 72.7%小计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通过解读《宋代时华北地区贡娟州数量》表格可以看出,华北地区贡娟州占72.1%,反映了华北地区丝织业比较普遍,产量较高,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B项不能体现“最为发达”,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练习(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这是我国的青铜时代,而商周时期又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和繁荣时期。
答案B2、2018年中国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
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下冶金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青铜铸造技术②用焦炭冶铁③用煤做燃料冶铁④冶炼钢的技术A、①②④③B、③①④②C、①④③②D、②①④③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答案C3、一首流传至今的松江民谣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黄道婆的赞颂和铭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松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纺织技术先进地区B、黄道婆给松江地区带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C、黄道婆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纱机和织布机D、黄道婆发明的先进纺织技术属于丝织技术答案B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三件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皿。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时期,代表中国制瓷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解析由于官营手工业集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主要供皇室和贵族使用,所以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最高水平。
答案A5、官营手工业中发生由征役制到雇募制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私营手工业发展D、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调整解析出现上述变化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6、私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经营形态,对其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近几年江苏高邮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3 000多年的乐器“青铜铙”和一柄青铜短剑,两件文物都很精致,它们的出土说明了()A.3 000多年前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B.高邮地处古运河通惠河附近,一定还有大量文物未出土C.3 000年前青铜主要用来制作兵器和乐器D.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解析:江苏高邮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和乐器“青铜铙”不能说明高邮地区的青铜冶铸业规模大,产量多,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青铜短剑和“青铜铙”不能代表所有的青铜器,故C项错误;两件青铜文物都很精致,能够说明商周时期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D2.某摄制组拍摄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剧中农民身着棉衣,此部电视剧反映的史实最早出现于()A.汉朝B.隋唐时期C.秦朝D.明朝后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后期。
答案:D3.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解析:武则天时代是唐朝时期,而彩瓷是元代才出现的。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4.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时期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现象的普遍出现和所学史实反映了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必修2: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作业)一、选择题1.(2017·安徽宿州二中期中)下图出土的青铜器宜侯矢簋。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该文物的价值包括()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材料信息“有铭文120余字”只能说明已经出现铭文,但孤证不立,无法证明“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材料“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等材料说明的是分封制,无法体现宗法制。
另外该文物作为青铜器,本身已经表明冶炼技术的进步。
答案 C2.(2017·广东广雅中学月考)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
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这些信息主要说明()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解析A项中仅有蚕桑不能说明农耕文明;B项只涉及画像砖,没有反映材料的核心内容;嘉峪关处于丝绸之路上,虽然材料也能体现出C项,但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信息,因为孤证不立。
综合判断,题干中涉及到墓中画像砖的采桑、丝织物图片以及陪葬物丝织物,由此可推断主要反映了此时出现了蚕桑和丝织业。
答案 D3.(2017·山东潍坊一中月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A项说明的是汉代纺织业的发展;B项黄道婆是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C项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D项《说文解字》是成书于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历史ⅱ岳麓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学案+练习【自主学习】【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成就〔一〕金属冶炼业:1、冶铜:〔1〕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2〕成就:时期的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1〕冶铁技术的进步:①表现: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②作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冶铁燃料的使用:①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用于冶铁②时用煤作燃料非常普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③南宋末期开始用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业:1、丝织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赢得了的称号。
〔4〕唐代出现了技术。
2、棉纺织业:〔1〕宋末元初,棉花种植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使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3〕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1、陶器:〔1〕地位: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2〕种类:有彩瓷、黑陶、白陶等。
2、瓷器:〔1〕地位: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2〕成就:①东汉晚期,成熟的。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
③隋唐时期,工艺日臻成熟,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④宋代,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⑤元代开始进入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二】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1〕特点: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
〔2〕认识: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1〕产生时间:〔2〕演变:①西周到明前期,由统一经营管理,始终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开始日渐萎缩。
〔3〕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征役制到。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2.“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此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A.麻纺织业B.丝织业C.棉纺织业D.造纸业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A.丝绸B.钟表C.象牙制品D.青铜器4.“……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A.白瓷B.青花瓷C.粉彩瓷D.珐琅彩5.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状态。
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6.“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私营作坊兴盛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官府经营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
2.(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C D答案 A解析文物A是商代的司母戊鼎,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
3.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答案 A解析抓住时间限定“汉武帝后”。
材料介绍的是汉武帝前后汉代冶铁技术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权的支持,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盐铁官营的政策推动冶铁技术的发展。
B不符合题意,C出现于东汉初,D不是主要原因,故最佳答案应为A。
4.“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推动棉纺织业技术重大革新的是( )A.战国郑国B.东汉王景C.南北朝贾思勰D.元代黄道婆答案 D解析推动古代中国棉纺织业技术重大革新的是元代的黄道婆。
5.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由“黄道婆”等信息可知其描述的是元代的棉纺织业。
6.(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 A.丝绸B.钟表C.象牙制品D.青铜器答案 A解析丝绸是中国畅销海外的手工业品,故A项正确。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这表明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土地兼并严重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C.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D.产品商品话程度提高5.“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B.政府的大力推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6.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D.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7.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8.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有网友建议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
不可能经历到的是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工人B.到徽商票号做收银员C.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D.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大商人9.“西域一体化”让西安、咸阳这两座直线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都走上了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之路。
其实,自古以来这两座古城就相依相存、相互促进。
下列出土文物与西安、咸阳这两座千年古都有关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下列可以说明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技术的最早的材料应是A.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B.古罗马《自然史》中记载的“中国产丝,织成绵绣文绮、运至罗马……”C.《左传》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D.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二非选择题11.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12.(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盐、铁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物资,在汉朝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富翁大多经营这两项业务,文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的一大财政收入就是煮盐。
战国以后铁器成为农具的主流,具有广大的市场,因此,铁器的贩卖也具有高额利润。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开始推行对盐、铁等暴利行业的整顿和治理。
汉武帝不但将其移交给了国库,还实行了国家专营。
汉武帝任用桑弘羊来推行治理盐、铁经济政策,桑弘羊在盐业整顿方面,实行民间生产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然后国营统一贩卖的措施;在铁行业整顿方面,则从生产开始就由国家垄断,在全国设立了50处铁官,专门进行铁器的制造。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材料二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铁器兵刃……非众庶所宜事也。
往者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
(2)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故③说法错误误;故含有此项的均可排除,即排除A、B、C三项。
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
另外,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本题的主旨就是说景德镇的民营制瓷手工业很多,规模很大。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民营制瓷手工业3.C【解析】试题分析: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择C项。
材料内容表明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整日劳作还衣食无着,十分的悲惨,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民生活的艰辛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
A项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史实不符合,中国的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是在1840年后。
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说法也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活跃5.A【解析】试题分析:B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封建政府是抑制商业发展的,所以不可能是大力推广的,C项材料内容发展的结果,不是其前提,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6.D【解析】试题分析: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不是商代,所以排除A项。
B项出现在元代,C项更是在时间上与材料无关,D项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商代手工业的发展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两朝的确是推行了“海禁”政策,但并不是禁止海外贸易,而只是严禁海外贸易,所以,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只可能是D。
本题主要是要分清楚“禁止海外贸易”和“严禁海外贸易”的程度的区别,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是清代才有的事情,所以,穿越历史回到明代的南京去找工作,不可能经历到的只可能是“创办珐琅彩瓷烧制作坊”,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另外,明朝既有手工工场也有商帮,也种植棉花。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的手工业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依据所学可知,是秦统一后同姓全国的货币,而秦代都城是咸阳,故①符合题意;法门寺位于陕西西安,该寺出土的秘色瓷与西安有关,故③符合题意;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哥窑瓷器主要产于浙江龙泉,故②、④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货币1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织业。
依据所学,浙江吴兴钱山漾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A 项出现的含有蚕丝的绢片,是实物资料,反映了此时已经懂得了养蚕丝织的技术,故A项符合题意。
B、C只是文献记载,证据不足;D时间要晚。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达的手工业·丝织业11.(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试题解析:第(1)问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分析材料可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飘世界各地”几方面回答,这些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
“影响”从手工业对农业、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
第(2)问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
“(景德)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主要有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等方面。
由于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古代商业的进步·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12.(1) 盐铁业市场大、利润高,是政府重要财源;地方豪强、诸侯王国操纵盐铁经营,影响社会稳定;为了实现“大一统”而对经济实行的重大政策(2)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上的富商大贾和豪强权贵的财力,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地方割据;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皇权统治。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汉时期经济政策的分析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