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30
法律知识:贪污和腐败的社会后果和法律措施贪污和腐败一直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们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动摇了人们对公正、正义的信仰和追求。
本文将就贪污和腐败的社会后果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贪污和腐败的社会后果1.经济方面贪污和腐败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和拖累发展。
因为被贪污的社会资源(经济、科技等)无法用在有益的地方,导致经济发展被阻碍,带来不良影响。
2.政治方面贪污和腐败会直接或间接地干扰民主、法治和公平,因此对人们的政治信仰和民主参与产生恶劣影响。
政治大佬的贪污行为,会产生出尔反尔的公信力,导致民众流失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加剧了社会对政治的不满和抵制。
3.法制方面贪污和腐败行为对法律和法规产生消极意义。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他们会跳过法规,使整个社会法制环境发生恶化,加重对社会公正、司法公信度和建立起的法律信任的腐蚀。
二、应对贪污和腐败的法律措施由于贪污和腐败的危害极大,并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对贪污和腐败的打击和预防也在不断加强。
在法律环境中针对贪污和腐败进行治理,从而建立一个清正廉明的国家形象。
1.法律诉讼方面(1)建立符合当权党的反腐败特点的纪检监察机构体系建立一个高效、专业,并可公平公正处理纪检监察职责的机构,才能达到更好的反贪腐效果,这样可不断加强社会对纪律和法律的信任。
(2)完善执法体系针对贪污和腐败案件,通过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补充,使其逐渐接近完美。
完善执法制度,确保调查和惩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也表明了我们越来越接近法治国家的梦想。
2.公民教育方面形成拥有以高尚道德和良好品德为核心的公民素质,提高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并落实基本文化要求,良好的文化并导向着公民的素质。
3.公共治理方面完善权力公开透明制度,加强舆论监督。
通过公开罪犯档案、政府机构预算和各种公共决策旨在打击贪污和腐败,通过普及智慧、加大监督计算和提升民主参与,为改善治理责任提供支持。
试析贪污腐败的危害与对策一)现象当贪污受贿“傍”上洗钱……二)危害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扭曲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其执行、实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坏改革开放声誉。
而行业不正之风,又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重负难堪,进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动荡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商品化、货币化经济。
一切商品是由金钱来衡量、买卖,金钱往往越界,对权力产生极大的腐蚀性。
由于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要素面前显得无可奈何、苍白无力。
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与进程放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
腐败的恶性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腐败虽然会给寻租者带来个人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社会经济资源。
它不是以“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资源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来获得部门垄断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受损。
经济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而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腐败造成经济环境污染,使得投资者对市场望而却步,一些本应付诸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流产”。
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不平等竞争机制下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曲线呈左下趋势,而经济的增长也因此而受阻。
(五) 加速道德沦丧。
当今的中国如果用道德沦丧毫不为过,到处是假货,到处是欺骗的陷阱,到处是犯罪,信任出现危机,诚信出现偏差,信仰缺失,办事没有钱寸步难行。
腐败的危害有哪些腐败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挫败了人们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而且还对社会造成了种种危害。
下面是腐败带来的各种危害。
一、破坏公平正义腐败破坏了公正、公平和正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腐败的影响下,那些有权力的人可以无视法律规定,操纵和掌控社会资源和财富,阻碍社会正义的实现。
因此,有些人会认为用腐败手段达成自己的利益更容易,从而导致社会不公。
二、损害公共利益腐败侵蚀了公共利益,污染了公共环境,阻碍了公共服务的发展。
通过贪污、行贿等非法手段,那些不法分子可以争夺公共资源,侵占公共财产,以获取非法的利益,这将导致公共财务受损失,公共设施衰退,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三、扭曲市场经济腐败导致市场经济受到扭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利用腐败手段,某些企业可以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出现市场混乱,导致公正市场竞争受到阻碍,从而使经济面临衰退。
四、妨碍社会进步腐败阻碍了社会进步,逐渐使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他们不但破坏了法制的权威性,而且还把自身利益看得比整个社会进步更为重要。
这将导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下降,政治经济环境变差,使得社会进步受到阻碍。
五、削弱政府责任力和执政合法性腐败削弱了政府的责任心和执政合法性。
如果政府利用腐败行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履行守卫国家、维护法律和人民权利的职责,这将大大减弱政府的管治权威和威信,令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对社会产生危害。
综上所述,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败坏,而且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它破坏了公平、公正和正义,损害了公共利益,扭曲了市场经济,妨碍了社会进步,削弱了政府责任力和执政合法性。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廉洁和正义,才能够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繁荣。
腐败的危害(一)对政治的危害1、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关调查显示,在“最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连续三年位居榜首,而且今年的比例高达近六成,是三年来的顶峰。
一方面说明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影响的恶劣;另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腐败问题的忧虑。
2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如何、地位高低,以及是否堪称强大,衡量的标准无外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评判;无论经济指标有多高、发展速度有多快,经济总量有多大;即便位居世界第一,也只能算得上经济巨人,一个腐败现象猖獗国家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政治上只能被视为矮人,受到国际社会的鄙视;也难融入国际社会,大凡政治开明的国度不削与之交融。
正因此其,腐败现象严重,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被大大削弱,在国际舞台难有大的作为。
(二)损害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执政的基础和条件,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的成效。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的程度。
如果腐败案频发,造成社会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弥补起来将十分艰难,民心不断趋向背离,腐败严重到一定程度,积重难返极可能危及国家政局。
国际社会中,因腐败促其政府倒台的案例屡见不鲜。
近几年,全国各地发生大小群体事件,其中一些,正是因腐败引发,也有一些政府因公信力极低,加之问题处理失当,使事态急剧恶化,酿成惨剧。
(三),破坏国家制度和规则。
与腐败现象相联系正是官员的滥权,和专断,其根本是人治社会的作为;国家由政府行使管理职能,职权、腐败无处不有,公权力私有化;容易造成政出多门,致政令受阻,令行不通;人权超越事权,私权超越公权,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发展大计的资源的人为被分配,导致国家制度的懈怠和枉费。
人们不再按规则办事,希望投机取巧;违章办事。
(四),亵渎法律神圣和尊严。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显示,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中国检察机关共查处贪污贿赂犯罪67505人,平均每月有近1600名官员因腐败走进监狱。
坚决抵制腐败行为腐败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顽疾,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打造廉洁政府,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抵制腐败行为。
本文将从腐败的定义、危害以及如何坚决抵制腐败行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腐败行为的定义腐败行为是指在公职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执行职责的过程中,利用权力和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个人私利或者违背正义、正当的行为。
腐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级中表现形式各异,常见的腐败行为包括贪污受贿、滥用权力、乱用公款等,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众的信任。
二、腐败行为的危害腐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腐败行为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挪用。
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使得公共财产流失,本应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被挪作他用,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其次,腐败行为使社会秩序失衡。
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增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贫富差距。
再次,腐败行为破坏了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国家的权威建立在公正廉洁的基础之上,而腐败的存在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腐败行为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
腐败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得人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实质保障,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坚决抵制腐败行为的方法(一)加强清廉教育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清廉教育是抵制腐败行为的基石。
通过加强对腐败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廉洁意识。
此外,还需加强对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廉洁教育,提高其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加大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腐败行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监管不力和制度漏洞。
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反腐败制度和机制,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使腐败分子无法藏身于法律的盲区。
(三)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对于抵制腐败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反腐倡廉资料反腐倡廉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旨在抵制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针对反腐倡廉这一议题,本文将提供相关资料,以加深读者对此问题的了解。
第一部分:腐败现象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或组织以权力作为手段获取私利的行为。
这种贪婪和不诚信的行为严重侵蚀了公共利益,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1.1 腐败的类型- 行贿受贿:公职人员通过收受贿赂或行贿他人来谋取私利。
- 滥用职权:滥用职权以获取非法利益或对他人进行打压。
- 贪污盗窃:擅自占有公共财产或挪用公款,严重损害公共利益。
- 贿选舞弊:通过贿赂或其他舞弊手段操纵选举结果。
1.2 腐败的危害- 经济损失:腐败行为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财富的流失。
- 社会不公:腐败使财富被少数人掌控,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
- 不信任感:公众对政府和社会机构的不信任感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部分:反腐倡廉的意义反腐倡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意义:2.1 维护社会公正通过打击腐败行为,反腐倡廉能够维护社会公正,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2 促进经济发展腐败行为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不公平竞争,而反腐倡廉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3 增强政府公信力反腐倡廉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
第三部分:反腐倡廉的实践为了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各国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3.1 立法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公职人员行为,为打击腐败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强监督机制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3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提升国际社会的整体反腐水平。
第四部分:成功案例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积极的反腐倡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4.1 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反腐败法律,成为世界上最清廉的国家之一。
4.2 香港香港通过设立独立的反腐机构和强化行政管理,有效打击腐败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日期:2012-03-09 10:23:00 作者:来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学习读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对腐败的本质和危害有足够的认识。
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腐败的危害不论在经济、政治、还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是十分严重的。
腐败不除,民心不服;腐败不反,党和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腐败的本质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
何为腐败?简而言之,腐败就是掌权者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来,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
第一,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
在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而又贪婪无度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产生腐败。
从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看,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者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
我们一定要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
但是,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甚至在一定时期腐败现象还十分严重,反腐败任务十分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还十分激烈。
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的。
首先,从国际来看,世界“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
其次,从国内来看,一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二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法治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腐败的本质与危害日期:2012-03-09 10:23:00 作者:来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学习读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对腐败的本质和危害有足够的认识。
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是用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腐败的危害不论在经济、政治、还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方面都是十分严重的。
腐败不除,民心不服;腐败不反,党和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腐败的本质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许多社会都有。
何为腐败?简而言之,腐败就是掌权者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据此,我们可以概括出腐败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来,腐败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异化。
第一,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
在剥削制度下,剥削阶级骄奢淫逸、好逸恶劳而又贪婪无度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产生腐败。
从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历史看,各个朝代都有一个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过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者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剥削制度的崭新社会制度,为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
我们一定要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
但是,又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甚至在一定时期腐败现象还十分严重,反腐败任务十分艰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还十分激烈。
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的。
首先,从国际来看,世界“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我们内部一些意志薄弱的干部。
其次,从国内来看,一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总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腐败现象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二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法治和各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也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内容提要:腐败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惩治腐败的对策一、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1.初始形态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交汇。
是产生腐败想象的客观原因。
2.政府官员经不起腐败思想的侵蚀和金钱物质的引诱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
3.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条件。
二、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1.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非法致富。
2.一些党员干部拿原则,拿权利做交易。
3.歪曲按劳分配原则,搞金钱至上,个人至上。
三、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危害:1.腐蚀了干部,破坏了干部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2.败坏了改革开放的声誉,妨碍了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大局。
3.使经济建设遭到了破坏,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失。
四、清除腐败现象,搞好廉政建设的对策:1.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干部队伍抗拒腐败能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
2.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从机制的建立健全入手,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3.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提拔干部着手。
防止品质不良的坏分子钻进党内和政府内。
4.依法从严治党治国,是保证廉洁政治的关键。
5.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做廉政的带头人,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条件。
五、对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展望。
腐败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惩治腐败的对策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实行廉政,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
目前党内、政府及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破坏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们都在思索这个问题,本文试对这个关系人心向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从根源、表现、危害及采取对策诸方面进行一次探讨。
一、腐败产生的主要根源第一,初始形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形态相交汇,是产生腐败现象的客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制和管理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空隙和漏洞,客观上给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以可乘之机。
温总理近日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毋庸置疑,腐败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以笔者之见,腐败现象主要有五大危害:一是“害党”,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
腐败轻则损害党的形象,重则导致“党亡政息”,使党丧失执政地位,这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已经得到证实。
党的先进性、奋斗纲领和崇高宗旨,是通过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模范言行和优良作风表现出来的,而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践踏党的纲领,亵渎党的宗旨,沾污党的形象,腐蚀党的肌体。
如果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的是一套,某些党员干部的行为是另一套,执政党就会丧失民心,走向衰亡.可见,反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绝非危言耸听。
二是“害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许多贪官飞扬跋扈,一手遮天,说一不二,践踏民主,压制群众,犹如“土皇帝”,千方百计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变为个人专制,对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构成极大威胁,侵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损害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政的,如果不能赢得民心,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将无从谈起。
三是“害国”,腐败破坏社会稳定。
腐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纷争,进而引发动乱,乃至四分五裂。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察觉并告诫全党,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
四是“害家",腐败导致民生凋敝。
腐败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速器,贪官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狼狈为奸,互利共赢,结成利益同盟,导致权贵阶层和不法富豪不当得利,一夜暴富,而普通劳动者由于收入减少,则陷入贫困,家徒四壁,从而导致民不聊生,一些人心理失衡,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
论腐败之危害/shoujiqifeila/blog/item/f753fed37175cb31970a16d9.html多年来反腐败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是因为腐败寇深祸亟。
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腐败分不开的。
简单地说,腐败有“四害”:害党、害国、害民、害已。
1、害党①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如果我们党员干部违背党的宗旨,一心只想以权谋私,一心只自己如果升官发财,为自己“谋财路,找出路,留后路”,那就丧失了先进性,也谈不上提高“五种能力”。
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
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共产党取得政权靠的是群众,共产党执政更要靠人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如果不能赢得民心,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将无从谈起。
由于在群众心目中干部都是党的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问题,因此群众往往把对个别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迁怒于我们党,久而久之,人民就会对党失去信心,出现信任危机,党会就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失去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害国①影响经济建设。
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
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
对腐败流毒的认识
1. 政治生态污染:腐败行为破坏了正常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得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现象频发,导致政治生态环境恶化,公平公正的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损害。
2. 制度失效与法治受挫:腐败流毒使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制度约束力被削弱,法治权威受损,不利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3. 公共利益损失:公共资源被非法占用和挪用,原本应用于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的资金因腐败而流失,造成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
4. 社会风气败坏:“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层或关键岗位的腐败行为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走向消极,滋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
5. 信任危机加剧:政府公信力降低,民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度下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长远来看也可能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6. 组织建设受阻:腐败流毒会导致干部队伍建设陷入困境,选拔任用机制可能因此失灵,优秀人才得不到提拔重用,而腐败分子却能升迁高位。
浅谈腐败的危害
当今时下,老百姓最痛恨的无疑是腐败,腐败分子不胜枚举,涉案人员级别越来越高,给党和国家、社会、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首先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党政干部作为政府的代言人,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政府的形象。
廉洁公正,关心群众会使得政府形象大大增分,而相反贪污受贿,麻木冷漠却会使得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没有了公正廉洁的政府形象,民众怎样去相信政府,而政府的权威性、公信力又从何说起?
第二是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腐败行为不但严重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还直接影响国家机关行政职能的正常行使。
一些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利用特权大搞官商勾结,采取种种办法影响政府行政行为,甚至操纵政府决策,扰乱了国家机关正常的运作流程,必然导致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腐败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
保障社会分配公平公正。
腐败分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个人利益,窃取了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破坏利益分配的正常格局和合理秩序,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巨大危害,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一、对腐败的认识1.腐败所带来的危害。
腐败破坏能力惊人,造成后果极端严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个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二是腐败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经济改革进程;三是腐败会削弱中央权威,造成国家的离心倾向,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四是腐败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五是腐败破坏法制,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六是腐败泛滥对社会心理稳定形成巨大的冲击。
2.腐败是世界性问题。
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腐败都是固有的丑恶现象。
在任何国家的肌体上,都寄生着腐败。
腐败行为源远流长,广泛滋蔓,无空不入地渗透到世界政府的每一个细胞里,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
腐败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一个尚未找到预防药的“世界性顽疾”。
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分子的手段越来越繁杂,影响极为恶劣、范围极为广泛、后果极为严重。
腐败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内因、主观原因——政府自身建设严重滞后,也有外因、客观原因——政府对公共权力失去监督制约,主要是高度集权、民主淡化,监督不力、权力异化,制约不严、作风腐化。
3.我国的腐败原因和存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也由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现实情况错综复杂。
同时,由于在一定时期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使某些政府官员抵御腐蚀的能力有所下降。
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侵蚀,甚至摧毁一部分意志薄弱者。
从世界实践看,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腐败问题依然严重,说明搞轮流坐庄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不是根治腐败的必要前提。
区别于任何剥削阶级政党,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贪腐的五大危害
贪污腐败对于党和国家,就如同毒瘤对于人的身体。
毒瘤不切,肌体难健康;贪腐不除,社稷不稳。
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方式手法也在“与时俱进”。
贪污腐化,分为外向型和内隐型。
外向型的干部明目张胆地吃、喝、嫖、赌,整日饭局不断,收礼不停。
另外一种内隐型干部,一切谨慎小心,往往通过自己的亲信和靠得住的人敛财,小钱不动,要收就是巨款,这种人隐藏较深不易败露。
腐败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至少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党和国家的形象受损。
贪污腐化令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降低了群众和国际上对党和政府的评价。
二是阻碍法制社会建设。
贪腐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不断扭曲和践踏法律,为自己谋取利益,使法律制度等约束流于形式。
三是降低党政部门工作效率。
贪腐官员为攫取私利,加大正常的审批手续难度,使其复杂化,以谋取最大利益。
四是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危害。
父母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的言行和思维,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极大的消极影响,逐渐形成这个世界只要有权、有钱、有关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的观念,导致孩子从小就轻视法律规则、道德修养而崇尚权贵,纯洁的心灵过早地被玷污,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是迟滞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清正廉洁的政府,党和政府官员应该是人民真正的公仆,而不是侵蚀国家利益、财产的蛀虫。
而贪腐的存在,使事实扭曲、法律公正无法实现,并且造成严重的贫富悬殊,贪官的腐烂生活往往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极大反感。
我们党和政府必须下硬手,大力整治腐败,只有这样我们党和国家才能真正兴旺发达,才能和谐、健康、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