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宣贯材料
- 格式:pdf
- 大小:8.14 MB
- 文档页数:49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序号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道路等级1 温北路温泉路黑龙潭路3800m 主干路2 双坡路温泉路温北路650m 次干路3 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双坡路叠风路15号院东侧1600m 支路4 御风路双坡路白家疃西路530m 支路5 叠风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东路720m 支路6 簸箕水路温泉路御风路210m 支路7 白家疃西路温泉路显龙山路430m 支路8 白家疃路温泉路温北路750m 支路9 白家疃东路温泉路杨家庄路680m 支路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1、现况1:2000地形图;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北京市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设置技术要点
1.全面了解残障人士的需求和特殊需要,设计合适的无障碍公交站点和车辆装备。
2.公交站点应该设计为无障碍通道,包括非滑行表面、坡度合适的便道、足够的候车区域和地面的凸起形状等。
3.公交车辆应该安装无障碍设备,如低地板、无障碍座椅、扶手和折叠装置等,以确保残障人士能够在车上安全舒适地乘坐。
4.公交公司和管理部门应该在实施无障碍公交系统时给予足够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确保系统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持续维护。
5.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特殊需求,公交公司和管理部门应当与残障人士和残障人组织合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确保无障碍公交系统能够满足残障人士的需要。
北京市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自行车道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骑行者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为了增加自行车道的辨识度和美观度,北京市制定了自行车道彩铺设计导则,以规范自行车道的彩铺施工和设计。
一、自行车道彩铺的作用自行车道彩铺是通过在自行车道上采用不同颜色和图案的铺装材料,使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区域有明显的区分,提高自行车道的辨识度和安全性。
彩铺还可以为城市增添美观的景观元素,提升城市形象。
二、自行车道彩铺的设计原则1. 颜色搭配:自行车道彩铺的颜色选择应与城市整体风格相协调,同时要考虑色彩的明度和对比度,确保骑行者能够清晰地辨认自行车道。
2. 图案设计:可以在自行车道上采用简单的图案,如箭头、自行车标志等,以引导骑行方向和提醒注意事项。
3. 材料选择:自行车道彩铺的材料应具有耐磨、防滑、抗污染等特性,以确保自行车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4. 维护和管理:彩铺的维护和管理是确保自行车道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要定期清洗、维修损坏的彩铺,并保持彩铺的色彩鲜艳和清晰度。
三、自行车道彩铺的施工要求1. 彩铺施工前应对自行车道进行充分的清理和修复,确保基础平整、干燥。
2. 彩铺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环保要求,不得含有有害物质。
3. 彩铺施工时应注意施工工艺,保证彩铺的平整度和精确度,避免出现起鼓、开裂等问题。
4. 彩铺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验收,确保彩铺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四、自行车道彩铺的管理与维护1. 自行车道彩铺的管理应由相关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
2. 定期对自行车道彩铺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清理杂物、修复损坏的彩铺,保持自行车道的整洁和安全。
3. 针对彩铺的污染和磨损问题,可以采取定期清洗、涂覆保护剂等措施,延长彩铺的使用寿命。
五、自行车道彩铺设计案例1. 颜色渐变:自行车道彩铺采用颜色渐变的设计,从深色渐变到浅色,形成一个温暖的色彩过渡,增加骑行的愉悦感。
2. 图案创意:自行车道彩铺的图案可以与周围的建筑、景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吸引人们的目光。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 xx/XXX-2010备案号:Jxxxxx-2010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2010—0x—01发布 2010—0x—01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编号:DB**/***-2010备案号:J*****—2010主编部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施行日期:2010年x月1日2010•北京前言本规程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文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编制。
本规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的补充,所涉及的有关无障碍设计内容与以上规范不一致之处,均以本规程为准。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北京地区大量工程实例。
在遵循我国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参考香港及其他地区的设计资料,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
本规程共分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无障碍设施设计。
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解释。
为使本规程更好适应北京市无障碍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请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编:100082)并抄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19号建邦商务会馆三层,邮编:100045),以便修订时参考。
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研究吴海俊,李金山摘 要: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系统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宽度不足、局部缺失、宽度设置不合理、过街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慢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慢行特点提出了慢行系统微观设计体系组成,并以北京市为例,根据设计体系提出北京市慢行设计应考虑的重点,提出了行人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内容,并重点选取了行人交通系统设计中与传统规范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最终以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北京市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关键词:慢行系统;设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1 前言慢行作为交通方式的一种,本身隐含着“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道路交通联系的重要纽带。
尤其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应提倡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的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交通系统考虑不足,致使整个系统的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局面不仅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立。
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分别针对本国特点提出相应的“还路于人”改善措施[5][2]。
但从根本而言,只有在宏观规划层面注重发展优质的慢行交通网络,同时在微观设计层面上注重慢行系统设计质量,才能够真正将城市交通的“以车为本”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以人为本”。
2 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慢行系统(“Pedestrian & Bicycle System”)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1]。
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可编辑优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 xx/XXX-2021备案号:Jxxxxx-2021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2021—0x—01发布 2021—0x—01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人行天桥及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unobstructed pedestrianoverpass and underpass编号:DB**/***-2021备案号:J*****—2021主编部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施行日期:2021年x月1日2021•北京前言本规程依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文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编制。
本规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的补充,所涉及的有关无障碍设计内容与以上规范不一致之处,均以本规程为准。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北京地区大量工程实例。
在遵循我国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参考香港及其他地区的设计资料,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
本规程共分4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无障碍设施设计。
本规程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解释。
为使本规程更好适应北京市无障碍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请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100082)并抄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19号建邦商务会馆三层,:100045),以便修订时参考。
北京市慢行交通系统设计导则研究吴海俊,李金山摘 要: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系统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宽度不足、局部缺失、宽度设置不合理、过街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慢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慢行特点提出了慢行系统微观设计体系组成,并以北京市为例,根据设计体系提出北京市慢行设计应考虑的重点,提出了行人交通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内容,并重点选取了行人交通系统设计中与传统规范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最终以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北京市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关键词:慢行系统;设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1 前言慢行作为交通方式的一种,本身隐含着“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道路交通联系的重要纽带。
尤其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应提倡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衔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的行驶需求为核心,对慢行交通系统考虑不足,致使整个系统的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局面不仅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立。
许多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的弊端,分别针对本国特点提出相应的“还路于人”改善措施[5][2]。
但从根本而言,只有在宏观规划层面注重发展优质的慢行交通网络,同时在微观设计层面上注重慢行系统设计质量,才能够真正将城市交通的“以车为本”的发展模式转换为“以人为本”。
2 慢行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慢行系统(“Pedestrian & Bicycle System”)是一种针对行人和骑车人的需求,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为基础,结合城市沿线土地利用以及服务设施,给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车人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行人使用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一种交通模式[1]。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xxx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地理位置示意图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
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
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序号道路名称起点终点长度道路等级1 温北路温泉路黑龙潭路3800m 主干路2 双坡路温泉路温北路650m 次干路3 显龙山路(杨家庄路) 双坡路叠风路15号院东侧1600m 支路4 御风路双坡路白家疃西路530m 支路5 叠风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东路720m 支路6 簸箕水路温泉路御风路210m 支路7 白家疃西路温泉路显龙山路430m 支路8 白家疃路温泉路温北路750m 支路9 白家疃东路温泉路杨家庄路680m 支路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1) 设计依据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2)相关规范1、现况1:2000地形图;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
05);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
ICS91.020P 5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500—2016代替DB11/T 500-2007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Setting and managment rul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2016-04-27发布2016-05-01实施目次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 一般要求 (4)5 具体要求 (7)附录A(资料性附录)路侧带 (10)参考文献 (1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500-2007《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与DB11/T 500-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路侧带、行道树设施带、绿化设施带、道路平面交叉口、历史文化街区、路缘石的定义(见3.2、3.4、3.5、3.6、3.9、3.10);——删除了通行带、设施带、人行道桩、信息亭的定义内容(见2007版3.3、3.4、3.7、3.11)——修改了人行道的定义(见3.3,2007版3.3);——删除了总则(见2007版第4章);——修改了一般要求,将一般要求分为设计要求、设置要求、管理要求(见第4章,2007版第5章);——将本规范中包含的所有设施合并为具体要求(见第5章,2007版第6—17章);——增加了绿化设施带护栏要求、公共自行车设施要求(见5.1.3、5.7.3);——将邮筒和报刊亭合并为邮政设施(见5.5,2007版第11章、第17章);——删除人行道桩、信息亭设施内容(见2007版7.4、第13章)。
本标准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
本标准起草人:韩建平、李宝平、姚亮、许红、谈志民、李伟、韩爱华、刘文海、李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