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空间_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_方英
- 格式:pdf
- 大小:665.09 KB
- 文档页数:4
一百年中国文学的总主题可以说是现代性或现代化,不论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还是各党派、各主义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曲折探索,都是为了实现“老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转变。
在现代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空间的变化。
不论是半殖民地时期,上海租界咖啡馆里诞生的文化沙龙,还是民国北京皇家园林变为公园,成为新文学巨匠们的聚会之所,空间始终与百年中国文学有着深深的纠葛。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学表征空间的激变,伴随弄堂、胡同、戏园、茶馆等旧时空间的衰败,工厂、车间、大院、火车站等新空间的诞生,文学以审美的方式给出自己的现代性应对。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化时代来临,新的城市空间令人应接不暇。
城市空间的革新浪潮给写作者带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张鹏禹来视觉上、情感上、伦理上的巨大冲击,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他们写下一曲曲城市的欢歌或哀歌。
可以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是观察中国现代性生成最集中、最贴切的视角,而空间作为一个切入点,孕育着复杂多变、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场域。
另一方面,引入空间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文学对现实世界空间、地方、地理的影响。
比如史铁生与地坛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联系,虚构的福尔摩斯为何能成为爱丁堡街头的真实人物,等等。
正如福柯给空间化时代下的判语:“当今的时代或许首先是空间的时代。
我们正处在共时性(simultaneity)的时代:我们在并置(juxtaposition)的时代,远与近的时代,肩并肩的时代,离散的时代。
”在今天的语境下回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空间之变与文学之变的纠缠,显然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以降,产生了诸多研究范式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空间转向”。
中国学者陈丽概括说:“所谓‘空间转向’,指的就是针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空间阐释传统的转向。
简单说来,空间转向就是空间的意义从空到满的赋义过程:空间从早期哲学里永恒不变、无形无状的容器,转变为一个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复杂场所。
《空间叙事学》篇一一、引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融合了文学、艺术、哲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以空间为载体,以叙事为手段,探索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空间在叙事中的构建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和运用实践,揭示其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价值。
二、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基础空间叙事学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研究空间的构成、功能和意义,以及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叙事的本质和特点。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与时间的互动关系:空间叙事学认为,空间与时间在叙事中相互影响、相互构建。
时间通过空间的变换和重组来呈现,而空间则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其意义。
2. 空间的构成与功能:空间的构成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多个层面。
不同层面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叙事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3. 空间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空间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叙事中,空间可以传达文化信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
三、空间叙事学的运用实践空间叙事学在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和城市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描绘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不同层面的空间,来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叙事世界。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观等空间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传达文化信息等。
2. 影视艺术:在影视作品中,空间作为视觉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镜头语言、场景设计、画面构图等手段来呈现和解读。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影视创作者更好地运用这些手段,来构建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叙事世界。
3. 城市文化研究: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空间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解读城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分恶慧拦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程锡麟等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问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问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空问形式;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一0025—11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成都610064)本文是四川大学英文系博士课程“叙事空间理论”研讨班的集体成果,除了笔者之外,参与本文写作的博士生有: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着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就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将依据国外的相关论著着重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分别加以梳理、概述。
一、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前期论著和学术背景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此文结合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此文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T.S.艾略特、庞德、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是“空间的”,它们用“同在性”取代“顺序”。
现代主义的作家“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1】‘嘲’。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特别是对叙事空间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我们将从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叙事空间理论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如何运用空间元素来构建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意义,以及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未来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叙事学领域,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时间、情节和人物等要素,而空间往往被视为背景或场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空间不仅是叙事作品的背景,更是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关键因素。
因此,叙事空间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进行概述,包括空间与情节的关系、空间与人物塑造、空间与主题表达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来阐述叙事空间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将对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共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叙事空间理论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叙事作品的空间魅力。
二、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时间维度的叙事研究,即事件的顺序、节奏、时长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空间在叙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是叙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首先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重新认识上。
叙事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意义的重要因素。
空间在叙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影响叙事的结构、节奏和氛围。
空间转向还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多维度探索上。
除了物理空间外,叙事空间还包括心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个层面。
空间叙事学是一门研究空间与叙事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探讨人类如何通过空间来构建和传递故事、经验和意义。
的研究对象包括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以及社会空间。
空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它不仅包括了我们所处的地点和环境,还包括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感知。
而叙事则是人们对于经历和事件的叙述和描述。
空间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的史诗、神话和哲学中,空间被用来构建和传达故事中的场景和背景。
而现代的则更加关注空间如何影响叙事以及叙事如何赋予空间意义。
首先,空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叙事的媒介。
人们通过空间中的特定场景和环境来构建故事的情境和背景。
例如,一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物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背景,帮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
同时,空间也可以通过布局和设计来影响故事的叙述方式。
一个开放、宽敞的空间可能会给人以宽广和自由的感受,而一个狭小、封闭的空间则可能让人感到压抑和局限。
因此,空间的创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故事的叙述和情感传达。
其次,空间也可以被视为叙事的目标或主题。
人们通过对空间的建构和表达来传递自己的经验和意义。
例如,通过设计一个纪念碑或纪念馆来记录和纪念一个历史事件,通过规划一个公共广场或城市中心来表达社会团结和文化价值。
这些空间的存在和使用本身就是对特定事件或价值的叙述,它们带给人们特定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和想象。
最后,空间与叙事之间还存在互动和对话。
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不仅被空间所影响,也通过空间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例如,一座图书馆的设计和布局可以促使人们安静学习和思考,而一座娱乐场所的设计和布局则可以鼓励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同时,人们也通过对空间的使用和改造来改变和重构叙事。
例如,当一个废弃的工业区被改造成一个艺术区时,人们通过对原有空间的重新定义和改造,为其赋予了新的叙事和意义。
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空间和叙事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空间本身具有叙事的潜力,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通过空间来传达和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意义。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空间叙事学空间叙事学(Spatial Narratology)是一个涉及空间与叙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与人们对于空间和位置在叙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有着密切关系。
空间与叙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文学、影视、建筑等领域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
本文将从空间概念、叙事理论与空间叙事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空间叙事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空间概念与叙事理论在理论层面上,空间与叙事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构建的关系。
空间既是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同时,叙事也能够赋予空间以意义。
空间的不同构成方式和形态对于叙事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叙事提供背景、舞台和场景等等。
空间的概念是多元和复杂的,它可以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等。
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目的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空间。
如同心理学家谢丽尔·赫克(Cheryl Herr)所言,心理空间可以提供给叙事更深层次的意义,同时也能够让叙事更贴近于人的内心世界。
另外,叙事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空间叙事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疆域理论(Territoriality Theory)认为,人的行动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和控制,人们可以将空间变成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并通过空间的限制和扩展来激发叙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能动性理论(Agency Theory)也将空间视为一种能动的实体,它能够与人物互动,对叙事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二、空间叙事的意义与方法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空间能够赋予叙事以情感和感知的维度。
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与情感经验会影响到他们对于叙事的理解和接受。
空间作为一种情感载体,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叙事内容。
其次,空间叙事还能够为叙事赋予特定的主题和意义。
不同的空间布局与组织方式可能会突出不同的主题,例如,城市空间可能与现代生活的匆忙和冷漠相联系,乡村空间则可能与宁静和传统价值观相关。
通过对于空间的设计与控制,叙事者能够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叙事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地洞卡夫卡①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
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
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
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②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
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
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
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
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
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
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
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
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
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
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研究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崛起和文学研究的深化,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
传统的文学理论往往聚焦于时间性的维度,以历史的演进和文本的解读为核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文学理论的空间维度,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这种空间转向不仅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学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我们开始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空间性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性的序列。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元素,如地理、环境、场景、建筑等,以及它们如何与文本的时间性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同时,这种空间转向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将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空间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
1.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述文学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古代,文学理论主要体现为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悟和简单评论。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往往以神话、史诗、民歌等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
例如,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作品,都体现了古代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初步解析和评价。
进入中世纪,文学理论开始逐渐走向系统化。
在欧洲的黑暗时期,宗教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文学理论也主要以宗教为题材,强调对圣经故事和诗歌的诠释和解读。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逐渐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框架,如但丁的《神曲》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都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活力,文学理论也随之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思想的表达,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和人性探索。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开学测试语文试题试卷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
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
”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
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
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 6.7厘米长的花穗。
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
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
”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
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臣,花酸抛巡取次飞。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
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
空间叙事学的三个方面
空间叙事学是研究空间与叙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作为叙事的场所
空间作为叙事的场所,将叙事与空间相互链接,通过空间的布局、组合、构造等手段来构建叙事的意义与情境。
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内部组织、景观与装饰等都可以影响叙事的展开和情感效果。
2. 叙事对空间的建构
叙事对空间的建构,是指叙事在构造场景和角色时对空间的利用和塑造。
例如,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场景的描述、角色的行动等都可以通过对空间的运用来反映叙事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 空间叙事的感知与体验
空间叙事的感知与体验,是指读者、观众等受众在理解叙事时所体验到的空间感知和情感体验。
例如,电影中的摄影、音乐、语言等元素都可以影响受众对空间叙事的感知和体验。
综上所述,空间叙事学要研究的是空间和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空间作为叙事的场所、叙事对空间的建构和空间叙事的感知与体验进行探讨,来揭示叙事和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 1 -。
“文学空间研究”三人谈作者:方英刘英罗伯特•塔利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1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是对美国文学空间研究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的访谈,也是关于“文学空间研究”的一次对话(2019年11月,宁波大学)。
塔利认为,“文学空间研究”概念涵盖面很广,可用于指称任何关于聚焦空间、地方和绘图的研究,如地理批评、地理诗学、空间人文研究等。
但“文学空间研究”不应被泛化,也不应成为一个标签。
文学空间研究首先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次,(文学)空间性是此类研究的核心。
塔利还就地理批评、空间批评、文学地理学、处所意識等概念做了仔细辨析,并赞同应当区分“空间”与“地理”、“spatial”与“geo-”。
关于文学空间研究的新趋势,塔利认为以下领域值得关注:数字人文和空间人文的结合,女性主义地理批评,批判性地域主义,类型小说,流动性研究等。
关键词:文学空间研究;空间性;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处所意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学空间批评研究”(17BZW057)。
作者简介:方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叙事学研究、文学空间批评研究。
刘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文学地理研究。
罗伯特·塔利,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杰出人文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空间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文化批评研究。
Title:A Dialogue on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T. Tally Jr.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T. Tally Jr., a leading scholar of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is also a dialogue about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at Ningbo University in November, 2019). Tally claims that the concept of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can broadly encompass almost any approach to the text that focuses attention on space, place, and mapping, such as geocriticism, geopoetics, the spatial humanities, etc. However, this concept should not be over-generalized or deemed as a label. The core of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which are first of all a sub-field of literature, is (literary) spatiality. Tally also explain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some similar and relevant concepts, such as geocriticism, spatial criticism, literary geography, and topophrenia,as well as distinguishes “space” from “geography”,“spatial” from “geo-.” With respect to the new trend of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Tally observes that the following deserve much attention: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spatial humanities, feminist geography, critical regionalism, genre fiction, mobility study, etc.Key words: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spatiality; literary geography; geocriticism; topophreniaAuthors: Fang Ying is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Her area of academic specialty includes narratology and spatial literary criticism. E-mail:***************.LiuYingisProfessorof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literary geography. Robert T. Tally Jr. is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exas State University (San Marcos 78666, USA). He is also NEH Distinguished Teaching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patial literary studies,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sm.方英(以下简称“方”):塔利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这次访谈。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2Mar.,2013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方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
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
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
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
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
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文学叙事与空间表征:以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为例文学叙事与空间表征在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空间的描写和表现,作家探索了现代社会的存在状态、人类情感和生存困境。
以下是以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为例,探讨文学叙事与空间表征的一种可能分析路径:1. 空间的象征意义: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通过对空间的表现来传递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可以分析作品中的城市、乡村、家庭或特定建筑物在象征上的意义。
例如,城市可以象征着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社会分化与人际疏离等问题;乡村则可以象征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对空间的象征意义的揭示,作家可以揭示现代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2. 空间的心理映射:现代主义小说中,空间与人物的心理状态常常相互影响。
通过对人物所处空间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作家可以通过对狭小、封闭的空间的描写,呈现人物的困境、孤独或者压抑;而对宽阔、自由的空间的描写,则可以呈现人物的解放、挣脱、梦想等情感体验。
3. 空间的叙事结构: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对空间的表现来展示复杂的时间与情节关系。
可以分析作品中通过空间的错置、交叉和叠加,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展示出内心记忆、潜意识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度叠加和交错。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艺术效果。
4. 城市空间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城市空间常常被视为现代性的象征。
可以对小说中城市空间的描写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现代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观念和情感的影响。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描述,出现了摩登主义、异化、个体主义、物质主义等现代性的特征。
综上所述,文学叙事与空间表征在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空间的描写和表现,作家传递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对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文学叙事与空间表征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现实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问题的表达和探索。
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空间是指通过文字构建出的虚拟空间,是作家用以呈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情感理念的重要媒介。
而空间叙事理论则是对文学空间中叙事元素和叙事结构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空间如何影响叙事效果,如何深化主题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紧密相连,互为补充。
一方面,文学空间为叙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作家能够自由地构建情节、塑造人物,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另一方面,空间叙事理论则通过对空间元素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增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还将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实例分析,以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文学空间的多维性文学空间并非单一的、线性的存在,而是具有多维性的复杂结构。
这种多维性既体现在物理空间的描绘上,也反映在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等多个层面。
文学空间通过物理空间的细致刻画,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环境感知。
物理空间是文学作品中直接呈现的空间形态,如自然风景、城市景观、室内环境等。
这些空间的描绘不仅具有视觉美感,还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出深层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
文学空间还包含丰富的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舞台。
通过心理空间的描写,作品能够深入揭示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文学空间还涉及到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的维度。
社会空间反映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阶级地位,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意识的重要场所。
历史空间则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历史人物等方式,将文学作品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方英(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
【摘要】摘要: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
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
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
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9)004
【总页数】7
【关键词】文学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边界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叙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空间叙事研究中,“空间”乃核心概念,20世纪西方空间理论乃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理论为基础,整合索亚(Edward Soja)、科特(Wesley A. Kort)等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致力于讨论文学叙事中空间的类型、意义与特点。
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种类型。
在这三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
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物理、心理和社会空间。
《空间叙事学》篇一一、引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个涵盖文学、电影、视觉艺术和媒体研究等领域的跨学科概念,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空间进行叙述,表达以及构建故事。
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环境,它同时具有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的内涵,成为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工具。
本篇范文旨在解析空间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例,以此更好地探索其在当代叙事艺术中的作用。
二、空间叙事学基本理论空间叙事学源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综合性的空间分析。
它强调在故事叙述中,空间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空间可以承载信息,表达情感,塑造人物性格,甚至构建整个故事的主题和结构。
三、空间叙事学的应用实例1. 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描绘不同的地理环境、建筑空间以及心理空间来构建故事。
例如,在《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布局和设计就象征着贾府的兴衰和人物命运。
再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家族的居住地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是家族命运和历史变迁的象征。
2. 电影中的空间叙事在电影中,空间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常常通过镜头语言来呈现。
电影通过摄影机的移动和视角的切换,展示出不同空间的关系和变化。
例如,《霸王别姬》中通过戏曲舞台和现实场景的切换,构建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和互动。
再如,《鸟人》中,通过镜头展示城市天际线和高楼大厦的拥挤,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四、空间叙事学的现代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空间叙事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在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中,空间的构建更加复杂多元。
比如,《半条命》游戏中的虚幻现实实验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玩家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到不同于现实的空间感。
此外,随着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领域的兴起,空间叙事学也开始应用于这些领域中,成为城市文化和景观建设的重要工具。
五、结论综上所述,空间叙事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它在文学、电影、媒体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37卷第2期2013年3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No.2Mar.,2013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方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00)摘要: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
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
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
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关键词:空间;“空间转向”;文学叙事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3)02-0102-0420世纪后半期以来,由于认识到历史决定论对空间的遮蔽[1]31,西方理论界“通过对空间的强调、对时间意识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一种新的空间思维的呼唤”[2]15,出现了哲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整体性“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与此“空间热”相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
甚至某些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无视空间向度紧迫性的任何当代叙事,都是不完整的”[1]37。
西方不仅出现了相关专著与论文集,而且权威的《劳特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中也收录了与空间叙事相关的词条:叙事空间、空间表现形态、空间形式。
国内的文学空间叙事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并迅速升温,在理论研究与文本批评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在空间叙事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其中,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概念和物理的事实,空间这一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唯一的定义。
”[3]164空间的意义是多维的、复杂的、动态的、辩证的,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本质主义的定义,只能试图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空间的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西方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大致发展脉络西方历史上对空间概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古希腊、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古希腊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问题,始终在存在的层面思考空间。
近代哲学关注的是认识论的问题,主要将空间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兴起,空间成为实证性的问题。
20世纪,时间与空间成为哲学、美学、政治学、物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
20世纪上半期“多数学科聚焦于时间性范畴”,后半期“哲学社会科学则呈现出整体性的‘空间转向’”。
[4]导言1空间成为理论界的核心概念,空间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时期主要探究了“虚空”和“处所”这两个空间概念,并已触及近代笛卡尔提出的“广延”概念。
当然,作为经验的虚空、处所和广延,古希腊人已经具有,只不过这三种经验未能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统一是近代的事情。
[5]57-61虚空、处所、广延这三个概念涵盖了空间的基本内涵:容纳性、范围性、方位性、参照性、秩序、层级、关系、三维等。
这是我们把握空间的起点,也是理解文学空间的基础。
以笛卡尔、牛顿、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空间观开始将空间背景化和几何化,视空间为静态永恒的背景、框架和容器[5]3-4。
近代空间观要么是理智主义的,要么是经验主义的,却都受到形而上学的束缚,对于空间的理解也始终限于实在与属性、实体与虚空、精神与物质、绝对与相对、主体与客体、超验与经验等问题的二元分裂。
[6]76-77黑格尔之后的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身体,并对形而上学展开清算。
但20世纪前半期主要重视时间概念,空间曾一度淡出哲学的视野。
即使是柏格森关于空间的心理学观照也未能脱离二元对立的割裂,更因其对时间的偏好而贬低空间,令空间的意义遭201*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方英(1977-),女,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英美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宁波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G12—ZX21)的最终成果。
受遮蔽。
[6]P33-38这些观点成为后来“空间转向”批判的对象,也是空间叙事研究所要超越的意义。
二、“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与理论界的“空间转向”是相契合的,这不仅在于发展趋势的契合性,更在于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对历史决定论与形而上学的质疑和反抗。
可以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兴起正是“空间转向”的一部分。
因此,对空间的理解就应重视“空间转向”视阈中空间的意义,以及“空间转向”对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启发。
空间转向之后,关于空间的研究可谓流派纷呈,著述甚多,非本文所能概述,而以下三个方面对于理解文学空间叙事中的空间极为重要。
第一,空间的凸显。
在空间转向中,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和重视。
“空间转向”本身就是对19世纪以来哲学界忽视空间、重视时间之传统的反抗。
空间不再是永恒、静止的背景与框架,而成为意义丰富的前景和中心。
正如福柯所指出的:“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
……我确信,我们处在这么一刻,其中由时间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联系着不同点与点之间的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
”[7]18杰姆逊也指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心理经验及文化语言都已经让空间的范畴、而非时间的范畴支配着”。
[8]450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空间具有主题上的优先性,空间不再需要用时间来表达,时间变成了空间。
[9]61-71在众多理论家那里,空间被纳入各种理论重构,被推至思想知识领域的前沿。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另类空间”、布尔迪厄的“空间区隔”、吉登斯的“时空分延”、德波的“景观社会”、哈维的“时空压缩”、卡斯特尔的“流动空间”、苏贾的“第三空间”等诸多理论,均从不同角度思考、阐释着空间问题。
空间已成为理解、分析和批判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维度,当代的许多问题,往往必须通过空间才能得以理解和解释。
如,列斐伏尔通过对空间生产的研究,哈维通过对资本三级循环的分析,卡斯特尔通过对集体消费问题的研究,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矛盾的转移和化解主要依赖于空间的生产;福柯以空间为切入点,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指出现代社会操控的基本方式是权力与技术的空间化;鲍德里亚通过对类像的分析,研究了城市空间的“超空间”特性;苏贾则揭示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具有鲜明的空间性。
正如麦克尔·迪尔所说的:“后现代思想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和建构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空间意义重大已成普遍共识。
”[10]84第二,空间转向之后,空间的意义成为多维的,复杂的,流动的。
“有多少种不同的尺度、方法与文化,就有多少种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
”[11]导言,2列斐伏尔曾提出社会空间、政治空间、都市空间、女性空间等几十种不同的空间概念。
空间已不再是简单的时间与运动的参照物,而是与历史、文化、政治、种族、性别、权力、心理、甚至时间等多种因素紧紧地纠缠于一体。
空间已被视为叙事中可能涉及的多重因素的交织。
在空间的多维意义中,其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心理意义尤其重要,且于文学叙事研究有颇多借鉴意义。
空间的社会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经济政治结构、权力关系、阶级阶层的矛盾冲突以及空间的意识形态性。
正如列斐伏尔指出的,空间是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空间是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表达、固化与再生产。
“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以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它们把自身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生产了空间本身。
”[10]97空间的社会意义还在于,空间是政治性的。
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意识形态性的”。
[12]46-47空间通过其中介作用,将国家权力注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空间生产的规划,实现其对于不同阶层的隔离和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
又如福柯所言,空间与权力、知识勾连在一起,“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713-14,空间技术的运用允许了权力的有效扩张,权力的空间化有效地保证了权利的运作。
空间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有重合的地方,但侧重点不同。
文化意义侧重于空间中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往往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形态与行为方式,或某些空间元素的象征意义。
空间转向之后,将空间与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也有不少,如杰姆逊的《文化转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哈维的《后现代的状况》。
在这些研究中,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特定的地理空间会携带特定的文化意义。
正如克朗指出的,学校的礼堂、图书馆、寝室等不同空间必然与不同的文化意义相关,这些文化意义与空间中的物质环境和学生的行为方式都有关系。
[13]5-6而某些空间中的地理景观又会被人为地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如英国的乡村住宅被“用于象征英国民族特征最本质的部分”[13]28,中世纪的花园体现着新柏拉图主义的自然观与秩序观,纪念碑的设计是对民族历史、民族形象、民族定位的象征性言说。
由于历史、政治等各种原因,这些空间景观如同符号编码,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显然,不同空间体现着不同的秩序、规范、品味、行为方式、历史内涵、价值观念、甚至是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构成了空间的文化意义。
空间的心理维度是理解空间不可忽视的。
“空间总是一种建立在意识和无意识经验之上的局部的、相对的地理学。
”[3]166空间的建构和意义与人的心理———空间意识、空间知觉、空间记忆、空间体验、空间想象等密不可分。
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所理解的空间都是其心理建构与主观反应。
正因为此,当代理论界十分重视对心理空间的研究。
其中认知语言学对心理空间的探究不仅丰富了空间的心理意义,而且于文学空间叙事研究极为相关。
福克尼亚建立的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是研究语言的关键,是人们在思维和说话的过程中为了对话语的局部理解而临时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集合,是一个可以不断增长的动态的集合。
[14]导读,13,16福克尼亚与其他语言学家还进一步探讨了心理空间之间关联、映射、投射等问题[14]iii-xii,从而揭示了心理空间的并置性、层级性、关联性、互动性以及理论建构性。
301第三,对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本质主义的质疑和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