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4)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一)相似三角形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DE∥BC,∴△ABC∽△ADE;(双A型)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例2、如图,E 、F 分别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DE ∥AB,DF ∥AC , 求证:△ABC ∽△DEF.判定定理2:如果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一)相似三角形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 •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 ABC A B,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 A B' 0△ 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 =1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 // BC ,•••△ ABC ADE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 仁/ 2=7 3,求证:△ AB(0A ADEA(双A型)例2、如图,E、F分别是△ ABC的边BC上的点,DE // AB,DF // AC , 求证:△ ABC DEF.判定定理2:如果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四)预习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题讲解【例】在△ABC 和△A 'B 'C '中,∠A=60°,∠B=40°,∠A '=60°,那么当∠C '= 时,△ABC ∽△A 'B 'C '。
基础题训练1.如图,∠C=∠E=90°,AC=3,BA=5,AE=2,则DE=2.(2015海南)如图,点P 是□ABCD 边AB 上的一点,射线CP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则图中相似的三角形有( )A.0对B.1对C.2对D.3对P EB3.如图,∠1=∠2,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 ∽△ADE 的是( )A .AB AD =AC AE B . AB AD =BC DEC . ∠B =∠D D . ∠C =∠AED4.如图,给出下列条件:①∠B =∠ACD ②∠ADC =∠ACB ③AC CD =ABBC④AC 2=AB ·A D .其中单独能判定△ABC ∽△ACD 的有____________.5. (2014·毕节)如图,△ABC 中,AE 交BC 于点D ,∠C =∠E ,AD :DE =3:5,AE =8,BD =4,则DC的长等于( )A .154 B .125 C .203 D .1746. 下列命题:①有一个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②有一个角为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③两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④底边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7. 如图,D 、E 在BC 上,FD ∥AB ,FE ∥AC ,求证:△ABC ∽△FDE8. 如图,AD 是⊙O 的内接△ABC 的高,AE 是⊙O 的直径,求证:AB ·AC =AD ·AE9. 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1)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_______________.(2)求证:①AC2=AD·AB;②BC2=BD·AB;③CD2=AD·DB中档训练题10.(2014南京)如图,在矩形AOBC中,点A的坐标是(﹣2,1),点C的纵坐标是4,则B、C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323423⎛⎫⎛⎫-⎪ ⎪⎝⎭⎝⎭,、,B.313422⎛⎫⎛⎫-⎪ ⎪⎝⎭⎝⎭,、,C.7724423⎛⎫⎛⎫-⎪ ⎪⎝⎭⎝⎭,、,D.7714422⎛⎫⎛⎫-⎪ ⎪⎝⎭⎝⎭,、,11. 如图,已知在△ABC中,∠BAC=90°,BC的垂线交BC于D,交AC于E,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BD·DC=DE·DF12.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 ∠B=∠E,求证:AB2=AD·AE13. 如图,△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O位斜边AB的中点,∠EOF=45°(1)求证:△AOE∽△BFO(2)若AB=4,求AE·BF的值.综合题训练14.如图1,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D=75°,∠CAD=30°,AD=2,BD=2DC,求AC的长.BADBEA(2)在四边形ABCD中,∠BAC=90°,∠CAD=30°,∠ADC=75°,AC与BD交于点E,AE=2,BE=2ED,求BC的长.BDABDA。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优秀3篇)知识结构本文范文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文范文我最大的乐趣哦。
角形相似的判定篇一(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讲解新课】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 中,求证:∽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
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 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 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 .应有点A与C,B与D,C与B 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知识梳理】【方法技巧】1、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基本思路:一是条件中若有一组等角,可再找一组等角(找相等的角时注意挖掘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者同角的补角)或找夹这组等角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二是条件中若有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可找夹角相等或计算第三组对应边的比,考虑三组对应边成比例(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把三角形的边分别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找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再分别计算小、中、大边的比,最后看三个比是否相等)。
2、解决圆中的相似问题时,要充分运用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切线的性质等找出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求解。
3、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1)“A ”字型(2)“X ”字型(3)“K ”字型(4)旋转型:符合旋转型的两个三角形,常用“两边成比例及夹角相等”来证明相似BBB CB C CQ DBA(5)母子型:在“母子三角形”中,应用公共边可得到关于三条线段的乘方式,由此可证明相似问题中的等积式。
4、位似图形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图形的每组对应顶点的连线都经过同一点5、关于位似的警示点:(1)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但是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2)位似图形可能在位似中心的同侧,也可能在位似中心的两侧,因此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位似图形往往有两个。
如图: O A B C D OA B CD D CB AC D B A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以原点为位似中心,新图形与原图形的相似比为k,那么与原图形上的点(x,y)对应的位似图形上的点的坐标为(kx,ky)或(-kx,-ky).【考点突破】考点1、基本概念与定理例1、如果2x=3y(x、y均不为0),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B.=3 C.=D.=变式1、已知=,那么的值为()A.B.C.D.变式2、下列各组中的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A.1cm、2cm、20cm、30cm B.1cm、2cm、3cm、4cmC.5cm、10cm、10cm、20cm D.4cm、2cm、1cm、3cm例2、△ABC与△DEF的相似比为1:4,则△ABC与△DEF的周长比为()A.1:2 B.1:3 C.1:4 D.1:16变式1、已知△ABC∽△DEF,若△ABC与△DEF的相似比为,则△ABC与△DEF对应中线的比为()A.B.C.D.变式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如果S△ACD:S△ABC=1:2,那么S△AOD:S△BOC是()A.1:3 B.1:4 C.1:5 D.1:6例3、如图,直线l1∥l2∥l3,直线AC分别交l1、l2、l3与点A、B、C,直线DF分别交l1、l2、l3与点D、E、F,AC与DF相交于点H,如果AH=2,BH=1,BC=5,那么的值等于()A.B.C.D.变式1、如图,已知直线a∥b∥c,直线m交直线a,b,c于点A,B,C,直线n交直线a,b,c 于点D,E,F,若=,则=()A.B.C.D.1例4、如图,△ABC中,∠A=78°,AB=4,AC=6.将△ABC沿图示中的虚线剪开,剪下的阴影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相似的是()A.B.C.D.解:A、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C、两三角形的对应边不成比例,故两三角形不相似,故本选项正确;D、两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1、如图,已知∠1=∠2,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E的是()A.∠C=∠E B.∠B=∠ADE C.D.例5、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B=8,BC=4,AC=6,按下列方法沿虚线剪下,能使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的是()A.B.C.D.变式2、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图中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A.B.C.D.考点2:位似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顶点A(2,3).若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画三角形ABC 的位似图形△A′B′C′,使△ABC与△A′B′C′的相似比为,则A′的坐标为()A.B.C.D.变式1、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网格线的交点)上.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画△A1B1C1,使它与△ABC的相似比为2,则点B的对应点B1的坐标是.变式2、如图所示是△ABC位似图形的几种画法,其中正确的是个数是()A.1B.2C.3D.4例2、已知△ABC和△A′B′C′是位似图形.△A′B′C′的面积为6cm2,△A′B′C′的周长是△ABC的周长一半.则△ABC的面积等于()A.24cm2B.12cm2C.6cm2D.3cm2变式1、如图,△ABC和△A1B1C1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三角形,若C1为OC的中点,AB=4,则A1B1的长为()A.1B.2C.4D.8考点3:相似的应用例1、小明身高1.5米,在操场的影长为2米,同时测得教学大楼在操场的影长为60米,则教学大楼的高度应为()A.45米B.40米C.90米D.80米变式1、如图,身高为1.5米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向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4米,CA=2米,则树的高度为()A.6米B.4.5米C.4米D.3米例2、如图,为了估计河的宽度,在河的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A,在近岸取点B,C,D,E,使点A,B,D 在一条直线上,且AD⊥DE,点A,C,E也在一条直线上且DE∥BC.如果BC=24m,BD=12m,DE=40m,则河的宽度AB约为()A.20m B.18m C.28m D.30m变式1、如图,利用标杆BE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标杆BE高1.5m,测得AB=2cm,BC=14m,则楼高CD为()m.A.10.5 B.12 C.13 D.15变式2、如图,在河两岸分别有A、B两村,现测得A、B、D在一条直线上,A、C、E在一条直线上,BC∥DE,DE=90米,BC=70米,BD=20米,则A、B两村间的距离为()A.50米B.60米C.70米D.80米变式3、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的岸边选定一个目标记为点A,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B和点C,使得AB⊥BC,然后再在河岸上选点E,使得EC⊥BC,设BC与AE交于点D,如图所示,测得BD=120米,DC=60米,EC=50米,那么这条河的大致宽度是()A.75米B.25米C.100米D.120米考点3、常见相似模型例1、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AB,AC边上,增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①∠AED=∠B,②∠ADE=∠C,③,④,⑤AC2=AD•AE,使△ADE与△ACB一定相似的有()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变式1、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AED的是()A.∠AED=∠B B.∠ADE=∠C C.=D.=例2、如图,点P是⊙O直径AB的延长线上一点,PC切⊙O于点C,已知OB=3,PB=2.则PC等于()A.2 B.3 C.4 D.5变式1、如图,PA切⊙O于A,PBC是⊙O的割线,如果PB=2,PC=4,则PA的长为.例3、如图,在△ABC中,∠C=60°,以分别交AC,BC于点D,E,已知圆O的半径为.则DE的长为.变式1、如图,A、B、C、D为⊙O上的点,直线BA与DC相交于点P,PA=2,PC=CD=3,则PB=()A.6 B.7 C.8 D.9例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90°,E是AB上一点,且DE⊥CE.若AD=1,BC=2,CD=3,则CE与DE的数量关系正确的是()A.CE=DE B.CE=DE C.CE=3DE D.CE=2DE变式1、如图,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中有一个小正方形EFGH,其中E、F、G分别在AB、BC、FD上,若BF=1,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C.D.变式2、如图(1)矩形ABCD中,AB=2,BC=5,BP=1,∠MPN=90°将∠MPN绕点P从PB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PM交AB(或AD)于点E,PN交边AD(或CD)于点F,当PN旋转至PC处时,∠MPN的旋转随即停止(1)特殊情形:如图(2),发现当PM过点A时,PN也恰好过点D,此时,△ABP △PCD(填:“≌”或“~”)(2)类比探究:如图(3)在旋转过程中,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设AE=t,△EPF面积为S,试确定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当S=4.2时,求所对应的t的值.例5、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边BC上(不与B,C重合)一动点,∠ADE=∠B=α,DE 交AC于点E.写出相似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变式1、等边△ABC边长为6,P为BC边上一点,∠MPN=60°,且PM、PN分别交边AB、AC于点E、F.(1)如图1,若点P在BC边上运动,且保持PE⊥AB,设BP=x,四边形AEPF面积的y,求y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如图2,若点P在BC边上运动,且∠MPN绕点P旋转,当CF=AE=2时,求PE的长.例6、如图,在Rt△ABC中,CD是边AB上的高,若AC=4,AB=10,则AD的长为()A.B.2 C.D.3变式1、如图,△ABC中,∠C=90°,若CD⊥AB于D,且BD=4,AD=9,则CD= .变式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CD=2,BD=1,则AD的长是,AC 的长是.例7、如图,矩形EFHG的边GH在△ABC边BC上,其他两个顶点分别在边AB、AC上,已知△ABC 的边BC=120cm,BC边上的高AD为80cm;求:(1)当矩形EFHG是正方形时,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2)设EG的长为x cm,x为何值时,矩形EFHG的面积最大?并求面积的最大值.变式1、如图,锐角△ABC中,BC=6,S△ABC=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BC,以MN为边向作正方形MPQN,设其边长为x,正方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则y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分层训练】<A组>1.△ABC∽△DEF,且相似比为2:1,△ABC的面积为8,则△DEF的面积为()A.2 B.4 C.8 D.162.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分别是15cm和23cm,它们的周长相差40cm,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A.75cm,115cm B.60cm,100cm C.85cm,125cm D.45cm,85cm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和8,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是3、4及x,那么x的值为()A.B.5 C.或5 D.无数个4.如图,点A、B、C、D的坐标分别是(1,7),(1,1),(4,1),(6,1),以C、D、E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点E的坐标不可能是()A.(4,2) B.(6,0) C.(6,3) D.(6,5)5.小明身高1.5米,在操场的影长为2米,同时测得教学大楼在操场的影长为60米,则教学大楼的高度应为()A.45米B.40米C.90米D.80米6.我们在制作视力表时发现,每个“E”形图的长和宽相等(即每个“E”形图近似于正方形),如图,小明在制作视力表时,测得l1=14cm,l2=7cm,他选择了一张面积为4cm2的正方形卡纸,刚好可以剪得第②个小“E”形图.那么下面四张正方形卡纸中,能够刚好剪得第①个大“E”形图的是()A.面积为8cm2的卡纸B.面积为16cm2的卡纸C.面积为32cm2的卡纸D.面积为64cm2的卡纸7.如图,四边形ABCD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6),B(4,2),C(6,2),D(6,4),在第一象限内,画出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的位似图形A1B1C1D1,并写出各点坐标.8.一天晚上,李明和张龙利用灯光下的影子长来测量一路灯D的高度.如图,当李明走到点A 处时,张龙测得李明直立时身高AM与影子长AE正好相等;接着李明沿AC方向继续向前走,走到点B处时,李明直立时身高BN的影子恰好是线段AB,并测得AB=1.25m,已知李明直立时的身高为1.75m,求路灯的高CD的长.(结果精确到0.1m).<B组>1.如图,以点O为支点的杠杆,在A端用竖直向上的拉力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起,当杠杆OA 水平时,拉力为F;当杠杆被拉至OA1时,拉力为F1,过点B1作B1C⊥OA,过点A1作A1D⊥OA,垂足分别为点C、D.①△OB1C∽△OA1D;②OA•OC=OB•OD;③OC•G=OD•F1;④F=F1.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2.九年级某班开展数学活动,活动内容为测量如图所示的电杆AB的高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电杆影子的一部分(BE)落在地面上,另一部分(EF)落在斜坡上,站在水平面上的小明的影子为DG,已知斜坡的倾角∠FEH=30°,CD=1.6m,DG=0.8m,BE=2.1m,EF=1.7m,则电杆的高约为m.(精确到0.1,参考数据:,)3.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3cm.动点M,N从点C同时出发,均以每秒1cm 的速度分别沿CA、CB向终点A,B移动,同时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A向终点A移动,连接PM,PN,设移动时间为t(单位:秒,0<t<2.5).(1)当t为何值时,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若存在,求S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点B在线段AC上,点D、E在AC同侧,∠A=∠C=90°,BD⊥BE,AD=BC.(1)求证:AC=AD+CE;(2)若AD=3,CE=5,点P为线段AB上的动点,连接DP,作PQ⊥DP,交直线BE于点Q;(i)当点P与A、B两点不重合时,求的值;(ii)当点P从A点运动到AC的中点时,求线段DQ的中点所经过的路径(线段)长.(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解答过程)5.【提出问题】(1)如图1,在等边△ABC中,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为边作等边△AMN,连结CN.求证:∠ABC=∠ACN.【类比探究】(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M是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C),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ABC=∠ACN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如图3,在等腰△ABC中,BA=BC,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为边作等腰△AMN,使顶角∠AMN=∠ABC.连结CN.试探究∠ABC与∠AC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考点突破】考点1、基本概念与定理例1、解:∵2x=3y,∴=,∴选项A不正确;∵2x=3y,∴=,∴==3,∴选项B正确;∵2x=3y,∴=,∴==,∴选项C不正确;∵2x=3y,∴=,∴==,∴∴选项D不正确.故选:B.变式1、解:∵=,∴设a=2k,则b=3k,则原式==.故选B.变式2、解:A.1×30≠2×20,故本选项错误;B.3×2≠1×4,故本选项错误;C.5×20=10×10,故本选项正确;D.4×1≠3×2,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例2、解:∵△ABC与△DEF的相似比为1:4,∴△ABC与△DEF的周长比为1:4;故选:C.变式1、解:∵△ABC∽△DEF,△ABC与△DEF的相似比为,∴△ABC与△DEF对应中线的比为,故选:A.变式2、解:∵在梯形ABCD中,AD∥BC,而且S△ACD:S△ABC=1:2,∴AD:BC=1:2;∵AD∥BC,∴△AOD~△BOC,∵AD:BC=1:2,∴S△AOD:S△BOC=1:4.故选:B.例3、解:∵直线l1∥l2∥l3,∴,∵AH=2,BH=1,BC=5,∴AB=AH+BH=3,∴,∴,故选D.变式1、解:∵a∥b∥c,∴==.故选B.例4、解:A、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C、两三角形的对应边不成比例,故两三角形不相似,故本选项正确;D、两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故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变式1、解:∵∠1=∠2,∴∠DAE=∠BAC,A、添加∠C=∠E,可用两角法判定△ABC∽△ADE,故本选项错误;B、添加∠B=∠ADE,可用两角法判定△ABC∽△ADE,故本选项错误;C、添加=,可用两边及其夹角法判定△ABC∽△ADE,故本选项错误;D、添加=,不能判定△ABC∽△ADE,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例5、解:三角形纸片ABC中,AB=8,BC=4,AC=6.A、==,对应边==≠,则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不相似,故此选项错误;B、=,对应边==≠,则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不相似,故此选项错误;C、==,对应边==≠,则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不相似,故此选项错误;D、==,对应边===,则沿虚线剪下的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变式2、解:∵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ABC三边分别为2,,同理:A中各边的长分别为:,3,;B中各边长分别为:,1,;C中各边长分别为:1、2,;D中各边长分别为:2,,;∵只有B项中的三边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且相似比为。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六种图形: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得平方。
(4)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高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AD=9,∠BAD的平分线交BC于E,交DC的延长线变式2、图,在▱ABCD中,E为CD上一点,连接AE、BD,且AE、BD交于点F,S△DEF:S△ABF=4:25,则DE:EC=()例2、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AE = ︒120,求证:(1)⊿ABD ∽⊿ACE ;(2)CE DB BC ∙=2练习、已知:如图,ΔABC 中,CE ⊥AB,BF ⊥AC.求证: ABC ∽∆∆AEF例3、如图,BD 、CE 是ABC ∆的两条高,AM 是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M ,交DE 于N ,求证:(1);DEBCAN AM =(2).ECB EDB ∠=∠变式1:如图,在ΔABC 中,A ∠与B ∠互余,CD ⊥AB ,DE//BC ,交AC 于点E ,求证:AD:AC=CE:BD.例4、已知:如图,△ABC 中,∠ACB=90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D ,交BC 延长线于F 。
求证:CD 2=DE ·DF 。
变式1、如图5,在△ABC 中,∠ACB=9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G 是DC 延长线上一点,过B 作BE ⊥AG ,垂足为E ,交CD 于点F . 求证:CD 2=DF ·DG .MNEDCBAAB CDE练习1、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C ∆内,已知AEACDE BC AD AB ==.求证:ACE ABD ∠=∠.2、如图,D 是ABC ∆的边AC 上一点,CBD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E ,AB AE =. 求证:AC AD AE ⋅=2.3、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AC AD =,BC DE ⊥,与AB 相交于点E ,EC 与AD 相交于点F ,求证:(1)ABC ∆∽FCD ∆;(2)FD AF =.4、如图,在ABC ∆中,cm AB 8=,cm BC 16=.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s cm /2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边BC 向点s cm /4以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PBQ ∆与ABC ∆相似?。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一、相似三角形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3)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5)若△1∽△2、△2∽△3、则△1∽△3.对于直角三角形相似,还有如下判定定理:(6)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7)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4)相似三角形周长比等于相似比;(5)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二、锐角三角函数1.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准确地进行计算.2.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1)sin(90°-)=cos;(2)cos(90°-)=sin;(3).3.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1);(2).三、解直角三角形1.如图,在Rt△ABC中,∠C=90°,(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2.如图,若直角三角形ABC中,CD⊥AB于点D,设CD=h,AD=q,DB=p,则由△CBD∽△ABC,得a2=pc;由△CAD∽△BAC,得b2=qc;由△ACD∽△CBD,得h2=pq;由△ACD∽△ABC或由△ABC的面积,得ab=ch.从三角函数的角度考虑,有由,得a2=pc;同理,得b2=qc;由,得h2=pq;由,得ab=ch.在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相似问题中,可以尝试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题,即“三角法”.3.如图1,若CD是直角三角形ABC中斜边上的中线,则(1)CD=AD=BD=;(2)点D是Rt△ABC的外心,外接圆半径.4.如图2,若r是直角三角形ABC的内切圆半径,则.图1 图2 图3 5.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如图2,S△ABC.(2)如图3,S△ABC.6B=90°-A,,,由求角A,B=90°-A,由求角A,B=90°-A例题分析例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3,BC=7,∠B=60°,P为下底BC上一点(不与B,C重合),连接AP,过P点作PE交DC于E,使得∠APE=∠B.(1)你认为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为什么?(2)当点P在底边BC上自点B向C移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DE∶EC=5∶3?如果存在,求B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M,N分别是BC,CD上的两个动点,当M点在BC上运动时,保持AM和MN垂直.(1)求证:Rt△ABM∽Rt△MCN;(2)设BM=x,梯形ABCN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ABM∽Rt△AMN,并求x的值.例3.如图,在△ABC中,∠BAC=120°,AB=10,AC=5,求sin B·sin C的值.例4.如图,D是AB上一点,且CD⊥AC于C,S△ACD∶S△CDB=2∶3,,AC+CD=18,求tan A的值和AB的长.5.如图,△OA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过点A的直线y=与x轴交于点E.求点E的坐标.6.已知:如图(a),梯形ABCD中,AB∥CD,∠C=90°,AB=BC=4,CD=6.(1)E为BC边上一点,EF∥AD,交CD边于点F,FG∥EA,交AD边于点G,若四边形AEFG为矩形,求BE的长;(2)如图(b),将(1)中的∠AEF绕E点逆时针旋转为∠A′EF′,EF′交CD边于F′点,且F′点与D点不重合,射线EA′交AB边于点M,作F′N∥EA′交AD边于点N,设BM为x,△NF′D中,F′D边上的高为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图(a)图(b)答案例1、解:(1)△ABP∽△PCE.其理由是除∠B=∠C外,由于∠APE=∠B=60°,∠APC=∠B+∠BAP=∠APE+∠CPE,∴∠BAP=∠CPE.由“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可得△ABP∽△PCE.说明:此图形结构可以称为“一线三等角问题”.(2)作DF⊥BC于F,由已知可得CF=,腰长AB=CD=2CF=4,这样原问题转化为在底边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CE=1.5.假设存在P点,使CE=1.5,由△ABP∽△PCE,得,可得BP·PC=AB·CE=6.设BP=x,∵BC=BP+PC=7,∴PC=7-x.∴x(7-x)=6,即x2-7x+6=0.解得x1=1,x2=6.答:当BP=1或BP=6时,使得DE∶EC=5∶3.例2、解:(1)在正方形ABCD中,AB=BC=CD=4,∠B=∠C=90°.∵AM⊥MN,∴∠AMN=90°.∴∠CMN+∠AMB=90°.在Rt△ABM中,∠MAB+∠AMB=90°,∴∠MAB=∠CMN.∴Rt△ABM∽Rt△MCN.(2)∵Rt△ABM∽Rt△MCN,,即...当x=2时,y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3)∵∠B=∠AMN=90°,∴要使△ABM ∽△AMN,只需.由(1)知.∴BM=MC.∴当点M运动到BC的中点时,△ABM∽△AMN,此时x=2.例3、分析:为求sin B,sin C,需将∠B,∠C分别置于直角三角形之中,另外已知∠A的邻补角是60°,若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将其置于直角三角形中,所以应分别过点B,C,向CA,BA的延长线作垂线段,即可顺利求解.解:过点B作BD⊥CA的延长线于点D,过点C作CE⊥BA的延长线于点E.∵∠BAC=120°,∴∠BAD=60°.;.又∵CD=CA+AD=10,,.同理,可求得..说明:由于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因此若要求某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一般可以通过作垂线段等方法将其置于直角三角形中.例4、解:作DE∥AC交CB于E,则∠EDC=∠ACD=90°.∵,设CD=4k(k>0),则CE=5k,由勾股定理得DE=3k.∵△ACD和△CDB在AB边上的高相同,∴AD∶DB=S△ACD∶S△CDB=2∶3..即..∵AC+CD=18,∴5k+4k=18.解得k=2...说明:本章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转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二是利用已知条件通过设参数列方程.在解直角三角形时,常用的等量关系是: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关系式、相等的线段、面积关系等.例5、解:作AF⊥x轴于F.∴OF=OA·cos60°=1,AF=OF·.∴点A坐标为(1,).代入直线解析式,得...当y=0即时,x=4.∴点E坐标为(4,0).例6、解:(1)作AH⊥CD于点H(如图(c))可得∠1=∠2=∠D.由AB=BC=CH=4可得HD=CD-CH=2...∴BE=2,即E为BC的中点.(2)图(d),作NP⊥CD于点P,则PN=y.可得∠4=∠5=∠6,它们的正切值相等.,即.,.,,∵CD=CF′+PF′+PD,,即.整理,得.若点F′与点D重合(见图(e)),则∠BEM=∠EDC,...∴x的取值范围为。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1、定义法:三个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3、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4、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特殊、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1)以上各种判定均适用.(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注: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
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如图,Rt△ABC中,∠BAC=90°,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AD=BD·DC,AB=BD·BC ,AC=CD·BC 。
22二相似三角形常见的图形三、1,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基本图形:BC(1)如图:称为“平行线型”的相似三角形(有“A型”与“X型”图)(2)B(3)(2) 如图:其中∠1=∠2,则△ADE∽△ABC称为“斜交型”的相似三角形。
(有“反A共A角型”、“反A共角共边型”、“蝶型”)A4DCDEADE1E(3)如图:称为“垂直型”(有“双垂直共角型”、“双垂直共角共边型(也称“射影定理型”)”DEB(D)B(4)如图:∠1=∠2,∠B=∠D,则△ADE∽△ABC,称为“旋转型”的相似三角形。
(一)相似三角形1、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①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的一条边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DE∥BC,∴△ABC∽△ADE;(双A型)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例1、已知:如图,∠1=∠2=∠3,求证:△ABC∽△ADE.例2、如图,E 、F 分别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DE ∥AB,DF ∥AC , 求证:△ABC ∽△DEF.判定定理2:如果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8.5 怎样判定相似三角形作者:董沛美地址:山东省诸城市第一初中一、教学背景:1、学科:数学(青岛版)2、面向学生:初中八年级3、课时:第1课时二、教材分析1、本学段中的地位和作者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选自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五节,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本套教材将全等形与相似形的内容融合为一章,不再将其“拆分”为两章,反映了数学的整体性。
2、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研究锐角三角比,图形的位似等知识的基础。
3、本节的主要内容今天的第一课时,教科书通过“实验与探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度量、计算等活动,探索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1,并应用方法1解决实际问题.4、学习本节的功能与价值利用相似的性质及判定解决有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从年龄特点看: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操作,厌倦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因此应该让学生走猜想—操作—验证—归纳—实践”的认知路线(2)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是在学习了全等的所有内容以及三角形相似的定义以后安排的。
所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而得到,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1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3)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本节课要在各个环节中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尤其让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主动发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证明及计算。
过程方法1、经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教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经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类比过程,进一步体验类比思想、特殊与一般的辨证思想。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4)
林家村初中 数学备课组编写
学习目标:
1、熟记三角形相似的两个性质
2、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并会综合使用它们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
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综合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在运用性质与判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已知三角形三边a 、b 、c ,且a :b :c=3:4:5,三角形周长为36,则a 、b 、c 分别为多少?
二、【创设情境】
任意画两个三角形(可以画在本书最后所附的格点图上),使其两角分别对应相
等.用刻度尺量一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看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他们对应边上的高是否成比例.再探索计算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跟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探索新知】
通过上面的测量猜测计算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两另外两个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2、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学生背诵并应用得到的结论分析下面的问题
例、已知:如图AD 和BE 分别是△ABC 的高,
A ′D ′和
B ′E ′是△A ′B ′
C ′的高,且 AB A
D =A ′B ′
A ′D ′ ,∠C=∠C ′,求证:
AD •B ′E ′=A ′D ′•BE A A ′
E E ′
B D
C B ′
D ′ C ′
分析:
(1)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此题等积式中四条线段分别是△ABC 与△A ′B ′C ′中两条
对应高,只要证明△ABC 与△A ′B ′C ′相似,就能得出结论。
(2) 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分析综合法”探求解题思路。
教师板书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正确表达能力。
1、 例5、自学指导
(1) 自学课本例5明确本例中的证题思路,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
(2) 检查自学效果(3)学生扮演例5
四、【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两个性质、并利用这两个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尤其注意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要和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加以区别。
五、【练习】
1、这节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跟我们前面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三角形ABC 和三角形DEF 相似并且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是100,并且AB 和DE 分别是这两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求△ABC 的面积
3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0.4,那么相似比为______,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的比为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_.
六、【达标检测】
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要使球恰好能打过网 ,而且落在离网5米的位置上,则拍击球的高度h 应为( ) 。
A 、2.7米
B 、1.8米
C 、0.9米
D 、 6米
2、△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5、12、13,和△ABC 相似的△A ′B ′C ′的最大边长为26,求△A ′B ′C ′的周长和面积.
3、铁道的栏杆的短臂为OA=1米,长臂OB=10米,短臂端下降AC=0.6米,则长臂端上升BD 是 米。
七、【反思领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和疑问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要明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练习,要注意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当出现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时,要想到对应高的比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 5m 10m
0.9m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