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获得性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281.57 KB
- 文档页数:79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呼吸机使用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一、加强患者管理1. 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通气,对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符合机械通气指征。
2. 优化通气策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通气模式、参数及呼吸机类型,减少人机对抗,降低VAP发生率。
3. 尽早拔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具备拔管条件,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4.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控制感染源:对ICU内的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隔离感染患者、限制人员流动、加强环境消毒等。
二、提高呼吸机管理质量1. 呼吸机管路管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污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减少交叉感染。
2. 呼吸机湿化:使用加温湿化器,保持呼吸机管道内湿度,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3. 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4.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护理,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5.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和高平台压。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呼吸机等设备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 提高手卫生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 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ICU内设置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等。
四、加强环境监测与消毒1.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ICU内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细菌负荷情况。
2. 加强环境消毒:对ICU内的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定期消毒,降低细菌滋生。
医院性感染的名词解释医院性感染,也被称为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感染了原本在入院时未患的疾病或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
这种感染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广泛存在,给患者的康复和医院的运作造成重大困扰。
医院性感染通常发生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和病房等医疗环境中。
患者在这些环境中暴露于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可能是由于医院环境中人员密集、疾病传播风险高、长时间接触医疗设备等原因造成的。
医院性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康复产生严重影响。
一方面,医院感染可能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导致康复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
另一方面,感染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而对于医院而言,医院性感染既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也会导致患者对医院的不满和失去信任。
医院性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容易感染病原体。
这种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存在的疾病、患有的特定疾病(如HIV等)或接受的治疗(如化疗、免疫抑制药物等)所引起的。
其次,医院环境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存在也是医院性感染的原因。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医院设备、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传播。
预防医院性感染成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的责任。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手卫生、清洁和消毒、使用抗菌剂的合理使用等。
医护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在进行手术或接触患者前后洗手,并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而患者在住院期间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如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充分的治疗和康复、定期洗漱和保持个人卫生等。
此外,研究和教育也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性感染的努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医院性感染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机制,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另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术。
这样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和能力,减少医院性感染的发生率。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我院ICU 2006年共收治病人1 022例,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97例,感染率为9.5%,现分析如下。
1 ICU感染的原因分析(1)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程度、患病种类及年龄有关:患者病情越重,抵抗力越低;患病种类越多,感染危险因素越多;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机体免疫功能越来越低,抵抗力也逐渐下降。
以上因素都易发生医院感染。
(2)易感人群密集:进入ICU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变,创伤严重,且集中一室,极易使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3)介入性诊疗多:我院已广泛开展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包括心血管介入、脑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等,介入性手术后全部要进入ICU观察和治疗,异物进入体内,外加手术创伤,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ICU抗生素的多联使用屡见不鲜,这是人为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5)完全胃肠外营养:ICU内的患者病情重,往往需要进行完全胃肠外给药与营养物质,但也往往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6)由于历史原因,造成ICU通道流程不合要求,进出只有一个通道,加上探视人员管理难度大,有些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意识淡薄,如进入ICU不戴帽子、口罩,不换鞋子等,这都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
2 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1 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除感染管理科每年定期组织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外,ICU主任、护士长每月对ICU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人人都能对院内感染引起高度重视,人人都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如此,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2.2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1)进入ICU内的所有人员需更换衣服、鞋子,戴帽子、口罩。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控制入室人数,门口设立醒目的探视制度。
通过“ICU告之书”向家属宣教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入室时穿隔离衣、换鞋等,要求家属遵守探视制度。
(2)ICU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
SDD/SOD:ICU感染控制未解决的问题感染是ICU的共性问题,可使患者的病死率增加,内源性感染是ICU感染的重要形式,常来源于咽喉和胃肠预先携带或定植的潜在病原微生物。
选择性消化道祛污(selective decontamination of the digestive tract,SDD)和选择性口咽祛污(selective oropharyngeal decontamination,SOD)通过清除胃肠和咽喉携带的潜在病原微生物进而预防ICU内源性感染,循证医学证据表明SDD/SOD可有效地预防ICU感染,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发费。
然而SDD/SOD策略仍未在ICU 广泛采纳和运用,主要原因是SDD/SOD的有效性、安全性、减少或促进抗生素耐药的倾向性和成本效益仍需进一步商榷。
1ICU获得性感染感染是ICU的突出性问题,发生率、病死率和费用高[1-4]。
感染及其相关的脓毒症是ICU非心脏疾患死亡的首位原因,病死率达60%,花费占ICU总体费用40% [1,5]。
重要的是脓毒症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必然造成感染相关病死率进一步上升[3,6]。
院内获得性感染是ICU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发生在1/4危重患者,可倍增患者死亡风险[7]。
1992年早期的EPIC研究对西欧17个国家ICU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耐药性及感染和死亡高危因素进行流行病学研究[8],结果发现4501例(44.8%)患者存在感染,2064例(20.6%)为ICU获得性感染;肺炎(46.9%)、下气道感染(17.8%)、尿路感染(17.6%)和血流感染(12%)是ICU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感染最多的病原菌为肠杆菌(34.4%)、金黄色葡萄球菌(30.1%)、铜绿假单胞菌(28.7%),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19.1%)和真菌(17.1%)。
ICU获得性感染7大高危因素包括:ICU停留时间>48 h、机械通气、创伤,以及中心静脉、肺动脉与尿路置管和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使用。
呼吸机相关感染一、概述呼吸机相关性感染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简称ICU)内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0%40%,病死率高达20%50%。
VAP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因此,预防和治疗VAP是ICU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病原学1. 病原体:VAP的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如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此外,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也是VAP的常见病原体。
2. 感染途径:病原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侵入下呼吸道:(1)误吸:患者因吞咽功能减退、胃食管反流等原因,导致胃内容物误吸入下呼吸道。
(2)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呼吸机管路、湿化器、雾化器等设备污染,病原体通过呼吸机管路进入下呼吸道。
(3)交叉感染:医护人员手卫生不严格,导致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
三、临床表现1. 症状:VAP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咳嗽、痰量增多、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2. 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痰鸣音等。
3. 辅助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
四、诊断1.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合呼吸机使用史,可初步诊断为VAP。
2.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是确诊VAP的关键。
包括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分泌物病原体检测等。
3. 分型诊断:根据病原体不同,将VAP分为医院获得性VAP和社区获得性VAP。
五、治疗1.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 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3. 并发症治疗:针对VAP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进行相应治疗。
4. 呼吸机管理:调整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
六、预防1. 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进行手卫生,减少交叉感染。
ICU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管理在过去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发生率明显升高,当出现了脓毒性休克需要血管升压药或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CAP 直接进入ICU 治疗。
在ICU 的SCAP 死亡率高达30-40%。
CAP 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功能衰竭,心肌梗塞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这些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在早期重症CAP 患者无脓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导致者进入ICU 较晚,从而增加患者死亡率。
在急诊CAP 患者中,由于没有立即入住ICU 的指证,早期识别那部分能够快速进展从而导致不良预后的患者是个大的挑战,Sallun.J 等教授综述进入ICU 的SCAP 患者的管理,近期发表在J.Crit.care 上。
定义SCAP 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从局部炎症到系统性全身炎症,导致一系列感染相关的并进行性发展的并发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从而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先前合并症的恶化和初始抗感染治疗失败等导致患者进行性恶化。
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功能受损。
肺炎严重性评价肺炎严重评分(PSI) 和CURB-65 是常见的肺炎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但是对于是否入住ICU 的SCAP 标准是不够的。
在2007 年,IDSA/ATS 指南中符合一个主要标准或者是大于等于三个次要标准进入ICU 的指征。
Liapikou 等研究表示,CAP 符合主要标准符合进入ICU 的条件,但是只满足次要标准三项或者更多,患者的死亡率不会增加。
最近新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如Espana 等提出的SCAP 的预计标准、澳大利亚Charles 等提出AMART-COP 方法、一个结合了美国- 法国的评分叫做REA-ICU 指南,但是各种评价方法均有其的局限性,都不能避免CAP 患者转入ICU 过晚或降低其死亡率。
有研究表示,延期转入ICU 将使CAP 患者的死亡率增加2-2.6 倍。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6 例(30.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因此,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十分必要[1]。
我院对86例ICU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计 86例,均为2012 年11 月至2013年1 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简称VAP)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关于的详细内容,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准确、有见地的建议。
一、概述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治疗48小时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V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基础疾病、呼吸机使用时间、呼吸机管理不规范等。
控制VAP感染是提高ICU患者生存率、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二、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VAP的基础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呼吸机、更换呼吸机管道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有酒精的手消毒剂,以确保手部卫生。
2. 严格无菌操作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更换呼吸机管道等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的风险。
具体措施如下:(1)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时,采用无菌手套、无菌巾、无菌器械等。
(2)更换呼吸机管道时,使用无菌容器盛放新旧管道,避免污染。
(3)呼吸机管道及配件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 呼吸机管理(1)床头抬高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有利于减少误吸和胃内容物反流,降低VAP的发生风险。
(2)呼吸机湿化保持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和湿度,以防止气道干燥和痰液黏稠。
湿化器温度设置为37℃,相对湿度为100%。
(3)呼吸机管道护理定期检查呼吸机管道,发现污染及时更换。
更换管道时,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4. 感染监测(1)建立VAP监测体系对ICU患者进行VAP的监测,包括病例报告、病原学检测、感染指标等。
(2)定期评估VAP风险因素对ICU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如气管插管时间、基础疾病、抗生素使用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干预。
5. 抗生素管理(1)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生素敏感性,合理选择抗生素。
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362000) 陈丽蓉 刘清珠 吴碧瑜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目前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之一。
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入住ICU 48h后发生的肺炎,不包括入住ICU前在其他病房获得的感染。
在ICU中,肺部感染为继发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其发生率最高,并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ICU内HAP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综合ICU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ICU内HAP的临床特点,并从护理的角度对其预防进行讨论。
1 对象与方法以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院综合ICU收治的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的3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HAP诊断依据《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诊断标准[2]。
回顾性分析37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ICU内HAP的临床特点。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1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1 一般资料:372例患者中,发生HAP48例,感染率12190%。
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93岁,平均年龄(55153±18161)岁。
死亡5例,占HAP患者的10141%(5/48)。
212 危险因素:见表1。
ICU内HAP感染率比较,年龄≥60岁组、手术组、气管插管/切开组、留置胃管组、有呼吸机应用组分别高于年龄<60岁组、非手术组、无气管插管/切开组、无留置胃管组、无呼吸机应用组(P值均<0105)。
基础疾病不同组患者HAP感染率比较,呼吸系统疾病组>神经系统疾病组>其他疾病组(P<01001)。
表1 IC U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比较危险因素调查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χ2值P值年龄(岁)≥6011221181754187401027<602602710138手术有148261715674175801029无2242291821气管插管/切开有170372117621187501000无202114122留置胃管有122221810326101601014无25023912呼吸机应用有134********44151501000无2381041201基础疾病呼吸系统5363111神经系统63135其他55166213 病原菌分布特点:48例HAP痰细菌培养显示有致病菌生长45例,其中27例有2株以上细菌生长,无菌生长者占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