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周长和面积对比》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9.16 KB
- 文档页数:6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等奖说课稿1、《圆的周长》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等奖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
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
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
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
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
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知识点一、圆的认识1、日常生活中的圆2、画图、感知圆的基本特征(1)实物画图(2)系绳画图3、对比,感知圆的特征: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都是曲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归纳】: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二、圆的各部分名称1、圆心:用圆规画出圆以后,针尖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2、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3、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三、圆的主要特征1、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3、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一、圆的周长的认识1、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2、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大二、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公式1、圆周率实验: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π)。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pai) 表示。
4、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计算时,一般取π≈3.14。
5、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π倍,而不是3.14倍。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6、圆的周长公式:C= πd —→d = C ÷π或C=2πr —→r = C ÷2π7、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1)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πr ÷2 即πr(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圆的周长说课课件篇一:圆的周长说课课件篇一:圆的周长说课课件一、教材分析《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我把正确计算圆的周长,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
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
所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就成了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利用实验的手段,先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通过测量、计算,验证猜想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3、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激发兴趣。
2、认识圆的周长。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激发兴趣。
“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郊游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这次继续教育,我学习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体会很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
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
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教师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内涵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
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
2.教材编写特点: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
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
圆的面积的探究和教学,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课从教材内容来看,数学的核心思想依然在延续平面图形的研究方法:转化。
但是根据教学前测的情况,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我认为本课数学的核心思想应该落脚在“以直代曲”的思想上,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用转化法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圆的面积的学习可以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
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通过合作探究应该能很顺利地掌握本课内容。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圆》知识点2一、圆的认识1、日常生活中的圆2、画图、感知圆的基本特征(1)实物画图(2)系绳画图3、对比,感知圆的特征: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都是曲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归纳】: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二、圆的各部分名称1、圆心:用圆规画出圆以后,针尖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2、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3、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一般用字母d表示。
直径是一个圆内最长的线段三、圆的主要特征1、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3、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一、圆的周长的认识1、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2、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大二、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公式1、圆周率实验:在圆形纸片上做个记号,与直尺0刻度对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求出圆的周长。
发现一般规律,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数(π)。
3、圆周率: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pai) 表示。
4、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计算时,一般取π≈3.14。
5、在判断时,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是π倍,而不是3.14倍。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6、圆的周长公式:C= πd —→d = C ÷π或C=2πr —→r = C ÷2π7、区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1)周长的一半:等于圆的周长÷2 计算方法:2πr ÷2 即πr(2)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长和面积教案:学生如何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圆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说购买地毯、窗帘等。
因此,本文将围绕着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长和面积教案,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生动实践,激发兴趣学生在学习圆周长和面积时,往往感到很枯燥和抽象,不容易理解。
因此,生动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细绳割成一个圆,并用尺子测量圆的半径,然后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圆的形状和大小,而且可以加深对圆形计算方法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圆的应用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家庭装修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需要掌握正确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因此,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公式的来源和实际意义。
比如,圆的面积公式是由半径和圆周长的比例得到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计算中注意贯穿前后的逻辑性,帮助学生在计算中吸收和消化公式,理解公式的表达和本质意义,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公式。
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方法上,有时候,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让学生用细绳割成的圆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外,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交互教学方式,如学生自主探究、游戏上课、案例对比、图形转换等方式。
有时候,将两种或多种方法相互对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长和面积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让学生热爱学习,需要生动实践、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