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汽车检测诊断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4
第二节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基础一、汽车故障及汽车技术状况汽车故障及汽车技术状况是汽车检测诊断的对象。
了解汽车故障类型和汽车技术状况,掌握汽车故障产生原因和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对汽车诊断参数及其标准的确定和检测方法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
(一)汽车故障1.汽车故障类型汽车故障:汽车零部件或总成完全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现象。
(1)按故障存在的系统分为汽车电器故障和汽车机械故障。
P6:汽车电器故障不解体检测相对容易,而汽车内部的机械故障的不解体检测相对较难。
(2)按故障形成的速度突发性故障和渐发性故障。
突发性故障发生前无任何征兆,无法通过诊断预测,具有偶然性;渐发性故障是由于零件磨损、疲劳、变形、腐蚀、老化等原因使技术状况劣化而引起,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可通过早期诊断预测。
(3)按故障存在的时间分为间歇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
间歇性故障只是在引发故障的原因短期存在的条件下才显现。
例:气阻现象;永久性故障只有在更换某些零件后才能使其得以排除.例:发动机拉缸、轴瓦烧损事故等。
(4)按是故障显现的情况分为功能故障和潜在故障。
功能故障是导致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的故障(通过直接感受和测定参数确定,如发动机不能起动、输出功率下降等);潜在性故障是正在发生但尚未对功能产生影响的故障(零件的裂纹等)。
(5)按故障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微故障、一般故障、严重故障、和致命故障。
具体见P6~7。
※故障的分类方法很多,相互间有交叉,一种类型的故障可转化成另一种类型的故障。
2.汽车故障产生的原因(1)工作条件恶劣工作部件间或工作部件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零部件的受力、变形、发热、磨损、腐蚀等。
道路、气候、环境、使用强度(车速、载荷、维护、驾驶等)变化等使汽车零件承受冲击载荷、交变应力。
(2)设计制造缺陷零件因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制造工艺不良而存在的先天不足。
(如应力集中现象、操作不当产生的残余应力、表面制造缺陷造成的磨损等。
)(3)使用维修不当超载运输、润滑不良、滤清效果不好、违反操作规程、汽车维护修理不当。
一、实习背景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已成为汽车维修领域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了解汽车检测诊断的实际操作流程,我于2023年3月至5月在某汽车维修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汽车检测诊断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汽车检测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汽车检测诊断设备的操作流程;3. 提高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汽车检测诊断基本原理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汽车检测诊断的基本原理。
汽车检测诊断是通过检测汽车的各个系统,找出故障原因,并对其进行维修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动机系统:检查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如燃油、点火、润滑、冷却等系统;(2)底盘系统:检查底盘的悬挂、转向、制动等系统;(3)电气系统:检查汽车的电气线路、传感器、执行器等;(4)车身系统:检查车身的安全气囊、玻璃、车门等。
2. 汽车检测诊断设备操作实习期间,我熟悉了各种汽车检测诊断设备的操作流程。
主要包括以下设备:(1)汽车电脑诊断仪:用于读取汽车电脑的故障码,分析故障原因;(2)万用表:用于测量汽车电路的电压、电流等参数;(3)示波器:用于观察汽车电路的波形变化;(4)发动机综合测试仪:用于检测发动机的性能参数。
3. 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起汽车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工作。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案例一:一辆轿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突然熄火,无法启动。
经检测,发现是点火线圈故障。
更换点火线圈后,故障排除。
(2)案例二:一辆SUV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制动不良现象。
经检测,发现制动系统的真空助力器损坏。
更换真空助力器后,制动系统恢复正常。
(3)案例三:一辆轿车在行驶过程中,仪表盘上的故障灯亮起。
经检测,发现是发动机电脑故障。
更换发动机电脑后,故障灯熄灭。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汽车检测诊断能力;2. 熟悉了汽车检测诊断设备的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