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体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安溪乌龙茶茶园生态的建设与管理作者:何环珠苏成家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8年第10期摘要茶叶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備品,茶叶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茶叶企业的品牌形象。
从源头把控好茶叶的品质,则需要茶企业做好茶园生态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基于此,阐述安溪乌龙茶茶园生态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安溪乌龙茶;茶园生态;建设;管理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8.29.003茶具有保健功能,且消费量大,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叶品质的好坏,不仅与其加工技术有关,更与茶园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当前,全球各主要产茶国都力图通过建设生态茶园以提高茶叶品质,从而推动茶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1 安溪乌龙茶的生产情况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类,也是我国品质优异的六大茶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 000多年前。
福建省安溪县素有“茶都”之称,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被称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早在宋元时期,安溪茶叶就随着泉州港的兴起销往世界各地,成为深入人心的中国符号。
1.1 安溪乌龙茶的栽培环境茶产业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安溪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截至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共计4万多公顷,茶叶总产量达6.5万吨,总产值约148亿元,涉茶人口80多万。
在安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6%来自于茶产业,这些都源于安溪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
安溪县的茶区分为内安溪和外安溪。
其中,内安溪位于安溪西部,该地貌群山环绕,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500~1 600 m,年平均降水量在1 700~1 900 mm,年平均气温在15~18 ℃,无霜期为260~324 d,相对湿度在78%以上。
山区大部分为酸性红壤,pH值4.5~5.6,土层深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别有利于鲜叶中含氮化合物和某芳香物质的形成积累,氨基酸、茶氨酸含量较高,呈清香型的戊烯醇、乙烯醇形成较多,而具苦涩味较重的茶多酚含量较低。
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体系研究摘要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
介绍了安溪县乌龙茶生产情况,并就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及其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乌龙茶;生态茶园;技术体系发展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是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及其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以供有关生产部门参考。
1安溪县乌龙茶生产情况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其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 000多年。
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就有种茶、品茶的历史,到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安溪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位居全国产茶县首位,名列全国产茶大县。
目前,安溪县有乌龙茶茶园面积26.7万公顷,分布于安溪县23个乡镇、430个行政村,年产量4.5万吨,涉茶总产值50亿元。
近15年来,福建省安溪县在乌龙茶品牌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可喜进展。
安溪县1995年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2000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1年被农业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县”,200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2003年获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县”,2004年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1],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其中“安溪乌龙茶生产科技创新示范引导与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专项资金扶持。
1.1安溪县乌龙茶栽培环境安溪县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长,属于宜茶区。
安溪县西坪镇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措施摘要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县,西坪镇是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随着近年茶业的迅速发展,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上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结合生态茶园的现状,对安溪县西坪镇生态茶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提高生态茶园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保障措施;福建安溪;西坪镇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西坪镇茶产业迅速发展,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产业优势日益形成,目前,全镇茶园面积3 466.67 hm2,茶叶年产量1.1万t,茶业的发展已成为西坪镇的主要支柱产业,直接影响安溪县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但由于受部分茶农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茶园开垦和管理方面不科学,影响着茶园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西坪镇茶业的良性发展。
2005年以来,西坪镇积极围绕安溪县政府提出的生态茶园建设,认真组织茶农、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做好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初步的建设成效。
截至2012年,全镇共建设生态茶园2 133.33 hm2,其中示范片生态茶园533.33 hm2,一般片生态茶园 1 600 hm2。
茶园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基础质量有效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 生态茶园建设茶业要发展,生态是基础。
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茶园生态条件,良好的生态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和光线等生态因子。
西坪镇根据茶园存在的生态状况和茶农经济条件等,分为示范片生态茶园建设和一般片生态茶园建设。
1.1 示范片生态茶园建设示范片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是:全面实施茶园合理种树、梯壁留草或种草、套种绿肥、建设水利设施、完善道路系统,加强茶园无公害管理等“5+1”技术,达到“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周边植被丰富、梯层整齐有序、基础设施健全、水土保持良好、茶叶产品安全”的茶园生态结构。
热带农业工程TROPIC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9年6月Jun.2019第43卷第3期Vol.43, No.3生态茶园建设技术①陈艺林②(安溪县福田乡农业服务中心 福建泉州362400 )摘 要 本文从科学理论与产业实践的不同角度,分析茶叶高产生态环境,并明确提出从茶园生态种植、茶园 环境管理、病虫害污染防治等多个方面对生态农业茶园体系建设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中图分类号S571.1Ecological Tea Garde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HEN Yilin(Futian Township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A nxi County , Quanzhou , Fujian 362400 )Abstract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industrial practice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high- yiel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ea, and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ea garden system and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were studied in many aspects , such as ecological planting of tea garden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ea garden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 and disease pollu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tea garden ; construction ; technology 生态茶园不断运用各种综合功能优化生态调 控管理技术,对生态环境污染与自然地力作用的退化做到防患于未然,进一步推动自然能量与自然物 质在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自然生 物圈养与支持自然生命力的能力。
低产茶园提升改造技术探讨作者:李金登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1期一、安溪县自然条件因素安溪县古时被称为清溪,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全线总面积约为3057.28平方千米,下辖24个乡镇、460个村子,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混居,地方通行语言为普通话与闽南语。
至2018年12月底,全县户籍统计人口为121.95万,常住人口为102.5万。
安溪县地势变化较大,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倾斜,西北地区山峰林立,地势俊俏,坡度较大,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而东南部地区地势则相对平缓,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以丘陵盆地为主。
安溪县地处南亚、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受到地貌影响,安溪明显存在不同的气候特点,安溪东部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温度约在19~21摄氏度,年降水量可达1600毫米,夏季时间较长,气候炎热,几乎占尽了6个月的时间,而冬季则较为短暂,气温温和,本地农作物种植可保证一年三收;而西部地区,安溪受西北风气流影响较大,再加上山脉的影响,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时间局部地区雷阵雨天气较多,年平均气温在16~18摄氏度左右,年降雨量可达到1800毫米,全年四季较为分明,夏季气温不会过于炎热,秋季寒冷时间较早,而春季则来的很晚,农作物常会受到春寒、梅寒及秋寒的危害,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种植一年两收,且生产时间比安溪东部地区普遍较迟。
安溪地区水资源存储主要来自于降雨,该地区总储水量约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
安溪县共有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8.4万亩,旱地面积为2.7万亩。
安溪县是我国乌龙茶之乡,也是铁观音茶的发源地,已有上千年的种茶产茶历史,当地劳动人民发挥了安溪的地域优势及气候优势,在已有品种的基础上,不但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了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为安溪创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
目前,安溪省已是我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当地的铁观音名扬四海,成为我国茶叶的一张品牌名片被称为中国茶都。
技术应用中国荼叶加工2018(2):28-30生态茶园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溪县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刘金龙高水练^(1.安溪县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福建安溪,362400;2.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安溪,362400)摘要:安溪县龙涓乡举源茶叶专业合作社在10年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条茶树稀植留高、茶草共 生、套种绿肥、轮采轮休、茶林混合等多措并举的自然农耕生态茶园管理模式,从而达成茶园生态改善、茶叶品质提升、茶叶质量安全、经济效益增加的目标。
关键词:自然农耕;生态茶园;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306.4;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8)02-0028-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Management Model------Taking Anxi County Juyuan Specialized Tea Cooperative asan ExampleLIU Jin-long1,GAO Shui-lian2*(1. Anxi County Juyuan Specialized Tea Cooperative, Anxi 362400, China;2. Anxi College of Tea Scienc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nxi 36240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10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y Anxi County Juyuan Specialized Tea Cooperative,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a tea plant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cluding planting sparsely and highly, tea -grass symbiosis, interplanting green manural plants, taking turns to plant and rest, and tea-forest mixture.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natural farming and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s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making improvement on ecology, tea quality and safety, as well as economic benefits.Keywords :Natural farming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Management model生态茶园的模式多种多样,目前大多数是以 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的栖息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 茶园套种树木、花草和人工除草等措施,治理水土 流失、防治病虫害和实现生物多样性[1'但却忽视了茶树本身的培育因素,而且农资投人、人工成本 大幅度提高,与茶园可持续经营管理和茶农増收 冲突。
2019年第10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李旭云(1972-),女,农艺师,长期从事茶叶科学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日。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
茶产业是全县最大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全县茶园总面积60万亩,2018年茶叶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175亿元,连续11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
面对食品绿色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优质优价”的茶叶市场前景看好。
安溪县历来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生命线,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质量兴茶为导向,大力推行茶园去化学农药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荣誉称号,作为茶叶类唯一代表参加全国“双安双创”成果展,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于2014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连续四年名列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一位,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为了保障茶叶产业健康发展,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经全县上下努力,探讨出一条生态茶园建设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之路。
1构建多方协作的组织机制体系1.1加强组织与领导工作:安溪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园病虫绿色防控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把生态茶园建设与茶园绿色防控、水土保持、、有机肥替代、专业化统防统治、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整合有关财政资金,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同时,每年结合茶叶质量与安全培训、农资监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茶商培训、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班,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培训100多期、1万多人次。
1.2加强监管与平台建设:安溪县在全国首推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农资从准入到流通被精准定位,有效防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
福建省安溪县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茶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福建省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茶叶文化,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特色鲜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茶叶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因此,安溪县茶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当地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提出相关建议,为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安溪县茶产业现状分析1. 茶叶种植安溪县分布有五个优质茶区,主要是铁观音、大红袍、水仙、白毫银针四种茶叶。
茶叶种植面积达到76000亩,其中70%以上为铁观音种植面积。
2. 茶叶加工安溪茶叶的加工工艺精湛,主要有揉捻炒、竹篾、手工揉捻、砖茶等多种工艺,生产出的铁观音、大红袍等优质茶叶深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销售安溪县茶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主要有批发市场、网上商城、超市、茶叶专卖店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安溪茶业市场销售额逐年上升,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
4. 茶叶文化旅游由于安溪茶叶文化历史悠久,茶山水、茶文化、茶品鉴等独特的茶叶文化旅游资源深受游客青睐。
安溪茶产业现已发展为以茶叶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5. 茶叶加工企业安溪茶叶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主要以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制约茶产业的发展。
三、安溪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分析1. 茶叶品牌建设安溪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品牌建设不够强,茶叶质量虽然优良,但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需要更加重视品牌建设。
2. 茶叶销售渠道安溪茶叶销售渠道虽然覆盖全国,但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导致销售效率低下,茶叶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3. 茶叶加工工艺安溪茶叶加工工艺以传统工艺为主,部分工艺与现代工艺相比还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工艺的研发。
安溪县生态茶园施肥现状与对策分析肖江源(福建源有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对生态茶园的科学施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茶树完成健康的生理、生化代谢,还可以为茶树提供更加全面、稳定的营养供应,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对安溪县生态茶园在施肥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并对安溪县生态茶园施肥策略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能为安溪县生态茶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安溪铁观音 生态茶园 施肥技术 优化策略安溪县是享誉世界的“乌龙茶之乡”、“铁观音故里”,有“中国茶都”之称。
统计显示,安溪县现有茶园面积约4万ha,年产茶叶量可达6.2万t,涉茶总产值在260亿元以上,且仍在逐年增长[1]。
在安溪县“工业强县、茶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安溪茶产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民生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来,安溪县茶园的生产管理较为粗放,部分茶农在茶园管理中使用过量的无机肥和农药,对茶园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安溪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生态茶园对促进安溪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茶园的建设对茶园的土壤条件、生长环境和茶树的种植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对安溪县生态茶园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本文对加强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的策略展开探讨。
1 生态茶园的施肥原则及肥料选择生态茶园又被称为“无公害茶园”,既是现代茶叶生产种植的一种科学模式,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茶叶生产种植的一项标准体系,其不仅对茶叶生产质量和品质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还对茶园生产经营过程和各项生产技术作出了明文规定,旨在生产出“无公害、高品质、健康绿色”的茶叶产品[2]。
因此,生态茶园有相对应的施肥原则,这也是我们茶农在生态茶园经营种植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茶园的施肥原则首先,生态茶园施用肥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生产出的茶叶健康、安全、可靠。
其次,生态茶园应根据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状况和所施肥料的作用来确定肥料的种类、数量、施肥方法和时间等,以尽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对策研究文|李丽娟福建省安溪县作为我国重点的产茶大县,茶园面积与产量位居全国产茶县的前列。
茶产业对于安溪县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茶园为茶产业提供高品质的鲜叶原料,是茶产业的基础。
随着健康饮茶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加之世界各国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茶园的管理效率,降低农药及化肥的用量,建设生态茶园势在必行。
近年来,安溪县认真落实生态茶园建设要求,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鼓励茶农采用生态生产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了生态茶园的管理效率,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态势。
然而,当前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安溪县茶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更好推动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效率,对安溪县生态茶园的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本文分析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成效的对策进行研究。
福建省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生态茶园是指按照生态平衡理念进行科学管理,使茶园内的土壤、水质和空气等环境达到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茶园。
近年来,安溪县走生态系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知识的结合道路,在生态茶园建设中积极采用农家肥,并割草还园、套种绿肥,使茶园基本达到了生态茶园的管理要求。
但生态茶园建设和建设的整体要求较高,安溪县生态茶园建设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目前,安溪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生态茶园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由于安溪县茶园数量众多,平均下来每个茶园所得到的资源相对有限,无法达到生态茶园建设的投入要求。
部分茶农因为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缺乏担保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仅靠少量的自有资金投入,无法满足生态茶园的建设需要。
建设标准不够统一目前,安溪县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操作规程、管理机制等建设标准存在较为模糊的地方。
部分茶园的区域规划不合理,基地建设薄弱,连片规模开发力度不足,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薄弱,良种化建设扶持力度不足,改种换植的意识不强。
31神州文化安溪乌龙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上官宏耿安溪县峰格茶叶专业合作社摘要:安溪被誉为中国的“乌龙茶之乡”,其乌龙茶种植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乌龙茶品质优秀,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安溪;乌龙茶;发展战略引言安溪是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被人们叫做“中国茶都”和“乌龙茶之乡”。
中国当前最大的乌龙茶生产区在安溪,其乌龙茶在中国茶叶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因为现阶段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科学利用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安溪乌龙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基于此,深入研究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策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安溪乌龙茶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第一,安溪乌龙茶产业发展具有自然优势。
安溪土壤的土质主要是红壤、黄壤,气候属于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昼夜的温差比较大,有利于茶叶的生产。
安溪乌龙茶品种丰富,品质优质。
第二,安溪乌龙茶产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的安溪,交通比较方便,基础设施比较健全。
安溪的各个主要茶乡镇的二级市场与安溪乌龙茶批发市场相互补充,能够使客户需求得到满足。
第三,安溪乌龙茶产业发展具有技术优势。
安溪乌龙茶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制茶工艺。
同时,安溪和国内著名高校、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发展关系。
第四,安溪乌龙茶具有旺盛的需求。
安溪乌龙茶因为韵味独特、品质优异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当前安溪乌龙茶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实现了品牌化运营,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二、安溪乌龙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不足第一,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茶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乌龙茶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栽培关键技术想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的茶园首先是要要有良好的茶种,在接下来就是合理的规划和相关技术的实施,最主要的还是要用心细心的呵护。
一、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的目标茶树良种是茶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
“良种必须良法栽培,良种必须良法加工”,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优质增效作用。
以“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安全、低碳”为目标,根据良种的性状特征,实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栽培关键技术。
二、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茶园选择、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排灌、机械作业等。
1、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模式20世纪60年代福建提出,建立高标准茶园的5条标准,即“缓路横沟、等高梯层、深挖下肥、良种壮苗、条栽密植”。
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的模式是:远离污染源;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铺草覆盖,疏松土壤,供足肥水,少用化肥农药,有机绿色栽培,机械化管理。
形象的说,生态茶园“远看茶树看不见,近看茶树一大片”。
2、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1)远离污染源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应选择森林覆盖率高,远离工业区、矿山、人群密集生活区、交通要道,无污染源的山地。
已有污染源的茶园,退茶还林。
(2)植树种草绿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山顶与陡坡不开茶园(坡度大于25?不得开垦),留作林地、草地。
已开垦种茶的,应退茶还林还草。
在山顶、山脚、风口、路旁、茶园四周种树(常绿、直根系的经济树种为佳),陡坡荒地、梯壁种草或种植绿肥作物(种植匍匐性、矮秆、豆科绿肥作物为佳),防止风蚀、雨蚀与水土流失,通风采光,调节茶园小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建立等高茶园、蓄排设施,硬化道路,保持水土,便利交通山地茶园构筑等高梯层,园面外高内低,防止水土流失。
园内侧挖横沟蓄水,园边、路边、茶园边角地建蓄水池,建立以蓄为主的排灌系统。
生态茶园管理关键技术探讨发布时间:2021-12-31T08:25:25.43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林学超[导读] 我国盛产茶叶,也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文化发展悠久。
甚至在某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茶叶行业成为经济支柱,维持着城市的生存与进步。
近年来,我国社会进步速度飞快,科技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茶叶的发展遇到了某些问题。
一些传统茶叶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正文主要对生态茶园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探究,对管理工作中使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套论。
林学超永春县五里街镇高垅村110号福建省泉州市 362601摘要:我国盛产茶叶,也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叶文化发展悠久。
甚至在某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茶叶行业成为经济支柱,维持着城市的生存与进步。
近年来,我国社会进步速度飞快,科技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茶叶的发展遇到了某些问题。
一些传统茶叶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正文主要对生态茶园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探究,对管理工作中使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套论。
关键词:生态茶园;管理;关键技术当前在进行生态茶园管理工作时,茶园工作者使用某些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从成了一个以茶叶为主的生态系统。
我国地域较为辽阔,针对不同的地形,相关管理者利用不同的新型有机能源进行针对性管理工作,对茶园的各个性能进行改进优化,并加强茶叶的病虫防治工作,推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1.当前我国茶园生态系统的现状当前我国乌龙茶的主要产区为福建省的闽南、闽北以及广东、台湾等地区,属于青茶类,在我国的茶叶品类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该地茶叶的生产历史较为悠久,并且茶文化沉积丰厚。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火热,茶园管理只注重茶叶的产量,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对自然界的生物链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为多数茶园处于山区,茶树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远不及于树木,所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并且对于化肥的依赖性较大,给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增加了茶园的管理成本。
2016年第10期菽I砷政37安溪县茶园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措施林毅芳,陈进火,廖琼满(福建省安溪县茶叶技术推广站3624〇0)摘要:针对安溪县部分茶园存在的生态问题,从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出一套针对性的茶园生态 修复技术措施,包括茶园周边植树遮荫,梯壁留草种草,茶树树冠留养三方面的技术与措施。
关键词:茶园;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措施DOI:10. 13651/ki.fjnykj.2016. 10.014Technology and measures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tea garden in Anxi CountyLIN Yi-fang, CHEN Jin-huo, LIAO Qiong-man(Anxi Tea Technique Extension Station, Fujian Province362400)Abstract :Aiming at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exiting in tea garden of Anxi County and starting from the production practice,a set of technical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tea garden were summed up,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of tree plantingand shading around the tea garden, grass conserving and planting in platform wall, and canopy maintaining of tea tree.Key words:Tea garden;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ilience;technical measures.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体系研究作者:林金钩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12期摘要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
介绍了安溪县乌龙茶生产情况,并就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及其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乌龙茶;生态茶园;技术体系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011-03发展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是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及其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以供有关生产部门参考。
1安溪县乌龙茶生产情况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其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 000多年。
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就有种茶、品茶的历史,到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安溪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位居全国产茶县首位,名列全国产茶大县。
目前,安溪县有乌龙茶茶园面积26.7万公顷,分布于安溪县23个乡镇、430个行政村,年产量4.5万吨,涉茶总产值50亿元。
近15年来,福建省安溪县在乌龙茶品牌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可喜进展。
安溪县1995年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乌龙茶之乡”,2000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1年被农业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县”,200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2003年获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县”,2004年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1],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其中“安溪乌龙茶生产科技创新示范引导与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专项资金扶持。
1.1安溪县乌龙茶栽培环境安溪县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长,属于宜茶区。
根据安溪县地形地貌差异,分为内、外安溪2个茶区,构成了安溪茶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内安溪茶区属山地茶区,中亚热带气候,海拔500~1 600m,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 800mm,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黄、红壤,种茶条件得天独厚,为生产优质乌龙茶奠定了良好基础。
内安溪茶园面积约占安溪县茶园总面积的70%,茶叶产量约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80%,茶叶质量较好,是安溪县茶叶的主要产区,主要包括“中国铁观音乌龙茶发源地”的西坪镇和虎邱、大坪、祥华、长坑等乡镇。
外安溪茶区属低海拔丘陵茶区,南亚热带气候,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8~21℃,年降雨量1 600mm,相对湿度76%~78%,土壤属红壤和砖红壤,茶园面积约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0%,茶叶产量约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0%。
外安溪着重于发展茶叶机械制造、茶叶包装和茶叶深度加工等服务行业。
1.2安溪县乌龙茶品种长期以来,广大茶农培育出许多茶树优良品种,如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佛手、奇兰、肉桂、白牡丹等64个,其中不少是我国名、优、特、稀的茶树良种。
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6个品种,1985年被定为国家级良种,佛手定为省级良种,近期又选育出省级良种杏仁茶、凤圆春等,因而被茶业界誉为“茶树良种宝库”。
1.3安溪县乌龙茶的制作茶叶采摘以手工采摘为主,基本不采用机械采摘。
制作有手工制作与机械制作。
主要有摊放、杀青、揉捻、烘干等4道工序,不同品牌的乌龙茶有其特殊的制作工序。
1.4安溪县乌龙茶的销售安溪县乌龙茶目前已形成了闽南、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内销市场,年销售量达6 000~7 000t,并以香高、味醇的高档茶畅销,同时趋向开发早、特、绿色、天然、快捷的乌龙茶产品。
安溪县乌龙茶外销市场主要是日本、东南亚地区,年销售量超过7000t,其中日本约占70%,东南亚及香港、台湾地区约占25%。
2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背景和意义福建省是我国茶叶主产省,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产区,茶业已被福建省政府列为优先发展的九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
2006年福建省茶园面积160万公顷,年产量20万吨,占全国1/5,茶叶营销总值170亿元,茶叶市场占有率占全国60%;出口量1.74万吨,出口创汇4 849多万美元;从事茶及与茶相关的生产、加工、运输、经营、机械制造、生产资料供应等行业的人员超过了300万人,占福建省总人口的1/10。
乌龙茶产业是福建省安溪县最主要的农业支柱产业[2]。
近年来,乌龙茶茶叶产量和销量逐年增加,茶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茶农开垦茶园是整片开垦种植,土壤没有植被和种植其他植物维护,这种单调的种植模式,既降低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导致生态系统失调,使茶树生长环境脆弱,给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后果。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工业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化学肥料以及如生长激素等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施用,进一步恶化了茶园生态环境,造成了茶园生态失衡,以至大气、水、土资源遭受污染,茶园土壤质量下降,茶叶品质,特别是卫生品质,得不到保证,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在农药残留量上问题更为突出,导致在内外销市场上造成一些不良影响[3]。
因此,发展无公害茶叶,可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生态茶园是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重要载体和首选基地,也是可持续茶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因而是茶叶栽培发展的方向,也是实现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所谓生态茶园,指的是根据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能够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目的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4-5]。
3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3.1存在问题(1)我国加入WTO后,部分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为维护本国利益,对进口茶叶卫生质量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严格了农药检测指标,对安溪县茶叶出口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因此,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和重金属污染是目前乌龙茶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2)乌龙茶产业格局还处于初级阶段,茶叶生产环节停留在分散生产和粗放经营阶段,茶叶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3)生态茶园等无公害乌龙茶生产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手段滞后。
一是由于进口国对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增加,安溪县茶叶检测中心目前只具备对茶叶产品的感官品质、六六六、DDT、铅、铜等指标进行检验的能力,远远满足不了茶产业发展需要;二是检测仪器价格昂贵,企业厂家无力购置;三是检测过程较长,难以在收购原料时及时退货,让茶农引起更大的重视。
3.2发展方向(1)扩大生态茶园等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建设规模。
(2)继续加强领导。
要充分发挥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统一组织、统一部署;县、乡两级政府要把茶叶农药残留控制、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实效作为评价一届政府的政绩内容,要真正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要对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农药管理政策法规、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
(4)加大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增加对生态茶园等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资金投入,逐步实现茶叶初制过程的机械化、程控化和规模化,普及提高空调做青技术,提高夏暑茶的茶叶品质。
集中部分财力、物力、人力,做好示范片的建设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投入,科技人员要深入茶园、农户加强指导,作好咨询服务工作,要从发展生态茶园的角度出发,强化农业防治,保护天敌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病虫天敌的控制作用,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减少茶叶农药残留。
(5)建立健全茶叶农药残留控制体系。
加快“福建省安溪县乌龙茶标准化监测检验中心”建设,增加仪器和技检人员,扩大检测力量,加快农药残留新型、简易、快速、检测仪器的研究、应用,提高质检水平和检测效率,强化质量监督。
(6)增强品牌意识,争创名牌产品,开展质量体系和HACCP认证,质检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咨询服务、指导督促、跟踪管理等工作,帮助更多的茶叶企业通过各种认证,实施标识管理。
4安溪县乌龙茶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体系生态茶园是由多物种多层次组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变、牵涉面大,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必须以最适宜茶树生育的环境条件为生态茶园的调控指标。
调控指标具体要求,一是茶园有效土层50c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吸水、透气性好,土壤相对含水率达70%~90%,矿物质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2%以上,含氮量大于0.1%,pH值为4.5~6.0;二是茶园内直射光比例小,漫射光比例大,荫蔽度30%左右,茶树叶温不超过35℃;三是茶树树冠覆盖率90%左右,茶树矮壮、繁茂,绿叶层厚度15~20cm,叶面积指数3~5。
4.1乌龙茶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在生态茶园的土壤管理上,首先应防止水土流失。
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在茶园行间铺草覆盖和套种绿肥。
行间铺草应从幼龄茶园开始,在旱季和雨季来临前进行。
其次是要对茶园土壤进行耕作,以疏松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以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和更新。
茶园耕作深度,一般浅耕5~10cm、中耕10~15cm、深耕25~30cm,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
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
再次是茶园应放养蚯蚓,利用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促进茶树根系生长[6]。
4.2乌龙茶生态茶园的施肥技术茶园土壤多为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因而生态茶园应以施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如各种饼肥、人畜粪便、厩肥、沤肥和农副产品下脚料等)为主,在茶叶各生育期追施速效化肥为辅[7,8]。
(1)提高春、秋(冬)季追肥比例。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中以春、秋(冬)茶质量为最好,所以应提高春、秋(冬)茶的追肥比例。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春、夏、秋季追肥的比例应为4∶3∶3,春茶和秋(冬)茶的施肥量可占全年施肥量的70%以上。
(2)实行平衡施肥。
氮、磷、钾是茶树生长的三要素;镁、锌等微量元素,茶树虽然需要量极少,但若缺乏,将影响茶树的生长和鲜叶品质。
因此要实行平衡施肥。
幼龄茶树以培养壮、宽、茂、密的树冠为主,要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