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路建彩褚建立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项目建设中课程开发实践为基础,介绍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将其概括为:两方参与、两层分析、两次分解、两次转化,并用部分课程开发实例进行说明,为高职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任务训练[作者简介]路建彩(1975-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管理与改革研究;褚建立(1970- ),男,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管理。
(河北邢台054035)[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开发理论与开发范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06030206)[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130-03课程改革是国家高职示范校项目的重要建设内容,我们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过程,并指导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九十余门核心课程及重点建设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下面结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开发实例进行介绍。
一、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就业的职业(群)或岗位(群),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出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将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为学习领域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这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在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计算机平面设计;项目导向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02一、引言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以具体的实际工作项目为基础,将某一学科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计划、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在项目教学中打破了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和创造的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培养的最高成就目标。
[1] 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平面设计的工作过程中,关联着很多的学习领域。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独的去讲解,学生不能把平面设计技术融会贯通,对平面设计的工作过程也很难有清晰的认知。
因此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将教学以教师为主的“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通过教师设置的“项目导向”指导学生的“学”,即学生参照项目设计任务书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在问题的发现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教学理念,所以“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作者:杨国兰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11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体的现代职教课程新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特征体现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行动领域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项目课程;以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实施课程考核。
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其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活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
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第一步是要分析职业活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应从明确专业定位,即职业岗位群、行动领域、职业能力入手。
1.明确职业岗位群通过市场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
市场调研以调查典型企业为主,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人才结构现状,针对专业相应的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开展由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参加的头脑风暴研讨会,调研专业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以职业院校商务文秘专业为例,从深圳市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商务文秘专业毕业学生对应的职业岗位来看,大中型企业的秘书岗位,有秘书处、办公室、行政部、公关部、人力资源部、客户服务部。
高级从业人员有办公室主任、秘书处经理、董事会秘书、总裁秘书、总经理秘书、行政总监、经理、主管、人力资源经理、主管等;中级从业人员主要有办公室秘书、部门文员、行政助理、人力资源助理、档案管理员、公关人员、客服人员;初级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前台服务人员、录入员等。
2.明确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分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一组工作任务的组合。
某职业由多少行动领域组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是6~12个。
行动领域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以职业岗位、产品、工作对象、操作程序、系统结构、岗位职责等为逻辑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导游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过程,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论,结合导游岗位的特点,设计出导游业务课程的框架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游业务;课程开发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在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结合各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条件,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创新。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它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
课程设计时,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合理地衔接专业知识与能力,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吸收。
导游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理念,对《导游业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序化,并实践探究。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规范操作能力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知识目标熟悉导游服务和导游人员的基本知识;掌握导游带团的程序、方法、技巧及问题事故的处理;掌握导游服务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应旅游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实务技能模块、实地演练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工作任务完成难易程度安排学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已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改革的主流方向。
文章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实施途径、实施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精品课程2008年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最突出的改进有两点:第一,指标体系集中体现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建设思想;第二,指标体系突出强调精品课程整体设计的建设思路。
基于这两点突出变化,按照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笔者认为应从课程建设思路、实施途径、实施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做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的几个核心概念“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概念源于德国职业教育。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领域。
其教学是以工作过程这一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可以认为行动就是学习。
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要设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必须理解几个核心概念:(1)工作过程: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2)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其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3)行动领域: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重塑摘要:根据我院“两重一再”工程的要求,本文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行了探讨,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能力定位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并采用突出操作技能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就业岗位课程方案课程重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2009年1月,正式启动了“两重一再”工程,这是学院课程改革一个新的里程碑。
“两重一再”工程由“课程重塑工程”、“课程体系重构工程”和“教师能力再造工程”组成,目的就是要打破原有“普通本科压缩型”等课程体系,创建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形势下,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素质拓展课程。
因此,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商务礼仪综合应用为核心,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面向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商务礼仪是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要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市场营销一线管理决策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和主要服务面有:销售助理、销售员、高级销售员、营销主管等岗位;促销员、推销员、营业员、柜组长等岗位;市场调查专员、信息统计员、客户服务员、客户主管等岗位;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广告/公关助理等岗位。
本专业就业岗位和主要服务面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营销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高级营销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营销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阐述了《电子基本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主要步骤,对《电子基本技能》课程进行了学习情境和工作情景的设计。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构建学习情境一、问题提出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结合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研究(zyc21)”研究,对电子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电子产品制作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关联驱动、有所突破”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构建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的中职教学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我校(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在重构《电子基本技能》课程体系时,即重视应用性的理论和原理教育,又重视技能的实操训练,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敢创新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二、构建的步骤《电子基本技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遵循能力本位、知识保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任务载体、实训保障的指导思想。
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学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能做会学,以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图1.先调研——行动领域归纳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江苏泰泉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中船永志泰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亿泰兴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科兴电器有限公司位等,从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依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职业标准,形成八大如图2所示职业岗位行动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忠运周楠
来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年第01期
编者按
人们往往会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事,与高教无关。
高校的一些管理者和教师觉得,以素质教育为重心的新课程改革,终结于高等教育之前,甚至在高中教育之前。
而高校(包括高职)的课程建设仍应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仍然应该抱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放,守着“教、学、用”脱节的教学方法不变。
这种片面的、偏颇的思维方式,对于高教层次的课程改革会产生误导作用,对于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高层”建设,也可能会产生断裂、变异和有始无终的负面影响。
首先,新课改剑指应试教育及其紧密配套的机制与模式,归结点在于高考,在于高等教育。
这种传统的、顽固的课程建设及体制,对高教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不言而喻。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讲”与“学”、高压灌输与高效引导、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博弈,它已经并将继续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
一幢大厦始于奠基、终于封顶,基础教育阶段的任何课程改革都是为教育大厦的楼层累积服务的,不可能实施与高教无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不可能在经过新课程改革设计可能脱颖而出的崭新基础上,继续沿袭惯性的课程设计营造传统的高教楼层。
其次,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苦读之后,学生的目标是高考。
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才需求才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落脚点。
如果高校的课程设置脱离于实际,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毕业生只能是学非所用、学不能用、无所适从、就业困难。
即使基础教育阶段成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满怀“提升素质、开拓创新”愿望走进高校校门的学子们,也会在茫然不知所措之中“深造”,走出校门后仍“茫然不知所措”地面对社会和工作岗位。
因此,新课程改革绝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专利”,而应该是在高教阶段一脉相承的系统工程。
为此,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践。
本刊于本期专设了相关专题,刊登了六篇各类高校有关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章,望能引起重视。
摘要:通过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得出四个主要岗位(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并归纳出各主要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最终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即:油气储存与装卸,油气管输工艺、油气储运设备操作与维护、油气集输、石油仪表及自动化、油品物性分析。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05-03
近年来,“压缩饼干式”本科课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1,2]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日益增多,急需要从传统“知识传递型”的课程体系向“能力传递型”的课程体系转变。
[3,4]目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5,6]但课程体系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单纯“知识传递”的痕迹。
国外先进且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我们探索基于工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7-10]本文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为例,按照“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对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课程体系重构的第一步,只有进行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才能了解企业真实需求,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才能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
众所周知,川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通过对8家校企合作单位(中石油重庆销售分公司、重庆英达实业有限公司、重庆燃气集团、四川宏达集团,重庆伏牛溪油库、重启龙禹石油有限公司、重庆三峡燃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发现这些企业对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等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也要求高职的毕业生“会技能、讲规范、能吃苦”,努力成为“四懂三会”人才,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
此外,重庆今年成立了以黄奇帆市长为组长的页岩气开发工作小组,努力将重庆建设为页岩气开发的主战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大量需要油气储运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油气田、油气管道建设施工、输油气管道、石油化工、油气销售、城市燃气输配、油库等企业从事油气储运技术操作和管理工作。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油气储运行业企业主要岗位群工种有:集输工、司炉工、污水处理工、注水工、集输资料员、输油工、司泵工、综合计量工、油品分析工、化验员、资料员、输气工、自动化仪表工、电工、管工等。
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对应的上述操作执行层岗位可归纳为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等4个主要职业岗位群。
三、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每个主要职业岗位群工作的工作任务可能比较繁琐,但是通过细化整合,便可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体现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因此可以说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通过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座谈交流,到生产现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与毕业生座谈、与相关技术人员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并邀请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加盟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目前,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共8人,其中来自企业的教授级
高工4人),进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四、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石油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输气工》、《输油工》等),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推导出具体的行动领域,进而物化为具体的学习领域,重构出基于油气储运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表2。
通过分析可知,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原理可重构为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即:油气储存与装卸,油气管输工艺、油气储运设备操作与维护、油气集输、石油仪表及自动化、油品物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9.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3]应力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7).
[4]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2(4).
[5]孙阳华.2007~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发展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2(27).
[6]马和平.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9).
[7]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王秀花.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评审的误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1).
[9]丁容仪.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22).
[10]赵杨群.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