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基础滑移隔震与应用现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730.13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逐年增长。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加装隔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冲击。
这些隔震装置一般由橡胶、钢球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高层建筑,还可以应用在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中。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通过使用隔震装置,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小震动幅度,从而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内部设备的破坏,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隔震技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例如,日本是地震频发区,该国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使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相比其他建筑受损较小。
此外,中国也在近年来加大了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
在中国的一些地震频发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这些建筑在地震中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
然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隔震装置的成本较高,给建筑的投资带来了一定压力。
此外,隔震装置的安装和维护也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难度。
此外,隔震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如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等,增加了技术协调的难度。
总的来说,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减小地震引起的震动冲击,隔震技术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隔震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经验的积累,相信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未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领域的重要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隔震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隔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隔震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隔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利用隔震技术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想法。
随后隔震技术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震技术在美国、中国等国家也逐渐引起了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情况,为接下来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概述和分类提供更好的理解和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深入分析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明确隔震技术的分类和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更好地推动建筑结构领域的科学发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水平,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设计师和工程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改善建筑结构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时建筑结构的振动和变形,减轻人员的恐慌情绪,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基础隔震技术以其良好的减震性、易用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在建筑结构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地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应用从1960年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一直在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制造技术和成就领域的研究工作,今天的热门话题是土木工程学科,属于当前研究的对象和一个新的学科。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减震控制技术是在建筑物中,由于它易于实现和易于控制振动,在许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建筑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特点1.隔震特性。
基础隔震体系中隔震器的水平强度是可变的。
在小地震或大风的情况下,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较小,不会影响使用要求。
在中度地震中,硬度低、水平滑动,不是产生冲击隔离系统的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振动周期,上部结构的建设自然振动场和地面的影响,地面振动可以从根本上使顶部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可能会大大减少。
一般来说,基础保温技术应用后,建筑结构使非隔震结构,减少到1/4至1/12。
2.保护特性。
基础隔震技术可以保护建筑物的上部结构。
由于楼层间基本隔震技术的可变性较低,不会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破坏,反而会使建筑结构的安装和布置处于良好的状态。
因此,基础隔震通常用于精密仪器房、购物中心、宿舍等建筑工程。
3.良好的竖向承载力。
基础隔震技术的垂直承载力的隔离设备本身比较大,因此,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中,所有的建筑支持上部结构承载力有一定的安全性,另外,安全系数的垂直承载力的孤立系统应该超过6,为使用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并提供保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1.橡胶隔震支座。
橡皮隔震轴承是由多层钢板和橡胶材料叠加交替训练和强化橡胶轴承的性能,从而改变了竖向刚度的钢板,这不仅降低了横向抗震效果,而且各垂直荷载。
目前使用的滚动橡胶轴承使用的钢板与橡胶的各自优点相互作用。
在建筑物中使用绝缘支护可以提高建筑物对水平、垂直和扭转地震的抵抗力。
浅谈基础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几十年来,由于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在结构试验中的稳定表现,以及基础隔震结构项目在实际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优良耐震性能,其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
标签:基础隔震;基本概念;应用范围;研究现状引言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频发,并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的发生,这些都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且给发生自然灾害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可能影响国家的建设发展。
而其中地震灾害尤为突出,如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的大地震、2013年4月3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里氏7.0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地震区域内大量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损毁和破坏,给地震区域内的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经济损失。
1、基础隔震概述1.1 基础隔震的基本概念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隔震系统,使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形成隔震层,通过隔震层把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波由地面传至建筑物的基础、再继续向建筑物上部结构传递的时候,必须要通过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的隔震层,隔震层中的隔震装置或隔震系统就能够起到隔离地震作用力的作用,这样一来地震波就只有一小部分的能量能够通过隔震层将地震能量上传到建筑物上部结构中去。
1.2 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基础隔震技术适用于地震设防区的各类中、低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及底框结构建筑。
下列建筑可以优先考虑采用隔震技术:1.2.1 地震时不能够损坏重要设备、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如银行、通信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2 地震时要求有更大生命安全保障的各类学校校舍建筑,如各类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1.2.3 地震时担负重要救援功能的建筑物,如医疗单位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4 对抗震安全性、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特殊要求的建筑,如地震时不能够停止使用的各级指挥机关、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各类建筑;1.2.5 地震后不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物,如存放爆炸物、高危试验室、存放危害毒物品的建筑。
基础隔震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有造价低廉,施工便捷、控制效果佳,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基础隔震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础,隔震,支座,阻尼,进展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结构的隔震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增加了隔震专门章节。
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
在国际方面,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以来,大约每9 年召开一次,有关领域的文章也常见于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
二、概念建筑结构隔震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增加能够提供柔性和适当耗能装置(阻尼)的隔震层(系统),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从而使建筑物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
变形能力的增加,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不倒;而阻尼的增大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地震作用、基底位移和结构变形。
同时,结构变形能力的增大导致了结构产生的第一振型周期变长。
这与增大的阻尼相结合,就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影响系数,并且结构底部有足够的横向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使得结构底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了常见的结构底部首先破坏的可能性。
三、基础隔震体系的主要类型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可划分为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摆体系等。
基于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原因,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和组合隔震体系。
1.1 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橡胶支座分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 OGY INFORM T ION2008NO.20SCI ENCE &TECH NOLOGY I NFOR MATI ON高新技术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是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传统的抗震设计致力于保证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使建筑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从而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如何最大限度的确保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此类结构的安全,不致使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如何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精密技术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而不会由于遭受建筑物的地震反应而破坏。
这些都是结构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而振动控制理论的出现及其应用(即隔震技术),同时满足了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要求,也为解决这类特殊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1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在提出水平静力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其它一些抗震理论,其中一个是绝缘理论,又称免震、消震或减震结构理论。
其原理是在结构物与地基连接处割断水平力的传递,使地震动无法从地基传到上部结构去。
采用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缓冲层或将结构基础底部做成圆弧形等方法实现该理论的意图,并且有些方案也在个别房屋使用。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振动特性均不够了解,且存在许多当时无法实现的技术以及造价过高等原因,该理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个理论可以看作是减震控制理论的最早雏形。
直到1972年美国学者J.T P .Y a o 首次提出结构减震控制的概念以来,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厂泛关注和重视[1]。
随着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抗震结构体系利用自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被动抗震方法,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控制装置与结构共同发挥作用来调谐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目前己成为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领域最具有前沿性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己在世界各国的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建筑物及设施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不断得到更新与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将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柔性来降低地震作用力的抗震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建立一个能够在地震作用下承载建筑物荷载的附加结构,旨在减小地震作用对于建筑物的破坏。
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中,隔震装置在建筑结构的土基系统、支撑系统、加筋板等处布置,以瞬时位移缓冲器、双凸轮隔震器、球形隔震器、铅芯橡胶隔震器、液压隔震器等传动装置为主要形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外,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中,例如日本的东京塔、北海道新幸福大厦、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南京东路百货大楼等;在国内,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南京南站、武汉天河机场航站楼等一系列重要工程中均应用了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适用于高层建筑、大型桥梁等满足复杂动力载重的结构,还能应用于体育场馆、标准厂房和住宅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下面简要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
1、建筑物隔震建筑物隔震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最早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层建筑采用隔震技术,例如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福州市政府办公楼等。
同时,隔震技术已经应用于住宅领域,例如建设1号高层小区等。
2、桥梁隔震桥梁隔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隔震技术。
这种技术在减震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大大降低了桥梁受地震作用的几率。
桥梁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如日本的名古屋城市高速公路、美国的新萨克拉门托海湾大桥、墨西哥的图斯特拉-加韦堡跨海大桥等。
3、核电站隔震核电站属于高风险事故场所。
在地震发生时,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将无法估量。
基础滑移隔震技术的主要研究现状1引言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发展较快的被动控制技术,其概念早在19世纪末就由日本学者提出,20世纪初美国的J.A卡兰特伦茨首次提出了滑移隔震的构想并获得认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滑移基础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一次次的地震验证了滑移隔震相对于传统抗震技术的优势,隔震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纯靠增加结构强度进行硬抗的抗震方法,将上部建筑结构与下部地基结构隔离,设置隔震层,允许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相对于基础做整体运动同时由于隔震层抗剪刚度很小,限制了地震作用向上部传递,同时建筑物在滑移过程中通过摩擦耗散了能量,从而达到了隔震的效果。
滑移基础隔震的优点有:技术简单易行,造价较低;发生滑移位移后不影响其支座承载力,不需要安全装置;受地面运动频率特性的影响较小,几乎不发生共振现象;限制了传给上部结构的最大加速度;上部结构的设计明确等。
滑移基础隔震装置通常由滑移支承元件和限位消能装置组成。
隔震房屋设计也包括滑移件和限位件的设计。
滑移支承元件的主要作用即支承上部建筑物的重量,承受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另一方面,延长建筑的自振周期,使结构系统的基频处于高能量地震频率范围之外,从而有效地减低建筑的地震响应。
设计选用时,其摩擦材料及摩擦系数应满足隔震设防要求,并应进行滑移量及竖向承载力设计,确定型号及数量。
常见的滑移支座形式有砂垫层隔震支座、石墨垫层滑动支座、回弹滑动支座、钢珠滑动支座、聚四氟乙烯滑板摩擦支座、滞变摩擦基础隔震支座、直线式滑动支座等。
限位消能元件不承受竖向荷载,其作用是保证风荷载作用下的稳定,限制上部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滑动位移并吸收地震能量。
常见的限位消能装置有叠层钢板橡胶垫、钢弹簧、U形热轧钢板、变截面钢杆、液压阻尼器等。
2基础滑移隔震的研究现状2.1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分析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线性问题,c、k为常数,如图2-1(a)。
非线性问题,c、k为非常数,如图2-1(b)。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建筑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抗震措施,旨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抗震安全意识的提高,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分析。
隔震技术一般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分离,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力。
目前隔震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础隔震,即通过设置隔离层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传递;另一种是建筑物隔震,通过在建筑的上部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基础隔震技术主要通过设置减震支座或弹性层使建筑物与地面分开,从而减少地震的传递。
目前常用的基础隔震技术有橡胶隔震支座、钢弹簧隔震支座和摩擦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是一种常用的基础隔震技术,其具有良好的耐震性能和隔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和重要工程。
钢弹簧隔震支座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减震能力,适合用于大型桥梁和厂房等工程。
摩擦隔震支座则通过利用摩擦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其优点是简单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
建筑物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在建筑的上部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的作用力。
目前常用的建筑物隔震技术有橡胶隔震悬挂系统、钢球隔震系统和可调隔震系统等。
橡胶隔震悬挂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物隔震技术,其通过在建筑的上部悬挂橡胶隔震支座来减少地震的冲击力。
钢球隔震系统则通过在建筑的上部设置多个钢球来减小地震作用力。
可调隔震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物隔震技术,其通过调节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来适应不同的地震强度。
隔震技术的应用在建筑领域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建设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和重要工程时都广泛采用了隔震技术。
日本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采用了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几乎没有受到破坏,证明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中国也在一些地区和重要工程中广泛应用隔震技术,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就采用了橡胶隔震技术。
尽管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风灾等外力作用下的震动响应,从而保障建筑及其内部设备、人员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日本、美国等地,已经有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的趋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深入研究和推广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技术,其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破坏以及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地震破坏对建筑安全带来的威胁日益凸显,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隔震技术还可以为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道主义灾害。
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隔震技术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设置隔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的技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能够减少地震波传导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设置一定的减震装置,将地震所带来的动态荷载转化为等效静态荷载,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我国建筑物减震隔震研究现状与发展吴世跃【摘要】阐述了建筑物减震隔震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在论述了基础滑移隔震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几种滑移隔震装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介绍了我国滑移隔震的应用情况及隔震构造.根据我国滑移隔震技术研究和应用情况,从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表明滑移隔震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结构减震形式.应加大研究和技术开发力度,对技术成熟的滑移隔震装置编制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利于工程应用.【期刊名称】《山西焦煤科技》【年(卷),期】2010(034)003【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建筑结构;摩擦;滑移;隔震;现状;研究;应用;发展【作者】吴世跃【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官地矿【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2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根据地震灾区的信息披露表明,汶川大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大部分是因为工厂、办公楼、学校、住宅等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城镇聚集的人口密度也在随之上升。
因此,汶川大地震的警示之一,就是应当更加关注建筑物减震隔震的研究应用。
在抗震防灾中,传统方法还是停留在“堵”上,即通过提高结构承载力和延性来抗御地震;而采用“疏”的办法则是近年的事,也就是将地震运动输入的能量部分转移到隔震元件或减震构件上。
目前,房屋抵抗倒塌主要依靠结构自身的累积耗能和损坏来实现。
随着社会进步,即使能减少地震中人员的伤亡,但由结构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变得日益严重和难以承受,它极大地妨碍着社会发展。
近20年来,世界上逐渐转向结构减震隔震的研究应用,已取得较好进展。
试验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减震控制措施,在地震中特别是“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作用可大大降低,能有效防御地震灾害。
在地震工程中,走抗震与减震相结合的道路,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采用的隔震措施可分为两类:橡胶垫支座隔震和滑移隔震。
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对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评估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建筑技术。
一、历史回顾1.1 早期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通过使用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相关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1.2 历史遗留问题然而,在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中,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存在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现状分析2.1 目前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新建建筑结构中较多地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如摩擦减震、液体减震、钢筋混凝土减震墩等。
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小地震震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老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问题然而,对于已经建成的老旧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物古迹建筑,减震隔震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对这些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展望3.1 技术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减震隔震技术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新理论的应用,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3.2 老旧建筑抗震问题的解决针对老旧建筑抗震问题,未来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包括结构诊断、抗震加固技术、试验验证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珍贵的文物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一项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手段,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建筑结构性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我国在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从起步到逐步成熟、从探索到广泛应用的过程,如今正朝着更加先进、高效、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一、历史的沉淀我国减震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较早时期。
在古代建筑中,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明确的减震隔震理念,但一些传统建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特性。
我国的一些古老木结构建筑,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和节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破坏。
然而,真正将减震隔震技术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并加以重视和发展,是在近现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规模和高度不断提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对减震隔震技术的初步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科研人员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进行了一些隔震支座的性能研究和试验,探索了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力学特性和适用条件。
也开展了一些建筑结构减震隔震的设计方法研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状的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国减震隔震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减震隔震理论体系。
涵盖了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分析方法和设计规范。
这些理论成果为减震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技术应用方面,减震隔震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无论是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桥梁等结构,都可以看到减震隔震技术的身影。
在一些地震高烈度地区,大量的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
减震隔震技术也在一些特殊建筑结构中得到应用,如核电站建筑、海底隧道等,保障了这些重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已经成为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学者提出了隔震装置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自此以后,隔震技术逐渐成熟,各国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隔震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地震减灾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利用弹性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这种分离可以通过减震支座、减震层、减震墙等不同类型的隔震装置来实现。
这些隔震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随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隔震装置,如形状记忆合金隔震支座、超高性能混凝土隔震墙等,这些新型隔震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降低成本、减小体积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4.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中,包括高层建筑、桥梁、石化装置、核电站等。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1. 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较为复杂,抗震性能要求较高,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东京塔、上海中心大厦等。
2. 桥梁隔震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
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地震防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降低地震激励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改变为一种柔性连接,从而使得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大大减弱。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橡胶、钢板、液体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和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免受破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日本是隔震技术的发源地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从1995年兵库地震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推广隔震技术,采用多种隔震装置和隔震结构形式。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日本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隔震结构的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工厂、桥梁、医院等。
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也在地震频发地区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威胁。
采用隔震技术成为了保护高层建筑免受地震破坏的必然选择。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例如日本东京的新宿中央公园大厦和美国旧金山的旧金山国际机场,它们均采用了隔震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耐震性能,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因此隔震技术也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改善桥梁的耐震性能,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影响,保护桥梁免受地震破坏。
日本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工业厂房工业厂房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之一,因此在地震频发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对工业厂房进行加固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我国隔震技术发展及应用简述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得到发展。
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隔震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隔震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总结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隔震技术;发展历程;高层建筑隔震[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1、国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国外最早提出基础隔震概念的学者是日本的河合浩藏,他在日本的《建筑杂志》 18 81年12号发表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一文中。
“延性结构”体系,通过适当设计建筑结构,控制结构体系的刚度,在小震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承受地震作用,构构件进入塑性状态,消耗地震能量,以减轻地震反应,但不致倒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多发地震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隔震系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69年瑞士援建了前南斯拉夫一所隔震结构小学,瑞士人Alfred Rother设计的小学是较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基础隔震建筑,采用了天然橡胶块(70cmX70cmX35cm)起到一定的隔震作用。
20世纪70年代,法国Delfosses发明了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提高了了隔震支座的耐久性。
1984年,法国在南美兴建的核电站中采用了隔震支座,同时还加设了滑板支撑作为耗能装置。
1985年日本神奈川建造的基督教博物馆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64个橡胶加钢板的隔震支座。
20世纪九十年代,美、日、新、法等国已经建造了400座左右的采用橡胶支座的隔震建筑和桥梁。
日本大力发展隔震技术应用推广,完成了大量隔震建筑,多国隔震技术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28-0045-03国内外基础滑移隔震研究与应用现状综述收稿日期:2012-07-25作者简介:吴延辉(1987-),男,在读硕士吴延辉李玉荣陈翠翠(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介绍了隔震结构的概念及滑移隔震的特点,从能量角度分析了滑移隔震作用机理,对国内外基础滑移隔震的应用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分析,阐述了在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对滑移隔震技术理论研究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滑移隔震,隔震装置,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0引言所谓隔震,就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加设隔震层的抗震方法,其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集中于隔震层,有效避开地震卓越周期,隔断地震能量直接向上部结构传递,并且通过塑性变形和阻尼耗散能量。
有效降低上部结构最大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大大降低地震响应,使建筑物即使在超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依然有足够安全储备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按隔震层构造不同主要可分为叠层橡胶垫隔震和滑移隔震。
滑移隔震由于施工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性价比高,特别适合我国国情[1]。
1滑移隔震结构研究现状滑移隔震结构自1881年由日本学者河合浩藏提出以来,历经美国、日本、中国、新西兰、法国等多国学者研究创新,现已日趋完善。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滑移隔震装置和计算理论分析两个方面。
1.1基础滑移隔震装置滑移隔震装置作为结构实现滑移隔震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滑移支承材料和限位消能元件。
1.1.1滑移隔震支承元件滑移隔震材料主要有:砂垫层(精选砂砾)、石墨垫层(石墨泥膏)、钢珠、聚四氟乙烯、石蜡、滑石粉、不锈钢板、带二硫化钼涂层的钢板、云母等。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滑移材料的隔震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隔震材料在不同参数影响下的隔震效果;另一方面是研究新型滑移隔震支承元件。
国内学者对砂垫层和石墨研究较多,国外学者Constantinous [2]研究了聚四氟乙烯在基础滑移隔震结构中的隔震性能,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摩擦系数与滑移位移无关,与滑移速度有关,且滑动前后有突变。
Ismail [3]研究了一种新型隔震装置(Roll-N-Cage ,RNC ),集隔震、耗能、缓冲和复位装置于一体,同时还具有抗风、抗倾覆的功能,如图1所示。
尚守平[4]研究一种新型滑移隔震装置,具有施工简单、便于维护保养、性能稳定、性价比高的特点,并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出其减震效果可达到40% 60%,这种隔震装置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
对于支承元件长期使用后的材料老化问题和固结问题,以及反复循环的耐久性问题、耐腐蚀问题,尚没有可靠数据加以分析。
固定螺栓弹性套筒铅阻尼棒旋转体底部钢盘图1套筒式滑移隔震支座(一)1.1.2限位消能元件限位消能元件主要有:叠层橡胶垫、钢弹簧、U 形钢片、柔性钢棒、碟形弹簧、钢螺旋弹簧[5]。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型限位消能元件进行了大量研究。
韩淼等[5]在研究限位装置与耗能装置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型混合限位消能装置,如图2所示。
振动台试验表明,此装置具有良好的限位功能,能有效降低残余位移,而且还有很好的耗能作用。
文献[6]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综合介绍耗能装置在日本的探头,这样可以减少近场区的长度,提高缺陷检出效率。
2)超声波焊缝探伤过程中,要制定恰当的检验步骤,全面覆盖整条焊缝,同时企业单位应加强自检,在焊接工艺方面可以采用埋弧焊整板接拼切割,有效控制焊接质量。
3)超声波探伤人员应加强超声理论和规范标准的学习,并不断的实践,同时也应了解焊接工艺、材料特点等等,制定有效的检测方法,得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1]GB 11345-89,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S ].[2]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On summary of ultrasonic inspection of welding cracks on light steel structureXU Guo-xiang(Yangzhou Huazheng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Co.,Ltd ,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undertak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ases for the ultrasonic inspection of the welding cracks in the light steel project process ,main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ltrasonic inspection in the light steel structure projects from the selection for the equipment and trials ,the manufacturing distance-the amplitude curve ,and the inspection operation ,undertakes the regular inspection according to the welding cracks features of the light steel structure ,so a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ality inspection of welding cracks.Key words :light steel structure ,welding crack ,ultrasonic inspection ,distance-amplitude curve·54·第38卷第28期2012年10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38No.28Oct.2012研究成果,包括能量吸收性能、变形能力、最大抵抗力、耐久性温度相关性、密度相关性、极限性能,值得参考。
限位消能装置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问题:工程造价、变形性能、复位能力、耗能性能、耐久性、产品质量偏差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适合批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新型隔震装置。
R图2套筒式滑移隔震支座(二)Lt1.2基础滑移隔震系统与模型基础摩擦滑移隔震系统主要有摩擦基底隔震系统(FPS )、法国电力基底摩擦滑移隔震系统(EDF )、弹性恢复力—摩擦滑移隔震系统(R-FBI )、滑移摩擦力—摩擦隔震系统(SR-F )等。
摩擦基底隔震系统(FPS )在1986年由Zayas [7]提出,通过摩擦耗能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
经过完善,与弹性复位装置并联和并联分别形成EDF 系统、R-FBI 系统,两者组合应用又形成了SR-F 系统。
周锡元等对摩擦滑移隔震结构的串并联体系进行了分析对比,探讨了两种体系地震反应的基本特征,给出了参数搭配和优化设计的原则,为砌体结构隔震设计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
基础滑移隔震模型主要有刚体模型、单自由度等代体模型、二自由度等代体模型、多自由度等代体模型等。
为了提高模型模拟精度,简化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究探索。
毛利军,李爱群[8]根据振型分解理论探讨了滑移隔震结构双自由度简化模型分析参数质量比的取值,给出了质量比在统计意义上的最优值,为建立精度更高的双自由度简化模型提供了参考。
文献[9]提出了连续的指数模型来描述摩擦力,既能反映摩擦力特性,又能简化计算机程序的编制。
摩擦力的具体表达式为:f =μ(X ·)·N ·tan (α·X ·)(1)μ(X ·)=a +b ·e-d |X ·|(2)式中:μ(X ·)———摩擦力系数;N ———摩擦表接触面的正压力;X ·———相对滑移速度;a ,b ,d ———正常数,由实验确定;α———大数,一般大于100;tan h (·)———双曲正切函数。
1.3基础滑移隔震计算分析理论研究自隔震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被动控制理论出现并被学术界普遍认可至今的40多年里,为实现滑移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计算分析理论研究和探索。
国内外学者对滑移隔震结构的滑移量、时程响应、抗倾覆、多维地震力耦合作用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
熊仲明等根据隔震体系的匹配关系及滑移量的测定实验得出了一种简化计算基底最大滑移位移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Jangid R S 研究了滑移隔震结构在双向水平地面谐波同时作用下的时程响应,用Newmark 迭代法以增量的形式解出滑移隔震结构在双向地震耦合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计算单向水平作用进行比较,认为用双向耦合地震作用更准确而且是很重要的。
李黎等[10]通过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不同地震烈度、不同结构基本周期、不同场地类别及复位向心结构对滑移位移的影响。
2滑移隔震结构发展展望滑移隔震自出现至今,虽说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实现推广普及还面临一些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
2.1新型滑移隔震装置普遍应用的滑移隔震支座,如砂垫层、石墨垫层、聚四氟乙烯等等,大都存在复位功能的缺点,而与叠层橡胶垫、阻尼器配合使用,虽说能控制位移,但是存在造价较高,配合比难控制、施工复杂的缺点,而且竖向地震作用不能降低。
2.2隔震研究领域的拓展目前,滑移隔震主要应用于砌体与框架结构、生命线工程、桥梁工程、大型储存容器的抗震设计。
应用领域还没有发散,其优良的防震减灾性能还没有被完全开发。
将来,可以研究其在坝体工程、海洋工程、通信基站以及非构筑物的建设中的应用,使其能满足特定工作环境、新型领域的要求。
2.3规范化与标准化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一章介绍了隔震设计的一般规定、设计要点、构造措施要求等,但是对滑移隔震的施工、维护以及产品标准与验收标准,没有明确说明。
参照既有传统抗震规范,完善滑移隔震规范,促进隔震支座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降低造价,实现推广普及。
3结语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密度呈膨胀性加大,要想保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仅仅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的依靠增加结构自身强度、变形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